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閭
批子弟理舊居狀
楊玢
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
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fēng)秋草正離離。
楊玢舊居被鄰居侵占,子弟們欲訴諸官府,擬好狀紙送給他,請他出面干預(yù),他卻寫詩加以阻止,教育子弟放開視野,從歷史的高度來看待現(xiàn)實(shí)中的得失、棄取問題,處理好同鄰里的關(guān)系。
詩中說,四鄰侵占我們的房產(chǎn),那就讓他們?nèi)デ终己昧?,畢竟要想想?dāng)初未曾置辦這些房產(chǎn)之時。如果你們還想不通,不妨到唐代大明宮正殿含元殿的殿基上望一望,當(dāng)年作為長安城的標(biāo)志性建筑,是何等繁華富麗,而今早已煙消云散,只剩下秋風(fēng)蕭瑟,荒草離離。所以,立身行事,還是能讓則讓,不必過分計較得失。世事無常,繁華易逝,擁有再多又能怎樣?子弟讀詩后,遂打消了上告官府的念頭。
與楊玢相對應(yīng)的是明代的楊翥。據(jù)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楊尚書翥住宅旁地,為人所占一二尺?;蛞愿婀髟娫疲骸嗟?zé)o多莫較量,一條分作兩家墻。普天之下皆王土,再過些兒也不妨?!闭嫉卣咦x詩愧服。明人王锜在《寓圃雜記》中說,楊翥“篤行不欺,仁厚絕俗,善處人所不堪”。他做修撰時住在京城,鄰家丟了一只雞,便罵是姓楊的偷去了。家人告訴楊翥,楊翥說:又不是我們一家姓楊,管那做啥。又一鄰居,每逢雨天,便將自家院子里的積水排放到楊翥院中。家人告知楊翥,他卻勸解家人:總是晴天日多,落雨日少。
清代也有一位尚書,同樣深明大義,氣度寬宏。據(jù)《桐城縣志》記載: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張英老家的家人,與比鄰吳家因宅基問題發(fā)生了爭執(zhí)。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傳下來的產(chǎn)業(yè),時間久遠(yuǎn)了,本來就是一筆糊涂賬。就這樣,爭執(zhí)起來,相持不下,誰也不肯退讓,張家人便把這件事稟告了張英,讓他出面說話。張英見信,當(dāng)即揮毫寫詩一首,“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奔胰瞬桓疫`拗,只好遵命將垣墻拆除,向后退讓三尺。這一寬容忍讓的行為,使鄰居一家深受感動,便也照樣把圍墻向后退出三尺。從此,兩家之間留出一條六尺寬的巷子,名為“六尺巷”,遐邇馳名,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