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苓
(山東省汶上縣楊店鎮(zhèn)人民政府,山東 濟寧 272000)
林木的育苗是林業(yè)發(fā)展的重點之一,育苗方法的提升和改進對于提高育苗成功率和減輕成本都具有非常大的意義。同時,病蟲害是林業(yè)生產中不可避免的問題,病蟲害的防治和控制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本文圍繞林業(yè)育苗方法及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展開研究,以期為林業(yè)生產提供更多有效的解決方案。
直播育苗技術是指每株苗木直接在田間土壤表面播種,通過水、肥、藥、土等條件促進根系生長,而苗木直接在土壤表面生長[1]。它與傳統(tǒng)的育苗方式相比,具有節(jié)約種苗、節(jié)約勞動力、省時省力、降低病蟲害等優(yōu)點。
(1)直播育苗適用林木種類。直播育苗適用于硬葉樹、針葉樹、常綠樹、落葉樹等多種常見的林木種類。例如,常見于北方的紅松、麻松、華北五針松、落葉松、白樺、毛白楊等木材資源樹種,均可以借助直播育苗技術進行育苗[2]。
(2)直播育苗操作方法。①選擇地塊。選擇陽光充足、水分充足、排水良好的土地作為直播育苗的地塊。②準備土壤。將直播育苗地塊的地表用鋤頭耙子進行平整,然后施入肥料和土壤改良劑,確保土質適宜。③直播。選擇適宜的天氣,按照樹種和地形要求,均勻撒下種子。在撒種的同時,可以向土壤表面施入肥料和保水藥劑,促進種子發(fā)芽和成活。④灌溉。撒種后,需要及時澆水,以保證土壤濕度適宜,促進種子的發(fā)芽和成長。在干旱地區(qū),需要進行事先灌溉,以提高土壤濕度。
容器育苗技術是通過選用適宜的育苗栽培容器,將栽培土和種子置于其中,控制其水肥條件,育出苗木的一種育苗方法[3]。容器育苗對于提高樹木成活率、保證苗木生長質量和培育優(yōu)良品種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1)容器育苗適用林木種類。容器育苗技術適用于多種樹種。硬葉樹、針葉樹、落葉樹等種類均適合采用這種育苗方法。例如:杉木、樟子松、油松、水曲柳和櫸樹等。
(2)容器育苗操作方法。①準備育苗土。在容器中加入育苗土,在純土上再加入適量腐熟的有機肥,使育苗土松軟、肥沃,透氣性良好。②選好容器。根據(jù)所需育苗種類的不同,可選用合適型號的容器。常用的育苗容器有塑料條盤、塑料穴盤、塑料盆、地培盆等。③播種作業(yè)。在每個小穴內均勻播入種子,按照要求覆土,并用手或者鋤頭等工具將育苗土壓實追平,保證種子和育苗土的接觸。播種密度一般按照10~15 粒/穴比例設置,根據(jù)要求和品種特點調整密度。④澆水管理。進行苗木育苗時,澆水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在播種后,需立即澆水,以確保苗木足夠的水分供給。需要注意的是,澆水不宜過多,否則不利于苗木的生長。⑤定期施肥。定期施肥是促進苗木生長的重要措施,苗木在生長中需要獲得充足的養(yǎng)分供應。施肥的頻次需要根據(jù)苗木的生長狀態(tài)和品種特點來決定。
分堆育苗技術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控制苗木生長品質,是一種重要的森林育苗技術。
(1)分堆育苗適用林木種類。分堆育苗技術適用于各種森林樹種,包括落葉樹、針葉樹等。其中,松、柏、杉、柳、櫟、楸等都是適宜使用分堆育苗技術的樹種。
(2)分堆育苗操作方法。①準備種子和育苗土。選用符合種子生長習性的育苗土,根據(jù)種子大小、品種和生長階段等因素,分類準備不同堆的育苗土,以充分滿足不同階段和品種的生長需求。同時,根據(jù)需要,對種子進行干燥、消毒等處理。②堆栽設計。按照相似品種、生長期、生長習性等特點相近的種子分堆。在容器中建立一個或多個分堆,確定種植密度,進行種子的分堆、分布[4]。對于不同品種或生長階段的苗木,可以通過不同的堆栽方式來滿足其生長需求。如多堆栽、間隙堆栽、斜坡堆栽等方式。③澆水管理。在進行育苗過程中,澆水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在播種后,需要及時澆水,保證營養(yǎng)充足。同時,也要避免過量澆水,保持較好的通風性和透氣性。④田間管理。在育苗過程中,對苗木進行定向修剪、疏芽整形等工作,幫助苗木保持優(yōu)良的樹形和增加光合作用面積。
病蟲害是影響農作物生長和產量的重要因素。這里我們將深入探討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包括物理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化學防治技術和綜合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是通過物理手段防治病蟲害。這種技術不依賴于化學殺蟲劑,對環(huán)境污染小,因此被稱為綠色防治技術[5]。常用的物理防治技術包括高溫處理、低溫處理、光照處理和機械防治等。
