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群
【摘? ?要】報紙副刊文章不像新聞報道,它是傳播知識、思想的,是供人享受美感的。美學雖然是文藝理論,但它對報紙副刊的發(fā)展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報紙副刊集新聞性、文學性與趣味性于一體,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能體現(xiàn)美的事物。因此,報紙副刊與美學研究的結合,既開拓了美學研究的圖景,又展現(xiàn)了報紙副刊的特性。
【關鍵詞】報紙;副刊;美學;意境
新聞與副刊是報紙的雙翼,關于二者的特點與功能,許多老報人和新聞界前輩都曾有過精準的提煉與概括。比如:新聞立報,副刊厚報;新聞是報紙的靈魂,副刊是報紙的面孔;新聞靠攻,副刊靠守;新聞招客,副刊留客;報紙耐看不耐看,關鍵在副刊。副刊對于一份報紙很重要,如何辦出能慰藉人心靈、振奮人精神、鼓舞人志氣的優(yōu)秀副刊,尤其是辦出具有美學意境的報紙副刊,是當前報紙副刊從業(yè)者應該不斷思考的問題。
一、報紙副刊美學意境的內涵
(一)報紙副刊美學的研究背景
報紙副刊因為兼具文學的功能,因而對副刊美學意義的探討,多年來業(yè)界一直有人在研究,并且有一些闡發(fā)和結論。最早有副刊從業(yè)者提出如何發(fā)揮副刊美學功能的議題。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蘇聯(lián)普列漢諾夫的階級美學觀為美學基礎理論,當時社會上對美學的定義是:只有“勞動”才是美。因而從文學作品的主題、主人公,到美術作品的主題和描繪的形象,都圍繞勞動進行創(chuàng)造。造成的結果是,副刊一副面孔,都推崇孔武有力,汗流浹背。副刊的面貌是說教有余,文氣不足。關于這一點,革命前輩陳毅曾經說:“把一切的美感和藝術的起源都歸結到‘勞動上去,是一種機械唯物論的美學觀?!?/p>
后來對于副刊美學的研究,進步為“摒棄守舊和封閉,積極創(chuàng)新和追求高品位,辦出真正符合廣大讀者審美意向的副刊。”[1]這樣,副刊作品的質感稍微軟些了,有比較豐富的色彩與內容,自然之美、藝術之美、精神之美、情懷之美都成為副刊作品表現(xiàn)的內容。
最近幾年,隨著傳媒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各種自媒體與公眾號風生水起,紙媒的讀者被分流了不少,面對眾多自媒體一起競爭受眾的現(xiàn)狀,紙媒從業(yè)者對副刊美學意義與追求好像弱化了。其實,留下來的讀者群體對紙媒忠誠度高,同時也對副刊美學期望值更高,迫切需要從業(yè)者在副刊美學意義上進行探索,以增強副刊對讀者的吸引力,用高品位的副刊作品,回應讀者對副刊美學品位的更高期待。
新形勢下,因為種種原因,紙媒對副刊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新的副刊美學研究并不多,所以副刊從業(yè)者有必要對美學理論進行進一步的梳理和提煉,理清思路,校正方向,堅守副刊的文學操守與社會功能,更好地服務讀者。
(二)報紙副刊美學意境的實踐追求
好的副刊必定有美學意義上的追求。京派媒體《北京晚報》的“五色土”副刊,以人間煙火味為主要特色,豆汁兒香、芝麻餅熱、前門樓子高、地壇公園靜,“五色土”幾乎都有呈現(xiàn)。他們的副刊版面,胡同里的大爺大媽們可以坐在大樹蔭涼下慢慢咂摸。這是一種有味道的美學意境。
海派報紙《新民晚報》的“夜光杯”,版面密實,文章短小精悍,信息密集,上海弄堂里的情調、情緒,在字里行間都有傳遞,他們的美學意境在于海派的時尚、瀟灑和小資。如果說京派與海派的副刊美,在其味道、意蘊,那么,南方的報紙副刊,則明顯追求思想的深刻和前衛(wèi)、文化的豐富多樣。如《羊城晚報》的“花地”,最近一期副刊版面上的文章標題:《童年植物記》《愛情的本性》《永州的愚溪》《古鎮(zhèn)叫做和平》,可以想象其美學的發(fā)力點在新意和深度,還有對風尚潮流的引領。
運城本土媒體《運城日報》“鸛雀樓”副刊,以清新大氣的版面、新鮮厚重的文字,彰顯了優(yōu)雅莊重之美。而《運城晚報》的“大河灣”“心靈家園”等副刊,則以靈動、親和、富有生活氣息為追求。
總之,各大紙媒對副刊的美學實踐一以貫之,又與時俱進,自成一格,構成了副刊美學的千姿百態(tài),但地方紙媒因為受地域限制,影響力不可與大報副刊同日而語,需要從業(yè)者立足本土資源稟賦,積極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學語言,以提升副刊品位,擴大媒體影響。
(三)報紙副刊美學意境的源頭活水
