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chǎn)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也是一種甘于寂寞的敬業(yè)精神。
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復(fù)的工作者,但其實,工匠意味深遠,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zhì),與堅定、踏實、精進等品質(zhì)緊密相連。
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chǎn)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chǎn)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他們對細節(jié)完美追求、對精品執(zhí)著堅持的精神,永不過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年輕一代也要用自己的所作所為來詮釋新時代的匠人精神。
【美文一】
人生的深味
◎王開嶺
醋米飯、海鮮、菜蔬,它們抱成團,即成了日本最得寵和平易的食物:壽司。
紀錄片《壽司之神》,描述了一家“值得用一生去排隊”的餐廳,鋪面很小,不及十座,除了麥茶和熱毛巾,只提供壽司,它位于東京銀座地下一層,連洗手間也沒有,但它兩度被“美食圣經(jīng)”《米其林指南》評為三星,這是全球餐廳的最高榮譽。
“不好吃,就不能端給客人?!?87歲的小野二郎說。
他是店主和主廚,也是它的靈魂和標志。當(dāng)他站在你的餐位前、全神貫注地捏一只壽司、然后捧給你時,你會油然而生一股莊嚴感,猶如坐在寺廟的蒲團上,甚至因崇敬和幸運而有點緊張,因為老人身上那縷光陰的平靜,因為他手上散發(fā)出的修行的光芒,因為眼前這個人,用了60年來做眼前這件事,而每一次,都是重復(fù)基礎(chǔ)上誕生的新作。
“這么簡單的東西,味道怎會如此有深度?”食客們用幸福的語氣問。
“每種食材都有最美味的理想時刻,要把握得恰到好處?!?二郎說。在他的店里,為使章魚口感柔軟,要對之按摩40分鐘;為呵護米飯的彈性,其溫度要貼近人的體溫;做學(xué)徒,先要練習(xí)擰滾燙的毛巾,隨之是用刀和料理魚,大約十年后,你才會上臺煎蛋……
“我一直重復(fù)同樣的事情以求精進,我總是向往能有所進步,我會繼續(xù)向上,努力達到巔峰,但沒人知道巔峰在哪里。”老人說。
追求技藝的完美,對細節(jié)一絲不茍,在重復(fù)中精益求精,此即日本傳統(tǒng)文化推崇的“職人”生活?!奥毴恕?,社會身份即手藝人、匠人,但同時也是個精神身份,意味著一種成就、修養(yǎng)和品格。
讓人感嘆的是,這種勞動的認真和嚴苛的自律,不僅是市場和競爭的需要,更是“職人”內(nèi)在的生命要求,是精神驅(qū)動和自我修行的結(jié)果,他們執(zhí)行的是自己的尺度,而任何一絲松懈或作弊,都會讓其失去自我器重。
70歲前,餐廳食材由二郎親自挑選,他每天騎車去菜場,從最信任的商販那兒領(lǐng)取屬于他的東西。紀錄片里,有一組在菜場的場景,商販們說,“有些米只供給二郎,因為只有他知道怎么煮?!薄叭粲?公斤野蝦,那就會留著,直到他來?!薄昂脰|西是有限的,要交到最好的人手上才行?!?/p>
這是一種帶體溫的商業(yè)。其實,和二郎一樣,這些商販在自己的領(lǐng)域亦是行家、權(quán)威和伯樂,亦是有理想主義傾向的人,他們知魚懂米、惜物識人,除了逐利,他們有額外的準則和希冀,他們重視自己的下家,惦念著物的前途和歸宿,他們追求完美的流程,渴望成為“正果”的一部分。
最好的魚販,最好的蝦販,最好的米販……最好的廚藝師,這是一個由“最好者”締結(jié)的鏈條。在貿(mào)易上,這是一種聯(lián)盟式的高度信賴和共棲關(guān)系,而在精神上,又何嘗不是一種知音式的彼此惜憐和偎依取暖?
