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全
和大陸的朋友聊起澎湖,他們首先想到的都是潘安邦那首《外婆的澎湖灣》,便天然以為澎湖是一個溫暖親切的地方。似乎那柔白細致的沙灘,溫柔慵懶的海風,還有明媚燦爛的陽光,永遠都定格在澎湖的山海里。
我的感受與大陸朋友有些不同。1982年到1983年間,我因公事在澎湖列島中最大的一個島——馬公島待過兩年。40多年來,因各種因緣,我又登臨島上幾回。越了解澎湖的歷史,我內(nèi)心越生出一種莫名的神秘感與歷史的厚重感。
澎湖列島總共有大大小小幾十座島嶼,總面積約為126平方公里,和福建金門島、廈門島面積大體相當。因澎湖距離臺灣僅50公里左右,所以自古以來,人們要想從大陸前往臺灣島,最好的選擇,莫過于乘船從福建或廣東出發(fā),經(jīng)澎湖補充物資、稍作歇息,再繼續(xù)向東航行,很容易便可從臺灣西南部登陸。
研究表明,最早在4500年前,澎湖即有人跡,推測他們可能是前往澎湖一帶短期從事漁撈活動。
如果從遺址考古來判斷,在9世紀到10世紀,即唐朝末期開始,漢族人長期定居澎湖。島夷、方壺、西瀛、亶州、平湖、彭湖、平湖嶼,是歷代以來漢族人稱呼澎湖列島的名稱。據(jù)說,澎湖島原叫“平湖”,是因其西南方有一大一小兩個海灣相連,天氣晴好時,海面風平浪靜,宛若一汪碧湖,早期漁船都??吭谀抢铮Q其為“平湖”。15世紀明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所用航海圖中的平湖嶼就是指澎湖列島。后來,由于在閩南方言中,“平”和“澎”的音十分相近,慢慢也就有了“澎湖”之名。
1622年,荷蘭侵略者入侵澳門未逞,轉(zhuǎn)攻澎湖,明政府隨后出兵驅(qū)逐。這是記錄相關(guān)事件的《明史外國傳》。
關(guān)于漢族人前往澎湖的歷史,目前最早的文獻記載出現(xiàn)于南宋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諸蕃志·卷上·毗舍耶》中說:“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與其國密邇,煙火相望,時至寇掠?!钡搅嗽?,官方正式在澎湖設(shè)立了澎湖寨巡檢司,隸屬福建同安縣。同樣隸屬于福建同安縣的還有金門,所以,澎湖島上的不少居民都是由金門遷移來的,如歐姓、蔡姓等。隨著遷移人口的增多,澎湖慢慢發(fā)展為東南亞海域一處重要的貿(mào)易中轉(zhuǎn)站。
明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盯上了澎湖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宣稱要與中國“互通有無”,便派了兩艘大船抵達澎湖。明朝政府自然不會坐視不管,福建總兵施德政派都司沈有容當即率兵船50艘前往澎湖。沈有容沒有直接硬碰硬,而是先向荷蘭司令韋麻郎表明,明朝不允許荷蘭人長期占領(lǐng)澎湖并在此通商,還透露了福建當局擬派兵進剿的消息。韋麻郎見明軍50艘大船浩浩蕩蕩,所謂的通商和霸占顯然無望,又缺乏補給,便在當年年底離開了澎湖。事后,沈有容因退荷有功升了官,朝廷為他在島上立碑一座,刻“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1919年,澎湖的天后宮整修,12字碑被偶然挖出,是臺灣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石碑。
1622年是澎湖歷史上頗為不同的一年。這一年,野心勃勃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再次將目光投向了中國。首要目標仍然是攻占澳門,“但無論攻取澳門能否成功,我們命令他們在澎湖筑堡修城作為我們的基地,因為此地據(jù)說比澳門更為便利”。結(jié)果,荷蘭艦隊與葡萄牙人爭奪澳門失敗,按照計劃轉(zhuǎn)而攻略澎湖,最終在馬公島蛇頭山上設(shè)立了基地。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福建巡撫南居益統(tǒng)率三軍與荷軍苦戰(zhàn)7個月,終于收復澎湖。荷蘭殘兵退往臺灣南部建立熱蘭遮城,才使澎湖列島擺脫了外敵的控制。后來,鄭成功擊敗東印度公司、收復臺灣后,便在澎湖設(shè)立了安撫司。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臺灣建省,清廷傳旨“臺灣雖設(shè)行省,必須與福建聯(lián)為一氣,如‘甘肅新疆之制,庶可內(nèi)外相維”,此后,同新疆省的全稱“甘肅新疆省”一樣,臺灣省的全稱是“福建臺灣省”,澎湖即改隸于福建臺灣省。1895年3月,日本派兵攻占澎湖,此后與清政府簽訂《馬關(guān)條約》,確定澎湖列島與臺灣一起割讓給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日本才將它們歸還中國。
