南京博物院
內(nèi)容提要:井頭村土墩墓群共發(fā)現(xiàn)8 座土墩墓,其中,井頭村D5 為向心式一墩多墓結(jié)構(gòu),共發(fā)現(xiàn)7座墓葬、3 處器物群、1 處墓下建筑,出土遺物主要有硬陶器、原始瓷器、泥質(zhì)灰陶器等,年代為春秋中晚期;井頭村D8 為一墩一墓結(jié)構(gòu),發(fā)現(xiàn)1 座墓葬、3 處器物群,出土遺物主要有硬陶器、原始瓷器等,年代為春秋晚期。井頭村D5和D8的發(fā)掘為江南地區(qū)尤其是寧鎮(zhèn)地區(qū)土墩墓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井頭村土墩墓群位于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薛埠鎮(zhèn)井頭村西北,地處茅山山脈東麓指狀崗地邊緣,整體地勢西高東低,海拔約30~40 米。2017—2018 年,為配合265 省道(金壇段)工程建設(shè),南京博物院等單位對工程范圍內(nèi)的19 座土墩墓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其中井頭村土墩墓群共有8 座土墩墓[1]?,F(xiàn)將井頭村D5、D8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江蘇常州金壇井頭村土墩墓D5出土遺物
2.硬陶瓿(D5M2︰11)
3.硬陶瓿(D5M3︰1)
4.硬陶壇(D5M4︰6-2)
5.硬陶壇(D5M4︰1)
6.硬陶瓿(D5M6︰1-2)
江蘇常州金壇井頭村土墩墓D5M7出土遺物
1.硬陶壇(D5M7︰7)
2.硬陶瓿(D5M7︰1)
3.硬陶瓿(D5M7︰16)
4.硬陶碗(D5M7︰11)
5.灰陶盂(D5M7︰18)
6.原始瓷盂(D5M7︰17)
D5 位于井頭村土墩墓群的中部,西南距井頭村D4 約6、東北距井頭村D6 約10 米。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19°21′45.62″,北緯31°42′31.09″。地表被樹木、草叢和灌木覆蓋,整體地勢較高,外觀呈饅首狀,平面近圓形,東西長約20.7、南北長約21.2、最高處約1.5 米,總面積約350 平方米。發(fā)掘采用四分法,按正方向布設(shè)探方4 個,分別編號T1—T4,探方間預留1 米寬“十”字隔梁(圖一)。
根據(jù)土質(zhì)土色以及包含物的不同,可將D5 分為5 層。現(xiàn)以T3、T4 北壁為例介紹如下(圖一)。
圖一//D5總平面圖及T3、T4北壁地層圖
①層:黃褐色土,表土層,表面多有樹坑,土質(zhì)疏松,內(nèi)含植物根莖和近現(xiàn)代生活建筑廢棄物。厚0.05~0.2米。分布全方。
②層:黃褐色淤土,土質(zhì)致密,細膩,較純凈。深1.25~1.7、厚0~0.3 米。分布于南、北、西三面的墩角溝槽內(nèi)。
③層:紅褐色黏土,土質(zhì)密實,顆粒粗大,塊狀,夾雜有黑褐色斑點,內(nèi)含植物根莖和陶片等。深0.2~1.85、厚0~0.4 米。東北部封堆至頂部,西南部僅封堆于墩角處。M1—M4、M6 開口于該層下,Q1—Q3被該層疊壓。
④層:灰黃色沙質(zhì)土,土質(zhì)細膩,致密,純凈。深0.1~1.5、厚0~1 米。M5、M7 開口于該層下,為M5和M7的封土堆。
⑤層:紅褐色黏土,夾雜黃褐色沙質(zhì)土,土質(zhì)密實,純凈。深1~1.85、厚0~0.3 米。為D5 墊土層。
⑤層以下為生土層。