這是敬業(yè)、敬物、敬人,也是敬天地、敬生命、敬自我。
正因為這種人和人生,這種行為風(fēng)格不是孤立的,它才有生存和繁衍的可能。所以,小野二郎并不孤單,他是一個群的成員,這個群,在追求一種內(nèi)容和氣質(zhì)相近的生活:專注、執(zhí)著、嚴謹、誠實、身心并赴,內(nèi)心充滿安寧和純粹的喜悅……
二郎說:“你要愛你的工作,你要和你的工作墜入愛河。”
用修行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勞動,追求平淡里的深味、簡易中的精致、清素下的高貴,這是大部分人有機會采摘到的人生,而命運,也很少辜負這種選擇,尤其在精神回報上。
【文本解讀】工匠精神其實在生活的許多領(lǐng)域都有體現(xiàn),比如這位壽司店主廚、87歲的小野二郎,他踐行了60年的“職人”標準,不正是工匠精神中對自己的產(chǎn)品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追求嗎!這種精神操守和人格修養(yǎng),讓他將一份小小的事業(yè),做成了“壽司之神”,也讓人從中學(xué)習(xí)到“用修行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勞動,追求簡易中的精致、清素下的高貴”的人生深味。
【文題延伸】敬業(yè);修煉生活;閃光的平凡人……
【美文二】
我媽曾是好工匠
◎劉補明
作文教學(xué)中,我曾列了多條義項,試圖將“工匠精神”闡釋到位,但總覺得是隔靴搔癢,不能傳神,連我自己也不能如意。
那晚睡在床上,我的腦海里先是一片空白,隨后,神差鬼使般閃出一個念頭:我媽曾是好工匠。這想法,我自己都覺得滑稽!
我媽是典型的舊式農(nóng)家婦女,沒文化,能干活??嘈暮Y選若干片段,終于較為清晰地聚焦在她煤油燈下飛針走線納鞋底的形狀上。
我媽一生納了多少鞋底,恐怕難以數(shù)計。八個孩子,加上爸媽兩人,是十口人的大家庭。姑且以一人一年需要兩雙鞋計算,媽媽一年大約需要納二十雙鞋底。在我的印象里,媽媽所有邊角料的時光,幾乎都是用納鞋底來填充的。
納鞋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媽媽先將破布爛衣片用稀漿糊在案板上糊成袼褙,干透后,就按鞋底樣拓下來,疊加若干層袼褙,就成為鞋底的毛片,俗稱“千層底”。這些毛片還需要用雪白的布條纏繞一圈,既起收攏的作用,還有美觀外形的功能。至于疊加多少層,要看穿鞋人這一對象而定。父親下地勞動,袼褙層數(shù)自然要更多一些。鞋底厚了,既保暖,又耐穿。
接下來要搓麻繩,母親卷起褲管,在她那爆滿青筋的小腿上,把那些一批一批的麻皮捋成綹兒,搓成好長好長的雙股麻繩。搓繩時,母親不時唾一些唾沫,以增強光滑程度。麻繩粗細要視鞋底的大小厚薄而定。這些麻繩好耐扯,承受百八十斤的拉力估計沒有問題。我有時會俯在母親的身邊,或幫她捋那些頭緒紛亂的麻皮,或把那些搓好的成品團成圈,以備使用時有個頭緒。
納鞋底可是個細致活。
夜深人靜的時候,母親早已安頓好了大小,撩一勺油放燈盞中,然后用針頭挑一下疲倦了的燈花,擼起袖子宣告了夜戰(zhàn)。
針腳的大小是有說道的。針腳過長,不但不好看,也不扎實;針腳過短,極容易扯通中間的隔離段,使鞋底遍體鱗傷。母親深諳這一切,恰如其分地把握著分寸。她的感覺,比尺子量過還要精準。
針腳的深淺也是講究的。深了,納好的鞋底會坑洼不平,甚至?xí)欁冃?;淺了,腳線會浮在表層,松懈而沒有束縛力;深淺不均,情形更加倒霉,整個鞋底會像麻子的臉,此起彼伏。只有均勻用力,適度把控,才能熨貼、平整。
針腳的排列也很要緊。一排排列起來,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第二排是套在第一排的空隙處的,勾連交互,前呼后應(yīng),橫成行,豎成列,好一派規(guī)矩中正的隊伍形象!猶如千軍萬馬,整裝待發(fā)。
納鞋底的針是超大的,與繡花針不可同日而語。針大,才有穿透力與承受力。母親會把錐子放身旁,針扎不動的時候,就用錐子點一下,然后還利用“頂針”頂一下,方可順利過關(guān)。拉麻繩是很用力氣的,母親咬緊牙關(guān),刺啦刺啦扯著,順便還把扯過來的麻繩一圈圈纏繞在她的手腕上,納上一陣子,母親的手背上就會青一股紫一道的,我沒問過她到底疼不疼,只知道她的手掌上布滿了厚厚的老繭,就像上了年份的老樹皮。
姐姐們小的時候,母親會把這些技藝一五一十地傳授給她們的,我是男孩,沒有學(xué)會母親納鞋底的技藝,但她的專注與細致、堅毅與恒久給了我們后輩人巨大的影響。更為要緊的是,我們從小就懂得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穿一雙鞋多不容易,千針萬線都是母親辛苦勞作的!
