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主義詩人、“詩圣”杜甫,字子美,出生于河南鞏縣。
祖父杜審言是與宋之問、沈佺期同時期的著名詩人,對五言律詩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過一定貢獻。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母親崔氏早逝。
杜甫從小就飽讀詩書,正如他在一首詩中自稱的那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彼R淵博,也很有政治抱負。
公元736 年,杜甫參加了進士考試,但沒考中,于是他漫游了山東、河北一帶,寫下了他留存的最早的幾首詩,其中《望岳》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已成為千古名句。
公元74 4 年,杜甫在東都洛陽遇到了被唐玄宗放還的大詩人李白,他們一見如故,一起游覽山水,并與邊塞詩人高適交往。第二年,杜甫又與李白再次相見,他們在齊州、兗州一帶逗留了好幾個月,飲酒、賦詩、到山中訪隱士,“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形影不離。但在此之后,兩人就再也沒有機會見面了。
公元747 年,唐玄宗詔令天下,凡通一藝的士人都可到京師應試。但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是個陰險奸詐、妒賢嫉能的奸臣,他最怕有才干的人進入朝廷,妨礙自己結(jié)黨營私,就指使考官,一個人也不錄取。
杜甫再次落第后,生活日益貧困,他不得不向一些達官貴人投詩以展示才華。公元751 年,唐玄宗要舉行三個祭祀大典。杜甫抓住這個機會,寫了《三大禮賦》,果然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
然而,經(jīng)過集賢院的考試后,杜甫只得到了一個候選官吏的資格,又過了四年,才得到兵曹參軍的職位。
困守長安的十年,讓杜甫逐漸認清了封建統(tǒng)治集團荒淫腐朽的真面目,看到了貧苦百姓的苦難生活,這使他在思想上、創(chuàng)作上更接近人民大眾。公元755 年秋天,杜甫離京還家。
在路過驪山行宮時,他看到唐玄宗正帶著親信通宵達旦地尋歡作樂。回到家中,他才知道自己最小的兒子已經(jīng)餓死了。當時正是秋收季節(jié),杜甫本人還是個官員,孩子竟然被餓死了。這對杜甫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刺激,再聯(lián)想到普通百姓的生活該是怎樣的困苦,于是他寫下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首長律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如今已成了家喻戶曉的警句。
安祿山叛亂時,杜甫被困在長安,直到公元757 年,他才從長安逃出,在鳳翔見到了已即位的唐肅宗。唐肅宗任命他為左拾遺,這是個皇帝身邊的諫官職位,但官階只有從八品。
任職不到一個月,杜甫就遇到了唐肅宗罷免宰相房琯之事,他上書進諫,為房琯辯護,觸怒了肅宗。多虧新任宰相張鎬等人說情,才免除了對杜甫的處分。
公元758 年,杜甫被貶為華州(今陜西渭南)司功參軍。在華州,他更多地看到了百姓們在戰(zhàn)亂中的悲苦生活,看到了戰(zhàn)爭給勞苦大眾造成的巨大傷害,于是,他寫出了自己的代表作、詩歌史上的不朽名篇“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其中,《石壕吏》以白描式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官吏們強征兵伕,造成了百姓家破人亡的悲劇,其藝術(shù)感染力震撼人心。
第二年,杜甫放棄官職來到成都,在郊外的浣花溪邊筑起了幾間茅屋,這就是“杜甫草堂”。
在成都,杜甫的生活相對比較安定,但仍很窮困。一年秋天,大風卷走了茅屋頂上的草,他由自己的困苦想到了更多無家可歸的文人學士,因而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也成了傳誦至今的名句。
公元765 年,杜甫的老朋友、鎮(zhèn)守成都的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病故。杜甫失去依靠,于是攜全家沿長江東下。他先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在那兒生活了兩年,寫下了四百多首詩。
公元768 年,杜甫離開夔州,沿江南下,開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漂泊生涯。他先后到過江陵、公安、岳陽、潭州(今湖南長沙一帶),打算投奔老朋友、潭州刺史韋之晉,可韋之晉已去世,加上潭州發(fā)生兵亂,他只好帶領(lǐng)全家轉(zhuǎn)道去郴州投靠舅父崔偉。行至耒陽時,江水猛漲,不能行船,只好停泊在方田驛。他們在方田驛挨了五天餓,幸虧耒陽縣令得到消息,派人送來酒食。
由于無法南行,他們只能返回潭州。杜甫本打算從潭州北上襄陽、秦中,但此時他已經(jīng)病重。公元770 年的冬天,杜甫在小船上寫下《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一詩后不久,便病死在船上,時年五十九歲。
當時,家人把他葬在岳陽。直到四十三年后,他的孫子才把他的靈柩歸葬在河南偃師,一代大詩人的晚景竟如此凄涼。
杜甫為我們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詩作。他對勞苦大眾寄予深切的同情,體現(xiàn)了儒家的仁愛風范,因而獲得了“詩圣”的美名。同時,因為他的作品大量而直接地描繪了動亂時期的真實社會生活,所以他又被譽為“詩史”。千百年來,不少人試圖評比李白、杜甫的高下,其實,他們是兩個風格完全不同的詩人,但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貢獻同樣巨大,正如唐代著名散文家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p>
(選自《上下五千年》,林漢達等編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2 年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