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科
曾經在劉慈欣的忠實讀者群體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世界上可以分為兩類人,看過《三體》的和沒有看過《三體》的?!倍F在,還可以再加上一類人:看過《三體》電視劇并正在追《三體》小說的。對于很多普通觀眾來說,影視是接觸科幻的初級門檻。2019年,《流浪地球》第一部登陸大銀幕,使得中國科幻電影進入新篇章。2023年1月,籌備7年的電視劇《三體》播出,無疑開啟了中國科幻劇的新時代。
以匠心成就開年大作
榮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被人們看作“中國科幻文學里程碑之作”的《三體》,一直以來都深受讀者特別是科幻迷的追捧和喜愛。那個由文字所構筑起的科幻世界,以各種各樣的形象,存在于人們天馬行空的想象之中。而騰訊《三體》劇版的登場,則給這些想象繪出了真正可視的模樣。
“看完《三體》后,再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 會感覺這片星空已經不一樣了。”這是很多用戶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的《三體》觀后感。長視頻平臺的價值,除了優(yōu)質內容供給外,似乎也為觀眾打開了全新的價值觀。以往,受眾對于科幻題材的概念,多數來自大眾科幻的影響,比如超級英雄、時空穿越、假想災難等等,這類作品通俗易懂,《流浪地球》第一部的成功,也在于此。
事實上,科幻劇是“吃力不討好”的類型?!度w》劇版7年籌拍,4年磨劇本,拍前磨行業(yè)專家、磨演員、后期磨視覺效果。無論從制作周期、還是制作成本上來說,都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但這樣的作品拍出來,對于影視市場而言,無疑是稀缺品。根據廣電總局的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1—10月全國拍攝制作電視劇備案公示數量為398部,其中當代科幻題材的備案只有8部,占比約2%;2022年第四季度,獲得公映許可制的當代科幻劇只有1部8集,僅占第四季度獲準發(fā)行電視劇部數和集數的0.65%和0.15%。
但《三體》卻是一部有點“門檻”的電視劇,很多沒看過原著的觀眾,第一次看還覺得有點懵圈。在倍速和快進成為長視頻平臺痛點的當下,一部需要科學基礎知識,還得有耐心和理解力的作品,其實考驗的是《三體》這個故事本身的后勁兒?!度w》的后勁兒,就是當它展開宏偉的宇宙觀、世界觀后,所帶給人們的震撼。當“ 黑暗森林法則” “ 降維打擊”“射手與農場主理論”“物理規(guī)律在時間和空間上不均勻”等理論出現;當汪淼眼中的倒計時影像、“宇宙閃爍”“脫水”與“浸泡”“三日凌空”等視效呈現;這股子后勁瞬間吸引了諸多用戶的高頻次互動。
《三體》劇版的核心主題是地球、人類和宇宙,這是超越民族、種族、國界的故事。劇中除了普及大量物理學理論知識,牛頓、愛因斯坦、哥白尼、布魯諾等眾多世界著名科學家,也在“三體游戲”中登場,這都是國際觀眾熟悉的元素。憑借富有人文關懷的故事和匠心獨運的制作,《三體》劇版播出后被海內外觀眾盛贊為“中國科幻劇的新巔峰”。觀眾不僅對于劇集的劇情改編、超高還原、一流制作、精湛演繹等津津樂道,更因劇中難得的現實觀照產生強烈共鳴。
自開播以來,劇集打破騰訊視頻首日熱度值最高紀錄,豆瓣評分一路上揚,點映收官后近24萬人打出8.3的高分;與此同時,劇版《三體》在Youtube平臺觀看人數超400萬,騰訊視頻海外版WeTV北美地區(qū)日均站內播放量高居TOP1,IMDb評分連續(xù)19集突破9.0,其中單集最高評分達9.9。可以說,《三體》劇版口碑熱度海內外雙爆,以優(yōu)質內容作為劇集基底“高開神走”,揚起了中國科幻出海之帆。截至目前,《三體》已確認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及日本、韓國、越南、俄羅斯、美洲、歐洲、中東、大洋洲、印度等地區(qū)發(fā)行,不僅實現多個地區(qū)緊貼國內播出進度,亦與多國開展獨家合作,多渠道多媒介整合資源,覆蓋更廣大的海外人群。未來,《三體》劇版還將持續(xù)推進海外地區(qū)發(fā)行,讓更多來自全球的觀眾體驗屬于劇集的華流科幻魅力。
忠于原著,不拘泥于原著
在《三體》劇集連載期間,豆瓣的整體評分都在8.0以上,近期不少觀眾通過“超前點映”看完大結局后,評價人數接近24萬,評分稍微上漲到了8.3。這說明無論是路人觀眾還是原著粉絲,對劇版是整體滿意的。在所有關于《三體》劇版的好評中,你都能看到影響他們判斷的重要因素,是劇版對原著的還原。
很少有人會真的因為作品“改編”了原著而感到厭惡,大家所厭惡的,從來都是“不恰當的改編”?!度w》劇版幾乎在用一種朝圣的態(tài)度,來改編這部作品。劇中人物的臺詞和行為,重要場景的刻畫,劇情的高潮點設置,整體故事的走向,都在一比一復刻著原著中的設計。不僅如此,《三體》劇組還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往場景中填入了大量的細節(jié),劇組填入的這些細節(jié)并非為了“科幻感”,而是為了還原2007這個早已過去的年份下的“生活感”。如劇中,經常用非常遠的遠景鏡頭配上北京奧運會熱烈籌備時的廣播來呈現那個年代下的北京。日常生活里,史強在用剛上市不久的“諾基亞N70”狂玩貪吃蛇,葉文潔給鄰居家小孩放的動畫片是《虹貓藍兔七俠傳》,這個片段恰好是第60集“寶劍失鋒”的開頭,符合當時葉文潔卡點給孩子放動畫片的情景。
