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富有詩意的。雪是冬天的使者,像一群群飛舞的銀蝶,下雪的日子是冬天最幸福的時刻,我們可以無憂無慮地享受無邊無際的雪景,遠離平日的喧囂與煩惱。冬天雖然沒有春天的五彩繽紛、夏天的綠樹成蔭、秋天的層林盡染,但它卻像一首意境深遠而開闊的詩,讓我們深深陶醉其中。
書畫中的“銀裝素裹”
《關山積雪圖》為北宋燕肅所繪,現藏于故宮博物院?!蛾P山積雪圖》是極具寫意色彩的雪景畫,置陳獨特,一條山間棧道延伸向前,消失在崇山之中,給人以深遠的景觀感。畫中群山白雪皚皚,山坡樹木之上的留白,道出深冬的景象,近景的茅廬,遠景的關樓、古寺點綴其中,分層有致。仔細觀看,山腳下的棧道由一根根的木樁支撐著,與山體的堅實相比,顯得顫顫巍巍,加上雪天路滑,真是替行在其上的一隊人馬捏一把汗,令觀者心懸。一位紅衣人先群騎行,這種處理方法使此人物在天地之間格外突出,獨自行走于這凈潔幽深之境,天地無邊靜穆,但給人以靜穆里找到自己獨特的存在,頓生“孤高拔俗”之感。
《雪景寒林圖》是范寬的杰作之一,現藏于天津博物館,是天津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之一。畫面布局雄奇而巧妙,近景描繪細致入微,質感強烈,中景挺拔蒼秀,遠景空靈而幽遠。這是范寬的典型特色,山峰巍峨挺拔,給人以高曠雄奇之感?!堆┚昂謭D》中高峰巨壁式的峰巒,在中段穩(wěn)定著畫面的重心,使人產生震撼的視覺效果。用留白體現雪的質感,洋洋灑灑鋪設開來,主次分明,營造貫通之氣韻。近景低垂,通過對雪地中寒林細致入微地描繪,來拉開畫面的層次,產生縱深之感。眼前之景為一片靜逸的湖水,在雪景的映襯下,顯得寒冷而清曠。遠景格外的幽深,能看到很遠的地方,目之所及皆為幽遠的雪景寒林?!堆┚昂謭D》是中國山水畫法中“高遠”與“深遠”的經典之作。
陶俑中的“天寒地凍”
冬天天氣越來越冷,人們紛紛換上了保暖御寒的衣物。在眾多陶俑中,也能見到冬天會穿得非?!芭汀钡娜宋镄蜗?。其中,西魏時期的“風帽俑”非常醒目,一個人全副武裝,戴著厚實暖和的風帽,上有淡淡的紅色,帽子已過肩,阻隔了嚴寒,包裹住了耳朵和脖子;另一個北魏時期的“男弓囊俑”,是一個成年男子身體傾斜,雙手揣在袖子里取暖,斜掛著弓囊,他的面部表情非常豐富,看著都覺得暖意融融。如此形象生動的人物俑,反映了當時人們御寒的一幕。這樣的場景如今也不罕見,每到冬天總能看到雙手插袖取暖的場面。
建筑中的“冬溫夏清”
如今,我們依靠空調、暖氣可以溫暖地度過寒冷的冬季,在古代沒有暖氣和空調,他們是如何抵御寒冬的呢?
火地是故宮古建筑的一種地下供熱系統(tǒng),由位于窗戶外面的地下操作口、窗戶里面的地下爐腔、室內地面磚下面的火道組成。其基本原理為:宮廷服務人員身處操作口內,將柴火或木炭置入爐腔內燃燒,炭火產生的熱源沿著火道路徑擴散,并由地下的出煙口排出,其間加熱地面磚,利用地面自身的蓄熱和熱量向上輻射的規(guī)律由下至上進行傳導,從而保持室內的溫暖。
可能,有的同學會產生疑問,利用柴火或木炭取暖不會產生煙霧嗎?其實,故宮火地燒炭實際不會產生多少煙霧。這是因為,故宮取暖使用的木炭,是一種用通州、大興、易州一帶山中硬木燒成的紅籮炭。這種木炭“氣暖而耐久,灰白而不爆”,質量非常好,燃燒時幾乎不冒煙。木炭燃盡產生的炭灰被收集起來,用作馬桶、便盆中的襯墊物。另外,火地操作口位于窗戶外面的地面以下,尺寸一般為0.8米×0.8米×1米(長×寬×高)。操作口在不使用時會被厚木板蓋上,以防止小動物鉆入,并有利于宮中人員在室外行走?;鸬爻鰺熆谕瑯訛榱吮苊庑游飶某鰺熆阢@入室內底下,往往會砌上銅錢紋樣的鏤空磚雕,既實用又美觀。
一年四季,每個季節(jié)都有它獨特的味道。跟隨著文物,我們看到了古人眼中四季的不同,那么,同學們,在你們的眼中,一年四季是怎樣的呢?用你擅長的方式來表達一下對四季的喜愛吧!
(圖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