研究副刊美學對實現(xiàn)其社會功能意義重大,“以令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把生活中的美加以物態(tài)化,報紙副刊承擔著義不容辭的發(fā)現(xiàn)美、表達美和傳播美的責任”。[2]有不少報人在發(fā)揮報紙副刊的美學功能、報紙副刊美學風格的形成因素、提升報紙副刊品位的路徑、副刊的文化追求等方面均有研究,無論通過什么方法辦好副刊,指歸方向明確,那就是把副刊辦得有意境、有味道,好看、耐看,能帶給讀者一種愉快的閱讀享受。
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原顧問宗白華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美學,應以生意盎然的氣韻、活力為主。[3]也就是說,副刊的美學意境,除了慣常意義上的具有內涵與靈魂;風格穩(wěn)定并時有創(chuàng)新的文化品貌;信息豐富密集的扎實內容;圖片文字并茂于版面的賞心悅目,最主要的還是要找到副刊美學表達的根脈。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副刊的美學意境必須是建立在生活基礎上,深扎于文化土壤中,綻放于思考解析,吐露于筆端紙上的活潑的文學語言、文化信息,能以盎然的生意、氣韻、活力,締造喚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并使他們感到愉悅、享受閱讀,沉浸其中的美學境界。美的副刊是必須具有充沛活力與正能量的廣大讀者精神的領地、思想的家園。2022年2月23日《光明日報》刊發(fā)的解讀中央一號文件的三篇評論,試看標題:《春光排闥而來,且潛心耕耘吧!》《春山萋萋可望,但躬身稼穡去!》《熙熙春和景明,當乘急風助農桑!》,這三篇文章標題富有新意與動感,詩意美、意象美、氣象美、情懷美,共同構成了生意盎然的氣韻、活力,可以說是副刊美學的一種高級境界。
二、報紙副刊美學意境展現(xiàn)中的不足
現(xiàn)代報紙副刊,為了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在內容與形式上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多年前,紙媒飛速發(fā)展,獨步江湖,副刊推陳出新,有許多讓人記憶猶新的專版專欄。如,各都市類報紙推出的“講述”,直擊現(xiàn)代人隱秘的心靈故事,曲折跌宕、引人入勝,確實吸引了不少讀者的關注。但是,回望這些讓“隱秘盛開”的副刊,在美學意境上無疑是有短板與缺憾的,它強調了好看,吸引人眼球,卻忽視了“副刊不副”,也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使命擔當。
北方某都市大報還推出過《逝者》專版,報道對象有名人,也有普通百姓,筆鋒犀利,故事情節(jié)激蕩,但同樣,從宗白華先生倡導的“中國美學,應以生意盎然的氣韻、活力為主”這個角度看,這樣的副刊專版,無疑在美學意境上尚有不足。
還有一些副刊,對明星不惜篇幅進行報道,對青少年的審美品位與生活目標可能會造成不良影響。從美學意義上講,這些一味迎合受眾獵奇與追星需求的版面,與副刊美學意境追求是背道而馳的。[4]
凡此種種,都需引起副刊從業(yè)者注意和思考,要辦好副刊,必須從美學意境上發(fā)力,辦出真正富有美學意義,符合中華美學精神,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副刊版面。
三、報紙副刊提升美學意境的宏觀層面探索
在倡導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時代,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弘揚是黨媒一項重要的任務[5]。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方面,副刊大有可為。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12月14日在中國文聯(lián)十一大、中國作協(xié)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說:“要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把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
