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悅
西班牙在2000年發(fā)行了一套歷史演進漫畫郵票,其中一枚是以獨特的西班牙幽默方式設計的、以巖畫為主題的郵票,生動再現(xiàn)了史前畫家在阿爾塔米拉洞穴中作畫時的閑情逸趣。如今,史前人類使用各類工具在巖壁上通過雕刻、涂抹等手段創(chuàng)作而成的巖畫,已成為古人類留給后人的寶貴藝術遺產和文化遺產。
一、古人類巖畫要從歐洲巖畫開始說起
古人類巖洞最集中的地區(qū)在歐洲的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這也是發(fā)現(xiàn)巖畫最早的地區(qū)。其中,以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巖洞和法國的拉斯科巖洞規(guī)模最大,這兩個巖洞內的巖畫歷史可以追溯到約20000年前。
阿爾塔米拉巖畫所在的巖洞洞口在10000多年前被落下來的山石掩埋,一直到1868年,有一名獵人無意中發(fā)現(xiàn)山洞入口處有一個大裂縫,這座巖洞才被發(fā)現(xiàn)。后來,對考古十分有興趣的律師蘇杜拉(1831—1888)帶著九歲的女兒瑪麗亞來到巖洞考察,發(fā)現(xiàn)洞內有一個寬敞的大廳,在大廳的頂端有一個布滿動物的大壁畫,上面畫有舊石器時代的18頭野牛、3只馴鹿、2匹馬和1只狼,其顏色分別是紅色、黃棕色和黑色。經過仔細觀察后就能發(fā)現(xiàn),這幅巖畫顯然是經過畫家的精心設計,采用寓動于靜的藝術手法畫成的。其中一只臥地受傷的野牛巧妙地結合了巖石的凸凹起伏,真實立體地呈現(xiàn)在觀者的眼前,觀者仿佛被帶入了畫中的世界。蘇杜拉將這個令人驚喜的發(fā)現(xiàn)發(fā)表在報刊上,后來這座巖洞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者、觀者,甚至還被考古學家親切地稱為史前藝術的“西斯廷教堂”呢!
拉斯科巖畫洞穴位于法國南部的韋澤爾河谷。在河谷附近,擁有25000年以上歷史的巖洞至少有7個!而其中最大的巖洞便是拉斯庫司巖洞,經過考古專家確認,這些壁畫出自舊石器時期晚期的克羅馬農人。洞內的巖畫是在1940年由四個郊游的男孩帶著小狗在荒野中尋找地下寶藏時無意發(fā)現(xiàn)的。洞內石壁上畫滿野牛、馬、鹿等動物,其中有最簡潔優(yōu)美的長角鹿和酷似中國宋朝時的“中國馬”。法國政府為保護這座擁有無價之寶的世界遺產,不惜重金建造“拉斯科洞窟2號”模擬巖洞,復制原本的巖畫供前來訪問的學者、專家和游客參觀。
其實,歐洲更為古老的巖畫是在法國阿爾代什河谷的懸崖山縫里被發(fā)現(xiàn)的肖維巖畫,經過考古學家證實,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約30000年前呢。與前兩處巖畫不同,肖維巖洞的洞頂和四壁都布滿了繪畫,有超過450幅動物壁畫,其內容包括犀牛、野牛、長毛象、大角羊等14種不同類型的動物。巖畫中的每一只動物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好像在為我們講述著在那個時期所發(fā)生的趣事。
二、世所罕見的海底巖畫
你知道嗎,海底竟然也有巖畫!在科斯奎海底就有這樣一處世所罕見的巖畫??扑箍暮5讕r洞最初是由一名法國職業(yè)潛水教練發(fā)現(xiàn)的,由于他經常在附近潛水,因此對這一帶海底的地勢相當熟悉。在潛水之余,他還經常在海底懸壁凹進去的洞穴捕捉龍蝦。有一次他看到一個大龍蝦鉆進海平面下的一個洞穴后就不見了,于是他試著跟著這只龍蝦,發(fā)現(xiàn)在洞穴的盡頭出現(xiàn)一個地下湖入口。當時,他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座具有17000年歷史的地下湖,在湖邊的巖壁上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壁畫和雕刻作品。
2003年,法國文化部聘請土魯斯大學著名考古學家克考提斯和另外兩位專家進入水下洞窟進行考察。三位專家鑒定,洞內的巖畫可分成兩個時期,較早的手繪圖形可追溯至27000年前,其他的動物繪畫約在17000年以前,其中包括從未發(fā)現(xiàn)過的有關企鵝主題的巖畫。巖洞的發(fā)現(xiàn)也證實,在20000多年前的冰河時期,這個洞穴的入口在海平面以上。但由于氣候變遷,現(xiàn)在的海平面升高了100米以上,由此使得巖洞和表面裝飾的巖畫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成為海底世界的一員。
三、史前巖畫的分布及藝術特征
如今,人們發(fā)現(xiàn)的巖畫越來越多了,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從地區(qū)來看,其主要集中分布于歐洲、非洲、亞洲的印度和中國。