關于原著方面,他們也很好還原出了那些只有小說中才出現的事物,比如汪淼觀測宇宙閃爍時帶的“3K眼鏡”“三體游戲”中“人列計算機”,以及巴拿馬運河上切割審判日號用的“納米飛刃”裝置等,都與原著中闡述的細節(jié)非常對應。
圍繞場景與文本去“摳細節(jié)”,力求復原小說想要表達的故事,這是《三體》劇版之所以讓人感到“ 還原” 的“ 底色”。對一部“改編”作品來說,這些處理毫無疑問都是令人喝彩的;對“原著黨”來說,也沒有什么比“忠實地還原原著”更值得稱贊的地方。
“照搬原著”只是它前幾集呈現出來的一個表象,但它的“還原原著”并非“教條式”的。在原著的框架下,劇組與演員都加入了大量的人物與情節(jié)擴寫,這些點點滴滴的創(chuàng)作性處理令這個故事變得更加豐滿,有一部分甚至是超越了原著的——這是《三體》劇版最值得贊許的地方,也是其作為一部電視劇的魅力所在。
雖然劉慈欣在今天基本已經是大眾認知中的“中國科幻第一人”,但在他作品中那層出不窮且震撼人心的點子與毫無拘束的想象力下,人物刻畫的扁平與情感描寫的薄弱,都是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度w》第一部小說中,除了葉文潔有較為清晰全面的刻畫,幾乎可以說是全員工具人。作為主角的汪淼和“最強輔助”史強,前者是個沒有任何人物弧光,創(chuàng)作出來只是單純展現劇情的“攝像頭”;后者是個出場次數都不多,到了小說第二部才建立讀者對其印象的“邊緣人”。他們對遭遇到的事件的反應,很多時候是“跳躍”的,模糊了人這一復雜生物對外部世界的細微感知,變成無情的“劇情推動工具人”。
不同的載體應當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劉慈欣在小說中可以將所有人都當做工具,是因為他在人物外,能夠通過不停拋出足夠“爆炸”的信息來蓋過那些不足。但電視劇作為連貫的視覺化表達藝術,這種做法是行不通的,人物立不住,故事也會相應崩塌。雖然有些角色仍然讓人感到不滿,但整體上而言,《三體》劇版對于人物的刻畫是遠超小說的,尤其是對汪淼和史強這兩個角色。
《三體》劇版的這種“忠于原著卻又不拘泥于原著”的形式,只有有意識地這樣去創(chuàng)作,擴寫人物、改編情節(jié),才能讓一部與“小說”有著完全不同的藝術語言的“電視劇”,有更豐滿的角色與更舒適的故事節(jié)奏。從結果來看,《三體》劇版這些設計,讓不少“原著黨”在感到“還原”的同時,又可以讓更多沒讀過原著的普通觀眾,也能進入到故事之中——毫無疑問,這是相當成功的。
科幻講述中國故事
科幻題材的先天優(yōu)勢在于,可以更便捷地利用“宇宙社會學”來思考人類的終極性命題,天馬行空的敘事場域能夠把現實生活中難以深掘的元初性價值觀探討得更加游刃有余、淋漓盡致。當然,劣勢亦有,容易讓很多“非科幻迷”的受眾在“天方夜譚”的刻板印象里,對其產生慣性般的心理阻隔。
劇集《三體》所做的揚長避短的努力,還是卓有成效的。其將視角和立場放置在思考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的高度上,為拯救世界而拼盡全力、苦尋希望,這本身便讓故事有了“一覽眾山小”的頂層格局。在敘事鋪陳中,劇作沿襲了原著的基本理念,從科學的角度審視人文,用人文的形式詮釋科學,并在兩者的交織中透出某種冷靜而又熾烈的悲憫情懷。就如同“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所有的科幻故事也都是人的故事。
《三體》在令觀眾產生強烈代入感的前提下,充分釋放出了奇幻想象的穿透性魔力,本是遠在天邊的純虛構,卻令觀眾生出了近在咫尺的觸感。不僅讓一些充滿哲學意味和終極價值的理念有了生根發(fā)芽的土壤,也讓作品中所建構的三體文明和人類文明之間實現了更有質感的互文和對話,為觀眾搭建起了在人的本質維度上進行外觀和內省的參照系。相較于當下某些現實題材劇的懸浮虛空現象,這部科幻劇反倒表現出真切的現實主義觀照。
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相比,科幻題材無疑具有更高的改編風險和市場不確定性。無限風光在險峰,此次電視劇《三體》的勇敢試水深具示范價值。借助原著構建起的虛擬世界、故事體系以及既有的社會傳播力,劇作一方面吸納了其深邃的主題意蘊和過硬的文學筋骨,另一方面嘗試對文字語言進行了“去形留神”的視聽轉換,從而把原作的IP價值進行了跨界延伸與放大,成就了文學作品和視聽作品的雙向奔赴、互彰互贏。
《三體》的另一種不可忽視的價值,是為國產劇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生動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進行了有益探索。作品所聚焦的人類命運的前瞻與反思、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如何應對挑戰(zhàn)、共創(chuàng)未來等,均是帶有普遍性價值的宏闊主題,為中國故事跨越國界、在世界范圍內尋求受眾口味的最大公約數,提供了絕佳的載體和契機。
在具有國際表達特質的故事外殼下,作品也更便于用藝術的手段向世界展示具有大國氣度、大國責任、大國精神的新時代中國形象。因而,如何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來傳播構建更美好世界的中國主張與方案,同時把我國的視聽產業(yè)在全球市場中做大做強,是值得所有從業(yè)者潛心思索和躬身實踐的現實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