2.1.1 高溫處理
該技術是將感染病蟲害的農作物放在高溫環(huán)境下,利用高溫的殺蟲效果來消滅病蟲害。這種處理方式對長有病蟲害的枝葉、干果等植物部位有特別的效果,是最經典和成熟的物理防治技術之一。但同時,高溫處理對植物的新芽、葉片等比較嫩弱的部位容易產生傷害。因此,要選擇適當?shù)臅r機和溫度進行處理。
2.1.2 低溫處理
該技術是讓病蟲害的農作物處于低溫的環(huán)境中,如儲藏室、冷藏室等,利用低溫的殺蟲效果來消滅病蟲害。這種方法主要用于保存農作物,例如蘋果、梨、白菜等。常常是在冬季或寒冷的天氣中進行低溫處理。但低溫處理對一些農作物也容易造成傷害,比如南方的一些水果作物,因此需要謹慎使用。
2.1.3 光照處理
該技術是通過利用光照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有些病蟲害,如蚜蟲等都會對光線敏感,通過利用特定波長的光線,可以實現(xiàn)驅蟲效果。比如,蚜蟲對于紫外線比較敏感,可以利用紫外線燈來防治[6]。
2.1.4 機械防治
該技術是利用機械設備或工具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常用的如拍打、刷子浸泡、吸蟲器等方法。相對來說這種方式較易使用,同時也更加人性化,但是同時也較為基礎,防治效果受到限制。
生物防治技術是利用天然有益生物與害蟲相互作用來預防和消滅害蟲的方法。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敵、利用捕食者控制害蟲、利用微生物制劑等。該技術具有環(huán)保、可持續(xù)的特點,對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極小,被廣泛應用于農業(yè)生產中。
(1)引入天敵。該技術是一種科學的生物防治方法,即引入自然界中能夠控制害蟲的天敵來控制害蟲的數(shù)量。比如歐洲蜂巢蜂繁殖周期短、嗜吃危害氣象農作物的寄蠅,常常被用來控制其他有害昆蟲的種群數(shù)量。引入天敵也可以很好的幫助減少化學農藥和人工防治。但是引入天敵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比如引進的天敵有沒有相應的食物等等,所以實行引進之前需要全面評估。
(2)半捕食生物防治技術。該技術是將寄主昆蟲(害蟲)和捕食者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半控制調適,讓昆蟲自然棲息、繁殖,再利用捕食者控制昆蟲種群數(shù)量。這種方法可以降低化學防治的使用,并且保護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舉例來說,大棚番茄藍籌蠅危害棉花使用螞蟻來控制藍籌蠅的棲息與孳生,這種方法不僅安全環(huán)保,還能夠節(jié)約成本。但是這種方法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對寄主和捕食者做出相關的維護保護,同時考慮寄主增殖周期等其他因素。
(3)利用微生物制劑防治病蟲害。該技術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微生物代謝產物來防治病蟲害。其中,枯草芽孢桿菌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微生物制劑。它可以在土壤中進行自行繁殖,與病害發(fā)生關系。枯草芽孢桿菌在防治病蟲害的同時,能夠增強植物生長的效果,是目前比較常用的生物防治技術之一。
傳統(tǒng)的化學防治技術主要是利用化學藥劑來防治病蟲,但這種方法會對環(huán)境和人體產生危害,因此需要提高使用的科學性和安全性。近幾年來化學防治技術逐漸向著安全、無毒、環(huán)保方向發(fā)展。例如利用植物提取物等新型殺蟲劑素。植物提取物殺蟲劑即是以植物提取物為原料的殺蟲劑。它能夠利用植物的生物活性物質進行殺蟲,同時也有保護作物和促進作物生長的多重作用。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越來越多的植物提取成分能夠被開發(fā)成植物提取殺蟲劑素,保證其安全與環(huán)保。
綜合防治技術是將多種防治手段結合起來,最終達到防治病蟲害的效果。綜合防治技術主要包括機械防治、病蟲害監(jiān)測預報、防治技術的綜合運用等方法。這種技術可以針對具體情況,選取最有效的組合措施,避免依靠單一的防治手段,提高防治的效果。綜合防治技術是最為廣泛使用的一種綠色防治技術,它利用多種不同的防治手段,以便即便其中一種技術出現(xiàn)問題,整個系統(tǒng)依然能夠繼續(xù)工作。同時,綜合防治技術還能夠根據(jù)不同的環(huán)境和土地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防治方法和植物配方,以達到最佳的效果。例如,當一種生物防治方法無法達到控制病蟲害的預期效果時,可以采用化學防治技術來補救。
