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剛
“惠泉山下土如濡,陽羨溪頭米勝珠”“雪芽我為求陽羨”“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真情以待,寫陽羨,蘇軾佳句迭出。
去年八月,太湖東岸,當面聆聽著名出版人、作家楊葵關(guān)于“陽羨買田”的故事,前后兩位先生的愿望,正在對岸全面實現(xiàn)。循走蘇東坡,陽羨,當有此行。
周末前的一個晚上,與剛從北京一路南歸的先生取得聯(lián)系。聽我欲往,先生高興,說將大開正門出接。
沿著湖州方向滬渝高速,妻子與我一路西行。前方弁山,遂度嶺過,來到江浙皖三省交界。山之雄偉,水之淵源;岸之峻高,湖之寬廣,這里是我們向往的地方。小路彎曲,大車平穩(wěn),悠然間,我們進入陽羨雅達溪山。
四望青山,八方坡地。游人如織,帳篷似林。露營、燒烤;風箏、奔跑,大人和孩子們追逐,妻子會心一笑,“又被倷尋到了一個蘇東坡的好地方?!?/p>
嘉祐二年(1057),聽聞蔣之奇夸贊著他的家鄉(xiāng),空氣新鮮,人間仙境。碧螺龍井有雪芽,百合蓮心氣襲香。好竹連山產(chǎn)嫩筍,枝頭黑赤烏楊梅。太湖西岸美山水,綠氧負離雞黍歸。卜居陽羨,一生中,先生數(shù)度前來。
熙寧六年(1073),先生的身影第一次出現(xiàn)在陽羨,登絕頂,望太湖,“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流連”;次年,長住三月,購得田莊一處,“賣劍買牛吉欲老,殺雞為黍子來無”“莫怪江南苦留滯,經(jīng)營身計一生迂”;元豐二年(1079),邀秦太虛,攜參寥子,三人同游,“敧枕落花余幾片,閉門新竹自千竿??蛠聿枇T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五年后(1084)十月,離開黃州,目的地是陽羨,“買得一小莊子,歲可得百余碩”;次年,再次親臨,留下墨寶,“此山似蜀”,后改名為蜀山;元祐四年(1089),五十四歲的先生以龍圖閣學(xué)士身份除知杭州,重走陽羨,將家人安置于此。紹圣元年(1094),攜蘇過與朝云,同赴嶺南。
停好車,走向景區(qū)北大門,見一偉岸身影,與牌樓相融。信守約定,先生在迎候。丈八身高,虎背熊腰,國字正臉,寬厚敦實。千年時光,古今穿越,先生與先生,難以分辨。
牌樓似門,四季常開。正前方,水色湛藍,青透碧綠,陽羨之湖,通向太湖。
陪同著我們,先生一一進行著介紹。順著先生手指方向,一座宋式閣樓,“那是東坡閣,景區(qū)內(nèi)第一幢建筑?!蔽∪煌α?,氣勢不凡?!澳隽艘患蠛檬?,循走蘇東坡,太湖之濱,我們有了自己的‘朝圣地?!蔽以诟锌V钢肷窖幰蛔?,先生繼續(xù),“那是‘楚頌亭,先生有愿望:屈原作《橘頌》,吾園若成,當作一亭,名曰‘楚頌?!毕壬缴?,已愜。
廊橋、荷塘、小街;劇場、酒樓、書肆,帶領(lǐng)著一幫人,先生他們已將陽羨建設(shè)成為一座舒適的現(xiàn)代化生活小鎮(zhèn)。
一路走來,西側(cè)廊橋,入口處,“前緣”兩字醒目。先生真誠,性格寬厚,對待生活,重在相信,“陽羨姑蘇已買田。相逢誰信是前緣?!薄笆艑w老,殆是前緣?!?/p>
舉目四望,“物外游”“趁年華”“穿林打葉”“快哉風”“浩然氣”,都是先生設(shè)計,皆乃典出先生。沉浸其中,陶然于先生的世外桃源。多少次,學(xué)生們聚集于此,有教師現(xiàn)場開講,關(guān)于先生,身臨其境,聽來樂趣無窮。
開上自己的私家小車,先生帶我們盡覽。
轉(zhuǎn)眼間,汽車停在了一座平房前。跟隨先生,我們進屋。這里是一間大大的書房,整面整面都是書墻。加水,點火,泡茶,我們圍爐。坐于沙發(fā),捧著紫砂,品味雪芽。先生和我們聊起了他的最愛。
指向一套書,這是《蘇軾年譜》,由孔凡禮先生編撰,記載了先生一生的所有足跡,時間、地點和創(chuàng)作。茅塞頓開。靜心閱讀,先生為我打開了探知先生的另一扇大門。
循走蘇東坡,“蘇說蘇軾”,今后,先生的故事,也許將更加準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