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姣 周平
(湖南農業(yè)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128)
體育積淀著人類文明的因子,投影出人類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1]。對于體育本質的探尋,在體育理論研究領域一直備受關注,因為對于體育本質的研究直接關系到體育理論表述的形態(tài),進而影響著人們的體育觀念與行為[2]。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從各具特性的認識角度賦予了體育本質千姿百態(tài)的定義和理解。多元化的理論致使體育本質的認識混亂,雖然不同的觀點碰撞與交融使得普適性體育的本質界定困難,但卻潛移默化地開拓了體育理論的發(fā)展空間[3]。梳理體育本質的研究,明晰學者對體育本質的著力點,對于體育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環(huán)境中所表現出的紛繁復雜的形態(tài)給予普適性的界定,既適用于不同表現形態(tài)的體育現象,又貼合體育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詮釋。
在中國知網以“體育本質”為關鍵詞索引,從1983到2023 年共檢索237 篇中文文獻,其中包括核心期刊83篇、其他期刊125篇、博士學位論文3篇、碩士學位論文15篇、會議10篇和報紙1篇。
1.2.1 刊發(fā)時間
從圖1 可知,我國體育本質研究在20 世紀80 年代到21世紀之前的18年間刊發(fā)文獻共計15篇,平均年度刊發(fā)文獻數量少于1篇,整體曲線平緩,所以該階段發(fā)展緩慢,研究成果極少。21世紀以來的22年間刊發(fā)文獻數量共計219篇,年度刊發(fā)文獻數量最多20篇,最少1篇,整體曲線呈波浪式上升,所以該階段發(fā)展快速,研究成果較為豐富。
圖1 文獻數量年度分布圖
1.2.2 期刊特征
從圖2 可知,體育本質發(fā)文量前10 的期刊中核心期刊占比80%。從圖3可知,208篇期刊中有83篇屬于核心期刊,占比39.9%??梢姡覈鴮W術界對于體育本質的研究十分重視,不僅能反映出體育本質具有的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還反映出我國體育本質的研究具有一定成效。
圖2 發(fā)文量前十的期刊
圖3 期刊類型
研究角度是指研究者主體意識介入研究客體的一條途徑。我國學者關于體育本質的研究角度歸結為兩大類,一類是通過人的角度分析體育本質,主要是剖析人性和人的行為,其中趙立軍[4]從人的雙重屬性對體育本質進行研究,劉欣然等學者[5]從人的行為對體育本質進行研究,馬衛(wèi)平、顧善光等學者[2,6]從人性的角度對體育本質進行研究;另一類通過體育的角度分析體育本質,主要是剖析體育的產生與發(fā)展、構成和現象等,其中劉桂海[7]等學者從體育的產生和發(fā)展對體育本質進行研究;韓鵬偉[8]等學者從體育的構成要素對體育本質進行研究;梁誠[9]等學者從體育現象對體育本質進行研究。
從不同角度研究,有利于多層次和多方位把握體育本質。其中,從人的角度剖析更具有發(fā)展性和前瞻性,主要源于體育的主體和客體都是人,展現的是人對體育提出的要求,包括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要求;從體育的角度剖析更具有描述性和解釋性,主要源于體育是服務于人的具體內容,展現的是體育對人所提供的知識、能力和價值等要素。
關于體育本質的研究,學者的出發(fā)點呈現出色彩紛呈的景象,主要歸納為兩個方面動因,一方面是外部動因:國家、社會和人們對體育提出的需求,體育亟須扎實根基,響應需求,造福人類和社會;另一方面是內部動因:體育概念體系的混亂,以及體育展現出龐雜多樣的問題,桎梏體育自身的發(fā)展,體育亟待通過體育本質的闡釋,指導和解決現實中體育理論的實踐問題,最終突破壁壘,促進體育發(fā)展。
1.4.1 體育本質的概念
本質是指事物的性質、特點以及發(fā)生、發(fā)展產生影響所固有的屬性,反映了事物的深層特征,不能用簡單直接的感受去認識,必須透過現象掌握本質。迄今為止,我國學界對體育的界定沒有達成共識,所以體育本質的觀點眾說紛紜,進而許多學者對我國體育本質的觀點進行了分類概述,其中吳杜娟[10]把體育本質的觀點劃分為教育觀、體質觀、人化論、雙質論和多質論;雷一鳴[11]把體育本質的觀點劃分為教育說、身體運動說、社會活動說和文化現象說。
基于學者分類的標準,結合我國體育本質概念研究成果,將體育本質的觀點進行分類,詳見表1。
表1 體育本質研究的主要觀點
教育論觀點在我國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源于學者對學校體育的關注,從學校體育的角度去認識體育。在整個體育系統(tǒng)中,學校體育相較于體育產業(yè)、體育競賽等擁有更加深厚的底蘊,留下了更多歷史足跡,因此許多學者認為體育本質是教育。從學者的研究可以發(fā)現將體育的本質追溯于教育這一層面,雖能夠凸顯體育是身體教育的核心內容,但缺失本質概念的全面性與多樣性,將體育本質囿于學校教育。
體質論觀點在我國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基于體育的強身健體功能相較于其他功能更凸顯,也是歷來學校開展體育以及人們堅持體育鍛煉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中學校體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同時我國《全民健身計劃》指出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從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發(fā)現,把體育本質定義為增強體質,能夠充分展現體育對人類肉體的錘煉以及塑造,卻忽視了體育對人類其他能力提升的重要價值,不利于應對時代對體育提出的要求,將體育禁錮于體質。
