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征明是明代著名山水畫家,《拙政園三十一景圖》是文征明園林繪畫的經(jīng)典之作,對于研究拙政園的原始形態(tài)和探索文征明園林繪畫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以《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為研究對象,分別從《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的構(gòu)圖、筆墨以及布景,分析文征明園林題材的繪畫特征。
關(guān)鍵詞:文征明;《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繪畫特征
文征明是吳門畫派的宗師,學(xué)界對文征明的研究從未間斷過,但是對其《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的研究相對比較單一。絕大多數(shù)是從《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產(chǎn)生的角度去做研究,或僅僅將其作為園林史的參考資料。如李志堅在《文征明〈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研究》中,主要從形式和技法特點分析了《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的藝術(shù)特色,并未對《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的繪畫特征做深入的探析。因此,本文將從《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的構(gòu)圖、筆墨以及布景入手,分析《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的繪畫特征。
一、文征明和《拙政園三十一景圖》
文征明(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征明,號衡山居士,明中時期吳門地區(qū)畫壇巨匠,吳門畫派的代表畫家,師于沈周,并和沈周共同開創(chuàng)吳門畫派。
拙政園的建造者是王獻臣。“拙政”這個名字出自西晉潘岳《閑居賦》中的“筑室種樹……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以拙事為政,表達歸隱田園的心志。據(jù)《明史·文苑傳》記載,文征明與王獻臣的年齡相差不大,愛好意氣也相投。文征明應(yīng)王獻臣的邀請參加了拙政園的設(shè)計和建筑,建成之后,多次為王氏繪制園中的各處景色。嘉靖十年(1531年)左右,文征明作拙政園詩詠三十首,初稿見于文嘉抄本中。兩年之后,即嘉靖十二年(1533年),增加《玉泉》一首,完成了拙政園詩詠三十一首及園記。同年,親筆繪制完成三十一景圖,并分批將詩作題于冊頁上。
文征明于明嘉靖十二年所畫的《拙政園三十一景圖》,每幅大小約23厘米見方。每張畫作均為拙政園一處景點,每個景點獨立成單幅繪畫,完整地表現(xiàn)了各個景點的特質(zhì)與意境。圖冊以水景見長,湖面寬闊,由此形成疏朗、蕭然而簡樸的園貌?!蹲菊@三十一景圖》這套冊頁的總體畫風(fēng),給人一種清新、疏朗、秀美的感覺,讓人沉浸其中,仿佛忘記了外界的嘈雜與喧囂。
文征明繪制的《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對于拙政園流傳至今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文征明代表性園林景圖作品,《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在園林畫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而且其所表現(xiàn)出的景致也為后人提供了一個典范,體現(xiàn)了文征明對名士園林的一種獨特美學(xué)追求。
二、《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的構(gòu)圖
《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細致詳細地描繪了拙政園的三十一個景點。其中,以水景為畫面元素的有十六幅,以松樹為畫面元素的有五幅,以竹叢為畫面元素的有四幅,以獨處的文士為畫面元素的有十四幅,以交談的文士為畫面元素的有五幅,地平線低于畫面二分之一處有十二幅。以下主要對其構(gòu)圖進行分析。
(一)采用邊角式構(gòu)圖,層次分明
文征明《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幾乎所有的冊頁都是使用一個較高較遠的視角來觀看園林構(gòu)圖冊頁畫面的,仿佛拿著一個方形的取景器從高處俯視,對園林做出景象的截取,在描繪景象的同時還加上對景象周邊自然景致的照顧,在保持畫面景象獨立的同時還便于對園景做出很好的方向定位,也為畫面平添了一份遼闊孤寂的自然野趣。
邊角式構(gòu)圖是由南宋時期的著名畫家馬遠、夏圭等人開創(chuàng)的。馬遠的山水畫往往將山景放在一角,使陡峭的山巒與大片的空白形成鮮明的反差,其對方位的運用,達到了一種獨特的境界。夏圭的半邊式構(gòu)圖,是利用畫面上的空白來表達一幅畫卷的廣闊而深遠。而文征明在《拙政園三十一景圖》也多采用邊角式的構(gòu)圖形式,打破了以往繁復(fù)平整的傳統(tǒng)構(gòu)圖法則,使近景、遠景層次分明。在此基礎(chǔ)上,文征明又運用了墨法,通過墨色的變化,使得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虛實相間的意境,讓人獲得一種“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shù)享受。如《嘉實亭》《芭蕉檻》《聽松風(fēng)處》《意遠臺》都是采用的邊角式構(gòu)圖。