D5 為一墩多墓土墩,共有7 座墓葬,其中M7為主墓,其余墓葬均呈向心式葬入,器物群3 處,還有1 處墓下建筑(圖一)。共出土遺物63 套,共72 件,器形有壇、瓿、罐、釜、盤、缽、鼎、碗等,其中以壇、瓿、碗出土較多,質(zhì)地有印紋硬陶、泥質(zhì)灰陶、泥質(zhì)紅陶、夾砂紅陶和原始瓷等,其中印紋硬陶多為青灰胎,原始瓷多為灰胎青釉,紋飾以幾何紋為主,如方格紋、菱形填線紋、席紋等。
1.墓葬
(1)D5M1
D5M1 位于土墩西南,開口于③層下,打破④層,開口面呈東北高西南低坡狀。方向29°。為豎穴土坑墓,平面呈北窄南寬梯形,直壁,北高南低,緩坡底。周壁無明顯加工痕。長3.23、寬1.06~1.36、深0.22~0.5 米。內(nèi)填紅褐土,夾雜黃斑點土,土質(zhì)略疏松,顆粒粗大,含植物根莖、夾砂紅陶粒、炭屑、植物腐朽物等。隨葬品放置于墓室中部,保存極差。墓室內(nèi)未見有人骨及葬具痕。M1 共出土器物8 件,硬陶器3、原始瓷器1、夾砂陶器4 件,器形有壇、鼎、釜、碗等(圖二)。
圖二//D5M1平、剖面圖
硬陶壇 3 件。D5M1︰1,褐胎。侈口,尖圓唇,卷沿,束頸,弧肩,深弧腹,最大腹徑中部偏上,平底略內(nèi)凹。頸飾弦紋,肩、上腹飾席紋,下腹飾方格紋。近底有輪修痕??趶?6、底徑19.7、高42.4厘米(圖三︰1)。D5M1︰5,棕褐色胎。上半部缺失,弧腹,平底內(nèi)凹,腹部飾細方格紋。底徑26、殘高38.4厘米(圖三︰2)。
原始瓷盅式碗 1 件。D5M1︰7,青灰胎,器表施青釉,釉色泛灰黃,外底有同心弧形切刮痕。敞口,方唇,上腹近斜直,下腹急弧收,平底內(nèi)凹。碗內(nèi)飾螺旋紋,器壁有輪旋痕??趶?0.8、底徑4.4、高5.5厘米(圖三︰3)。
圖三//D5M1出土器物
(2)D5M2
D5M2 位于土墩中南部,上部被現(xiàn)代樹坑破壞。開口于③層下,向下打破④層和D5M7,開口面呈北高南低坡狀。西鄰D5M1,方向23°。為豎穴土坑墓,平面呈北窄南寬圓角梯形,直壁,近平底,周壁無明顯加工痕。長2.26、寬0.96~1.2、深0.4~0.76 米。內(nèi)填紅褐土,夾雜黃斑點土,土質(zhì)略疏松,顆粒粗大,內(nèi)含植物根莖、夾砂紅陶粒、炭屑和硬陶殘片等。隨葬品放置墓室西半部,保存極差,墓室未見人骨及葬具痕。D5M2 出土器物11套,共15件。其中D5M2︰7為泥質(zhì)紅陶,器形不明,呈碎末狀,無法提取,另有硬陶器8、泥質(zhì)紅陶器1、泥質(zhì)灰陶器4、夾砂紅陶器1 件。器形有壇、盆、瓿、盤、器蓋等(圖四)。
圖四//D5M2平、剖面圖
硬陶壇 7 件。褐胎。侈口,尖唇,卷沿,束頸,深腹,最大腹徑居上,平底內(nèi)凹。D5M2︰1-2,弧折肩。肩、腹飾細方格紋。近底有輪修痕。口徑22、底徑20、高41 厘米(圖五︰2)。D5M2︰4-2,青灰胎?;〖?。肩、腹飾細方格紋。口徑22.5、底徑20、高50.5 厘米(圖五︰6)。D5M2︰6,褐胎???、頸、肩、上腹缺失。腹飾細方格紋。底徑21.6、殘高41.3厘米(圖五︰7)。D5M2︰8,青灰胎?;≌奂纭<?、腹飾細方格紋。近底有輪修痕??趶?5.6、底徑20、高47 厘米(圖五︰8;彩插七︰1)。D5M2︰10,褐胎?;≌奂纭<缂案癸椉毞礁窦y。口徑20.8、底徑18、高44厘米(圖五︰9)。
硬陶瓿 1 件。D5M2︰11-2,青灰胎。侈口,尖唇,卷沿,沿面外斜,矮束頸,弧肩,鼓腹,平底略內(nèi)凹。肩及腹飾細方格紋。近底輪修痕??趶?6、底徑16.2、高19 厘米(圖五︰11;彩插七︰2)。
陶壇 1 件。D5M2︰2-2,泥質(zhì)紅陶。侈口,尖唇,卷沿,沿面外斜,束頸,弧折肩,深腹,最大腹徑居上,平底略內(nèi)凹。肩、腹飾細方格紋。口徑22.6、底徑21.3、高43.5 厘米(圖五︰4)。
