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是人生的分水嶺和轉折點、35歲是最后一個進入體制內(nèi)的機會、35歲熬不到管理層就可能被淘汰……曾經(jīng),社會熱議的女性“35歲”門檻就那么堅硬地矗立著,但眼下,人們對“熟女”的魅力愈加認可,《女士的品格》《玫瑰之戰(zhàn)》《愛情而已》等聚焦“大齡女性”的影視劇成為新寵,不少文學創(chuàng)作也逐漸從“青春疼痛”走向了“女性獨立”……時代洪流之下,35+女性帶著困頓與掙扎、艱辛與磨難,義無反顧地蹚出了一條條綻放之路。
編劇和作家是這個世界最好的觀察者與親歷者,她們有著社會文化風向中的最強嗅覺,書寫著屬于自我和她者的故事,一起來聽聽作家蔣離子和編劇羅小葶關于35歲的講述吧。
“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边@是我度過35歲之后,感觸最深的話語之一。
35歲那年,我覺得一切都挺好:自己處于創(chuàng)作力最旺盛的階段,有一定的閱歷積累,也有更成熟的寫作方式;父母剛剛六十出頭,身體康??;和先生正計劃著要個寶寶——可以說既生活豐富,又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但剛度過35歲,我的父親突然因為車禍離世,這件事成了我最大的“中年危機”,完全打破了我曾經(jīng)所信奉的“人只要好好努力,就一定會收獲不錯的生活”,原來再怎么努力,有時也敵不過一場意外。我開始重新思考和整理自己的人生、審視和消化“死亡”,我必須去接納和解決這一事件,之前所有的計劃,比如備孕、寫作等,全因此而停滯。
并不是說到了35歲這個年紀,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就一定會有所改變,而是要看具體遭遇了什么。有的人可能20多歲就經(jīng)歷了我經(jīng)歷的,那他就會更早有所感悟;有的人可能到了40多歲依然沒有遇到過什么坎兒,也就不需要重新思考和整理自己的人生。所以,重要的成長節(jié)點不是年齡,而是事件。
把這些感悟都融入寫作,也是我在35歲之前從來不曾料想到的。35歲之后,我忽然意識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又多了一重——如果以后我不在了,我的作品、我創(chuàng)作的人物還會在,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存在于這個世界。父親離去的事實,讓我不再迫切地急著去證明什么,從前我有一部新作品出來,或者是作品獲獎,我都會第一時間告訴父親,但現(xiàn)在我明白了,重要的是去找到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向誰去證明“我很好”。我在創(chuàng)作時也不再迎合出版社和讀者的想法,我要去挖掘和表達的,是自己內(nèi)心深處真正想要傳遞的理念和態(tài)度。
我早早就從青春文學“出走”,專注于現(xiàn)實題材的領域,細致入微地刻畫35+女性生活。比如作品《老媽有喜》,我描寫了三四個中年人家庭所面臨的困惑與糾葛,把生活赤裸裸地攤開給大家看,但我不是一個說教型的作者,我希望每個人在讀到之后,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人生體驗來感受。一地雞毛也好,幸福瞬間也罷,我想讓人們懂得的是,我們依然要熱愛生活。
站在寫作者的角度,我認為35歲的困境和桎梏,需要靠自己去打破,因為真正現(xiàn)實中的人,是沒有“金手指”的,我作品中的主角們也一樣。為什么有的“大齡女性”面對催婚一點不焦慮?因為她們擁有了把自己生活過好的能力——不僅是物質(zhì)能力,更重要的是精神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把兩個人的生活過好,而幸福往往會眷顧這樣的人。
年齡會讓人失去一些東西,也得到一些東西。對于作家來說,35歲到45歲是一個普遍意義上的創(chuàng)作黃金期,對生活的感悟是20歲無法比擬的,但相應的,也會失去年輕時的“創(chuàng)作激情”。20歲的時候,我一天甚至能寫2萬字,管什么人設不人設、大綱不大綱的,就是要表達,就是要寫,但我現(xiàn)在幾乎不會再有這樣的時刻了,而是會在寫作之前做好大綱、做好人設,每個章節(jié)要寫什么、把握什么樣的重點,都是要心里有數(shù)的。很難去評價哪一種更好,這只是不同階段帶來的不同變化。
“年齡”和“性別”是既敏感又有很大創(chuàng)作空間的話題,作品和社會語境需要“同頻共振”。我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這點,并在寫作中抓住了這一點,同時我也在認真感受自己35歲之后的那些細微改變,這些都將成為我創(chuàng)作的源泉。
走過35歲這個年齡,大家會發(fā)現(xiàn)很多難題可以很簡單地被化解。其實事兒可能還是那個事兒,換湯不換藥,但重點是35歲之后的我們有一定的經(jīng)驗去處理了,而且在處理的時候,我們的情緒成本也降低了。
我觀察了自己以及身邊35+的女性們,往往抓大放小,執(zhí)著更少——小時候大家什么都想要,現(xiàn)在明白把人生重要的事情抓住就可以了,比如三五知己、家人、必要的事業(yè)……體力精力都不如20歲了,為什么不把它們集中起來做一些更有價值的事情呢?
