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暉
上期文章里,我們初步認識了“業(yè)余設計大師”雍正——治政嚴苛,審美高雅,熱衷工藝美術,還有他在位期間,傳旨造辦處制作的那架美人畫屏——《深柳讀書堂十二美人圖》,我們細講了其中三幅畫——“博古幽思”“裘裝對鏡”“捻珠觀貓”。至于這組聯(lián)扇屏風的整體內(nèi)涵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蘊,則是這期文章要深入探討的。
我們要知道,這十二幅工筆繪畫并不僅僅是畫了些動人的漢裝美人形象以及她們周圍的雅致環(huán)境,而且擁有共同的主題。那是中國古代文藝作品里極為獨特的傳統(tǒng)主題,也是自楚辭以來兩千多年反復吟詠和描繪的經(jīng)典主題——情怨。情,是對心上人的繾綣愛意;怨,則是愛而不得的傷心與悲涼。在情怨的總主題下,十二幅畫面又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思念,思念在遠方的心上人,或者思念咫尺天涯的意中人;一類則是遭遇冷遇、離棄,或者長久分別,于是暗自神傷。
實際上,十二幅美人圖都沿用了古典文藝中定型的主題與“圖式”。例如扶著門框凝立的一幅,表現(xiàn)的是“倚門望歸”:女性十分牽掛對方,便來到院門前,靠著門洞的一側長久站立,盼望在外的男性盡早歸來。另一幅里,竹葉上有積雪,床前燃著炭火盆,畫中女子掀開床帳,則是非常溫柔的畫面:寒冷的冬日雪夜,女性牽掛著良人,把臥室安排得溫暖舒適,并且熬夜不寐,等待雪夜的歸人。組畫當中,因為感情失意而黯然神傷的幾幅,也都采用了傳統(tǒng)仕女畫的經(jīng)典題材,如持鏡自照的女性,是在惆悵紅顏易逝,付出了一場多情,卻是竹籃打水,枉自蹉跎了年華。
在過去,此類固定題材相當豐富,人們不斷接觸到它們,變得非常熟悉,因此一旦看到就能馬上明白。到了如今,由于中國社會方方面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少現(xiàn)代觀眾就看不懂那些畫面了。對今人來說,十二幅美人圖中,最不能理解的一幅大概要數(shù)“博古幽思軸”——畫中女性手持一條長手帕,側坐在一把斑竹座椅上,玉容寂寞。這幅畫面?zhèn)鬟_的是曼妙而優(yōu)美的傳統(tǒng)題材——寄淚。
淚水是可以寄送給心上人的嗎?古時,女性們真的流行把自己的“淚痕”寄給心上人,作為最真摯的愛的信物。聽起來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其實是緣于傳統(tǒng)生活中特定的化妝方式。
“博古幽思”中的斑竹椅表現(xiàn)的是古代文藝作品傳統(tǒng)主題“寄淚”。
至晚從漢代起,一直到元朝,女性化妝時的普遍方法是把紅色的妝粉撲在雙頰上,由此讓頰色秀艷。這種妝粉的主要配料為白色鉛粉與朱砂細末,二者與其他一些香料、具有美容功能的中藥粉混在一起,成品稱為“紅粉”“胭脂粉”“桃花粉”“芙蓉粉”。如此上妝之后,一旦女性哭泣,淚水流過臉頰,便會混入紅粉,成為“粉淚”,同時也被染上紅色,變成“紅淚”,亦即所謂的“胭脂淚”。所以說,“胭脂淚”在古代生活中乃是真實存在的,這種被妝粉染為紅色的淚水,在古人的生活中還頗為常見。于是,唐宋詩詞往往很自然地便會提及:“手持金箸垂紅淚”(唐·劉言史《長門怨》),“別酒更添紅粉淚”(宋·賀鑄《玉連環(huán)》)。
