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忠義
清代至民國,山西榆次車輞村常氏家族漸為山右巨賈之一,河北省張家口為常氏家族清代創(chuàng)業(yè)的始發(fā)地、長期發(fā)展的久居之地。清嘉道年間后常氏家族在張家口逐步形成了長門一支的“十大德”與三門一支的“十大玉”商貿業(yè)聯(lián)號,延續(xù)百余年之久,成為東口晉商的顯要家族商家。
1946年族叔祖父常燕生(十六世乃悳公)在《青年生活》第4期撰寫《父親節(jié)追述先父鑑堂公(常運藻)數(shù)事》的文章中憶述:
大約在清代乾嘉以后商業(yè)才發(fā)達,慢慢成為當?shù)氐呢斨?,到同光之間是最鼎盛的時期,在東口(張家口)、西口(歸綏)及外蒙都有生意。
張家口嘉慶十年(1805年)《重修市臺關帝大宇碑記》所記常氏家族字號是“大德常記”,成為目前所發(fā)現(xiàn)且確定為常氏經(jīng)商字號的最早碑刻記錄,該字號還在各種歷史文獻中有著明晰的延續(xù)脈絡記載,直至民國初年。
車輞常氏八世威公創(chuàng)業(yè)于張家口,其后長子萬玘公與三子萬達公分別立戶,各門子嗣接續(xù)發(fā)展自家商貿業(yè),并逐漸在村里筑建群居院落。萬玘公后人居于村莊西南、萬達公后人居于村子北面,由此形成了南、北兩條街區(qū)。乃悳公講:“我們這一支是長房……累代單傳,人丁稀少,因居村南,故稱南常。”依據(jù)村中街區(qū)位置的分布,“南常”“北?!敝摚酁楫斀裆缈平缂俺J虾笕说葢T用。而舊時代自幼生長生活在村里的常氏族人,則是以“南挑”“北挑”自稱,筆者自幼便有耳聞。1979年夏,族祖三姑奶常乃慈(曾祖叔公常運藻之女),1980年,我家大姑常紹秀,二位長輩相繼來張家口探親在我家小住,談起往事皆以“南挑、北挑”而論。另有1964年時任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的任行健老先生(1930年前后在村中教書)在給先父的信中也以“南北挑角兩大家”為慣稱。
1996年5月,筆者首次回榆次車輞村,家住榆次南關老街的大爺常崇儀帶我回到村中,拜訪親友,觀看西南、北街老街巷院。對于“挑角”之說有著兩種解讀,一是院落門外豪華的裝飾“挑角”,二是清末時期代表長門與三門的兩座牌坊的高挑檐角。作為家族后人依據(jù)考證認為后解更為確切。
對于清末車輞常氏二門受賜“樂善好施”牌匾事,民國版《常氏家乘》記:
(光緒)二十九年助政府善后經(jīng)費,由巡撫趙公爾巽奏請,五月初三奉旨給“樂善好施”匾,世德堂、世和堂同□。
此記有些不明,疑與清廷賞賜規(guī)制不符、時任巡撫不符,且清宮檔案無案記錄。以清例“樂善好施”褒獎聲名賞賜于仕民,須有千兩以上善捐,并經(jīng)各省巡撫奏呈皇帝恩準,其后自行刻匾或立牌坊于自家。對于常氏兩門分別何時得到光緒皇帝恩準可自建“樂善好施”牌坊,經(jīng)筆者考證當以兩件清宮檔案可做澄清。
其一,《奏為榆次縣紳士常惲捐助學堂經(jīng)費請旨自行建坊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04-01-14-0098-066):
……再查士民捐助地方善舉銀至千兩以上者,例得請旨建坊給予“樂善好施”字樣,歷經(jīng)遵辦在案。茲據(jù)學務處司道轉,榆次縣該縣紳士同知銜常惲捐助該縣小學堂經(jīng)費一千兩,請奏前來,臣查該紳同知銜常惲捐銀一千兩作為學堂經(jīng)費,洵屬急公好義,核與建坊之例相符合無,仰懇天恩俯準該紳常惲在籍自行建坊,給予“樂善好施”字樣以示旌獎,除分咨查照外,謹附片具陳。伏乞圣鑒訓示謹奏。
著照所請禮部知道(皇帝朱筆)
