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常紅
“藺師傅就像這座校園的守夜人,希望他能多留一段時間。”這是2017年,在北京大學“品質校園”的統(tǒng)一規(guī)劃和共享單車的沖擊下,大家得知藺師傅可能會離開校園不再修自行車后,紛紛表達對藺師傅的不舍之情。
幸好,藺師傅沒有離開北京大學,他只是從圖書館南門的修車鋪搬到了47 號樓北側新的修車棚,這才有了他與北京大學學子16年的相逢相守。
藺師傅,是學生對他的尊稱。他叫藺慶剛,是北京大學自行車修理技師。
2000年,21 歲的藺慶剛獨自從家鄉(xiāng)河北省邢臺市來到北京打拼。4年后,他來到北京大學,最開始是賣自行車,維修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2006年,藺慶剛“轉行”成為自行車修理技工,在第五學生食堂附近修車,一輛帶貨箱上寫著“燕園服務中心流動修車”的藍色三輪車,便是他的全部“家當”,也是他最醒目的標識。10月中旬,藺慶剛被統(tǒng)籌安排遷至圖書館南門維修點,他的攤子成為學校4 個自行車維修點之一。
2017年,在師生的建議下,學校為藺慶剛專門在47 號樓下配置了一個紅色“集裝箱”當修車棚,這也成了全校唯一的自行車維修點。從此,藺慶剛告別陪伴他11年的三輪車,搬進了“集裝箱”。
藺慶剛很感恩學校的安排和學生的好意,他用堅守和真誠回報了這份熱情。藺慶剛對外稱他早上8 點半上班,但其實8 點多一點就到位了。下班也是一樣,只要藺慶剛跟學生約定了幾點來取車,不到時間點,他一定不會下班。
藺慶剛把信用看得十分重要。2008年,一個劇組需要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取景,希望藺慶剛停工一天,并承諾支付報酬作為補償,藺慶剛果斷拒絕了:“給我錢是沒用的,學生來修車怎么辦?”
由于師生隨時可能前來修車,藺慶剛的時間也被一輛輛自行車切割為碎片。午飯和晚飯前后是大多數(shù)人休息的時間,卻往往是藺慶剛最忙的階段。因為學生往往會選擇下課或者吃完飯前來修車,這意味著藺慶剛的每一餐幾乎都得匆匆解決,并隨時可能被工作打斷。
最忙的時候,藺慶剛沒有正點吃過午飯,晚飯經(jīng)常到八九點甚至10 點才吃。一天算下來,修幾十輛、百十輛自行車都是正常的。他曾笑言:“這是中國最忙的修車鋪,16年修了50 萬輛吧?!?/p>
雖然忙碌,但藺慶剛還是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前來修車的學生。有些自行車的維修項目在別的修車點可能要收費,但藺慶剛覺得是舉手之勞,總是給學生免費。學生也深知藺師傅辛苦,每逢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時,經(jīng)常拿來節(jié)日佳肴與他分享。修完車,就算藺慶剛不要錢,學生還是會執(zhí)意“打賞”,這也讓藺慶剛十分感動。
在過去的16年里,這些充滿人情味的“你來我往”不勝枚舉,都化作了不舍與留戀,成為藺慶剛堅守于此的理由。
藺慶剛話不多,卻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師生的心?!鞍言撟龅氖虑樽龊茫瑫r間會見證人心”,樸素的話語、簡單的初心,卻造就了不凡的成就。2018年,作為深受老師學生敬愛的修車師傅,藺慶剛的經(jīng)歷被載入北京大學建校120 周年特別策劃“120 個故事”的第35 則故事中。
藺慶剛以扎扎實實的技術練就了一身真本領,用實實在在的服務展現(xiàn)了獨特的人格魅力,在奉獻中體現(xiàn)了自身價值,贏得了師生的喜愛和尊重。北京大學離不開藺師傅這樣的人,一個偉大的時代同樣需要這樣的人和這樣的精神。
(余娟摘自《知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