圖五//D5M2出土器物
陶盆 2 件。泥質(zhì)灰陶。斂口,斜弧腹,平底。內(nèi)壁有盤筑制痕。D5M2︰1-1,方唇外突??趶?0、底徑17.5、高9 厘米(圖五︰1)。D5M2︰4-1,口徑28、底徑10.9、高17.5厘米(圖五︰5)。
陶盤 1 件。D5M2︰2-1,泥質(zhì)灰陶。直口,圓唇外侈,淺弧腹,平底內(nèi)凹??趶?5.5、底徑23、高3.1厘米(圖五︰3)。
陶器蓋 1 件。D5M2︰11-1,泥質(zhì)灰陶,青灰皮,青灰胎。整體呈覆豆狀。提手缺失?;№敚”?,圓唇??趶?9、殘高5.5厘米(圖五︰10)。
(3)D5M3
D5M3 位于土墩的西北部,開口于③層下,向下打破④層,開口面為東南高西北低坡狀。方向316°。為豎穴土坑墓,平面呈東窄西寬梯形,直壁,東高西低坡底,周壁無明顯加工痕。長2.03、寬0.61~0.74、深0.55 米。內(nèi)填紅褐土,夾雜黃斑點土,土質(zhì)略疏松,顆粒粗大,內(nèi)含植物根莖、植物腐蝕物、硬陶殘片、炭屑、夾砂紅陶粒等。隨葬品保存差。墓室內(nèi)未見人骨及葬具痕。出土器物共2件,分別為夾砂紅陶釜和硬陶瓿各1件(圖六)。
圖六//D5M3平、剖面圖
硬陶瓿 1 件。D5M3︰1,青灰胎。侈口,尖圓唇,卷沿,束頸,弧折肩,深弧腹,平底。肩及腹部飾席紋,下腹飾菱形填線紋。近底有削剔修痕??趶?9.9、底徑21、高20.6~21 厘米(圖八︰1;彩插七︰3)。
(4)D5M4
D5M4 位于土墩的中西部,開口于③層下,向下打破④層,開口面東南高西北低坡狀。東鄰D5M3,南鄰D5M1,方向325°。為豎穴土坑墓,平面呈東寬西窄圓角梯形,直壁,平底,周壁未見明顯加工痕跡。長5.36、寬1.1~1.98、深0.5~0.7 米。內(nèi)填紅褐色土,夾雜黃斑點土,土質(zhì)略疏松,顆粒粗大,內(nèi)含植物根莖、炭屑、夾砂紅陶粒等。隨葬品放置于墓室東端,保存差。墓室內(nèi)未見人骨及葬具痕。D5M4 出土器物8 套,共10 件,其中硬陶器7、原始瓷器1、泥質(zhì)灰陶器2 件。器形有壇、瓿、器蓋、碗(圖七)。
硬陶壇 2 件。侈口,卷沿,束頸,弧肩,最大腹徑居上,平底內(nèi)凹。D5M4︰6-2,棕褐胎。尖圓唇,深弧腹。肩及腹飾細方格紋。口徑27.2、底徑23.2、高55~55.2厘米(圖八︰2;彩插七︰4)。D5M4︰1,青灰胎。尖唇,弧腹,平底。器表有氣泡,頸、肩及上腹飾方格紋,下腹飾菱形填線紋??趶?9.5、底徑20、高54.8 厘米(圖八︰3;彩插七︰5)。
硬陶瓿 5 件。D5M4︰4,灰胎。方唇,唇面飾一凹弦紋,直領(lǐng)微敞,弧折肩,弧腹,平底內(nèi)凹。頸、肩、腹飾細方格紋,肩部堆塑二橋形飾??趶?9.6、底徑26、高35.2厘米(圖八︰4)。
原始瓷盅式碗 1 件。D5M4︰8,灰胎,器施青釉,釉色泛灰黃。直口,微敞,方唇,斜直腹微弧,近底急折收,平底內(nèi)凹。內(nèi)飾螺旋紋,外底有同心弧形切刮痕??趶?3.2、底徑8.4、高7.1 厘米(圖八︰5)。
(5)D5M5
D5M5 位于土墩的西北部,開口于④層下,向下打破墊土層⑤層,開口面東南高西北低坡狀。方向25°。為豎穴土坑墓,平面呈南寬北窄梯形,周壁無明顯加工痕。長2.54、寬0.82~1、深0.1~0.21 米。內(nèi)填青灰色土,夾雜紅褐色黏土顆粒,土質(zhì)致密、細膩,內(nèi)含夾砂紅陶粒、硬陶片、炭屑等。隨葬品放置于墓室的中部西側(cè),保存差。墓室內(nèi)未見人骨及葬具痕。僅隨葬夾砂紅陶鼎1 件,且破損嚴重,無法修復(圖九)。
圖九//D5M5平、剖面圖
