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泯
摘要 迅疾變幻的 AI 時代深刻影響并觸發(fā)了教育革命。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美育課堂落地見效,蘇州六中以《美術鑒賞》“時代之境·為人生而藝術”單元為例,循序漸進開展教學。以“紅色美育”筑根本、“思政金課”繪華章、“科藝融合”感召新使命,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蘊含的豐富精神內涵在創(chuàng)作中充分呈現。以時代價值認同引導師生厚植愛國情懷、強化使命擔當,構筑起全面贏得未來的美育精神譜系。
關鍵詞 時代與變革;紅色美育;思政金課;科藝融合;為人生而藝術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造就大批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fā)展大計。
經過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我國教育事業(yè)已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一是教育的發(fā)展已經從擴大規(guī)模轉為提高質量為主的內涵發(fā)展;二是經濟社會轉型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已經從一般的掌握知識技能轉向更加注重創(chuàng)造性;三是信息科技的迅猛發(fā)展提供了顛覆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多種可能性,教育實施數字化轉型已成必然趨勢。面對時代的變革與發(fā)展的洪流,藝術教育工作者在堅定不移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同時,如何在人與智能共生的環(huán)境中,用黨的初心和使命感召學生,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蘊含的豐富的精神內涵在藝術主題創(chuàng)作中充分展現成為美術教學的應有之義。
筆者以江蘇省四星級藝術高中——蘇州市第六中學校(以下簡稱“蘇州六中”)的美術教學為案例,以人美版普通高中教科書美術必修《美術鑒賞》第六單元“時代之境·為人生而藝術”為開篇,引導學生進行系列主題創(chuàng)作,用實招實干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學美術課堂落地見效。
一、紅色美育:革命精神筑根本
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美術創(chuàng)作呈現蓬勃向上、繁榮興旺的面貌,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和活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圍繞迎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等黨和國家的重大活動,藝術家們傾情投入、用心創(chuàng)作了大批主題性美術佳作。
蘇州六中美術班學生開展了一次《美術史中的黨史》主題學習活動,從美術大家們的作品中感悟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體會美術表現語言的多樣性。通過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認同,學生們以史為魂,用青春亮色作畫,匯聚成作品《百年》,以“紅色美育”再現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
(一)感悟·革命精神
1. 激趣導學
“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看吧,千山萬壑,銅壁鐵墻,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一曲《在太行山上》在美術班的課堂里響起。這首歌渾厚有力、氣勢豪邁,把師生拉回到中華兒女浴血奮戰(zhàn),英勇抗擊日本侵略的戰(zhàn)爭年代。
連續(xù)數周的美術晚課上,我為學生講述了十幾幅經典藝術作品背后的動人故事,其中有一則故事是“渡江精神”。
1958年,天安門廣場的中央矗立起一座莊嚴巍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它與天安門、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形成一個代表國家形象的、完整的、和諧的建筑群。在高14.7米,寬2.9米,厚1米,重60多噸的碑心石上,鐫刻著毛主席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座“共和國第一碑”凝聚著革命先烈的血與魂,記錄著近現代中華民族奮斗不屈的史詩,激勵著后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砥礪前行。
1953年,時任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的劉開渠奉命赴京主持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這是新中國第一座由國家建立的紀念碑,彰顯了黨和國家的意志,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愿望,匯聚了一大批國內最優(yōu)秀的文史專家、建筑家、藝術家、能工巧匠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既發(fā)揚民主、慎重斟酌,又統(tǒng)一部署,克服重重困難、不斷推進,展現了新中國紀念性建筑與雕塑藝術的高超水平。
時光荏苒,2017年,我與師生共赴浙江杭州參觀中國美術學院畢業(yè)展“拓路踏歌行”,而展覽的主視覺選用的視覺創(chuàng)意來源正是劉開渠先生的代表作《勝利渡長江》。
2. 探究悟學
高二(4)李昀霖同學以劉開渠先生的《勝利渡長江》為擬仿創(chuàng)作原型,用版畫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表達(圖1),最后他寫下了這樣的創(chuàng)作感悟: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參觀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時強調,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渡江戰(zhàn)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依靠人民,這是“人民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關鍵”。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能夠克服任何困難、無往而不勝背后最磅礴的力量。在作品中,我仿佛看到了72年前槍林彈雨的長江上,百萬雄師身后,上萬名船工赴死不惜,劃槳掌舵運送戰(zhàn)士橫渡長江;上千萬名群眾踴躍支前,喊出“豁出性命支援解放軍”的場景。我為人民軍隊以木帆船突破敵軍軍艦江防天險的恢宏場景所深深震撼,熱淚盈眶。
