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吟詠起這樣的句子,我們每每被“物”中之“志”感懷。托物言志不是古詩文表達哲思的專屬,現(xiàn)代散文也常常用到這種手法,我們學習過的《紫藤蘿瀑布》《一棵小桃樹》《白楊禮贊》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
中國固有的審美觀,即以曲為美,講究不露,追求“韻外之致,味外之旨”,豐富了文章的層次,幽邃了文學的深度。托物言志,也不失為“我手寫我心”的幽徑,同學們也可以把個人之“志”寄寓于具體的景、物之中,讓表達更有韻味。
(下文選用的學生作品均來自浙江省寧波市濱海新城實驗學校)
李美慶,浙江省寧波市濱海新城實驗學校初中部主任。曾獲第九屆“語文報杯”全國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首屆全國中學語文教師基本功大賽優(yōu)秀課例一等獎、中國教科院高質(zhì)量課堂教學大賽第一名。
第一步:“物”“志”相通,明主旨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是志向、情趣、理想、追求。運用托物言志手法,首先要選好所托之物。當我們對眼前之物的某個特征,產(chǎn)生特別的情感體驗,將物的特征與瞬間感受融合,物便有了情感,有了氣質(zhì),有了特殊的精神品質(zhì)。在這樣的思維過程后,把蘊含著哲思的文字訴諸筆端。
那一只蒼鷹? ?◎劉藝瑄
隨父母出游川西,游一奇異山谷,上有怪石嶙峋,下有碧波清溪。乘一葉扁舟,穿行于幽深谷底,白日晴空中忽閃過一道黑影,那便是蒼鷹。
此刻,船正行到極為狹窄幽暗處,努力抬頭仰望也只能看到被凹凸不平的嶙峋四壁撕裂的晴空。那鷹,振翅飛到最高處的懸崖,于怪石之上翱翔,它在水中的倒影,如同一柄鋒刃,頃刻就能將細弱的水草攪得稀爛——它親吻著崖頂?shù)牟菽?,讓陽光穿過雙翼。
那只蒼鷹從我們頭頂飛快地掠過,高飛成一個小點。我想起從前聽過的鷹的故事:母鷹在教會小鷹飛翔之前,會先折斷其翅膀,將其推下懸崖。我曾一度震驚于母鷹的殘忍:對自己的孩子如何狠得下心?今日見得此景我明白了:只有身體足夠強健、意志足夠堅定的小鷹才有機會活下來,飛上千仞絕壁。也正是這殘酷的經(jīng)歷,賦予了它們強韌的生命!鷹的強韌,是大地、自然和暴風雨賦予的,是生命的搏擊!
舉起望遠鏡以敬佩之情凝視蒼鷹,它的身影近在眼前,風將它的身形勾勒出完美的弧線;它的每一根羽毛仿佛都暈染了金色,尖尖的喙如一柄利刃前伸著,展平的翼如張開的弩。
一聲鷹唳,驚空遏云,劃破天際。我似乎看到了蒼茫的草原、浩渺的天空,如果這是它的家園,我相信它一定能夠抵達,只因它堅勁強韌的身軀、馳騁天地的氣魄。
“做一只鷹吧!”有個聲音在對我說。
一切生活在廣闊天地間的事物,欲使其生有藐視天地的氣概,必先折其羽翼,斷其筋骨,養(yǎng)堅忍之魄,生不屈之志,才能飛九天而小天下,就如那蒼鷹一般。
“做一只鷹吧!”我盯著視野盡頭消失的黑點,心中默念。
旅途中所見蒼鷹那堅勁強韌的身軀、馳騁天地的氣魄,與作者想要馳騁在廣闊天地間的志趣是相似的,而鷹的搏擊,也正是作者要表現(xiàn)的馳騁之態(tài)。