這里具體分析《聽松風(fēng)處》,因為以松樹為畫面元素的在《拙政園三十一景圖》中有五幅,而《聽松風(fēng)處》區(qū)別于其他四幅,其畫面里除了松樹之外,還有園主,即王獻臣。文征明在《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寫到聽松風(fēng)處在夢隱樓北,地多長松。通過畫面,我們可以看到畫家僅描繪了山坡的一角,五棵挺拔的松樹仿佛在風(fēng)中搖曳,樹下畫有園主處于五棵松樹的中間,倚坐樹下側(cè)耳傾聽。五棵松樹占據(jù)畫面的三分之二,其余皆為空白,形成強烈的對比。畫家通過繪畫的方式將本來無聲的畫面之聲傳遞給了欣賞者,將視覺觀察到的意象以聽覺的方式對觀者進行回饋。畫家沒有對山林之風(fēng)做出刻意描繪,但卻在畫面意境上帶給了欣賞者松風(fēng)陣陣之感。以無代有,以有代實,以寥寥數(shù)筆,繪天地景象,別有洞天。
(二)“平遠”取景,留下想象空間
北宋畫家郭熙在山水畫論著《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薄捌竭h”是自近山而望遠山,反映的是一種平視的角度,塑造的是“山隨平視遠”的藝術(shù)效果。
《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大部分構(gòu)圖是采取“平遠”為主的取景方法,地平線較低,較多幅圖景的地平線都在畫面二分之一以下,少數(shù)幾幅略高,幾乎所有圖景的地平線都在畫面之內(nèi),畫面中水面處理以留白為主,水天之間也無分開的線條處理,連成了一體,畫面空曠、深遠。整套冊頁展現(xiàn)的是空靈、古雅而靜寂的園林景致,非常精妙,呈現(xiàn)出與其他藝術(shù)家的園林景圖較為不同的藝術(shù)面貌。例如仇英的《園居圖》,采用的是自山前窺山后的“深遠”構(gòu)圖法,他將樹木與建筑細致描繪,更為寫實地再現(xiàn)場景,并用綠色和朱色呈現(xiàn)出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刻畫細致微妙而不是空曠深遠的感覺。
文征明采用“自近山而望遠山”的“平遠”構(gòu)圖法,例如《若墅堂》《小飛虹》《來禽囿》《瑤圃》都是采用“平遠”式構(gòu)圖。這里選取《小飛虹》進行簡單的分析,是因為相較于其他三幅畫,《小飛虹》這幅畫里面的元素較多,比其他的畫多了一座小橋,而正是小橋的存在將畫面一分為二?!缎★w虹》畫中的虹橋連接了兩岸,橋上執(zhí)杖而行的人物使得本來寧靜的畫面富有動感,橋和茅草屋只是簡單地勾勒幾筆,而濃墨強調(diào)的卻是河流兩岸茂密的叢樹。文征明將景致縮小,弱化細節(jié),將景物在畫面中的比例縮小,并且沒有進行更深層次的描繪,建筑若墅堂也只是用線條勾勒出來,既沒有上色,也沒有著重描寫,這樣故意在畫面中削弱了建筑的物理特性,大面積留空,簡淡而深遠,給觀眾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三、《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的筆墨
山水繪畫的奧秘,主要是通過筆墨來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并反映出“以線為中心”的根本特征。這是由于繪畫中的線條是極具變化的。筆與墨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墨是由筆而生,筆通過墨表現(xiàn)出來,筆取其氣,墨取其韻。
沈周的山水畫有“粗沈”“細沈”兩種面貌。文征明學(xué)畫于沈周,“粗”“細”各有所長,但是在自己審美理念的追求下,山水畫具有獨特風(fēng)格?!按止P”如《古木寒泉圖》,一棵松樹和一棵柏樹依靠著生長,柏樹虬枝盤曲,枝干四散張開,松樹枝繁葉茂。筆墨蒼勁淋漓,墨色變化豐富?!凹毠P”格調(diào)素雅逸氣,極具文人氣質(zhì),細筆畫作,布景繁密,造型棱角分明,用筆細謹綿密。《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就是屬于“細筆”山水,構(gòu)圖嚴謹,用筆精細松動又不刻板,風(fēng)格優(yōu)雅清曠。
例如《若墅堂》中,以一條簡單的曲線為山的走勢,而上面刻畫的城墻呈現(xiàn)出凹凸的造型,筆畫簡練。關(guān)于處于畫面中心的房屋形象,文征明也是通過簡單的幾筆直線,用“細筆”勾勒出來,用筆嚴謹工細。
再如《繁香塢》中的欄桿和亭子居于畫面上半部分的二分之一處,欄桿是用三條豎線以及四條直線來完成的,而亭子表現(xiàn)出來的只有兩根柱子和三分之一的屋頂,另外一部分則被松樹給遮蓋住了,布景繁密。畫面呈現(xiàn)出來的亭子是用四根豎線和四根橫線完成的。
又如《待霜亭》畫面中間就是一個小亭子,有八棵古樹在亭子周圍,其中兩棵樹在待霜亭的后方,位于畫面右側(cè),其余六棵都在畫面左邊。而最右邊的一棵樹僅有樹干,沒有樹葉,其樹干筆直聳立。與之相反的是亭子旁邊的其他幾棵樹,都是枝繁葉茂。畫面中心的亭子又是“細筆”描寫,一個倒立的三角體就是屋頂,造型棱角分明。這個屋頂只用了三條斜線和兩條橫線組成,而地勢的高低也只用了簡單的曲線表示。
這三幅作品中,文征明通過“細筆”繪畫,將建筑進行簡單的描繪,勾勒出園中的亭臺、屋宇以及城墻,造型簡練并且嚴謹細膩。與此形成對比的則是樹木。不管是《若墅堂》的多種古樹,還是《繁香塢》的松樹或是《待霜亭》中的多棵樹都是重墨繪畫,顏色相較于亭臺和城墻都深一些,形成鮮明的對比??梢钥闯鑫恼髅鞯倪@種“細筆”書寫風(fēng)格正好把園林山水描繪得既嚴謹細膩,又不乏寫意趣味,無隨意多余用筆,墨色上淡墨運用頗多,清麗秀潤。