(6)D5M6
D5M6 位于土墩的東南近中部,開口于③層下,向下打破④層,開口面西高東低坡狀。南鄰D5M2,方向68°。為豎穴土坑墓,平面呈西窄東寬圓角梯形,直壁,平底,周壁無明顯加工痕。長2.55、寬 0.95~1.55、深 0.4~0.5米。內(nèi)填紅褐色黏土,夾雜黃斑點土,土質(zhì)致密,較硬,塊狀。隨葬品多放置于墓室東北部,保存較差。墓室內(nèi)未見人骨及葬具痕。D5M6 出土器物10 套,共12 件。其中硬陶器6、泥質(zhì)灰陶器3、夾砂紅陶器3 件。器形有鼎、瓿、缽、碗、器蓋等(圖一〇)。
圖一〇//D5M6平、剖面圖
硬陶瓿 3 件。侈口,卷沿,束頸,鼓腹,平底內(nèi)凹。D5M6︰1-2,青褐胎。尖唇,弧肩微折。肩及上腹飾水波紋,下腹飾回紋。由于二次輪修,大部分印紋基本抹平??趶?0.7、底徑10.1、高10.6~10.7厘米(圖一一︰1;彩插七︰6)。D5M6︰4-2,青灰胎。尖圓唇,弧折肩。頸飾弦紋,肩、上腹飾菱形填線紋,下腹飾方格紋,肩、腹間貼附一對辮形飾。近底有輪修痕??趶?4.3、底徑16.8、高21.2~21.9厘米(圖一一︰2)。
硬陶碗 3 件。D5M6︰2,棕紅胎??诩吧细谷笔?,近底弧收,餅形足略內(nèi)凹。內(nèi)飾螺旋紋,底心有一乳突。有弧形切刮痕。底徑7.2、殘高5.3 厘米(圖一一︰3)。D5M6︰4-1,棕紅胎。敞口,方唇,折腹,餅形足內(nèi)凹。足面有弧形切刮痕。器表有輪旋痕。口徑14.4、底徑6.6、高5.5 厘米(圖一一︰4)。D5M6︰7,青灰胎??诓课⒊ń?,方唇,唇口飾一凹槽,折腹,上腹斜直,下腹直弧收,餅形足內(nèi)凹。器表有輪制痕,足面有弧形切刮痕??趶?4.1、底徑7、高5.7厘米(圖一一︰5)。
灰陶缽 1 件。D5M6︰1-1,泥質(zhì)灰陶,黑褐皮。斂口,方唇,唇面飾一凹弦紋,斜弧肩,弧腹,肩、腹間折,平底略內(nèi)凹。器表有輪旋痕。部分表皮剝落??趶?2.1、底徑8.1、高4.3~4.5厘米(圖一一︰6)。
陶器蓋 2 件。D5M6︰5,泥質(zhì)灰陶。喇叭形捉手,弧頂,內(nèi)弧壁,頂、壁間折,蓋口敞,卷沿,圓唇,唇面飾一周凹弦紋。捉手徑6、蓋口徑11.5、高5.5 厘米(圖一一︰7)。
圖一一//D5M6出土器物
(7)D5M7
D5M7 為D5 的主墓,位于土墩的中心,開口于④層下,打破⑤層,東部被D5M2打破。北鄰D5M5,方向124°。為豎穴土坑墓,平面呈圓角長方形,直壁,平底,周壁未見明顯加工痕。西半部用凌亂、大小不一的石塊做石床,隨葬品均放置于東半部。長3.64、寬1.5~1.58、深0.1 米。內(nèi)填紅褐色黏土,夾雜黃斑土,土質(zhì)略疏松。墓室內(nèi)未見人骨及葬具痕。D5M7 出土器物18 件。其中硬陶器8、泥質(zhì)灰陶器4、原始瓷器2、夾砂紅陶器4 件。器形有壇、罐、瓿、鼎、盂、碗等(圖一二)。
圖一二//D5M7平、剖面圖
硬陶壇 2 件。青灰胎。D5M7︰7,侈口,方唇,卷沿,束頸,弧折肩,深弧腹,最大腹徑偏上,平底內(nèi)凹。頸飾弦紋,肩、上腹飾席紋,下腹飾方格紋。近底有輪修痕??趶?9、底徑20、高42.2~42.4 厘米(圖一三︰1;彩插八︰1)。D5M7︰6,口部缺失。束頸,溜肩,弧腹,平底內(nèi)凹。頸飾弦紋,肩及上腹飾席紋,下腹飾方格紋。近底有輪修痕。底徑18.4、殘高37 厘米(圖一三︰2)。
硬陶罐 1 件。D5M7︰5,青灰胎。侈口,尖圓唇,卷沿,束頸,溜肩,弧腹,平底內(nèi)凹。頸部飾弦紋,肩飾菱形填線紋,腹飾方格紋,肩、腹間堆塑兩個泥條飾??趶?6.6、底徑13、高27.6 厘米(圖一三︰3)。
