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木
18歲時,你去省城讀書,讀的是財會專業(yè),說不上感興趣也說不上討厭。
那是20世紀80年代末。
那時,女生們流行織毛衣,室友們買來各種顏色的毛線和粗細不一的竹針,熱烈討論織法。你也積極參與,但每織一圈回頭一看,總會丟一兩針,于是你把那些線團送給了心靈手巧的同學。
你常去學校周邊的田野里散步,漫無目的;也常在校園的操場上一圈又一圈地走路,晚霞滿天,空氣里有青草的氣息,熱愛運動的同學跑著步,氣喘吁吁地經(jīng)過你的身邊。你心懷一團夢想,卻又不知那具體是什么,只覺時光無窮無盡,未來怎么總也不來。
有一天你忽然拿起筆,開始以散文和詩的形式來表達內心感受,它們悉數(shù)在??习l(fā)表。你在高興的同時,也感覺到筆力如手拿毛衣竹針般笨拙—你想寫得更好,卻不知有什么辦法能夠提高寫作水平。
日子過得緩慢又倉促,就這樣,直到畢業(yè),你留在了省城,進了一家單位,每天一進門就套上財務科長送你的藍色袖套,翻動著一頁又一頁賬簿,噼里啪啦地打算盤、制憑證、做報表、寫報告。
下班回到宿舍,你也會突然想寫點兒什么,把醞釀已久的腹稿寫在紙上,然后一邊小聲讀一邊修改,再工整地謄抄到格子稿紙上。第二天到郵局,貼上郵票,投給本地的紙媒。
工作日的每天下午,辦公室都會收到郵遞員送來的晚報,你總是等同事們看完,再裝作不經(jīng)意地拿過來,一個版面一個版面地細細尋找。終于,你看到了被鉛印的你的名字。
接著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當天晚報上有一則招聘啟事:一家雜志改版,招編輯、記者。你心里萬分激動,因為你發(fā)現(xiàn)了自己真正想去嘗試的工作。報名參加考試,通過筆試,再接受面試。主考官里有你未曾謀面的名氣很響的編輯老師,他們和藹地看向你,翻閱著刊印了你的文字的書報。那時,你正值20多歲的青春。
接到電話:你被錄取了!第一次走進雜志社的大門,領到兩盒嶄新的名片。
主編說:“今天就開始采訪吧!”
家人說:“不要沖動,再考慮考慮,以后應該還有很多機會?!?/p>
朋友說:“你也不是科班出身,和別人相比,能寫得更好?”
朝夕相處的同事們也情真意切地表達不舍。
你猶豫了—真的能把興趣愛好當作職業(yè)嗎?你怯弱的內心也不是那么堅定。
把名片還回去的時候,你還交了自己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寫的采訪稿,那一次是采訪當時本地最大的商場,你一口氣寫了兩篇稿件。
以后的以后,一想到那時的場景,你就會心生后悔。你常常問自己,如果那一年,你義無反顧地做了自己特別想做的工作,今天的自己又會是什么樣?
30年過去了,你一直在這家單位上班,是名副其實的老員工。單位里有了很多年輕人,你叫不出很多人的名字。茶水間里相遇,常有人說:“你知道嗎,某某辭職了?!蹦菚r的你心里一動,感慨年輕的他們是如此敢想敢做。
假如那一年,你真的辭去這份工作,去嘗試自己特別想從事的職業(yè),掀開了另一種生活的謎底,發(fā)現(xiàn)和現(xiàn)在相差無幾—但至少,年輕時的你勇敢地接過了命運的機會,為著心底那份夢想的光亮努力過,靠近過,不曾猶豫過。
所以啊,如果今天的我能迎著時光逆流而上,在那群年輕人中找到18歲時的自己,我想對她說—
親愛的,我不是來告訴你,在未來的那個時間點,你該如何去做。我只是想對你說,在這最好的年紀,在這對未來不清晰也不確定的時候,請千萬不要浪費時間。去圖書館,去書店,去自習室,去多讀書,讀傳記、讀哲學、讀經(jīng)濟學、讀文學……哪怕每天只讀幾十頁,也要努力養(yǎng)成熱愛讀書的習慣。去書里經(jīng)歷和思索多樣人生,去文字間捉住腦子里忽然閃光、開竅的那一刻,在閱讀的積累中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的愛好和興趣,去為了還不確定的明天,做好能夠做得更多的知識儲備,讓未來的那個自己,擁有更多選擇和被選擇的機會!
我相信,在之后,當人生里第一個需要做決定的時刻來臨時,你會因為讀過的書的滋養(yǎng),有底氣和勇氣,做出內心真正的決定。
接下來的時光里,你都不會為了“假如”而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