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幸福
李嬸和張姨做了一輩子的鄰居,兩人處得一直像姐妹一樣融洽。兩家都住土墻瓦房時,門前都沒有圍墻,兩家門前的地方連成一片,你在我家門口晾衣服,我在你家門前曬稻谷。李嬸家燉了只雞會讓孩子端一碗給張姨家孩子解饞;張姨家買了條魚,也會讓孩子送一份給李嬸家孩子嘗鮮。張姨家梨子熟了,李嬸家孩子能隨便采;李嬸家的柿子紅了,張姨家孩子也能自由分享。后來,兩家在造樓房時,不但還是鄰居,兩家還共用一堵隔墻、院墻,房屋的式樣、高矮、外觀、風格完全一樣,還都在門前圍了小院。
兒女們成家之后,都紛紛搬到城里居住,但李嬸和張姨住不慣城里的“火柴盒”,都堅持留在農(nóng)村的老房子居住。田地都交給大戶承包了,她們在各自家的門前、門后院子里種蔬菜,除了自給自足外,還能供應城里的子女們。節(jié)假日,兒女們帶著孩子回家,孩子對蔬菜非常感興趣,但對高大的樹枝上滿樹的梨子和柿子只是象征性地摘幾個,并沒有像他們的爸媽小時候那樣有興趣了。也難怪,現(xiàn)在孩子吃得東西種類太多,五花八門,對這些鄉(xiāng)下水果也少了興趣。往往一陣風雨過后,樹上的梨子落了一地,都成了雞的食物。張姨總覺得有點兒可惜。秋天里那滿樹的柿子熟了,像掛滿了紅燈籠,非常好看,惹得許多路過的人來拍照。因為多年沒有修剪,梨樹、柿子樹不斷地長高,枝椏都伸進了鄰居的院子。夏天里濃蔭密布,李嬸和張姨常常坐在樹蔭下納涼,看著鳥兒們在枝頭跳躍,聽著鳥兒們在枝頭唱歌,再拉拉家常,感覺生活也很愜意。
一天,李嬸和張姨鬧起了矛盾。原因是張姨家的梨樹在狂風中折斷了一根枝椏,把李嬸家二樓的窗戶砸壞了。張姨一時沒找到人去修,就耽擱下來。后來,張姨到二樓曬衣服,發(fā)現(xiàn)李嬸家的柿子樹伸展到自家二樓走廊上了。腐爛的柿子夾雜著許多鳥糞落滿走廊,還污染了墻面。張姨一時生氣,就隨口罵了幾句。李嬸一聽是在罵自己,也來氣了,心想,你家梨樹把我家窗戶砸壞了我都沒說什么,我家柿子樹伸到你家院子里,還是鳥弄臟的,你就罵我?立刻回罵了幾句。你一句,我一句,先是指桑罵槐,含沙射影,罵著罵著就矛盾升級,撕破了臉。從此,兩人見面不說話,怒目相視,仇人似的。
李嬸的兒子和張姨的兒子都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問明原因后,兩人商量了一下,決定化解兩位老人之間的矛盾,否則他們住在城里也不安心。他們買來手鋸,端來木梯,合作著先把李家的柿子樹修剪了一下,把伸入張家院內(nèi)的樹枝都鋸了。再把張家的梨子樹修剪一新,枝椏都留在自家院內(nèi)。兩人還找來一位木匠朋友,幫忙把李嬸家窗戶修好了,又把張姨家的走廊清理得干干凈凈。兩人邊干還邊聊著小時候的那些糗事。
李嬸的兒子說:“我小時候經(jīng)常爬到你家樹上摘梨子吃,張姨從沒罵過我。那時的梨子樹全村就這一棵,梨子可甜啦!”
張姨的兒子說:“我小時候經(jīng)常采你家柿子吃,紅柿子又甜又好看。特別是青柿子還沒熟,我就急著采,吃起來澀得不能進嘴,李嬸就幫我用熱水燙了除澀,又甜又脆?!?/p>
看著孩子們像親兄弟的樣子,李嬸和張姨都認識到各自的做法不對,覺得不好意思了。她們相視一笑,默默地走到一起,共同張羅了一桌好菜,以留“木匠朋友”吃飯為名,將兩家人聚在一起。
小院里不時回蕩著愉快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