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攝
小檔案
站 點:泰山
種 類: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
位 置:山東省泰安市
關鍵詞:泰山日出、云海玉盤、封禪泰山、摩崖石刻等
盛唐開元年間, 年輕的“詩圣”杜甫在落榜漫游的旅途中登上泰山,寫下了流傳千古的五言律詩《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p>
登泰山而小天下
古時,漢字“泰”與“太”“大”相通。身為五岳之尊,“泰山”名字的含義稱得上簡單質(zhì)樸?!爸厝缣┥健薄疤┥奖烙谇岸蛔儭钡日f法,足可見泰山給古人留下的高大印象。
只是,若你真去過泰山,就會發(fā)現(xiàn)泰山并不算特別高大——主峰1545 米,在“五岳”中屬于不上不下的“中等個兒”。只是,紅花還需綠葉襯,在齊魯大地平緩的丘陵、平原中,猛然瞧見一座高山,在眾小山的簇擁下仿若山中帝王,直令人有“高山仰止”之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登上泰山之巔后,只覺一覽眾山小,更會發(fā)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
泰山日出
多少人乘著夜色、頂著寒風攀登山頂,只為看一場旭日東升。在太陽躍出地平線的那一刻,那些宏偉壯麗的詩句仿佛躍然眼前。
南天門
南天門位于十八盤盡頭、登山盤道的頂端,從下方仰視,猶如天上宮闕。
云海玉盤
人在泰山“觀滄?!?,只見群山或全被云霧吞沒,或留有幾座山頭露出云端,與山齊高的白云在空中鋪成一個巨大的玉盤。
仙人橋
明代蕭協(xié)中曾道:“三石兩崖斷若連,空濛似結翠微煙。猿探雁過應回步,始信危橋只渡仙?!?/p>
晚霞夕照
泰山的日出壯麗,日落也異常綺麗。每一個夏季的傍晚時分,太陽的余暉與溫柔的云絮共同編織漫天晚霞,綺麗如夢境。
泰山是一座公認的歷史文化名山,甚至它的文化意義遠大于自然景觀意義。
泰山封禪
相傳,炎、黃二帝和堯、舜、禹等上古明君曾至泰山封禪。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tǒng)天下之后,先是在泰山筑壇祭天,然后又在山前設壇祭地,此二者結合即為“封禪”。秦始皇用“封禪”在泰山鄭重地向世人昭顯自己的功績與霸業(yè),從此,封禪泰山成為我國封建時期一項專屬于帝王的儀式。
漢武帝曾經(jīng)提出了封禪泰山的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掃平宇內(nèi)、一統(tǒng)天下;第二,必須天下太平、長治久安;第三,必須不斷有吉祥的天象出現(xiàn)。這就給這項“活動”設置了極高的門檻,即只有功績極大的帝王才有資格封禪泰山。后來,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陸續(xù)封禪泰山,當時還是皇后的武則天也曾隨李治參加封禪。
公元1008 年,宋真宗趙恒自導自演出一幕“泰山降天書”的鬧劇,他并沒有彪炳史冊的文治武功,卻厚著臉皮、假模假式地在泰山進行了“封禪”,破壞了泰山封禪的神圣性。因此,趙恒也被后世人戲稱為“泰山封禪終結者”。
摩崖石刻
自秦漢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了,帝王、名臣、文化學者們給泰山留下1800 多處石刻。這些可不是什么“到此一游”的胡亂涂鴉,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寶。
登上泰山,我們仿佛進入了一部中國書法史博物館——秦朝的《泰山刻石》,漢代的《衡方碑》《張遷碑》,北齊的《泰山金剛經(jīng)》……
還有歐陽詢的《房彥謙碑》、唐玄宗的《大觀碑》、宋徽宗的《大觀圣作之碑》……輝煌的石刻保存了歷代書法的真跡!
(《泰山經(jīng)石峪金剛經(jīng)》)“沒于水下千年,泉水改道,始見天日。書者何人,無定論。文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字跡逾一尺,筆法隸楷參半,多用圓筆,有篆意,結體雄深拓展。是魏體楷書的最佳范本之一?!?/p>
——《古代碑帖鑒賞》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登泰山而小天下;唐代李白曾嘆“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當時的他們也許沒想到,自己的故事如今也成為了泰山的“景觀”。泰山的自然之勢乃是天賜,而其厚重的文化底蘊則來自漫長而璀璨的中華文明。
小鏈接
光緒年間的一處泰山石刻上刻有“蟲二”兩字,其中隱含著一個成語,你能猜到是哪個成語嗎?
答案是“風月無邊”。“風”的繁體字為“ ”,“月”的繁體字與簡體字同形,將其邊(外部兩筆)去除,即為“蟲二”。這反映出古人的幽默和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