我們在看見眼前之物時激發(fā)的聯(lián)想可能有很多,在謀篇立意時,要選擇“物”“志”最相似的一點,將“物”“志”聯(lián)通,才能寫就一篇主旨明確的文章。如下文:
離開旅店,踩著人字拖靠近那片海。赤足踏進白沙,回頭看看自己深深淺淺的腳印,竟對原本平整的沙面心疼起來。周圍的人在墊上趴著、平躺著、側(cè)躺著、坐著或叉腰站著,看書或睡覺。一切皆靜止,只有海浪互相推搡,然后并成一排,撲倒在岸上。
站在疏涼的淺水中,任細小的浪簇擁我腳踝。低頭看時,腳邊的細沙簡直歷歷可數(shù);放眼遠處,清藍的水波織成無數(shù)張菱形的網(wǎng)格,把陽光格成銀片,分門別類地收集在水底。我往海的稍深處踱去,再次低頭時,看著我的人一身青綠,黑紅的臉明晃晃地蕩漾。并非沒有人把廢棄物丟給海,未必沒有椰樹狹長的葉腐爛在水里,可它依舊從容、清澈,依舊將自己敞向萬物,只是翻騰著浪,將所有的煩惱推開,再推開……
……
多少人曾駐足在它身邊,感嘆其給予萬物的饋贈,感慨其誘人的清澈,贊美它無限的包容,但是海,將所有的褒贊之詞拋到海風中,面不改色地涌動……
(《布里斯班的?!? ? 怡? ? 彤)
從作者描述海的各種情狀及最后總結(jié)的話,我們可以窺見她寫到了布里斯班大海的眾多特性,以致后面要亮出“志”的時候,略顯龐雜,反而旨意不明。從“物”“志”相融度來說,寫好托物言志的文章,從眾多思緒中聚焦到某一點,非常重要。
第二步:細細描摹,觸情思
當我們在整體立意后確定想要表達什么“志”時,就要去發(fā)現(xiàn)、描摹所托之物身上能表現(xiàn)“志”的特征。將自己的情感逐一融入眼前之物,使它成為立體的“情和意”的載體。在寫景狀物中飽含感情,等到卒章顯志時,就能渾然天成。
玉蘭花開? ◎陳炫蒽
感謝這陣風,讓我看清了她的真實樣貌。
又一次數(shù)學考試,又一次不出所料的失敗。心情郁悶時,世界是灰暗的,而這叢潔白,卻照亮了我灰暗的心。
那是一棵開滿白花的樹,枝干細長,交錯生長,一朵朵白花散落在枝頭,高高低低,錯落有致。花瓣豐滿厚重,花形緊致內(nèi)斂?;ò甏負碓谝黄?,花蕊若隱若現(xiàn),像冬天圍著火爐的孩子,俏皮可愛。
“看什么這么入迷?”同伴的聲音響起?!澳阒肋@是什么花嗎?長得這么典雅!”“這不是玉蘭花嗎?” 玉蘭?我品味著這個名字。是哦,多么形象的名字!一個披著白色斗篷、吹著竹笛的婷婷少女浮現(xiàn)在我的腦?!敲磧?yōu)雅、那么純潔!
忽地,一陣春寒料峭的風吹來,枝條肆意晃動,玉蘭花也沒了優(yōu)雅,看起來十分柔弱。我原以為,這陣風過后,花瓣定是七零八落,隨風飄逝,美麗將蕩然無存。
誰承想,枝條雖然亂了方寸,但那一簇簇花卻緊緊抱住枝頭。樹干在大風侵擾下紋絲不動。我愣住了,那一刻風仿佛停止,婷婷少女搖身一變,脫下自己柔軟的外衣,顯露的卻是銀盔白甲,在光的照射下發(fā)出束束白光。她放下竹笛,拿起刀劍,勇敢反抗,捍衛(wèi)自己,戰(zhàn)勝寒風。
玉蘭,溫潤如玉卻堅毅勇敢。她在初春綻放,與梅并肩同行。玫瑰、牡丹爭奇斗艷,而她一身潔白,仿佛有著古仁人之心。她不僅有著超凡脫俗的外表,更有著堅韌獨立的內(nèi)心:面對贊美,她不驕不躁;面對困難,她不言放棄。玉蘭,她以優(yōu)雅的花枝向我展示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姿態(tài):不因挫折而恐懼,不因困難而放棄。我所追求的不就是如玉蘭般樸實且堅毅的人生嗎?