民盟盟員,中國作協(xié)會員,浙江省麗水市網(wǎng)絡作協(xié)主席,茅盾文學新人獎·網(wǎng)絡文學獎得主,文學創(chuàng)作二級,代表作《糖婚》《老媽有喜》。
我再過兩年就滿35歲了,對這個即將到來的年齡節(jié)點,期待比焦慮更多,期待就是能看到自己的每一步都沒有白走,都有收獲,未來也會有驚喜等著我;剩下的那一絲焦慮是:或許現(xiàn)在就要開始物色一個適合做我孩子爸爸的人了,雖然我目前單身,但一直非常喜歡小孩。
和大家普遍認為的“35歲危機”不太一樣,我最焦慮的時期是30歲左右。我28歲才轉行做編劇,那時面臨很多不確定性:這個選擇究竟是對是錯?現(xiàn)在轉行是否來得及?放棄了穩(wěn)定工作會不會后悔?……我的30歲,和我小時候曾經(jīng)設想的不太一樣,小時候我覺得自己30歲時一定會經(jīng)濟獨立、有能力處理好所有事情,但事實并非如此。不過,來到33歲,我發(fā)現(xiàn)我的心態(tài)更平和了,也能夠從容處理很多難題。
我不否認,年齡帶來的不僅僅是成熟,還有衰老。20多歲和30多歲的我,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肌體上的變化。以前我可以通宵,第二天早上五六點才睡覺,飲食也很不規(guī)律;現(xiàn)在不行了,我現(xiàn)在基本不熬夜,早上起來跑步、遛狗,按時吃飯和工作,還培養(yǎng)了很多愛好,比如養(yǎng)花、拼圖、彈鋼琴、做羊毛氈……30歲之前,我從來沒有讓自己的生活自律起來,30歲后,年齡讓我自律了。
編劇是一個需要累積經(jīng)驗的行業(yè),我嚴格意義上來說還算是個“新人”,所以也不太會受到傳統(tǒng)意義上的職場年齡歧視。但目前我主攻方向為偶像劇,偶爾也會擔心到了一定年紀后“少女心”減弱——當生活更從容、更平靜之后,或許會失去“一眼動心”的感受,如果連我自己都不動心,寫出來的東西也很難去打動別人,畢竟,情緒是編劇的寶藏。
不過,編劇群里的“媽媽們”和“姐姐們”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大概是做文字工作的人比較浪漫吧,她們依然是很有“少女心”的,不會只關注柴米油鹽和養(yǎng)育孩子,甚至孩子談戀愛了,她們也能以“嗑CP”的角度去看待和面對。
隨著人們對30+女性的看法逐步轉變,影視劇的主題也在慢慢“轉型”,更多植入了對這個年齡段女性現(xiàn)狀的思考,“女性向”成為一個標簽。而這樣的呈現(xiàn)又會反過來影響觀眾,讓人們對30+女性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變。
近年來,輕熟系題材尤其是“姐弟戀”的流行,其實就是一種“照進現(xiàn)實”。在傳統(tǒng)偏見里,女性的價值主要是生育,而且認為30+女性的重心必須要轉入家庭,否則要么是大齡剩女,要么是職場女魔頭,其實,30+女性更熱愛生活和工作,包容性更強、更有魅力。
目前整個寫作大環(huán)境中,大齡女主很常見,即使是偶像劇,也不是20歲主角了,制作方和創(chuàng)作者都在有意向這個方向傾斜,因為一部劇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立意,傳遞的是當下的思想。
我也逐漸在創(chuàng)作劇本的過程中,融入自己作為30+女性對這個世界的感受與思考。35歲不是一個可怕的年齡,我不想去制造焦慮。我一直認為,但凡自己覺得痛苦的東西,可能是思考的角度出現(xiàn)了問題,如果在思維上進行一些調(diào)整,其實是可以從容面對的,如此,不僅能夠自如地迎接35歲的到來,甚至能夠自如地迎接50歲、60歲的到來。我并不認同“什么年齡段就必須得做什么事兒”,無論哪一個年齡階段,都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青年編劇、作家,四川省、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成員,2016年參加90后青年作家百強評選,獲第23名。作品有《良辰美景好時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