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水稻落粒性及相關(guān)基因克隆研究進展

      2023-07-17 09:35:05陳盈盈
      種子科技 2023年8期
      關(guān)鍵詞:基因克隆水稻

      摘? ? 要:種子落粒性的喪失是水稻馴化的關(guān)鍵特征之一,不僅減少了產(chǎn)量損失,還提高了收獲效率。文章綜述了近年來水稻落粒性的研究進展,包括水稻落粒性及形成的生理基礎(chǔ)、調(diào)控落粒性的基因定位與克隆以及在馴化過程中落粒性的變化,以期深化對水稻馴化和落粒調(diào)控機制的研究,為水稻育種方向提供新的思考,推動水稻種植業(yè)發(fā)展。

      關(guān)鍵詞:水稻;落粒性;基因克隆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08-0035-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1? ? ? ?文獻標(biāo)志碼:B

      作者簡介:陳盈盈(1999—),女,漢族,河南南陽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水稻遺傳育種。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農(nóng)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作物馴化是一項長期的選擇試驗,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水稻是研究谷類作物馴化的良好模式作物,大約在10 000年前開始被馴化。落粒性是影響水稻馴化的主要因素之一[1]。在野外環(huán)境中,易落粒對水稻來說有利于種子傳播和繁殖,是一種有利現(xiàn)象。然而,在人為的栽培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易落粒特征的水稻品種可能會有嚴重的產(chǎn)量損失[2-3]。

      為了穩(wěn)定水稻產(chǎn)量,相關(guān)人員努力培育具有不落?;螂y落粒性狀的水稻品種,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許多與落粒相關(guān)的基因。定位和克隆基因、篩選鑒定相關(guān)候選基因、發(fā)現(xiàn)新基因等能為培育落粒性適中的水稻品種提供理論指導(dǎo),對探究水稻馴化過程具有重要價值。

      1 水稻落粒性

      落粒性是野生植物繁殖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水稻、大麥、大豆和蕎麥等多種作物都有落粒性及其生理基礎(chǔ)。在水稻的眾多性狀中,落粒性是區(qū)分栽培稻與其野生祖先最具代表性的性狀之一。減少落粒是水稻馴化早期階段的關(guān)鍵步驟之一,可以顯著提高種子收獲效率。作物馴化過程中關(guān)鍵性狀的遺傳結(jié)構(gòu)可以反映自然選擇或人工選擇的方式,因此研究分析水稻落粒性可能是了解馴化過程最有用的方法之一。

      水稻落粒是指種子達到生理成熟后自然脫離母體。野生稻成熟后脫落種子以保證繁殖,栽培稻將種子留在枝梗上,便于收獲,減少生產(chǎn)損失。落粒性與護穎和枝梗之間所形成的離層密切相關(guān)。水稻籽粒的脫落部位在枝梗和種子之間,即離層。離層由1~2層小的圓形薄壁細胞組成,離層周圍的枝梗和穎片由大的厚壁細胞組成,離層形成于抽穗前16~20 d的幼穗發(fā)育階段,開花后逐漸退化[4]。種子成熟后,枝梗中的離層細胞降解,種子從母體上自然脫落。

      2 調(diào)控落粒性的基因定位與克隆

      野生稻一般具有完整的離層,使籽粒極易脫落,但在栽培稻中,大多數(shù)粳稻品種的成熟種子因為沒有形成離層而牢固地附著在穗上。秈稻品種在維管束周圍的離層有部分缺陷,因而表現(xiàn)出中等程度的落粒性。不同水稻品種種子落粒性存在巨大差異,在稻屬中,落粒性由強到弱依次為野生稻、秈稻、粳稻[5],表明離層的形成由幾個控制種子落粒行為的等位基因調(diào)控。水稻落粒性由復(fù)雜的調(diào)控網(wǎng)絡(luò)和數(shù)量性狀位點控制,并且?guī)缀踉谒舅腥旧w上都發(fā)現(xiàn)了調(diào)控落粒性的QTLs[6]。

      目前,已克隆的水稻落粒相關(guān)基因有12個[7]。主效基因有qSH1、OsSh1、ObSH3、sh4/SHA1、SHAT1、SH5、sh-h/OsCPL1,OsGRF4/PT2、OsNPC1、GL4、OsLG1和SSH1是多效基因。這些基因編碼激酶或轉(zhuǎn)錄因子調(diào)控離層生長,從而影響落粒性。主效基因?qū)π誀畹恼{(diào)控作用占主導(dǎo)地位,對研究主效基因的調(diào)控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控制落粒的主效基因qSH1位于1號染色體上,編碼BEL1型同源異型蛋白,其是由Konishi等(2006)[8]通過易落粒的水稻品種Kasalath和不落粒的Nipponbare雜交產(chǎn)生后代中分離并鑒定出來的。Nipponbare中的qSH1基因存在1個單堿基突變(G/T),使其小穗基部形成離層的區(qū)域中基因的表達量有所降低,離層不能正常生長,導(dǎo)致不落粒表型。

