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
前幾天去大隱書店參加作家陸梅《通往自己的路上》新書發(fā)布及分享會,先在書店里瀏覽一番,了解書報業(yè)行情,發(fā)現(xiàn)一間臺階極高的雜志屋,命名為“書報亭”。
上海城里,曾經(jīng)星羅棋布的書報亭早已失蹤,原址大多改成綠化角,前兩年是核酸亭。報刊門市部這種陳年古董樣的名稱只出現(xiàn)在回憶錄中,大大小小的郵局有訂書報的柜臺,已無以前陳列得滿滿的報刊架,其實訂報刊也是看臉的,不能節(jié)約成本。
在大隱書店書報亭瀏覽,突然發(fā)現(xiàn)時尚雜志封面出鏡的模特男人多于女人了。驚回首,20世紀90年代我工作的雜志曾想用男模特上封面,被郵局和印刷廠的人堅決阻止。這樣的情境想起來好遙遠呀,當年雜志的印數(shù)全靠郵局在自己蜘蛛網(wǎng)似的網(wǎng)點賣力推銷征訂,全國幾億潛在讀者呢。
郵局老、小伙子權力好大,報刊社請吃飯求教,遂指點封面人物三要素:女明星、年輕漂亮、正面正視。我們是家小雜志,封面攝影供稿方牌兒也不大,好不容易搞到張符合條件的照片,開印之前還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去讓郵局老、小伙子通過一下。
記得那張男模特照片被否決時,他們怪叫道:賣勿脫賣勿脫,撒人要看男人啊,儂腦子壞忒啦,下個月印數(shù)跌下來不要怪阿拉……
封面模特對于時尚雜志發(fā)行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下是青年類修養(yǎng)雜志入不了時尚圈,可月發(fā)行量到18萬冊后壓力大了。除了考慮內容,每月最愁封面照片,我經(jīng)常去書報攤看人家新出刊的封面。說實話好照片是要花錢買的,小刊物開不出高稿酬,我們封面用照往往是攝影師拍其他大項目時順帶拍的,或者是人家時尚雜志挑選后的圖片,抑或剛剛出道的小演員,托人死活要上封面。
有一期雜志內頁全部印好,封面圖片是真的要“開天窗”了。雜志社對面有家發(fā)廊,一個妹子長得相當漂亮,青春的慵懶相很迷人,她沒事時愛透過玻璃向外張望,我用手指一框,斷定是張極好的封面圖。于是去洗剪吹,慫恿妹子給我們拍封面照,雙方不用給錢。我讓她自己化好妝,帶上衣服,領她去攝影棚,那位攝影師因為已好久拿不出符合我要求的好照片,苦笑著答應拍攝。
那天是我第一次現(xiàn)場看人拍封面照片,才知道那么難。我覺得妹子五官精致,唇紅齒白,各個角度都很好看,可是攝影師很不滿意,一會兒讓低頭一會兒抬頭,還吩咐嘴唇做O字形,分明很不自然。隔天送照片來,妹子看上去那么呆滯、僵硬,挑不出一張滿意的。攝影師兩手一攤,我只得眼睛一閉選了張送印刷廠上機,完全沒時間再折騰了呀。
20世紀90年代是報刊書籍出版發(fā)行的黃金年代,暢銷書報刊滿天飛。大牌雜志風起云涌,商業(yè)與時尚緊密相連,秀場上的模特兒風光無限。而我們的審美被眼前所看到的牽著鼻子走,流行的就是美的,年輕人的價值觀令人擔憂。
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國際秀場上出現(xiàn)中國名模時的驚訝,那雙招牌瞇細眼和厚嘴唇、黑頭發(fā)組成的時髦女性確實非常亮眼,也確實是一般中國人接受不了的審美……
人與人不一樣,漂亮的臉蛋不出大米,相同的瞇細眼,腦子不一樣結果天壤之別。能夠登上國際T臺的絕對不是只靠長相,即使你贏了第一眼。
本來是要講性別審美消費動向的,才開了一個頭,發(fā)現(xiàn)力不從心,這事得換經(jīng)濟圈、時尚圈中人來詳談。乾坤大轉,如今紙質時尚雜志已經(jīng)基本淡出大眾消費圈,世界品牌的風向標早已轉移,被廣告商看中的媒介,再不是那一本本沉沉的只能捧在手里閱讀的紙本刊物,而是網(wǎng)絡視頻、直播、公眾號、自媒體……甭管醫(yī)美臉什么臉,哪怕是一只蚊子,只要它“嗡嗡”得足夠吸睛,資本的鼻子比狗靈多了。
編輯/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