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自民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常見的水果都是外來物種:清涼解暑的西瓜源自非洲,《本草綱目》有“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的記載;世界四大熱帶水果之一的菠蘿,原產(chǎn)于南美,1493年哥倫布將其帶到西班牙,明朝時傳入中國;中國最早栽培的蘋果為綿蘋果,現(xiàn)代蘋果是新疆野蘋果和歐洲野蘋果的雜交種,據(jù)說1871年才引入山東煙臺;全球產(chǎn)量第一的水果——香蕉,其起源地爭議頗多,或曰中國,或曰印度,或曰馬來半島。
《詩經(jīng)》中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說明早在先秦時期,桃和李就是我國大眾喜愛的水果。從屈原的《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可知,橘子生來就適應我國南方的水土氣候。然而,最大名鼎鼎且渾身都是故事的中國原產(chǎn)水果,非荔枝莫屬。在荔枝、香蕉、菠蘿、木瓜這嶺南四大名果中,只有荔枝才是無可爭議的中國特產(chǎn)。
天然美味生嶺南
荔枝為無患子科常綠高大喬木,植株長勢壯健,樹冠自然伸展。荔枝樹可綠化、美化、香化環(huán)境,在深圳、廣州等地常常被用作公園綠化樹種。深圳有以荔枝為名的荔枝公園、荔林公園、荔香公園,廣州有以“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聞名的荔枝灣、荔灣區(qū)。荔枝樹是福建莆田的市樹,莆田因盛產(chǎn)荔枝而得名荔城。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荔枝的國家,秦漢之前,嶺南地區(qū)就有栽培,栽培歷史超過2100年。據(jù)東晉葛洪輯抄的《西京雜記》記載,西漢初年,劉邦稱帝,南越王趙佗將荔枝從嶺南千里迢迢上貢京師,從此,荔枝這種南方珍果就成了歲貢之物。其后,漢武帝劉徹破南越,不僅對荔枝進行“特快專遞”,而且在長安建扶荔宮移植荔枝,無奈氣候不宜沒能栽活。
作為中國原產(chǎn)物種,荔枝沒有像丹頂鶴那樣被錯誤冠名。丹頂鶴的學名是Grus japonensis,中文意譯為“日本鶴”。荔枝的學名為Litchi chinensis,即“中國荔枝”,可謂名副其實。
東漢文學家王逸可謂推介荔枝第一人,其《荔枝賦》也許是第一篇專門描寫荔枝的文章。王逸對荔枝推崇有加。他贊美荔枝僅僅靠“顏值”就已出類拔萃,但絕不是只有一身光鮮外表的青春偶像,而是表里如一的水果之王:“仰嘆麗表,俯償嘉味……卓絕類而無儔,超眾果而獨貴?!?/p>
雖然荔枝在西漢時就是貢品,其后又有王逸的大力推介,但直至唐朝,真正了解荔枝的人并不多。唐朝名相張九齡是嶺南人,他對家鄉(xiāng)色、香、味俱佳的荔枝情有獨鐘。730年任嶺南道按察使時,他說當初在中書省稱頌荔枝,“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于是,他就寫了《荔枝賦(并序)》,鋪敘渲染荔枝的奇秀甘美,盛贊嶺南荔枝“味特甘滋,百果之中,無一可比”。
不知道是不是這篇《荔枝賦》勾起了楊貴妃的饞蟲,唐玄宗不惜勞民傷財千里迢迢為楊貴妃運送荔枝,引發(fā)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荒謬故事。“味特甘滋”的嶺南果王不僅成了大唐由盛轉衰的歷史見證,而且意外地成了古詩文中的“網(wǎng)紅”水果。
荔枝屬亞熱帶果樹,其生長掛果與陽光、濕度、氣溫等氣候因子關系十分密切。荔枝適宜栽培在南、北回歸線附近,最佳種植區(qū)域為冬季短暫而溫涼無霜、夏季漫長而炎熱潮濕的地區(qū)。因此,能夠種植荔枝的國家和地區(qū)不多, 商業(yè)性栽培荔枝的國家主要是中國、印度及越南。17世紀末,荔枝從中國傳入緬甸,大約100年后又傳入印度。目前,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都有栽培,非洲、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的南非、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也有引種。不過,品質特優(yōu)的桂味、糯米糍等還是非常留戀故鄉(xiāng)的水土,基本上無法被其他國家大規(guī)模栽培。