山西巡撫布政使吳廷斌 光緒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其二,《奏為山西縣紳常運元遵照已故曾祖父遺命捐銀辦學請準該紳自行建坊旌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04-01-38-0197-001):
再據(jù)提學司詳據(jù)……今榆次縣紳士、直隸試用知縣常運元,遵已故曾祖三品封職貢生常麒麟遺命,捐助本縣學堂經(jīng)費銀一千兩,洵屬熱心教育,核與請將成例相符合無,仰懇天恩準給予“樂善好施”字樣,由該紳常運元自行建坊,以示旌獎,除分咨查照外,理合附片,具陳伏乞圣鑒,謹奏。
著照所請該部知道(皇帝朱批)
光緒三十四、七、三 山西巡撫 寶棻
清光緒末期,車輞常氏兩門均以“鄉(xiāng)紳”聲名,先后各自捐助本縣學堂費銀一千兩而獲光緒皇帝恩準,可自行建“樂善好施”牌坊。由此車輞村中常氏兩座牌坊成為各門標志性建筑物,而牌坊有高挑檐角,由此常氏兩門自家與鄉(xiāng)間均以“南挑”“北挑”為別而稱謂。
清嘉道年間,車輞常氏家族經(jīng)歷了張家口經(jīng)商活動的迅速成長期,此段時期恰是乾隆朝后期恰克圖邊貿多次閉市引起的不穩(wěn)狀態(tài)之后,久在張家口的山西商家們迎來草原貿易與中俄恰克圖邊貿的穩(wěn)定時期。在這個歷史機遇期,常氏家族商貿業(yè)以“十大德”與“十大玉”為代表迅速成長,其中“大德常記”與“大德玉記”尤為各自聯(lián)號的首號。
然而進入20世紀,中國社會大變革,而山西商人經(jīng)營的是傳統(tǒng)類行業(yè),如銀錢業(yè)、旅蒙商貿業(yè)等,且多為自主而散落的中小經(jīng)濟體,即使是貌似富可敵國的家族自發(fā)經(jīng)濟體,甚至是稱雄商界“匯通天下”的票莊,均難以承受轟天倒地的變革動蕩,以及外部環(huán)境惡化的侵擾與競爭,加之自身缺失適應社會進步的動力,山西商人群體被迫退出歷史舞臺也是必然的,是無奈之舉。車輞常氏長門代表性字號“大德常記”以專門經(jīng)營磚茶為業(yè),三門代表性字號“大德玉記”以經(jīng)營票莊為業(yè),而歷史檔案為兩家字號留下了謝幕之殤記錄。
1. “大德常記”
1914年《為轉稟巡按使維持張家口市面事致商務總會呈(請議書)》,是筆者查閱到的一件天津檔案館“商會類”檔案(401206800-J0128-2-000727-016),由時任張家口票莊董事的“蔚豐厚”梁武臣、“大德恒”掌柜郭靄堂兩位共同呈請?zhí)旖蛏虅湛倳摹罢堊h書”:
為維持張埠商務而顧全京津大局……竊自改革(清改民國)以還各埠商務損失到處?!詮埣铱谝徊?,山西商務最占多數(shù),而西商尤以德字號、玉字號(常氏南挑“德”字、北挑“玉”字)、武字號(注:暫無確認祁縣或太谷武氏)三大資本家為最有勢力,玉字號、武字號兩商業(yè)平日調處無方,已屬失敗無法維持。今張垣商務三大資本家已損其二,所賴以維持市面者幸有德字號連號數(shù)十號以資周轉,奈年來各埠商務困難以極,金融停滯,致德字連號大德瑞、大德美兩錢莊欠內欠外未能清結。即以該財東實力而論,不但不長使號中之款,且存儲各號皆巨,統(tǒng)籌數(shù)十號全局欠內欠外將近百萬,稍稍緩動便足以清償債務仍舊營業(yè)。此等情形,凡在商界無人不知。該號東長正在清理債權債務,籌畫全局辦法,顧全其數(shù)十號信用,即所以維持張埠商務之大局也。然其規(guī)畫未備之際,忽有信義德號長岳兆旺依仗現(xiàn)充張埠商會總理,出入縣署運動萬全縣知事,突于十一月間竟將大德常之貨物查封,管押號長,批交商會變價。且商家習慣各清各債,斷無因大德美、瑞債務查封大德常之貨物,并管押其號長之理。董事等聞聽之下,京津市面與張埠息息相關,張埠破壞勢必牽動京津。正在籌思抵制以救市面,適德字號財東常運衡來津,本擬具情稟請貴總商會,轉稟維持,董事等以事關商務大局,是以請求貴總商會速轉稟巡按使維持,張埠市面幸甚,京津市面幸甚!空不勝迫切,屏營待命之至。右呈商務總會 會長公鑒