(二)再現·百年主題
1. 激趣導學
蘇州六中美術教學通過美術館體驗、田野考察、與工匠對話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與創(chuàng)作。學生走進蘇州博物館,觀摩“匠心筑夢”百年主題展。學生家長茹月峰以和田玉巧色雕刻作品《初心》,深浮雕技法使“紅船”熠熠生輝。學生祖父張曉飛的桃花塢木版年畫主題鮮明,時代畫卷徐徐展開。
回校后,我們組織學生用剪紙風格進行畫面創(chuàng)意表達。高二(3)班陳雨昕學習借鑒了靳尚誼先生創(chuàng)作于1959年的油畫《送別》。(圖2)在解讀這幅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表現長征題材的重要作品后,了解了作品以從瑞金出發(fā)開始進行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史實為創(chuàng)作背景,特別是畫面背后于都百姓幫助紅軍連夜渡河,“8萬紅軍集結,30萬老鄉(xiāng)守口如瓶”的故事,讓陳雨昕異常感動,在創(chuàng)作表達中學習了靳先生多人物的構圖方式,希望表達出人民軍隊的背后是千千萬萬群眾支撐的暖心場面。她說,我們畫的是送別,其實也是對親人的期盼和對勝利的期待。
學生們以飽滿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人文情懷,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絢爛、壯闊的藝術圖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2. 探究悟學
高一(5)班姚家怡用剪紙風格再現了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的雕塑作品《新四軍東進》。根據畫面風格,我們生成了3D效果和鑰匙環(huán)扣的衍生品。姚家怡說,新四軍東進的故事告訴我們,歷史發(fā)展有其規(guī)律,但人在其中不是消極被動的,只有把握住歷史發(fā)展大勢,抓住變革時機,奮發(fā)有為,銳意進取,才能更好地前進和發(fā)展。對青少年來說,這些偉大的革命精神,正是學習、成長最好的營養(yǎng)劑。作品擬仿創(chuàng)作結束后,我把他們的剪紙作品制作成鑰匙扣等文創(chuàng),讓他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讓他們把黨史學習牢記于心,貫穿于生活。(圖3、圖4)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獨具特色的精神標識,是無數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軀鐫刻的紅色記憶。[1]育人是革命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2]我們充分發(fā)掘和利用革命文化資源,深入理解其精神內涵,尋找革命文化與學校教育的聯結點,力求做到銘記光輝史跡、傳承紅色基因、鑄牢文化自信和賡續(xù)革命精神。
高二美術班束欣藝、侯庸昀從校史中讀到“1950年抗美援朝爆發(fā),校學生會舉行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數名學生被光榮批準奔赴朝鮮前線,用實際行動實現保家衛(wèi)國的誓言”的內容,進而提煉革命故事中的形象和精神內涵,創(chuàng)作出《抗美援朝》(圖5)和《邱少云》的主題作品。
百年黨史是一座精神富礦和智慧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蘇州六中師生在黨史主題藝術創(chuàng)作的宣講和熱議中,聚焦青年師生成長成才,從革命文化中提取典型元素、凝練藝術形象,用版畫、剪紙等藝術語言創(chuàng)意表達革命故事。這不僅僅是理解黨史的一扇窗,也是建立情感連接的一座橋。歷史深處的家國情懷以貼近生活的形式全面展現出來,讓師生蘸一方歲月墨香,書寫有理想的青春人生。(圖6)
二、思政金課:五四青春繪華章
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在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人美版普通高中教科書美術必修《美術鑒賞》第六單元“時代之境”的副標題“為人生而藝術”是五四時期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一種文藝主張。倡導文學創(chuàng)作者在廣闊的社會天地中,感受和體驗普通百姓的生活,反對附庸風雅、吟風弄月;強調寫實手法,反對以向壁虛構的編造手法來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中,個人與國家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個人命運和家國命運息息相關。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們以如椽巨筆,為山河立傳,為時代傳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推出了更多體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品力作。
(一)激趣導學
時勢正在面向問題而變革,教育是打破僵局、實施變革的先行者。每年的五四青年節(jié),我都會組織青年師生緊扣時政熱點,進行主題演講,并以作品譜寫時代華章。我為學生寫下青春序言:青春,是青年人的生命光環(huán),于藝術青年而言,它又不止于自然生命的年輕。青春,是一種時代精神,可以延展在生命的四季之中。這里有同學的青春、老師的青春,還有院士校友們的青春,世代累積、循環(huán)。
(二)數字賦能
“為人生而藝術”的創(chuàng)作生命力來源于對生活的真情實感。2022年,我們從蘇州100多位教師的抗疫故事中,感受到老師隔著屏幕對學生的關愛:空蕩蕩的教室,老師一如往昔,慷慨激昂、奮筆疾書,骨折受傷卻依舊堅守課堂。我們想把這份關愛更好地傳遞出來,讓學生們知道自己的背后始終都有盡職盡責的老師在堅守,于是我們創(chuàng)作了主題作品《蘇州教師抗疫圖鑒》(圖7)??紤]到手機屏幕的觀看方式,同時也使畫面風格和諧統(tǒng)一,我們嘗試用數字繪畫形式繪成長卷。老師就是分鏡師,從典型故事中,提煉組合、修改文案、設計分鏡。六位同學真正做了一回插畫師,每位同學繪制兩組主題插畫,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三)探究悟學