      OsSh1基因在3號染色體上,Lin Z等(2012)[9]對不落粒的突變體 SR-5 和易落粒的Nanjing11進行比較和轉(zhuǎn)錄表達分析,發(fā)現(xiàn)SR-5中該基因第 3個內(nèi)含子中有1個大于4 kb的插入突變,結(jié)果降低了 OsSh1 的轉(zhuǎn)錄水平,影響離層發(fā)育,進而引起落粒性喪失。

      ObSH3基因位于3號染色體上,編碼 YABBY 轉(zhuǎn)錄因子,研究表明,非洲栽培稻中該基因組存在片段缺失,導(dǎo)致離層發(fā)育不對稱且不完整,致使落粒性喪失[10]。

      sh4基因位于4號染色體長臂靠近末端的位置,是從野生稻O. nivara中分離出來的,能解釋秈野雜交F2 群體69%的表型變異。該基因第1個外顯子中發(fā)生1個核苷酸替換(T/G)導(dǎo)致其編碼的Myb3 DNA結(jié)合域上氨基酸發(fā)生替換(天冬酰氨/賴氨酸),影響了離層生長,導(dǎo)致落粒性降低[11]。

      SHAT1基因在4號染色體上,編碼1個APETALA2轉(zhuǎn)錄因子,遺傳分析表明,該基因在水稻小穗早期發(fā)育階段與sh4 在離層中持續(xù)表達,同時qSH1作用于SHAT1和sh4的下游,通過調(diào)控這2個基因在離層的表達進一步促進離層生長。

      SH5基因在5號染色體上,該基因編碼BEL1型同源異型蛋白,在離層中的表達量較高。研究表明,在Kasalath中抑制該基因的表達會破壞離層的形成,降低落粒性[12]。

      sh-h基因位于7號染色體上,其是由Zhou Y等(2012)[13]將1個攜帶O. rufipogon 中sh4位點染色體片段的易落粒材料進行誘變,并利用圖譜克隆的方法從突變體中分離出來的,該基因編碼CTD磷酸酶OsCPL會抑制離層的形成[14]。

      3 落粒性與水稻馴化

      作物馴化是改良野生物種以適應(yīng)栽培和滿足人類需求的過程。亞洲栽培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谷類作物之一,是10 000多年前從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馴化而來的[15]。然而關(guān)于其起源和馴化過程一直存在爭議。水稻馴化存在爭議的問題包括3點。一是栽培水稻的地理起源。二是哪種類型的O. rufipogon是其直接的野生祖先。三是栽培水稻的2個亞種——秈稻和粳稻,其是單一起源還是多起源。盡管單一起源和多起源假說都有證據(jù)支持,但多數(shù)觀點認為,秈稻和粳稻起源于不同的祖先。

      基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探究,研究人員進行了廣泛的遺傳學(xué)和考古學(xué)研究,并查閱水稻馴化的發(fā)育歷程,探究水稻的系統(tǒng)發(fā)育關(guān)系。研究表明,秈稻和粳稻是獨立起源的。水稻的馴化基因固定在秈稻和粳稻2個亞種中,具有相同的等位基因,給單一馴化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jù)。同時,分析栽培水稻和野生水稻全基因組數(shù)據(jù)的群體遺傳學(xué)表明,秈稻和粳稻的基因組大約是獨立起源的,但許多帶有馴化等位基因的基因組片段可能起源于同一祖先。盡管目前相關(guān)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仍需要更廣泛的群體規(guī)模全基因組測序采樣,更好地揭示水稻馴化的進化史。

      水稻馴化過程中有很多性狀發(fā)生變化,例如株型的改變、落粒性的喪失、種子數(shù)量及大小的改變、種子休眠性的改變等,這些均是人工選擇的關(guān)鍵,被稱為“馴化綜合征”。落粒性喪失被認為是鑒定野生稻馴化的直接形態(tài)學(xué)證據(jù)。野生稻極易落粒,在馴化過程中種子落粒性逐漸減弱,對水稻的有效收割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研究落粒性基因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水稻人工馴化的分子基礎(chǔ)。

      4 討論與展望

      水稻落粒性是一種重要的農(nóng)藝性狀,同時也是水稻馴化和產(chǎn)量構(gòu)成的重要性狀之一。種子在收獲前掉落會導(dǎo)致產(chǎn)量下降,過于難脫落會給后期的收獲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水稻馴化過程中,人工選擇更偏向于落粒性適中的植株,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收獲產(chǎn)量。

      水稻落粒性是一種多基因控制的復(fù)雜性狀,對其展開研究可以幫助相關(guān)人員深入了解水稻種子在成熟期脫落的過程以及水稻落粒的生理調(diào)控機理。對水稻落粒性相關(guān)基因的定位和克隆研究為育種應(yīng)用提供了基因資源,同時也為了解水稻人工馴化積累了新素材。目前,已有育種家將CRISPR/Cas9方法與雜種優(yōu)勢利用結(jié)合起來,為選育具有適中落粒性和優(yōu)良農(nóng)藝性狀的水稻新品種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材料[16]。

