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美語文研發(fā)組
我有一時,曾經(jīng)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xiāng)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魯迅《〈朝花夕拾〉小引》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敘事散文集,收集了于1926 年所寫的10 篇散文。這些散文曾陸續(xù)登載在《莽原》半月刊上,總題目為《舊事重提》。1928 年結集出版, 更名為《朝花夕拾》。
這些作品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有關魯迅青少年時代生活的重要史料,而且由于它在思想藝術上所煥發(fā)出來的光輝,為散文創(chuàng)作領域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因而在現(xiàn)代文學領域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和雜文集《墳》《熱風》《且介亭雜文》等。
內(nèi)容簡介
《朝花夕拾》主要記敘了魯迅青少年時代所接觸的保姆、師長和摯友的事跡,作者用飽蘸感情的筆觸揭示了在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的優(yōu)秀品質(zhì)。《阿長與〈山海經(jīng)〉》里的長媽媽是個熱情淳樸的勞動婦女,她總是盡心盡力地照顧著魯迅,在她發(fā)現(xiàn)魯迅對帶畫的《山海經(jīng)》非常向往時,就設法給魯迅買到了這部書,讓魯迅幾十年后還不能忘懷。
《藤野先生》贊頌了品格高尚、無民族偏見,對中國人民懷有真摯情感的日本進步學者和教師藤野先生,生動地記敘了魯迅和藤野先生從相識到惜別的幾個生活片段,表達了對藤野先生的深情懷念。
《朝花夕拾》的另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批判封建思想和封建教育,從而揭示了反封建斗爭的正義性和合理性?!抖男D》中,寫“我”兒時就不喜歡“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的故事,進而引發(fā)了對那種不顧人情甚至滅絕人性的所謂“孝道”的批判?!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拓展思考
本書的藝術特色
本書所收散文是作者對青少年生活的回憶,文筆親切、雋永、樸素,是一組富有詩意的散文。
本書的顯著特點是將對過去的回憶與對現(xiàn)實的思考緊密結合起來。
在這部回憶性散文集中,魯迅發(fā)揮他善于描寫的小說家的才能,給我們留下了一幅幅傳神的人物畫、絢爛的風景畫、真實的民俗畫。同時他還運用善于議論的雜文家的才能,從現(xiàn)實出發(fā)進入歷史,由回想往事反觀現(xiàn)實,通過回顧歷史借題發(fā)揮,又以議論來深化對歷史的認識。
在魯迅的作品里,針對時弊的議論和具體事件的描述結合得很緊,這表現(xiàn)了他作為思想家的敏銳和智慧。
書中講述的事情都是真實發(fā)生的嗎?
本書對往事的回憶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和豐富性,其中的人物和事件大都是真實的,用魯迅在《小引》中的話來說,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但他不是有聞必錄的自然主義的摹寫,而是對生活素材做精心的加工,或以人物為中心,或以事件為中心,或以某一題旨為中心線索,將豐富的生活串聯(lián)起來。他的筆調(diào)是變化多端的,構思也篇篇各異。但他絕不違背事實進行虛構綴合,也不故作驚人之語,全書總的風格是樸素自然,娓娓道來,如行云流水,行于當行,止于不可不止,顯示出大家返璞歸真的功力。這是更高層次的“真”,是在思想家智慧之光照耀下的藝術真實。
佳句賞析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líng) 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máo),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cuán) 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魯迅先生用生動的語句描寫了百草園的景物,讀來如同身歷其境。
“不必說……也不必說……”為了撇開一些東西,從而突出“單是”的內(nèi)容。既然“單是”這一點已經(jīng)趣味無窮了,那么園中的樂趣自然比比皆是。這樣寫,突出了百草園的無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