活動論觀點在我國學術界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源于學者們?yōu)楸荛_體育的功能和價值作為體育本質的爭論,另辟蹊徑地開拓了一條關于揭示體育本質的道路。但從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體育本質活動論突出了對體育過程的重視,卻忽視了作為活動依然會置于體育是一種什么樣的活動的爭論之中,看似突破了以往研究的禁錮,實則仍處于爭論的漩渦中。
文化論觀點在我國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源于學界對體育本質觀點爭論不休,學者企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定義體育本質,進而讓體育的外延和內涵更清晰明了。從學者們的研究中可以發(fā)現,把體育本質定義為文化,認為體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試圖把真義體育觀和大體育觀的矛盾和諧化,卻忽視了文化本身的含義。文化是人們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且其更偏向于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把體育定義為文化,肯定了體育對人精神的功能和價值,卻無法詮釋體育對人生理上的功能和價值。
人本論觀點在我國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源于時代高速發(fā)展,體育、人和人類社會三者的關系更為錯綜復雜,體育的方方面面都展現出非凡的重要性,單以體育的某一方面作用和價值作為體育本質將難以站穩(wěn)腳跟,而人本論能詮釋不同視域下的體育現象。雖然肯定了體育的各個方面,卻無法厘清體育的邊界與外延。
多本質論觀點在我國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是因為體育的主體、客體都是人,同時人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另一方面,因為社會高速發(fā)展,體育被深入挖掘后,其外延和內涵無限擴充,體育在不同社會歷史發(fā)展時期所表現的現象繁雜多樣。體育本質的多本質論觀點體現了對單質論觀點的接納與融合,展現了現代社會的包容性,卻與人本論一樣易模糊內涵與外延。
綜上可見,多元化的體育本質觀點展現我國學界的接納與融合,體現體育本質理論成果的豐富與發(fā)展。批判性地審視各個體育本質觀點,有助于發(fā)現、解決和探索新的體育奧義,促進體育的發(fā)展。其中,教育論、體質論、活動論和文化論都從單一方面肯定了體育,從狹義上對體育本質進行概念界定;人本論和多本質論試圖涵蓋體育的整體,肯定了體育的各個方面和層次,從廣義上對體育本質進行概念界定。
1.4.2 體育本質研究的桎梏
由于我國學者對體育本質的觀點各持己見,始終無法統(tǒng)一,部分學者開始把對體育本質研究的聚焦點落在桎梏的原因上。根據學者提出的相應觀點,歸結出目前我國體育本質研究的困境主要分為兩類,一類認為體育本質研究的方法存在問題,主要表現為體育本質的研究方法運用不符合邏輯,體現在各種邏輯思維的認識方法與思維方式的適用性和局限性,如楊韻[3]、高強[20]等學者;另一類認為體育主體和客體都是人,體育隨著人的發(fā)展不斷變化,致使體育現象的復雜多樣,進而體育本質研究結果也多種多樣,如袁海強[18]、劉桂海[7]、高曉陽[19]等學者。
學者通過分析我國體育本質研究的壁壘,豐富了體育本質的相關研究,為我國體育本質的深入探索提供了一定的依據[21]。
體育是國家強盛的應有之義,體育不僅表現出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強大影響力,還是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所以關于體育本質的研究對國家和社會都有重要的意義。通過研究發(fā)現,體育本質的研究在我國雖起步較晚,但學界熱衷于該研究,成果頻出、觀點各異,不僅能體現出我國學界的研究成效非凡,還能展現出學界的包容性與批判性思維并存,有利于體育的繁榮與發(fā)展。但多元化的體育本質觀點雖豐富了體育基礎理論的成果,開拓了體育的發(fā)展空間,卻致使體育認識混亂,體育的外延與內涵難以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體育的發(fā)展。與此同時,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體育隨社會的發(fā)展不斷改變,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現象,致使體育本質難以把握。各種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和可行性,也會使體育本質研究難以使人滿意。
體育本質是對體育的定性研究,研究目的是希望形成一個具有高度目的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概念。探尋體育本質的概念需對體育過程性、情境性和具體性的現象進行分析,但基于體育的發(fā)展貫穿人類社會的始終。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不斷變化,要認識到體育本質的發(fā)展性和無限接近性,通過體育本質的各個歷史階段研究,豐富體育本質的理解。與此同時,對體育本質進行研究時,不僅要清楚認識各種研究方法與思維方式的適用性和局限性,還要針對某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適當地使用其他研究方法補充,運用多方法結合研究,以期讓體育本質的研究更加符合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