我了然,我想我終是找到了未來的方向:我要像玉蘭一般,優(yōu)雅且堅定地綻放。
在進行這一步時,我們不妨有以下的自評標準:物的特征是否明顯?是否能很好地彰顯“志”?物的描寫是否細膩?是否能運用化靜為動、多感官互通、物我交融等方法?下面接著再看文章,看看提升之處在哪兒。
不知為何,初見端硯,便對它有著傾蓋如故之感,許是覬覦已久,總是想把它放在手里把玩一番。手輕撫著硯石,濃重的黑在陽光的映照下卻散發(fā)著白亮的光澤,那溫潤如玉的石質(zhì),像是一名窈窕淑女的纖纖玉手,細膩、柔軟。一塊白似晴云的魚腦凍鑲嵌在其中,好像輕輕一吹,那團云便會被吹散似的。陽光下,半透半渾,渾濁處若迷霧四起,瑩澈處有天晴云破之光亮,剔透凝潤?!岸顺帤v史悠久,質(zhì)地精良,以出墨快、墨色好而著稱于世??催@方硯,之所以做得方方正正,是想告訴人們:只有內(nèi)心純真質(zhì)樸,為人品性方正,對書法有熱愛和追求的人,才可以用這方端硯?!睜敔敿毤毜纴?,我似懂非懂,窗外的風輕輕低吟,硯上的墨泛起了圈圈漣漪。
(《硯之道》? ? 益? ? 成)
在作者的描摹下,這一方硯的凝潤已然在前,然而作者最終要呈現(xiàn)的“志”卻是“品性方正”,很顯然硯臺這方面的特點,除了爺爺簡單的一句“做得方方正正”外,幾乎沒有涉及。所以修改時需要就這個“志”做相應的特征描摹,或者言“做溫潤君子”之志。
第三步:點睛之筆,有靈性
描寫完成后,要抒發(fā)感悟,在文章結(jié)尾部分提煉出精辟的語句,點出所描摹之物的象征意義,亮出“志”。有了點睛之筆,全文就有靈性了。前面的《那一只蒼鷹》《玉蘭花開》,都用精練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所思所感,升華了主旨。下面這篇作文的結(jié)尾部分,就缺失了點睛之筆。
“老板!”我停下腳步招了招手,“這燈放不起來?。 崩习迤鹕?,瞇起眼,接過我手上的燈,上下輕搖又掂了掂,把燈放在桌上,開始細細刮里面干掉的糨糊。
“太重了就飛不起來了?!崩习遴?。重遞來燈,我接著,轉(zhuǎn)身離開。
再次跑回岸邊,我又點上火。松手那一刻,心臟似乎都要停了。
它飛起來了。似是蹣跚學步的孩子,跌跌撞撞地飛向一群孔明燈中去。熒熒燈光,閃爍在漆黑的巨幕中,透過薄紙,火光微動,似有若無。
它便這么輕晃著,晃去了燈火一叢,闌珊處。
該同學修改時確定所言之志是“輕裝上陣,內(nèi)心光亮”,基于這樣的構(gòu)思,她對原先文章占很大篇幅的“如何制作孔明燈的部分”進行了刪除,而將自己去做孔明燈的背景稍做介紹:在一個心意煩亂的寒天,內(nèi)心向往光與熱,和家人在燈市閑逛。這個必要的交代為最終“志”的言說埋下伏筆。另外,增加了孔明燈因糨糊負重而難以起飛的描寫,增加了刮去糨糊一身輕松的孔明燈如何冉冉升起的細節(jié),在這樣的對比中,“志”已經(jīng)呼之欲出。最后,她這樣寫道:
我的心忽然輕松了,交織著學業(yè)壓力、師長囑托、好友競爭讓身體變得很重的煩憂,好像已被輕輕刮去,而光亮處的方向卻越發(fā)清晰,不為那么多,只為做自己的光。起飛!
我們在“物” 與“志”的詳略處理上要明確這樣一點:“言志”部分是一些議論和抒情的句子,內(nèi)容少,但都是點睛之筆,凸顯了寫作目的。當然,“志”的略寫,不是略去不寫。因此,托物言志的文章,“物”寫得越詳細、特征越明顯,點睛的“言志”便水到渠成、無須多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