硬陶瓿 2 件。侈口,尖圓唇,卷沿,束頸。D5M7︰1,棕紅胎?;〖?,鼓腹。頸飾弦紋,肩飾菱形填線紋,腹飾方格紋。肩、腹間對稱貼附一對辮形飾。近底有輪修痕。口徑14.8、底徑12.4、高16.4 厘米(圖一三︰4;彩插八︰2)。D5M7︰16,棕褐胎。溜肩,扁鼓腹,餅形底外撇,底面內(nèi)凹。頸飾弦紋,肩及腹飾折線紋。底面刻劃 符記。口徑7.7、底徑7.8、高6.2厘米(圖一三︰5;彩插八︰3)。
硬陶盂 2 件。青灰胎。斂口,尖圓唇,弧腹,餅形足內(nèi)凹,內(nèi)底心有一乳突。D5M7︰2,上腹飾水波紋。器表有輪修痕。底面有同心弧形切刮痕??趶?.5、底徑5.7、高3.8 厘米(圖一三︰6)。D5M7︰4,器表有輪修痕和褐色小鼓包。底面有平行切刮痕??趶?.8、底徑5.6、高3.6厘米(圖一三︰7)。
硬陶碗 1 件。D5M7︰11,灰褐胎。敞口,尖圓唇,折腹,上腹內(nèi)弧,下腹弧收,餅足外撇。內(nèi)飾螺旋紋,足面有弧形切刮痕??趶?6、底徑5.8、高5.8厘米(圖一三︰8;彩插八︰4)。
灰陶盂 2 件。泥質(zhì)灰陶。D5M7︰8,子母口,尖唇,肩、腹間折,對稱堆塑兩個橢圓形泥條塑,平底內(nèi)凹??趶?3.4、底徑11、高8.3 厘米(圖一三︰9)。D5M7︰18,敞口,尖圓唇,撇沿,直領(lǐng),腹略曲弧收,餅足,平底。內(nèi)底飾兩道凸弦紋,足面有平行切刮痕。器表有輪旋痕。口徑9.8、底徑5.1、高4.7厘米(圖一三︰10;彩插八︰5)。
陶器蓋 1 件。D5M7︰14,泥質(zhì)灰陶。捉手頸部缺失,弧頂,內(nèi)弧壁,頂、壁間折,蓋口敞,卷沿,圓唇,唇面飾一凹弦紋。蓋口徑16.5、殘高7.5 厘米(圖一三︰11)。
原始瓷盂 2 件。D5M7︰17,青灰胎,器表施青釉,釉面有灰黃斑點和氣泡。口微斂,尖唇,折沿,折肩,弧腹,圈足外撇。折肩處對稱貼附兩個橫S 泥條飾。碗內(nèi)底部飾淺而粗螺旋紋,底心有一乳突。圈足粘貼灰黃砂粒??趶?2、底徑8.5、高5.5厘米(圖一三︰12;彩插八︰6)。D5M7︰15,灰胎,器施青釉。斂口,方唇,折腹,圈足。上腹不對稱飾兩個橫S 泥條飾,內(nèi)底飾螺旋紋,器表有輪旋痕。口徑13.2、足徑8.6、高6厘米(圖一三︰13)。
圖一三//D5M7出土器物
2.器物群
(1)D5Q1
D5Q1 位于土墩中西南部,立置于④層面上,被③層疊壓。出土器物共2 件,原始瓷碗置于夾砂紅陶鼎上(圖一四)。
原始瓷碗 1件。D5Q1︰1,青灰胎,器施青釉,釉色泛黃,釉面多剝落。敞口,尖圓唇,折沿外斜,沿面飾一凸弦紋,上腹直,下腹弧收,平底內(nèi)凹。碗內(nèi)底飾螺旋紋,內(nèi)壁飾弦紋。器表有輪旋痕、泥屑粘貼和劃痕,外底面不平。口徑12.8、底徑7.2、高3.8厘米(圖一七︰1)。
(2)D5Q2
D5Q2 位于土墩中南部,立置于④層面上,被③層疊壓。出土硬陶罐1件(圖一五)。
圖一五//D5Q2平、剖面圖
硬陶罐 1件。D5Q2︰1,棕褐胎。尖圓唇,矮直領(lǐng),弧肩,深弧腹,平底內(nèi)凹。領(lǐng)、肩、腹飾細方格紋,肩部橫向堆塑兩個泥條飾,泥條表面飾斜向繩紋??趶?1.6、底徑17.6、高22.6厘米(圖一七︰2)。
(3)D5Q3
D5Q3 位于土墩東南,立置于④層面上,被③層疊壓。出土器物共3 件,其中硬陶瓿2、原始瓷碗1 件(圖一六)。
圖一六//D5Q3平、剖面圖
原始瓷碗 1 件。D5Q3︰1,灰胎,通體施青釉,釉色泛灰黃。直口,尖唇,折沿,沿面飾兩道凹弦紋,上腹微弧,下腹弧收,餅形足內(nèi)凹。內(nèi)飾螺旋紋,足面有同心弧形切刮痕??趶?2.6、足徑6、高4.3厘米(圖一七︰3)。