逢到與鐘意之人長久分離的情況,女性在獨自思念的寂寞時刻,難免淚水長流,這時當然要用手帕揩淚,于是,帕子便被染上一抹又一抹的胭脂淚痕:“近水遠山都積恨,可堪芳草如茵。何曾一日不思君。無書憑朔雁,有淚在羅巾?!保ㄋ巍⑦^《臨江仙》)由此,大約在唐代,巧慧的女子們便發(fā)明出一種獨特的表達深情的方式,那就是把漬沁了紅色淚痕的手帕直接寄給情人,讓對方知道,思念如何折磨得自己淚水流淌不盡。元稹的《魚中素》一詩便細膩地展示了如此傳情的過程:
“重疊魚中素,幽緘手自開。斜紅馀淚跡,知著臉邊來?!?/p>
詩中說,某位男子——也許就是作者自己——收到了一封折疊仔細的素白帕子,打開之后,其上并無一字,只是浮印著幾抹斜斜的丹色染痕,讓他一下悟到,這手帕上是相愛的玉人揩去頰上的淚,帶著從她面龐傳遞而來的余澤。
左圖:“倚門觀竹”表現(xiàn)的是女子盼男子歸來。中圖:“烘爐觀雪”表現(xiàn)的是女子在等待雪夜歸人。右圖:“燭下縫衣”表現(xiàn)的是女子行針走線盼望愛情纏綿。
此般傳情方式在宋人當中也很盛行:“有情奈無計。漫惹成憔悴。欲把羅巾暗傳寄。細認取、斑點淚?!保ㄋ巍ざ虐彩馈恫匪阕印罚┲钡皆臅r代,徐再思《壽陽曲》“手帕”一作仍道是:“香多處,情萬縷,織春愁一方柔玉。寄多才怕不知心內(nèi)苦,帶胭脂淚痕將去?!迸哉J為對方不能體會自己為情所困而經(jīng)受的心理磨碾,便把染滿了紅色淚痕的手帕送過去,用活生生的證據(jù)進行事實教育。沁了紅淚的手帕在晾干之后,一抹一抹的淡淡胭脂染痕就如印花一樣駐留在絹面上,不肯輕易消退,無論對于寄帕的一方還是收帕的一方,都勝過千言萬語,道盡了深藏的心跡。
“博古幽思”正是表現(xiàn)了“寄淚”的多情與愁怨。由于不容易在那條手帕上畫出紅粉淚痕,沒有留下姓名的畫家便用那位女子座椅上的斑紋來示意,觀者看到座椅上布滿星星斑點,便明白那椅子是由湘妃竹制成,進而聯(lián)想到關于湘妃竹的傳說。
湘妃竹的傳說廣為人知,它其實是往昔女性紅粉淚的真實情況激發(fā)了古人的靈感,想象出的一則故事。傳說,舜死后,妻子娥皇、女英因為悲傷而淚下如雨,她們的紅粉淚灑到湘竹上,在竹竿上染出了點點斑痕。從此,湘竹便永遠地留住了兩位女神的淚痕,形成了斑竹,也就是湘妃竹?!渡盍x書堂十二美人圖》的“染綃寄淚”則是巧妙地化用了這一典故,以斑竹上的紋點提示女性出于情思而形成的淚痕。
雍正喜歡親自構思生活環(huán)境中的各類陳設品,往往在細節(jié)上都精心設計,給出決定方案。由十二幅美人畫組成一排折疊屏風,當初很可能就是雍正突發(fā)的靈感。那么,選擇“寄淚”作為其中一幅,用斑竹紋來象征女性染在手帕上的胭脂淚,很可能也是他的創(chuàng)意。
古人寄淚的多情與愁怨,現(xiàn)代人很難真切體會到,好在有這樣一組表現(xiàn)古典女性情怨的《深柳讀書堂十二美人圖》,讓我們得以借助畫卷,感受古人豐沛美好的情感,走進他們生活的世界,實乃一樁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