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文
小王工作了一天,加班到七點多,饑腸轆轆地坐在回家的地鐵上,疲倦到閉上眼睛打盹。這時有人突然拍拍他肩膀把他嚇一跳。他定睛一看,一個老年人正嚴(yán)厲地盯著他,大聲說:“年輕人,我站在這里很久了,你怎么假裝看不見,不給我讓座呀,不懂尊重老人嗎?”小王一聽下意識地就站起來,一想覺得不對勁,又立即坐下,對這位老者說:“我工作一天沒停過,也很累而且還沒吃晚飯,看您說話聲音底氣挺足的,憑什么倚老賣老,不懂理解別人?”換在平時,小王一看到老年人都會主動讓座,可這位老年人的道德綁架讓他決定把“壞人”做到底。
敬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而另一方面,老年人也應(yīng)該約束好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為老自重。這樣,周圍人自然會更敬重你。像上文所述的老人,完全可以換一個溫和的語氣和年輕人交流,年輕人就會不好意思不讓座了。而惡劣的、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膽B(tài)度,自然會招致周圍人的反感。俗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老年人為老自重,應(yīng)該護好自己的三份“面”。
第一份“面”,愛護臉面
這是指老年人說話做事應(yīng)該給晚輩一個良好的示范,維護好老者應(yīng)有的姿態(tài)和形象。人的尊嚴(yán)都是自己給的,自己做到自尊自重,周圍人自然會尊重你。大眾對老年人尊重的同時,其實也是飽含著期待的:國人心目中的老年人,應(yīng)該是淡然謙遜、明白事理、和藹可親的。所以,老年人不宜無所顧忌、倚老賣老,反而應(yīng)該多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合適,舉止是否得當(dāng),這樣才算愛護自己的臉面。
第二份“面”,拿捏情面
中國是講究人情的社會,人與人需要相互照顧彼此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化中,年長者本身就享有較高的地位,如果老年人懂得拿捏情面,照顧他人感受,會讓周圍人備感溫暖。比如平時待你不錯的鄰居生病了,送上一聲問候,會讓人覺得感動;老朋友生日,若本人腿腳不便無法到場,準(zhǔn)備一份小禮物讓子女送去,也讓友人感到心意滿滿。拿捏好情面,就是要做到人敬我一尺,我敬人十寸。對等的相互尊重,才會讓老年人有個好人緣。
第三份“面”,少講場面。
我有位老鄰居80大壽時,要求子女大辦宴席,覺得這樣有面子。結(jié)果讓兒女負(fù)擔(dān)很重,正想裝修房子的兒子不得不延后計劃,跟媳婦整天鬧別扭。如果老人有充足的積蓄,晚年可以過得好一點。若子女的經(jīng)濟條件允許,把子女孝敬的錢花在改善晚年生活品質(zhì)上也是值得。但老人別打腫臉充胖子,更不能強求子女為自己擺場面。若你給晚輩一個浮夸炫耀的印象,晚輩也就難以發(fā)自內(nèi)心地敬重你了。一時的場面,換不來真正的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