中華民國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該件檔案陳述中有以下要點。其一,顯現(xiàn)了清代票號匯兌莊與當?shù)劐X莊銀號之間的資金關系,確認西商三家為清末時期“張垣商務三大資本家”,即當?shù)氐闹饕Y本集團。其二,“蔚豐厚”與“大德恒”為著名山西票莊,兩大票莊在張家口的掌柜先生為“維持張埠商務而顧全京津大局”而發(fā)呼聲,對于張家口的常氏“德字(十大德)”聯(lián)號之首的“大德常”字號所遭遇處境,將其利害關系提升到“京津市面與張埠息息相關,張埠破壞勢必牽動京津,正在籌思抵制以救市面”。其三,此間的張垣三大資本集團,車輞常氏占其二,是本家族兩門在張家口長期辛苦耕耘而形成的局面。其四,“德字”聯(lián)號中的“大德美”與“大德瑞”由于內外資本流動停滯,但兩位票莊經(jīng)理仍然認為“統(tǒng)籌數(shù)十號全局欠內欠外將近百萬,稍稍緩動便足以清償債務仍舊營業(yè)。此等情形,凡在商界無人不知”。
然而當梁武臣與郭靄堂兩位掌柜先生發(fā)給天津總商會“請議書”的三天后,卻引來媒體《大公報》對兩家票莊無端的“登載失實”,只好向天津警察廳報案:
日前因張家口德字號事呈請商會維持,不料十二月三十一號《大公報》《日日新聞》等,競載有蔚豐厚、大德恒兩票莊因虧倒閉,呈請警廳設法維持云云……理宜呈請貴會轉請警廳質問該報等據(jù)何登錄,追究造謠之人嚴拿懲辦。
清末民初時期,車輞常氏“南挑”一支在張家口的商貿業(yè)字號,由應時家族最高輩分的十五世“運”字輩的曾祖叔公所操持,依據(jù)其他史料可以看到有運衡、運樞、運文三位,尤以運衡公為主。筆者曾祖公名諱運利,《常氏家乘》記行三。
常氏“德”字聯(lián)號以及首號“大德常記”字號在張家口的歷史性落幕,乃悳公(常燕生)回憶:
辛亥革命,把山西人所有在外的大生意一齊革光,因為當時股東是無限責任的,所以一家倒閉,連累他家整個破產(chǎn),我家也由首富一降而為破落戶,負債百萬兩……
車輞常氏兩門作為西商中的代表,雖然長時期在張家口經(jīng)商,與本地歷史共進退,對于張垣商務有舉足輕重之地位,但是財勢大并非形成“地頭之勢”,由此在社會變遷的混亂中遭受非禮。另外,以父輩故言,常氏“德”字一門長期秉持“不事官家”、埋頭實業(yè)的理念,這或是東口晉商整體在當?shù)厣虅諜C構極少拋頭露面的一個“軟肋”。
2. “大德玉記”
1913年《京師警察廳編存文卷-李安氏稟控大德玉票莊欠債不償一案卷》,這是筆者查閱到的一件北京檔案館檔案(J181-019-01952)。
1913年8月,京師警察廳受理一起訴訟北京“大德玉”票莊案,此案為區(qū)區(qū)萬兩之銀,經(jīng)過警察廳介入、聘請律師、限期股東四處清賬、在京鋪東與伙計受警察問話等等程序,皆因掌柜“逃走”(跑路)引起官司。8月13日李安氏訴訟函:
敬稟者,孀婦李安氏,住東城汪芝麻胡同,有銀壹萬兩,于前清宣統(tǒng)二年秋間,由寧匯存本京大德玉記票莊,按月五厘行息,憑折支取,藉為養(yǎng)命之源。詎去年臘月該票莊頓起不良,假更換民國字樣為詞,將據(jù)抽回任意填寫二厘行息,并期至一年停利還本等語,欺騙女輩目不識丁,化日光天黑暗已極。氏嗷嗷八口,進項毫無,該票莊數(shù)月以來竟不給分文,行將餓死,屢向理論,均置不聞不問。似此情形,其為居心坑騙無可疑議。氏雖孤兒寡婦,勢力薄棉,然北京為首善之區(qū),公理既不至淪亡,債權即無從消滅,用敢據(jù)實泣訴,懇乞退賜追討,以儆刁商之兇焰,而救無告之貧民。感沐鴻慈,不啻生死人而肉白骨。迫切待命,無任叩禱。此稟。
附呈據(jù)壹紙、折二扣 民國二年八月十三號李安氏具