硬陶瓿 2 件。D5Q3︰2,灰胎。侈口,尖圓唇,卷沿,束頸,弧折肩,弧腹,平底內(nèi)凹。頸飾弦紋,肩及腹飾席紋。近底有輪修痕??趶?7.6、底徑18.4、高20.8~21.3厘米(圖一七︰4)。
圖一七//D5Q1、D5Q2、D5Q3出土器物
D5F1 位于土墩中心位置,開口于⑤層下,打破生土,方向124°。D5F1 在生土面上挖一圓角方形基槽,平面寬約0.2 米?;壅w長2.28、寬2.2、深0.1~0.2 米。東北角有一長、寬、深各0.2 米的方形立柱坑。基槽內(nèi)零星放置數(shù)塊規(guī)格與大小不一的石塊。未見柱洞。內(nèi)填紅褐色黏土,土質(zhì)致密堅硬,較純凈(圖一八)。
圖一八//D5F1平、剖面圖
D8 位于井頭村土墩墓群的西部,西北距井頭村D7 約20 米,東南距井頭村D4 約6 米。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19°21′45.33″,北緯31°42′31.03″。地表被樹木、草叢和灌木覆蓋,頂部被破壞,現(xiàn)存僅0.75 米,外觀呈饅首狀,平面近橢圓形。東西長約21.2、南北長約23.5 米,總面積約380 平方米。發(fā)掘采用四分法,按正方向布設(shè)探方4 個,分別編號T1—T4,探方間預留1米寬“十”字隔梁(圖一九)。
根據(jù)土質(zhì)土色以及包含物的不同,D8 堆積可分為6層?,F(xiàn)以T3、T4北壁剖面為例介紹。
①層:黃褐色土,表土層,土質(zhì)較疏松,內(nèi)含植物根莖、炭屑及近現(xiàn)代生活建筑廢棄物。厚0.05~0.2米。分布于整個墩體。
②層:黃褐色淤土,為排水溝淤積層,土質(zhì)較致密,較硬,細膩,純凈。深0.6~0.85、厚0~0.45米。分布于墩體西北部。
③層:紅褐色黏土,土質(zhì)致密堅硬,顆粒粗大,呈塊狀,內(nèi)含植物根莖、陶片等。深0.15~1.9、厚0~0.35 米。坡狀堆積于墩體的下半部。Q1、Q2 平地置放于該層面上,被①層疊壓。
④層:紅褐色黏土,夾雜少量黃褐色土,土質(zhì)密實,細膩,較純凈。深0.05~0.35、厚0~0.2 米。緩坡狀堆積于墩體中心部位,為M1封土。
⑤層:黃褐色黏土,土質(zhì)致密,較軟,細膩,純凈,夾雜灰白沙質(zhì)淤土。深0.25~0.4、厚0~0.15 米。緩坡狀墊土層,M1 葬于其面上,Q3 平地置放于該層面上,被④層疊壓。
⑥層:紅褐色黏土,土質(zhì)致密堅硬,塊狀,顆粒粗大,內(nèi)含碎陶片等。深0.35~0.85、厚0~0.3 米。緩坡狀鋪墊,表面略有起伏。
⑥層以下為生土。
D8 為一墩一墓土墩,除1 座墓葬外,還有3 處器物群(圖一九)。共出土遺物27套,共28 件,器形有瓿、碗、盆、鼎、盂、器蓋等,其中以瓿和碗出土較多,質(zhì)地有印紋硬陶、泥質(zhì)灰陶、泥質(zhì)紅陶、夾砂紅陶、原始瓷等,硬陶多為青灰胎,原始瓷均為灰胎青釉,紋飾以幾何紋為主,有方格紋、水波紋、螺旋紋等。
圖一九//D8總平面圖及D8T3、T4北壁剖面圖
1.墓葬
D8M1 位于土墩中心部位,開口于④層下。方向294°。在⑤層面上平地掩埋,用大小不一的石塊做東西向長方形棺床,石棺床長約1.8、寬約0.8 米。上方封土為紅褐色黏土,土質(zhì)較致密,顆粒粗大、內(nèi)含硬陶片、炭屑、夾砂紅陶片等。隨葬品放置于石棺床西北和東南部,保存差。石棺床上未見人骨及葬具痕。D8M1出土器物18 套,共19 件。其中硬陶器3、泥質(zhì)灰陶器5、泥質(zhì)紅陶器1、原始瓷器7、夾砂紅陶器3 件。器形有瓿、碗、盆、器蓋、鼎、釜、罐等(圖二〇)。
圖二〇//D8M1平、剖面圖