中國不僅是荔枝的原產(chǎn)地,也是荔枝的主產(chǎn)區(qū)。2000年前后,全球荔枝種植面積約80萬公頃, 年總產(chǎn)量約250萬噸,其中中國的荔枝年產(chǎn)量約為150萬噸。近20年來,我國更加重視對荔枝優(yōu)良品種的研發(fā)、選育和推廣,使其單產(chǎn)不斷提高。2018年,我國荔枝種植面積超過55萬公頃,產(chǎn)量突破300萬噸,其中廣東就達140萬噸。
我國荔枝主要種植在北緯18度至29度地區(qū)。蘇東坡使荔枝名揚天下的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雖然沒有描摹荔枝的形色與味道,但對嶺南荔枝的熱情贊美卻極盡夸張之能事。的確,嶺南地區(qū)最適合荔枝生長。嶺南大部分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高溫多雨,不見霜雪,在海拔高度適宜、排水良好的丘陵山地,荔枝生長最好、品質最佳。因此,荔枝在廣東種植面積最大、產(chǎn)量最高,其次為廣西,再次為福建、海南,臺灣、云南、四川、貴州也有少量栽培。
我國還是荔枝的最大消費國,所產(chǎn)荔枝大多供應國內市場,約97%以鮮果銷售。荔枝在國際上也頗受歡迎,不過,我國荔枝出口量很少,一般不足2%,主要出口美國、日本。
荔枝是我國南方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與百姓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心態(tài)。千年不衰的荔枝樹,寄托了祖先對子孫后代的美好祝愿。因此,嶺南人在喬遷之喜或添丁進口時,有在房前屋后種荔枝的傳統(tǒng)。
夏至初丹水晶丸
提起夏天,人們總會聯(lián)想到聒噪的蟬鳴、閃爍的螢火蟲,如果是嶺南人,則會期待荔枝與味蕾的甜蜜約會。沒有荔枝的夏天,讓人悵然若失。菠蘿、香蕉、椰子、芒果雖然也是南國常見的水果,但是唯有荔枝是嶺南真正的夏天之果。
南國六月,欣欣向榮,火紅的荔枝婀娜多姿。白居易有詩盛贊:“奇果標南土,芳林對北堂。素華春漠漠,丹實夏煌煌……”西晉文學家、植物學家嵇含在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關于嶺南植物的專著《南方草木狀》中說荔枝“至日將中,翕然俱赤,則可食也”。夏至到了,荔枝都變紅了,就可以品嘗了。
白居易親自栽種過荔枝,對荔枝了然于心。820年,在南賓郡(今重慶忠縣)任太守時,為了推介荔枝,他請人畫荔枝圖并作《荔枝圖序》。“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白居易一連用了10個比喻對荔枝的生物性狀進行了鮮活的描述,生動形象,讓人如見其形,如品其味。
《荔枝圖序》中婦孺皆知的是“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荔枝又名“離枝”,就是說這種果實離開樹枝后就不能保持原有的色香味。要品嘗最美味的荔枝,須得才下枝頭,就上舌頭。即使在荔枝產(chǎn)地,一年中也只有6、7月份能品嘗到最鮮美的荔枝——東莞等地常在這個時節(jié)舉辦“荔枝節(jié)”,邀請賓朋光臨荔園,品嘗鮮荔的獨特美味,飽覽荔鄉(xiāng)的旖旎風光,增進友誼,共慶豐收,吸引游客。
北宋張舜民有詩云:“摘時須是帶枝葉,滿盤璀璨堆琳瑯。”說明當時果農已經(jīng)懂得略帶枝葉采摘的荔枝有利于保鮮。不過,儲運保鮮技術至今仍然是制約荔枝開拓國際市場的瓶頸。
歐陽修《浪淘沙》詞云:“五嶺麥秋殘,荔子初丹。絳紗囊里水晶丸……”五嶺地區(qū)麥子收獲時,荔枝也逐漸成熟,紫絳多皺的外殼里裝著晶瑩剔透的果肉,就像一枚小小的水晶丸子。歐陽修對荔枝成熟時的外形內質描繪得相當逼真,令人心馳神往,口舌生津。
1094年,蘇東坡被貶惠州,與荔枝結下不解之緣。他尚未到達貶所就聽說了惠州的風物之美:“江云漠漠桂花濕,海雨翛翛荔子然?!睗駶櫟目諝庵惺幯鸹ǖ那逑?,新雨中的荔枝如燃燒的火焰搖曳生姿。此后,他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中對荔枝進行了神形兼?zhèn)涞拿枥L:“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他將荔枝比為仙人,外穿絳色羅襖,內著紅色紗衣,膚色晶瑩潔白。因為“天公”將荔枝這樣的“尤物”賜予了嶺南,所以蘇東坡不以貶謫為苦,反而覺得“南來萬里真良圖”。
(劉誼人摘自《百科知識》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