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不知你發(fā)現(xiàn)沒有?越來越多人的手機“啞”了。不是不能出聲,而是被它的主人硬生生調(diào)成了靜音或振動狀態(tài)。
人真是奇怪的生物。如果手機沒有聲音,哪怕音量小一點兒,都會覺得不“安全”,是要維修的。但是,音量正常,他又要不斷調(diào)控,更新鈴聲版本,調(diào)整音量強弱……人的控制欲,在對待手機上,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人們最早使用手機時,多是保持它的正常出廠狀態(tài)的。有的人,明明沒有人找他,也會把手機整出來電的各種聲響,制造日理萬“機”的幻象。前些年,許多正式會議在開始前,會專門發(fā)通知,提示會議期間,請將手機調(diào)成靜音或振動狀態(tài)。有的更狠,直接要求關(guān)機,或者不讓帶手機。
現(xiàn)在,你在一個會場,還會聽到此起彼伏的手機鈴聲嗎?我的一位朋友在機關(guān)供職,他說他們那里的會議室,已經(jīng)N多年沒有聽到一次手機鈴聲響起。某日,一個角落里突然手機鈴聲大作,恰如平地一聲雷,所有與會者都轉(zhuǎn)身、尋聲,如臨大敵——好戲劇性的一幕。
不過,今天的公眾場合,比如候車室、車廂、店堂、候診區(qū),往往還是鈴聲依舊。人在陌生環(huán)境里,少了一些顧忌,也沒那么嚴格要求自己。或者說,不裝了;或者說,露餡了。
靜音(或振動、飛行)模式的選擇,與人的年齡、性別、職位、學歷、性格等關(guān)聯(lián)不大,更多只是喜好,只是習慣。手機的靜音模式與人的靜音模式是迥然不同的。人的閉嘴沉默,往往是不想說、不能說、不必說,是成熟或有城府的表現(xiàn)。
那么,人們究竟為什么要讓手機切換為靜音?理由大同小異:鈴聲太煩,手機成為日用品之后,各路來電來信的提示聲音,讓人每每有如接線員一般的忙亂。聽人講話或與人聊天時,手機突發(fā)聲響,也有失禮儀。騷擾電話、短信太多,無聲可以有效略過那些不熟悉、無備注、不在通訊錄里的“不速之客”……
一位常年手機靜音的朋友,跨界教育和傳媒,他把自己的動機描述得很有詩意,很有哲理:人多時怕吵著別人,一個人時怕吵著自己。
鈴聲,對在場的人是騷擾。靜音,對撥打的對方禮貌嗎?如今,第一時間接或被接電話,往往全靠緣分(運氣)。我的一位80后好友,自有高見:靜音都是在工作場所,目的是不被打斷、打攪,因為手機另一端的人不能預(yù)知你的狀態(tài),不像當面找你,探頭一看,發(fā)現(xiàn)你在忙,可以等會兒再來。
我家孩子在國外留學,平常與他聯(lián)系多半是用微信,常有幾分鐘到幾小時的“時差”。一次當面問他何故,他淡定坦然:手機全天候靜音,只有點了外賣之后的半小時才開放聲音,等小哥的電話。
播音主持界的一位年輕朋友,同事多數(shù)時間都找不到他。他私下解釋,我是手機的主人,通過手機找我,肯定要等我決定回復(fù)或不回復(fù)。不想接那些臨時的緊急活兒,一著急自己也容易不在狀態(tài)。當然,自己要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會解除靜音模式,集中注意力隨時準備接聽,也會隨時接聽合作伙伴的電話。
無聲,是對喧囂世界的隱忍,還是抗爭?是社會文明進程中的妥協(xié),還是進步?或許,無聲勝有聲,手機就是一種見證。
【原載《文摘報》】
題圖 / 靜音車廂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