作為報紙副刊從業(yè)者,應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遵循,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集中發(fā)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深入生活,讓文化在現(xiàn)場
植根本土深厚的文化土壤,從散布在鄉(xiāng)野、村莊、街市的文化遺存中,尋找有美學價值與意義的線索,尋找有精神營養(yǎng)和人文價值的歷史信息,進行深入挖掘、梳理、記錄。比如:古村落、古樹、古建、百歲老人、古籍等,都可以作為副刊關注的對象。
(二)選定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攻方向,開好相關專欄
如《運城晚報》開辟的“走進博物館”系列,讓館藏文物活起來,講好中國故事。開辟“河東探寶”欄目,對102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專訪、報道。讓古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明,提升讀者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萌發(fā)對家鄉(xiāng)歷史文化的興趣,進而滋養(yǎng)家國情懷,提升文化認知和文化自信。
(三)開門辦報,向名家約稿,向專家借力
通過專家、作家的高品質作品讓副刊的氣象不同凡響,讓名家、專家的學養(yǎng)、思想之花充分在副刊上綻放,讓副刊的厚重、大氣之美通過名家、專家支持,實起來、厚起來。
四、報紙副刊提升美學意境的實踐層面探索
如果說辦刊的重點方向與思想追求是一種“道”的話,有了守正創(chuàng)新的正道、大道,要營造副刊的美學意境,提升副刊的文化影響,還必須在“術”上錘煉提高。
所發(fā)文章的主題思想、行文藝術、標題制作、版面美化,都是實現(xiàn)副刊美學意境的方法,需要副刊采編人員在平時的工作間隙,注意多讀多看,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培養(yǎng)較高的審美情趣,專注本職,提升素養(yǎng),實現(xiàn)對副刊美學意境的營造與追求。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標題制作的意境開掘
標題對于一篇新聞作品至關重要,是作品的靈魂與眼睛。好的標題要注重思想高度。比如,《運城晚報》及公眾號上刊發(fā)的《永濟,原來是被文化恩寵的舜都》,這篇文章標題的思想高度在于,它點出了古蒲州永濟的文化高度與人文厚度——這里是舜都故地,王化與首善之地,是中華文明濫觴之所。還有報道河東廉吏裴寬的文章標題《德比代云布,心如晉水清》,以及《司馬光: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純有帛》等,都體現(xiàn)了一定的思想性。
標題可追求共情之美?!哆\城晚報》在報道建黨百年的運城人物時,有一篇是報道山西省政協(xié)原主席鄭林同志的故事,當時制作的標題是《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xiāng)——追記山西省政協(xié)原主席、永濟籍書法家鄭林》。這篇文章標題借用著名詩人柳宗元的詩句,表現(xiàn)了為黨和國家長期在外工作的鄭林,心系家山,他與河東先賢柳宗元一樣,希望自己走后如果能分身無數(shù),飛上高山之巔,眺望故鄉(xiāng)的河山與炊煙。這樣的標題能夠引發(fā)人們的情感共鳴,讓作品煥發(fā)共情之美。《運城晚報》在“好吃運城”專欄還刊發(fā)過一篇文章《芮城泡泡油糕:甜蜜如花綻放》,這篇作品的標題寫出了泡泡油糕的形,出鍋后起酥,像金黃的菊花綻放一樣美,也寫出了泡泡油糕所帶給人們的美食快感,表達了讓人因為甜蜜而心花怒放的情緒,為實現(xiàn)共情之美做了探索。
標題可借鑒山水畫作的留白之美。在中國的傳統(tǒng)山水畫中,講究留白之美,留下讓觀者想象的空間。2020年全國抗擊新冠疫情期間,《運城晚報》刊發(fā)了一則報道《隨時聽從祖國召喚——記馳援武漢火神山醫(yī)院的萬榮小伙宮達飛》,這篇文章后來被《人民日報》大地副刊轉發(fā),轉發(fā)時編輯把標題改為《在這特殊的戰(zhàn)場上》,這個標題沒有把內容說出來,但是點出了事情發(fā)生的大背景與特殊意義,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讓讀者去想象,實現(xiàn)了留白的美學意義。