其實,母親還擅長于紡紗織布,“三日斷五匹”,是沒有任何困難的。一家人的穿戴鋪襯,都出自于母親那雙永不停歇的手。
現(xiàn)在想來,農(nóng)耕時代的女人,雖然不用為考學(xué)求職而奔波,但她們的手頭是從來不閑著的,而且干活干到了極致,毫無怨言,精益求精,代代相傳,從不倦怠。這不也是對“工匠精神”最好的注解嗎?
【文本解讀】一講“工匠精神”,大家馬上想到“大國工匠”,想到天上的飛機,地上的高鐵,水中的潛艇……他們?yōu)閲业慕ㄔO(shè)和發(fā)展,奉獻了青春和才智,功不可沒!可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家庭也有“工匠”。劉補明老師的母親飛針走線,納底做鞋,一針一線做出來的是對家庭的情、對親人的愛。這種無私奉獻的“工匠”,讓人腳底溫暖,心底幸福,何嘗不算“工匠精神”!
【文題延伸】我家的“工匠”;媽媽教給我;手藝……
【美文三】
時間讓人與眾不同
◎吳曉波
1902年,27歲的詩人里爾克應(yīng)聘去給62歲的畫家、雕塑大師羅丹當(dāng)助理。在初出茅廬的詩人的猜想中,名滿天下的羅丹一定過著十分浪漫、瘋狂、與眾不同的生活。然而,他看到的真實情景與想象中的大相徑庭,羅丹竟是一個整天孤獨地埋頭于畫室的老人。里爾克問他:“如何能夠?qū)ふ业揭粋€要素,足以表達自己的一切?”羅丹沉默片刻,然后極其嚴肅地說:“應(yīng)當(dāng)工作,只要工作,還要有耐心?!?/p>
是什么讓某些人變得與眾不同?我覺得羅丹說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夠的耐心。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想一夜成名,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么痛快”。這句話真的耽誤了很多年輕人。其實,你如果把人生當(dāng)成一次馬拉松長跑的話,前一千米是否跑在第一名真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嗎?