綜合防治技術的應用,避免了單一技術帶來的局限性,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防治機制互補性,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對于繁雜的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綜合防治技術以其強大的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成為防治病蟲害的最佳方法。
在直播育苗中,樹種的種子直接與土壤接觸,為其養(yǎng)分提供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同時,因為沒有中轉過程,苗木更加強壯。然而,直播育苗的缺點在于病蟲害易于感染。在直播育苗中,要通過機械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率。
機械防治:人工清洗和篩分種子。通過選擇健康的種子,剔除不健康的種子,從而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率。
生物防治:利用天敵、寄生蟲等生物控制植物病蟲害,用有益微生物預防和治療土壤病蟲害。
物理防治:利用一些物理手段,如用草條覆蓋或用紗布覆蓋,起到防蟲、防霜和控溫等作用。
在容器育苗中,對于防止病蟲害的方法與苗床育苗方法類似,一般采用藥劑噴灑、草藥處理、生物防治等方法。
藥劑噴灑:在苗木葉面和容器口部分噴灑植物保護藥劑,防止病菌和蟲害的侵襲。
草藥處理:使用某些草藥,在容器周圍溶液的浸泡和噴涂,以防止病蟲菌的進入。
生物防治:使用寄生蟲、天敵及其他微生物,如茉莉酸菌、乳酸菌等,達到病蟲害的防治。
在分堆育苗中,樹苗的種植量不大,栽培密度較低,植株之間的距離較為寬松,從而避免了病蟲害的傳播。分堆育苗可以采用機械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防治病蟲害。
機械防治:選用健康的種子進行育苗,同時,清除廢棄物和雜草,以防止病蟲害的侵入。
生物防治:利用有益昆蟲、寄生蟲等生物手段,預防和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
物理防治:采用一些物理手段,如苗木屏障和堆中滅鼠等方法,以防止病蟲害的侵入。
在多年生農作物間套種中,通過切換種植不同的作物,以達到減少病蟲害的目的,同時也可輪作多種不同的經濟作物,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生產力水平。多年生農作物間套種可以采用機械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防治病蟲害。
機械防治:在套作作物時,種植和管理管理不同,有效防治病蟲害的侵入。
生物防治:建設生態(tài)飼料種植區(qū),增加輔助植物和天敵的生存條件,從而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率。
物理防治:利用按規(guī)劃品種旋轉的方法,避免同一品種在相同區(qū)域連續(xù)種植,達到有效防止病蟲害的傳播目的。
通過對林業(yè)育苗方法和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我們可以更好地保護林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人類提供更多的生態(tài)服務和經濟福利。然而,研究和應用的道路上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我們需要不斷汲取新的知識和技術,加強合作和信息共享,為林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更多的力量。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和應用,我們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林業(yè)生產的高效、低成本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更多育苗綠色工程和健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