四、《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的布景
文征明重視對自然實景的觀察與描繪。他的《拙政園三十一景圖》中,主體物以古樹為主,建筑通常都置于古樹之后,若隱若現(xiàn),突出園居生活中“隱”的主題。樹種包括槐樹、松、竹等。景圖中常見的人物為獨處的文士,以線條簡潔地勾勒、水墨暈染為主,未著色,突出文人靜修的主題。
在《倚玉軒》《湘筠塢》《小飛虹》《深凈亭》《竹澗》中都有竹林的出現(xiàn)?!兑杏褴帯返念}畫詩提到:“倚玉軒在若墅堂后,傍多美竹,面有昆山石?!敝衽c石搭配,蒼潤古樸,萬竿修長的翠竹,春風(fēng)吹過沙沙作響。《倚玉軒》涼亭中,有一位文士正在觀賞青翠碧綠的竹林。不同于《倚玉軒》,《深凈亭》的畫面中央是溪流中的荷花,岸上的涼亭中有兩位文士在暢談,涼亭的周圍環(huán)繞著綠竹,在涼亭的右側(cè)竹林部分用較濃的墨色,涼亭的左側(cè)和后面用的是較淡的墨色,分出竹林的幾個層次。
除了竹林之外,文征明在《拙政園三十一景圖》中還大量繪畫了山石?!蹲菊@三十一景圖》描繪山石的景致有《爾耳軒》《芭蕉檻》《釣 》等。例如在《芭蕉檻》中,這幅畫是對半分的構(gòu)圖方式,左側(cè)留有大部分的留白。前面是一塊較大的奇石,這塊奇石對芭蕉和后面的涼亭有掩映的作用,增加了景物的層次感。
總而言之,文征明在作品中對于樹、竹、石的處理別具特色,大部分冊頁都突出樹、竹、石的描繪。他將人工建筑隱藏在樹林中,只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樓閣亭臺,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園林中自然的事物,而不是集中在精美的建筑上,體現(xiàn)了文人墨客們雅好林泉的意境。同時,采取淡雅的藝術(shù)手法處理畫面,近景中的樹木、山石用濃墨點染,遠景用淡墨,既突出園林中的自然元素,又強調(diào)“遠”意的表達。在視覺上,這樣可以將自然的形態(tài)延伸到內(nèi)心的情感,再加上畫面中大量的空白,可以直接通往虛無,通過筆墨來抒發(fā)心中的情感。
《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細致地描繪了拙政園的三十一個景點,注重意境的營造,將景點的立意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景圖描繪中大多充分利用其依水而居的特點,水是畫面中極其重要的構(gòu)成要素,使得畫面空靈幽靜。另外,畫面大面積留白也是冊頁的重要特點,地平線較低,畫面清新、悠遠。文征明充分地發(fā)揮了個人對園林意境的想象,巧妙地運用藝術(shù)手法,在記錄園林標志性特征的同時,大膽取舍,增加園林景圖的內(nèi)蘊,亦注重繪畫的藝術(shù)性表達。
五、結(jié)語
本文試通過對《拙政園三十一景圖》構(gòu)圖、筆墨以及布景的分析,探討其繪畫特征,認識到《拙政園三十一景圖》中多數(shù)采用邊角式和“平遠”的構(gòu)圖方法;筆墨多采用“細筆”,構(gòu)圖嚴謹,用筆精細;布景上選用竹子和山石較多?!蹲菊@三十一景圖》是描繪真山真水的寫生典范,文征明在描繪真實的拙政園圖景的同時,又表達了自己歸隱園林的情致?!蹲菊@三十一景圖》可以說是文征明抒情與繪物完美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參考文獻:
[1]李曉靜.園林山水畫圖式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21.
[2]李志堅.文征明《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研究[J].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美術(shù)與設(shè)計版),2012(5):21-26.
[3]水利芹.文征明園林題材繪畫中的文人閑居生活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xué),2021.
[4]韋秀玉.從《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看明中期文人園林風(fēng)尚[J].藝術(shù)探索,2015(1):17-19.
[5]楊浩.從文征明《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看拙政園設(shè)計風(fēng)格的演變[J].中華文化論壇,2018(1):120-125.
[6]冶亭亭.文征明《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繪畫技法探析[D].南京: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2021.
[7]張志強,鄭曦.吳門畫派園林繪畫中城墻的風(fēng)景內(nèi)涵:以《東莊圖》和《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為例[J].中國園林,2022(7):133-138.
[8]楊璧熒.《拙政園三十一景圖》中的文人園林美學(xué)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xué),2017.
作者簡介:
童儀,中國計量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