我身邊有著很多與眾不同的杰出人物——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zhì),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工作中。
在我熟悉的中國經(jīng)濟學(xué)家中,張五常大概是天賦最高的一位,他在40多歲的時候就差點兒得了諾貝爾經(jīng)濟學(xué)獎,同時他又是一個十分勤勉的人。早年為了寫《佃農(nóng)理論》,他把十幾箱原始檔案一一分揀完,這項工作大概是很多博士也不屑于去做的。到今天,他已經(jīng)是一位年近80的老人了,可是每周還要寫兩篇1500字以上的專欄文章。
在我了解的當(dāng)代西方學(xué)者中,英國的尼爾·弗格森是公認的“神童”,他的研究領(lǐng)域橫跨歷史學(xué)、經(jīng)濟學(xué)與政治學(xué)三界,不到30歲就被牛津大學(xué)聘為研究員,40歲時被《時代周刊》評為“影響世界的100人”??墒撬那趭^又是非常人能比的,為了寫作《羅斯柴爾德家族》一書,他和助理翻閱了羅氏家族百年以來的上萬封家信及成噸的原始資料。
所以,在與眾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辛苦。他們簡單地長跑,簡單地做一件事情。他們做事,只為意義本身。所謂的成功,只是一個結(jié)果,它也許水到渠成,也許永無來日。
與眾不同的東西,在制造的過程中往往是枯燥的、重復(fù)的和需要耐心的。
在流傳至今的明清漆器中,有犀皮斑紋的是最昂貴的,幾乎一器難求。在很長的時間里,人們甚至不知道它是由哪些天才制作出來的。后來,王世襄終于在他的書中把秘密“泄露”了出來,它的制作過程是這樣的——
工匠制作犀皮,先用調(diào)色漆灰堆出一顆顆或者一條條高起的地子,那是“底”;在底上再刷不同顏色的漆,刷到一定的厚度,那是“中”和“面”了,干透了再磨平拋光,光滑的表面于是浮現(xiàn)細密和多層次的色漆斑紋。
當(dāng)我讀到這個秘密的時候,突然莞爾。
每一件與眾不同的絕世好東西,其實都是以無比寂寞的勤奮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時光。
【文本解讀】“每一件與眾不同的絕世好東西,其實都是以無比寂寞的勤奮為前提的”,不管是中國的經(jīng)濟學(xué)家張五常,還是西方的神童學(xué)者弗格森,他們珍惜時間、勤奮鉆研,像讓人嘆而觀止的犀皮斑紋的制漆過程那樣,一遍遍地打磨拋光,用繁復(fù)精細的“工匠心”打造出時間的絕世佳品。
在這漫長的過程中,要忍受了多少寂寞和失敗的煎熬?。〉沁@樣,才能打造出最后的精品和有價值的人生!
【文題延伸】耐心的價值;時間與人生;不負時光……
【片段選摘】
手工時代的中國工匠相信愿力無邊,不管是做佛像,還是打家具。即使只是打造一個金絲楠木柜子,可能都不是一個工匠一生就能做完的。往往是爺爺做出粗坯,父親做完粗工,孫子再精雕細琢,窮盡三代才打造出一件精湛的柜子。陸續(xù)建造了一千六百年的莫高窟,那是多少代無名工匠,用盡了自己的體溫去焐熱了菩薩的慈悲。
——于丹《人間有味是清歡》
在故宮的重重宮門后,工作著一群中國的頂級文物修復(fù)師。他們隔絕了浮世喧囂,日復(fù)一日地保持著固定的生活節(jié)奏。清理,打磨,填補,鑲嵌……重復(fù)上萬次的手工勞動,封閉的工作環(huán)境,并不優(yōu)厚的薪水,這一切考驗的是技藝更是耐心。修復(fù)師們當(dāng)初大都經(jīng)歷過痛苦的掙扎,但他們最終靜下心來,將自己修煉成為一名真正的工匠,既實現(xiàn)了自身的價值,也贏得了社會的尊重。
他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時光,用不變的匠人精神的內(nèi)核,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逐夢,也傾注所有的熱情在自己熱愛的事業(yè)上。
——四城風(fēng)月《工匠精神躬身入局,喧囂世界堅守“匠心”》
【中考真題鏈接】
2022年江蘇蘇州卷
以“學(xué)問藏在______里”為題
2022年四川樂山卷
以“禮贊奮斗者”為題
2021年湖南湘潭卷
以“追求”為題
2021年湖南懷化卷
以“擔(dān)起這份責(zé)任”為題
2021年江蘇蘇州卷
以“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題
2020年江蘇蘇州卷
以“那些燦爛的細節(jié)”為題
2020年黑龍江牡丹江卷
以“有一種精神叫鍥而不舍”為題
2020年黑龍江雞西卷
以“致敬奮斗的時光”為題
2020年山東臨沂卷
以“做好自己”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