標題還要傳遞詩意之美。如《運城晚報》刊發(fā)的一篇報道,內容是一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垣曲縣永豐寺,編輯制作的標題《鄉(xiāng)間藏古寺 美景入畫來》巧妙地指出了古寺所在的地點,還有它的如畫風光景致,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并且有詩歌的韻律與意象美。
標題可彰顯對比之美?!哆\城晚報》曾刊發(fā)過一篇人物報道,題目是《桃農周難看的美麗人生》,報道的是一名叫周難看的農民,一邊種桃賣桃,一邊不忘孝敬家中的98歲老母親,被人們贊為孝子。人們把他賣的桃稱作“孝子桃”,爭相尋購,在運城傳為佳話。文章標題巧用了桃農的名字,與他的美麗心靈相對應,制作出的標題彰顯的對比之美,令人印象深刻。
(二)主題確定的格局境界
一篇好的作品,具有思想意義與內涵是重要的評判標準?!哆\城晚報》的一篇人物通訊《“十年一劍”關公戲》,獲山西省副刊作品年賽金獎。作品獲得認可的原因,在于其關注的是重大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調研時曾經指出,山西要弘揚關公的忠義文化,講好關公故事。獲獎文章的主人公、劇作家任國成先生,退而不休,用十年的時間,整理出了30部關公戲劇文本,為豐富關公文化留下了重要財富。他這種無私忘我、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是一種高境界的體現(xiàn),也具有較強的勵志意義。這樣的主題與人物,無疑提升了作品的境界。《運城晚報》的另外一篇作品《一個人與一群人的蝶變與重生》,報道的是原五四一醫(yī)院總護長李雙蓮女士,借助傳統(tǒng)文化,帶領同事與患者從擴大心量,利人益世入手,贏得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健康的心理與身體,有比較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主題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社會價值,獲得山西省副刊年賽銀獎。
(三)行文表達的文學審美
主題是一篇作品的靈魂,優(yōu)美流暢的文字是作品的肉體。有血有肉有細節(jié),見人見事見真情的作品,需要優(yōu)美的文字來承載與表達[6]。《運城晚報》刊發(fā)的《南宋名相趙鼎故里探訪》,文章開頭是“‘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這是南宋宰相趙鼎的絕筆詩。時光已經走過了近千年,讀起這兩句詩,還能感受到詩人那滿腔的壯烈與豪情。儒家文化倡導的正氣、浩然之氣,給了他以身殉國的底氣與豪氣。他相信,自己會化作天上的星斗,化作一股清氣,融入天地之間,讓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壯美秀麗?!边@樣富有大愛的言語,會引發(fā)讀者的共鳴,對表現(xiàn)愛國名相的精神氣節(ji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運城晚報》刊發(fā)的一篇文化報道《黃家堡南門城臺及觀音廟:城市古建承載的鄉(xiāng)村記憶》,文章是這樣寫的:“在樓群林立的城市行走,看到迥異于水泥樓的古建是件令人欣喜的事情?!边@其實是一種散文的筆法,不動聲色又自然地引入正題,令讀者感到親切、輕松與雅致。
五、結語
綜上所述,副刊之美學意義是老一輩報人辦好副刊的原則之一,以美的作品培養(yǎng)美、喚醒美,應該是新時代副刊美學追求的方向。作為地方媒體,應在繼承老報人美學思想的前提下,立足本土,用好當?shù)氐奈幕Y源,讓美學意境建造于本土獨特的資源享賦之上,帶領讀者走進本土文化深處,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下,感受美學的意境,得到美的滋養(yǎng)與喚醒。
注釋:
[1]員怒華,王燦發(fā).中國報紙副刊的歷史嬗變[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01).
[2]余小沆.如何發(fā)揮副刊美學功能[J].新聞實踐,2000(10).
[3]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陳穎.充分發(fā)揮報紙副刊的美學功能[J].新聞窗,2001(10).
[5]鄭翔.報紙傳媒對副刊美學風格的制約因素[J].傳媒觀察,2008(01).
[6]鄒園.怎樣體現(xiàn)副刊的獨特文化內涵[J].中國記者,2009(05).
(作者:《運城晚報》副刊中心主任)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