歐洲巖畫集中分布于地中海沿岸等地區(qū),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早期是始于舊石器時代,一直延續(xù)到中石器時代,屬于狩獵藝術;晚期是由從事復雜經濟活動的人群所創(chuàng)造,從中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延續(xù)到有文字的歷史時期。也有人稱其為混合經濟社會的巖畫藝術。歐洲巖畫的主要題材是動物。
非洲巖畫遍布于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埃及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0000年以前,是世界上巖畫延續(xù)時間最長的地區(qū)之一。非洲巖畫可分為古代水牛時期(約公元前9000一前3500)、牧養(yǎng)公牛時期(約公元前3500一前1500)、馬時期(約公元前1500—公元2世紀)和駱駝時期(約始于2世紀)四個時期。早期的非洲巖畫同樣以各種動物為寫實圖像,進入馬時期,則包括風格化的人物圖像、馬拉的板車及大型馬車、鐘形樣式的服裝等主題,其風格區(qū)別于其他地區(qū)的巖畫風格,尤其對于人物形象的刻畫生動有趣,表現(xiàn)手法獨樹一幟。
印度巖畫主要分布于印度中部文迪亞山脈的丘陵地帶。最古老的巖畫可追溯到距今20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印度巖畫早期以描繪單獨的野生動物為主,后來開始從色塊中提煉出線條,用簡略粗重的線條勾勒人和動物的輪廓。線條趨向裝飾化,往往在人和動物的外輪廓線中交織著直線、斜線、蛇形曲線,大量描繪狩獵、舞蹈、奔跑等各種劇烈運動。再后來,騎馬、騎象或步行的戰(zhàn)士手持盾牌刀劍格斗的戰(zhàn)爭場面,以及草廬定居、歌舞、奏樂、禮拜、畜牧、耕耘、采蜜、植樹等混合經濟或農耕時代的部落生活情景都成為圖像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中國巖畫大多分布于黑龍江、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廣西、云南、貴州、四川及江蘇等地。從內容看,中國巖畫可分為南、北兩大派系。北方地區(qū)的巖畫多表現(xiàn)動物、人物、狩獵及各種符號,以內蒙古陰山巖畫為代表。南方地區(qū)的巖畫除描繪動物、狩獵外,還表現(xiàn)采集、房屋、村落、宗教儀式等,例如江蘇連云港的將軍崖巖畫中就繪有農作物等主題內容。
四、史前巖畫的制作方法
史前巖畫按制作手段可分為以硬質工具敲擊磨刻和用軟質工具沾顏料涂畫兩種方法。
用硬質工具制作巖畫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種是敲鑿法,即用鈍尖的石器或金屬器在石面上一點一點鑿刻,將石面鑿出許多麻點狀,多為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多面形。第二種是磨刻法,即用石器和金屬器在石面上用打磨的方式刻劃出痕跡。磨痕有深淺之別,深的陰線斷面呈U形,其制作程序大概是先鑿出(或畫出)輪廓,再用尖硬的石塊沿輪廓線來回磨擦,使之成為槽狀粗線。第三種制作方法是線刻法,即用尖硬的銳器劃出由線條組成的圖像。用敲鑿法和磨刻法制作出來的巖畫多選擇堅硬、平滑、石色暗褐、周圍植物稀疏的石面,因為在這樣的暗褐色石面上,無論用什么顏色都不容易呈現(xiàn)明顯的效果,反而多用粗細、凹凸不一的線條更容易表現(xiàn)出圖像,其藝術效果具有剛勁、粗獷、質樸的特點。
用軟質工具沾顏料涂畫的方法,曾被廣泛地應用于原始陶器的制作過程中。在巖畫中所使用的顏料主要是赤鐵礦粉、土紅一類的天然礦物顏料,稀釋劑則是用動物脂肪、動物血或水,也可能是植物汁液。正如中國當代著名民俗學者岑家梧曾在《史前藝術史》中所介紹的,歐洲和印度的洞穴壁畫所使用之顏色不外四種:鐵礦、木炭、二氧化錳、磁土。鐵礦可作紅黃色,磁土為白色,此等顏料以動物骨髓或脂肪泥之,即良好之色彩。又如德國藝術史學家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中所介紹的,澳大利亞人繪畫上所使用的顏料,只有鮮紅、棕色、黃色或黑色,間或有綠色。顏色由脂油或血汁來摻拌,再用羽毛來涂抹。由此可見,用軟質工具完成巖畫與硬質工具制作巖畫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為巖畫添加了顏色,這些大自然賜予的顏料雖不及當下繪畫創(chuàng)作顏料中五彩斑斕的效果,卻也真實地為我們呈現(xiàn)了古代巖畫中別致的藝術質感和生動立體的藝術效果。
現(xiàn)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巖畫被發(fā)現(xiàn),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巖畫風格、歷史文化等的研究中來,不知道通過閱讀這篇文章你是否打開了巖畫世界的大門,對巖畫藝術有了更多的了解呢?如果給你一次穿越歷史的機會,你最想回到哪個時期、哪個地區(qū)去參觀巖洞里的巖畫呢?
(敬請本文中圖片作者與本刊聯(lián)系,領取稿酬,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