原始瓷盅式碗 7 件。子母口,上腹斜直,下腹近底弧收,餅形底,內(nèi)飾螺旋紋,外底有同心弧形切刮痕。青灰胎,施青釉,釉色泛灰黃。D8M1︰1,尖唇??趶?、底徑4、高4.5~4.8 厘米(圖二一︰1)。D8M1︰2,尖圓唇。口徑9.1、底徑4.4、高4.5~4.8厘米(圖二一︰2)。D8M1︰3,尖圓唇??趶?0、底徑4.8、高4.8~5.4 厘米(圖二一︰3)。D8M1︰4,尖唇。口徑8.5、底徑4.6、高4.5 厘米(圖二一︰4)。D8M1︰5,尖圓唇。口徑9.4、底徑4.7、高5 厘米(圖二一︰5)。D8M1︰6,尖唇。口徑8.7、底徑4.2、高4.7厘米(圖二一︰6)。D8M1︰7,尖唇??趶?.3、底徑4、高4.8厘米(圖二一︰7)。
硬陶瓿 3 件。青灰胎。侈口,尖圓唇,鼓腹,平底內(nèi)凹。器表飾方格紋。近底有輪修痕。D8M1︰10,卷沿,矮束頸,弧肩微折??趶?4、底徑16.9、高16.1~16.3厘米(圖二一︰8)。D8M11︰11-1,窄折沿,束頸,溜肩??趶?1.6、底徑13.4、高16 厘米(圖二一︰9)。
硬陶碗 1 件。D8M1︰12,青灰胎。侈口,方唇,唇面飾一凹槽,折腹,折腹處飾水波紋,下腹弧收,餅足內(nèi)凹。內(nèi)飾螺旋紋,底心飾一乳突。足面有平行切刮痕??趶?5、底徑5.6、高5.2~5.7厘米(圖二一︰10)。
三乳足盆 1 件。D8M1︰9,泥質(zhì)灰陶。直口微敞,圓唇,平折沿,弧腹略曲,近底急弧收成平底。底面對稱,飾3 個乳釘足。表皮多剝落??趶?1.3、底徑17.8、高5.8~6.2 厘米(圖二一︰11)。
灰陶盆 1 件。D8M11︰11-2,泥質(zhì)灰陶。侈口,平折沿,沿面飾二凹弦紋,折腹,上腹內(nèi)弧,下腹弧收,平底略內(nèi)凹。部分表皮剝落。口徑22、底徑13、高5.5~5.7厘米(圖二一︰12)。
圖二一//D8M1出土器物
2.器物群
(1)D8Q1
D8Q1 位于土墩的中南,放置于北高南低坡狀③層面上,被①層疊壓。器物保存較差。出土器物5 件,硬陶罐2、硬陶瓿1、夾砂紅陶鼎和泥質(zhì)灰陶盆各1 件,除了硬陶瓿較完整,其余皆殘片且破損嚴重,無法修復(圖二二)。
圖二二//D8Q1平、剖面圖
硬陶瓿 1 件。D8Q1︰5,棕紅胎。侈口,尖唇,卷沿,矮束頸,弧肩,鼓腹,平底內(nèi)凹。肩及腹飾席紋。近底有輪修痕??趶?3.6、底徑15.4、高12.2~12.4厘米(圖二五︰1)。
(2)D8Q2
D8Q2位于土墩的中西部。放置于東高西低坡狀③面上,被①層疊壓。器物保存較差。出土硬陶壇2件,皆僅余殘片無法修復(圖二三)。
圖二三//D8Q2平、剖面圖
(3)D8Q3
D8Q3 位于土墩的中南部,靠近D8M1。放置于⑤層面上,被④層疊壓。出土原始瓷盂、硬陶盂各1件,保存相對較好(圖二四)。
圖二四//D8Q3平、剖面圖
原始瓷盂 1 件。D8Q3︰1,灰胎,器表有輪制痕,施青釉,釉色泛灰黃。斂口,方唇,唇面內(nèi)斜,弧腹,餅形底略內(nèi)凹。內(nèi)底飾螺旋紋,底心有一乳突。外底有泥巴粘貼。口徑8、底徑6.4、高3.8 厘米(圖二五︰2)。
硬陶盂 1 件。D8Q3︰2,褐胎。斂口,尖圓唇,上腹扁鼓,下腹弧收,餅形足。足面有平行切刮痕。器表有輪制痕和褐色氣泡??趶?.6、底徑4、高3.4厘米(圖二五︰3)。
圖二五//D8Q1、Q3出土器物
D5 為一墩多墓土墩結(jié)構(gòu)。其營造方式是起始平整原始地表,在中心位置挖近方形房址基槽,底部放置零星石塊,毀棄后重新平整地面并鋪墊⑤層土確定原始范圍,挖淺坑葬入D5M7,隨后在其北側(cè)再葬入D5M5。向上封堆④層,初步形成土墩原始規(guī)模。在④層堆積形成之后,除東北方向沒有墓葬外,其余三面向心式葬入D5M1—D5M4、D5M6,并在其周圍放置D5Q1—D5Q3,西、南方近墩腳半坡向下封堆③層,東、北兩面則將③層封堆至頂部,隨后在土墩周邊封堆②層。①層為近、現(xiàn)代耕作層,破壞嚴重。