高二(5)班徐懿婷同學以抗疫組畫的形式向奮戰(zhàn)在抗疫前線的白衣戰(zhàn)士和各行業(yè)最美“逆行者”表達崇高的敬意,以最誠摯的情感宣誓著青少年學生應有的“愛與責任”的使命擔當,她書寫了一份屬于自己的“少年戰(zhàn)疫說”。青年學生從課堂里、書本中走出來,面對病痛與生死,感悟真情與珍惜。疫情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命中的人生大課,國家、社會、家庭和他人都成為老師,幫助我們重新認知生命,從而倍加珍惜。
蘇州六中從藝術高?!拌T金煉課”中開展深度學習,感悟藝術家用時代的激情碰撞出藝術的靈感火花,從崢嶸歲月一路走來,正駛向流光溢彩的未來。我們開啟全方位思政教育大討論,踐行新時代特色高中育人新使命,從“紅色美育”到“思政金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三、科藝融合:時代感召新使命
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大的生機和活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強化現代化建設的人才支撐。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tǒng)籌部署。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人才強國戰(zhàn)略、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是事關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問題。
我組織新高一美術班進行俱樂部主題共研,以數字繪畫形式,在“藝術和科學”的無定性語境中找到可供選擇的創(chuàng)新育人方向。通過印象畫派與牛頓的光的色散實驗、畢加索立體主義與愛因斯坦相對論、彭羅斯三角“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到埃舍爾的混維互??臻g……從物理到數學再到藝術,美術生們在感悟“科學的真”的同時,亦在創(chuàng)作表達“藝術之美”,“創(chuàng)新”是兩者共有的特質。
數字賦能的新時代中學美育創(chuàng)新正凝聚全球智慧,它以人為本,以想象力建構新方式,強調人機互動的深度學習,以頂層設計策略整合人類社會網絡,被賦予了更多期待。
(一)激趣導學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2300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用長詩《天問》向天地自然發(fā)問,對自然和宇宙強烈的探索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不朽特質。今天,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承載著我們的好奇與向往奔向天際,探尋未知領域。
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我國航天事業(yè)飛速發(fā)展。天問探火、嫦娥奔月、天舟載夢、北斗巡天……天上宮闕已不再是神話猜想,而是真正的中國空間站。我們從中國航天精神中獲取無盡的力量?!吧裰凼摹迸c“神舟十五”太空會師、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問天”少年們用稚嫩畫筆為心中英雄畫像(圖8、圖9)。在感悟新時代這十年中日新月異的空間技術時,我引導學生從對太空到對人類生命起源進行探究,思考人生的意義。
(二)探究悟學
地球已有46億年的歷史,如將這漫長的歷程濃縮成一天24小時,人類是何時誕生的呢?我們把每小時約合18750萬年,那每秒鐘就是5.2萬年。也就是說,直到晚上23點59分40秒,人類才在地球上誕生。人,這一充滿奇跡的生命,作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命形態(tài),卻也是最年輕、資歷最淺的居民。浩瀚無垠的宇宙中,百年人生意義何在?
哲學家認為,宇宙的誕生就是奇跡,還創(chuàng)造出人類這樣的高等生命,以反思宇宙,這便是哲學的根源所在。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天生具備一種尋找生命意義的內在動力。相信生活有意義,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意義的時候,就能夠體驗到對生活的掌控感。生命意義何為,全由你自己來選擇。
有作家說,生命的意義就是使自己每天都有些心靈與智慧的增長,對世界有些貢獻。
共產黨人說,青春的秘密,乃至生命的意義,全包含在這兩個字中——奮斗!當我們震撼于浩瀚壯美的宇宙圖景一時,探索追尋的步伐卻永不停歇。
2022年,適逢蘇州六中藝術教育30年。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教育指明了前行方向,將多姿多彩的“為人生而藝術”的主題創(chuàng)作與科技迭代交織在一起,并將這種想象與精神的寄托化作藝術構想的澎湃動力,在偉大新時代迎來內容、形式、功能等多重范疇的又一次美學復興,科藝并進,突破并再建藝術教育新坐標。
注釋:
[1]李維意.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本質內涵、精神價值和自覺弘揚[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7(06):8-16.
[2]李永春,饒赟.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6(01):11-16.
參考文獻:
[1]羅建文,楊希雙.黨的二十大報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篇章[J/OL].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01):11-15[2023-03-02].
[2]周偉.美術鑒賞教學參考用書 [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
[3]李萍.以二十大精神為指引 深入推進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行動[N].中國教育報.2022-12-21.
[4]馬鋒輝.聚力美術精品創(chuàng)作 豐富人民精神生活[N].人民日報.20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