在這段因地處戰(zhàn)略要沖而為多方勢力所爭奪的歷史里,澎湖島民的生活想必是悲凄無奈的。
但是,“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澎湖四面環(huán)海,島民世代捕魚為生。如果你問別人,對澎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他大概率會告訴你:令人驚艷的奇特的地質(zhì)地貌,氣勢磅礡、渾然天成的柱狀玄武巖巖壁,還有那蜿蜒曲折、錯綜復雜的海岸線景觀……這樣的環(huán)境造就了澎湖島民堅韌不拔、樂天外放的性格,也讓澎湖漸漸走出一條生路來。
澎湖白浪逐沙灘。
澎湖列島的形成年代極為古老,在1800萬至800萬年前由海底裂隙涌出地表的熔巖冷卻而成。換句話說,澎湖列島由海底火山運動和噴發(fā)而形成,至少有800萬年以上的歷史。至今,島上還有大量火山熔巖遺跡,因此,也有人稱澎湖為“玄武巖的故鄉(xiāng)”(玄武巖是一種火山巖)。
如今,馬公島是澎湖最主要的人口聚居地和商業(yè)發(fā)展中心,由中屯、白沙、西嶼三個島嶼相銜而成。要看澎湖的地質(zhì)奇景,不妨去馬公島東北部的奎壁山地質(zhì)公園??谏降刭|(zhì)公園包含了奎壁山和赤嶼,奎壁山遠望似一只趴臥的巨龜,先人稱其為龜壁山。赤嶼底巖為火山集塊巖與凝灰?guī)r質(zhì)地,在奎壁山東側(cè)沿岸。漲潮時兩地之間的潮間帶會整片淹沒在水中,每逢退潮則逐漸露出一條約300公尺長的S形礫石步道,將大海一分為二,讓人仿佛看到了傳說中的“摩西分?!薄?/p>
如果要最省力地觀賞澎湖的地質(zhì)風貌,那應(yīng)該去西嶼鄉(xiāng)的小門嶼。小門嶼面積雖僅有0.5平方公里,但小門嶼的地質(zhì)地形景觀,卻是澎湖列島之縮影,素有“活的地形教室”之稱。小門嶼北岸受海蝕影響,形成了致密黝黑的玄武巖海崖,整條海岸線全部都是“參天而立”的柱狀節(jié)理玄武巖,壯麗雄偉,下層的砂頁巖則在風浪的沖擊下被掏空,形成了一座典型的海蝕拱門。著名的“鯨魚洞”便在此處,風浪大時,遠眺猶如一幕巨鯨戲水圖。
雙心石滬。
俯瞰澎湖列島。
多年前,我們一群文藝界的朋友陪同詩人鄭愁予到澎湖旅游,詩人說要去西嶼鄉(xiāng)參觀大菓葉柱狀玄武巖。到了現(xiàn)場,鄭愁予稱贊不已,直夸澎湖玄武巖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蘇格蘭芬加爾洞窟、北愛爾蘭巨人之路更壯觀、更美。
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也造就了澎湖海岸獨特的人文風貌。行走在澎湖,你會發(fā)現(xiàn),在有人居住的島嶼上,潮間帶上往往筑起一道又一道弧形石堤,仿佛給海岸鑲上了一條綿延百米的花邊,是臺灣海峽兩岸最常見的一種捕魚器具——石滬。
澎湖石滬分布最密集的地方是白沙鄉(xiāng)吉貝嶼——也是臺灣偶像劇《海豚灣戀人》的拍攝地,總計有80余座石滬群。吉貝嶼的漲潮和落潮,海水潮差很大,高達2至3米。此外,吉貝嶼海積地形明顯,西南方深入海中的“沙嘴”全長700余公尺,是臺灣最長最寬的“沙嘴”地形。先人為了生存,想到一個極為巧妙的點子,就地取材,以石塊壘成“石帶”,利用漲退潮間的水位差來困住漁獲——潮來魚入,潮去魚留?;蛟S,這溫暖的沙灘和豐富的漁獲也吸引了遠方的飛鳥,每年都有大量的小燕鷗在吉貝嶼附近繁殖;偶爾,也有綠蠵(音同蜥)龜上岸產(chǎn)卵。
位于澎湖列島最南端的七美嶼,石滬數(shù)量不算多,卻勝在造型獨特,足以擊中現(xiàn)代社會那些向往愛情的男男女女們。不知是不是先人有意為之,七美嶼的“雙心石滬”,滬如其名,造型似兩顆緊緊相貼的心,不能不讓人感嘆先人這樸素的浪漫,把浪漫糅進了澎湖的山海里。除了“雙心石滬”,七美嶼也出土了各種珍貴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文化遺址十分豐富。
自2003年起,為了進一步吸引游客,澎湖每年4月中旬至6月下旬間都會舉行澎湖海上花火節(jié),至今已有20年之久。今年的花火節(jié)施放了10分鐘煙火秀,總共1.2萬枚煙火,還與時俱進,安排了迪斯尼主題的無人機秀,以及各地優(yōu)秀表演團體進行專場演出。據(jù)統(tǒng)計,今年6月來澎湖的游客逾25萬人次,創(chuàng)歷史新高。游客們聚集在觀音亭海濱公園附近,邊吃著各式澎湖名產(chǎn),如花生酥、黑糖糕、澎湖炸棗、澎湖菊花餅等,邊等待著綻放在高空的火樹銀花。
當?shù)谝坏罒熁饹_天而起,大家趕緊紛紛許愿,“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年年有今日,歲歲有此時”……那一天,我和妻子看著新聞里的澎湖煙火,也不禁喃喃祝禱許愿:“愿兩岸清寧,山河靜穩(wě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