D8 為一墩一墓土墩結(jié)構(gòu)。其營造方式是將原始地表依地勢稍微平整后,鋪墊⑥層土平整,后在其中心部位小面積鋪墊⑤層土,平地葬入D8M1,附近放置D8Q3,隨即封堆④層,④層大部分基于⑤層之上,僅在土墩東部向外擴張,之后封堆③層土,在西、南方向分別放置D8Q1 和D8Q2,③層均封堆至土墩的半坡。在土墩的東、北二面挖一半環(huán)形排水溝,②層為排水溝沖積而成的淤層,后被①層覆蓋。
從出土隨葬品的形制和紋飾來看,兩座土墩的年代比較接近。
根據(jù)出土器物和層位關(guān)系可將D5 的遺跡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D5M5 和D5M7 開口于④層下,年代偏早;第二階段D5M1—D5M4、D5M6以及D5Q1—D5Q3開口于③層下,年代稍晚。
第一階段出土有硬陶壇D5M7︰7,弧肩,最大腹徑位于中部偏上,與金壇裕巷JXYD1Q5︰2[2]、立夫路D4M3︰3[3]形制接近;硬陶瓿D5M7︰1,弧肩,鼓腹,與裕巷JXYD1M3︰13[4]器形相似;硬陶瓿D5M7︰16,扁鼓腹餅足,與江蘇鎮(zhèn)江丹徒南崗山D5F︰7[5]器形基本一致。裕巷D1M3 和Q5、立夫路D4、南崗山D5 年代為春秋中期。因此本階段的年代應(yīng)早至春秋中期。
第二階段出土硬陶壇D5M2︰1、D5M2︰2-2、D5M2︰8、D5M2︰10、D5M4︰1 等,均為弧肩或弧折肩,最大腹徑居上,底較小,與金壇許家溝JXXD1M1︰7[6]、鎮(zhèn)江句容浮山JTFD29M8︰19[7]、句容周崗JZD2M4︰2[8]等器形相似;硬陶瓿D5M3︰1與浮山JTFD29M1︰2[9]器形相近;原始瓷盅式碗D5M1︰7、D5M4︰8,方唇,弧腹近直,與周崗JZD2M12︰5[10]基本一致。根據(jù)報告來看,許家溝D1M1、浮山D29M8、周崗D2M4 年代為春秋中晚期,周崗D2M12 年代為春秋晚期。紋飾上,硬陶壇、瓿器身拍印有細密方格紋,此為春秋晚期常見的紋飾。付琳劃分的第三期Ⅲ式硬陶壇[11]與本階段出土硬陶壇特征基本一致,第三期BI 式原始瓷盅式碗與D5M1︰7 形制特征相符。因此本階段年代應(yīng)為春秋晚期,上限至春秋中期偏晚。
綜上所述,D5的年代應(yīng)為春秋中、晚期。
D8 為一墩一墓,D8M1 中出土有7 件原始瓷盅式碗,子母口,斜直腹,與浮山JTFD27M3︰6[12]、許家溝JXXD2M3︰12[13]器形相似。在發(fā)掘報告中,浮山D27M3、許家溝D2M3 的年代定為春秋晚期。同時這7 件原始瓷盅式碗符合付琳劃分的第三期原始瓷盅式碗AII 式形制特征[14],與楊楠劃分的寧鎮(zhèn)區(qū)第5 期直壁小平底盅式碗基本一致[15],為春秋晚期土墩墓典型出土器物。此外硬陶瓿D8Q1︰5 與裕巷JXYD1M2︰8[16]器形接近,裕巷D1M2 為春秋晚期。硬陶瓿D8M1︰11-1 飾細方格紋,是春秋晚期流行紋飾。因此,D8的年代應(yīng)為春秋晚期。
(附記:本次發(fā)掘項目負責人為林留根;發(fā)掘人員有曹軍、花純強、文銀學、段志成、段臣暉、劉文財、劉鎖才;繪圖人員有葛昕煒、趙冬雪、王澤卉、王詩源、寧曉遠、王騰飛、徐永朋、李雅波;器物修復為花純強、龍宇、花子明、段志成、段臣暉;器物攝影謝悅?cè)?、葛昕煒。?/p>
執(zhí) 筆:謝悅?cè)?曹 軍 葛昕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