李安氏為一孀婦,前清時由南京匯銀至“大德玉”京莊銀萬兩,按月吃息供家庭所用,本為票莊與客戶正常業(yè)務。無奈因政體變革而致票莊匯兌業(yè)整體急劇變化,李安氏為己利益受損,急迫之下維護正當權益提出訴訟亦為正常,只是對于詳情不明而致訟辭激烈。
8月17日,北京“大德玉”票莊聘律師就詳情函呈警察廳,提出解決辦法:
敬啟者,大德玉票號開設百余年,各埠分號十余處,東家300余口均不得與聞號事,概由掌柜經(jīng)理。本年春各號同時歇業(yè),掌柜逃走。各東遂于6月公推常立教來京清理鋪事。自7月以來凡該號欠人、人欠各訴訟案件概請本律師辦理。查該京號欠人數(shù)十萬、人欠數(shù)萬,各分號債權債務尚能相抵,本律師以為非將外號之款移京不足以維經(jīng)濟界之寧。緣命常立教往外清理賬目,限一月回京,所有京號賬籍即由本律師加封,命鋪伙看守,除本律師得查閱外,無論何人不準移動。一俟常立教來京,即移交商會實行破產(chǎn)手續(xù),公平履行債務。昨日,貴廳傳該號伙問話,知為李安氏賬目。查李安氏存該號銀一萬兩,由前清存放有賬,去年換字均有賬可查,又來往欠該號銀三百零九兩四錢四分亦有賬可查,一俟常立教攜得各號總賬來京,即當與他債共籌償還之法,如此辦理,債務者得免終身之累,債權者也有取償之益。謹代陳下情,申請警察總監(jiān)公鑒。
中華民國二年八月十七日 律師 鄧爾班(粉房琉璃街)
8月20日,警察廳司法處總監(jiān)收到律師函后,隨即傳喚“大德玉”鋪東常鳳閣、伙計柳廷棟問話,問話地點記錄“大德玉”地址為打磨廠(前門),并做甘結畫押:
具甘結大德玉鋪東常鳳閣,山西榆次縣人,年四十歲,今在案下結得竊。凡我們大德玉實存李安氏款壹萬兩,嗣后陸續(xù)支去叁百零玖兩四錢四分。現(xiàn)我來案,情愿具出甘結。現(xiàn)我鋪歇業(yè)不能支付,俟我鋪清算如數(shù)支付,所具甘結是實;具甘結人柳廷棟,俱山西文水縣人,年三十五歲,于本年四月間,我在大德玉票莊雇工,前因李安氏在我們票莊存銀一萬兩,我不知道,我趕緊令我東家常立教到案,請向他訊問,此結是實。
京師警察廳依據(jù)訴訟法律相關程序,傳“大德玉記”京莊鋪東常鳳閣、伙計柳廷棟到廳問話,畫押認可了李安氏所存一萬兩,并且依據(jù)賬目指出:嗣后陸續(xù)支去叁百零玖兩四錢四分。
在上面天津檔案提到車輞常氏在張家口的“玉”字號“(1914年)已屬失敗無法維持”的結論。故而這件1913年8月北京“大德玉記”票莊民事訴訟案,確認了“本年春各號同時歇業(yè)”的時間點,而訴訟案是由“掌柜逃走”所引發(fā),并非東家為之。在律師函件中同時強調:大德玉票號開設百余年,各埠分號十余處,東家300余口均不得與聞號事,概由掌柜經(jīng)理……查該京號欠人數(shù)十萬、人欠數(shù)萬,各分號債權債務尚能相抵……一俟常立教攜得各號總賬來京,即當與他債共籌償還之法,如此辦理,債務者得免終身之累,債權者也有取償之益。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車輞常氏所經(jīng)營的票莊大德玉、大美玉、大德川等字號曾被天津“益興恒、益興源”銀號倒閉案所牽累。在《山西票號史料·奉天商會檔》給出了“大德玉”票號荒閉糾葛時間,從民國3年(1914年)直至民國8年(1919年)間。
然而,由于社會的劇烈變革,山西錢莊票號看似歷史悠久、銀錢滿罐之局面,也難以承受巨大的社會動蕩與新的金融業(yè)競爭,尤其商家處在落后的“無限責任制”與看似先進的“職業(yè)經(jīng)理(掌柜)負責制”之間,若將其與近代先進的企業(yè)體制比較是矛盾的、不合理的,由此山西商家在矛盾重重以致激化的社會變遷大潮中走向衰敗成為了歷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