      目前,已定位并克隆了許多與水稻落粒相關(guān)的基因,但其中一些基因的調(diào)控機理尚不清楚。隨著科學(xué)水平的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水稻落粒性基因被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新的水稻落粒性調(diào)控基因并對其進行鑒定研究與定位克隆,深入探究并闡明這些基因?qū)λ韭淞U{(diào)控的分子機理,將是育種家研究水稻落粒性的主要方向。此外,培育出落粒性適中的水稻品種有助于適應(yīng)機械化栽培,克服性狀轉(zhuǎn)育過程中易落粒帶來的負面效應(yīng)。

      參考文獻:

      [1]Li C, Zhou A, Sang T. Rice domestication by reducing shattering [J]. Science, 2006,311(5769):1936-1939.

      [2]Doebley J. Plant science - Unfallen grains: How ancient farmers turned weeds into crops [J]. Science, 2006,312(5778):1318-1319.

      [3]Fuller D Q, Qin L, Zheng Y, et al. The domestication process and domestication rate in rice: spikelet bases?from the Lower Yangtze [J]. Science, 2009, 323(5921):1607-1610.

      [4]Jin I D, Inouye J. Relation between Grain Shedding and pedicel morphology near the Abscission layer of japonica-Indica hybrid rices bred in korea [J]. Japanese Journal of Crop Science,1982,51(3):271-275.

      [5]李仕貴,馬玉清,何平,等.水稻秈粳雜交落粒性的遺傳分析和基因定位[J].西南農(nóng)業(yè)學(xué)報,1999(Suppl 2):77-80.

      [6]Tsujimura Y, Sugiyama S, Otsuka K, et al. Detection of a novel locus involved in non-seed-shattering behaviour of japonica rice cultivar, oryzasativa “Nipponbare”[J]. 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Theoretische Und angewandte Genetik, 2019,132(9):2615-2623.

      [7]茍亞軍,楊維豐,林少俊,等.水稻落粒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水稻科學(xué),2019,33(6):479-488.

      [8]Konishi S, Izawa T, Lin S Y, et al. An SNP caused loss of seed shattering during rice domestication [J]. Science, 2006,312(5778):1392-1396.

      [9]Lin Z, Li X, Shannon L M, et al. Parallel domestication of the shattering1 genes in cereals [J]. Nat Genet, 2012,44(6):720-724.

      [10]Lv S, Wu W, Wang M, et al. Genetic control of seed shattering during African rice domestication [J]. Nat Plants, 2018,4(6):331-337.

      [11]Subudhi P K, Singh P K, Deleon T, et al. Mapping of seed shattering loci provides insights into origin of weedy rice and rice domestication [J]. J Hered,2014,105(2):276-287.

      [12]Yoon J, Cho L H, Kim S L, et al. The bel1-type homeobox gene SH5 induces seed shattering by enhancing abscission-zone development and inhibiting lignin biosynthesis [J]. Plant J, 2014,79(5):717-728.

      [13]Zhou Y, Lu D, Li C, et al. Genetic control of seed shattering in rice by the apetala2 transcription factor shattering abortion1 [J]. Plant Cell, 2012, 24(3):1034-1048.

      [14]Ji H, Kim S R, Kim Y H, et al. Inactivation of the CTD phosphatase-like gene oscpl1 enh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bscission layer and seed shattering in rice [J]. Plant J, 2010, 61(1):96-106.

      [15]Huang X, Kurata N, Wei X, et al. A map of rice genome variation reveals the origin of cultivated rice [J]. Nature,2012,490(7421):497-501.

      [16]Sheng X, Sun Z, Wang X, et al.Improvement of the rice “Easy-to-Shatter” trait via CRISPR/Cas9-Mediated mutagenesis of the qSH1 Gene [J]. Front Plant Sci, 2020(11):619.

      猜你喜歡
      基因克隆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有了這種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鹽了
      水稻種植60天就能收獲啦
      軍事文摘(2021年22期)2021-11-26 00:43:51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樣實現(xiàn)機插
      一季水稻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2
      水稻花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0
      三個小麥防御素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玉米紋枯病病菌y—谷氨酰轉(zhuǎn)肽酶基因克隆與表達分析
      山桃醇腈酶基因PdHNL1的克隆、序列分析與原核表達
      鵝PRL基因克隆及在繁殖相關(guān)組織中的表達規(guī)律
      望奎县| 光泽县| 东安县| 永和县| 容城县| 泸定县| 都江堰市| 孟州市| 虎林市| 屏边| 佳木斯市| 泽州县| 桂东县| 满城县| 孝昌县| 莫力| 铜陵市| 安西县| 卢湾区| 永吉县| 平远县| 新闻| 黑河市| 武陟县| 唐山市| 阿城市| 东方市| 项城市| 来宾市| 荔浦县| 水城县| 嘉善县| 新建县| 巴彦淖尔市| 电白县| 醴陵市| 孝昌县| 凤冈县| 吴旗县| 武宣县| 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