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峰
明朝永樂帝朱棣登上帝位后,將都城從南京遷往北京,并興建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又稱故宮,歷經(jīng)明、清兩代,有24位帝王曾在此登基執(zhí)政。
在這座現(xiàn)今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里,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的“前朝”,樓臺殿閣雄偉壯觀;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御花園為中心的“后寢”,雕梁畫棟。整個建筑的形貌體現(xiàn)出當時森嚴的等級制度和宮廷生活,昭示著昔日的文明。
作為帝王的專屬建筑和獨特的文化遺產(chǎn),故宮早已蜚聲海內(nèi)外。198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故宮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時,給出了高度評價:“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quán)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筑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h3>屢受重創(chuàng)
在故宮建成后的漫長歲月里,它經(jīng)歷過改朝換代與皇權(quán)更迭,也承受著自然災變和寒暑侵襲,其中尤以“雷火之劫”為甚。
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故宮建成啟用不到百日,奉天(太和殿)、華蓋(中和殿)、謹身(保和殿)三大殿突然被一場大火悉數(shù)焚毀?!睹魇贰分杏涊d:“四月庚子,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災?!?/p>
剛落成的大殿,怎么就一把火燒光了呢?
災后,永樂帝曾說這場大火是“上天垂戒”。由此推斷,火災可能是由于天災——雷擊引起的。之后的近二十年間,壯麗的故宮中心地帶一直是一片廢墟。直至明英宗時期才下詔重建了三大殿。
一百多年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的一天,天氣驟變,“雷雨大作,戌刻,火光驟起”。大火從奉天殿(太和殿)開始,一直燒到華蓋(中和殿)、謹身(保和殿)兩殿,又燒至文樓(體仁閣)、武樓(弘義閣)、左順門、右順門及午門外左右廊。這應該是故宮遭遇的最嚴重的一次雷火災害,導致上述建筑盡毀。直至五年后,重建工程才全部完成。由于害怕再遭雷火之災,嘉靖帝將三大殿全部更名,還敕令建立雷神廟祭祀神明。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雷電的威力不可小覷。強大的電流會產(chǎn)生高溫,引燃建筑木構(gòu)件,雷擊導致空氣劇烈膨脹所產(chǎn)生的巨大機械動能可以劈開建筑。這種自然現(xiàn)象對以木結(jié)構(gòu)為主的古建筑危害極大。
據(jù)史料記載,明清時期,故宮共遭受雷擊至少34次。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大殿自建成后,共被焚毀5次,其中有3次是因為雷擊起火導致三大殿同時被毀。特別是太和殿,由于建筑高大,飛檐翹角林立,遭受雷擊次數(shù)最多,雷擊部位多是高聳的屋脊和吻獸。
故宮雷擊損害以直擊雷最為常見,但也偶有感應雷引起。據(jù)《明史》記載,崇禎十六年(1643年),“六月丙戌,雷震奉先殿鴟吻,隔扇皆裂,銅環(huán)盡毀”。這是雷電在銅環(huán)內(nèi)產(chǎn)生感應電流,致使其發(fā)熱熔毀。
盡管屢遭雷火之劫,但經(jīng)過歷次重建和修繕的故宮,始終傲立于世,成為全人類共有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殊為不易。
故宮是著名的古代宮殿建筑群,也是一座藏有180余萬件珍貴文物的頂級博物館。
今天,當眾多的游客來到奉先殿的故宮鐘表館,都會被這里琳瑯滿目、造型各異的鐘表所吸引。這里既有英、法等國家的名家之作,也有清宮造辦處的自制精品。當時,這些鐘表可謂紫禁城里最精美、最時髦的計時器,也是“肩負”氣象觀測任務的科技杰作。來自法國的“風雨寒暑表”,就是一件模仿火車頭造型的鐘表,在鍋爐側(cè)面鑲嵌著氣壓計(當時稱“晴雨表”),聳立的煙囪則嵌有溫度計(當時稱“寒暑表”)。這件集計時、報時、氣象觀測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鐘表藝術(shù)品,正是明清以來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的歷史縮影。
清紫檀重檐樓閣式嵌琺瑯更鐘(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法國銅鍍金飾藍瓷瓶式鐘(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早在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南懷仁奉召進京編修歷法時,他呈獻給順治皇帝的貢品中,就有西方早期的溫度計和濕度計??滴蹙拍辏?670年),南懷仁受命改造北京觀象臺,也曾運用西方科技制造“驗冷熱器”(溫度計)和“驗燥濕器”(濕度計)等氣象儀器。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俄國使者伊茲馬伊洛夫?qū)⑸郴实亩Y品敬獻給康熙皇帝時,其中就有晴雨計兩只。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國使者喬治 · 馬戛爾尼呈報給清廷的禮品清單中,也有一件察看天氣的陰晴儀。根據(jù)軍機處《上諭檔》的記載,當時的寧壽宮放有查看天氣陰晴儀一件,很可能就是英國使者帶來的那件禮物。
隨著當時西方氣象儀器斷斷續(xù)續(xù)地流入清朝皇宮,清代統(tǒng)治者開闊視野之余,對這些科技儀器的興趣愈加濃厚,有時候還會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氣象儀器進行復制和改造。
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初六,雍正皇帝傳旨將一件“通天氣表”交給海望,要求他了解其用法。次日,海望回奏,經(jīng)西洋人巴多明、宋君榮認看,該表出自“紅毛國”(清代對荷蘭的俗稱),用法是“上面玻璃管內(nèi)水銀,天氣熱往上走,天氣寒往下走。中間玻璃管內(nèi)紅,天氣熱往上走,天氣寒往下走”,這顯然是一件水銀溫度計。雍正皇帝當即要求,“著問西洋人,做得來照樣做一件,不必寫西洋字,寫漢字款”。五月十一日,新款溫度計改造復制完成,進呈給雍正皇帝“驗收”。
如果說,上述“通天氣表”還需要依靠西洋人來制作,那么清宮造辦處出品的“清紫檀重檐樓閣式嵌琺瑯更鐘”,則帶有更加明顯的“中國化”痕跡。該鐘體為重檐樓閣樣式,樓閣下正面為兩針計時鐘盤,上有“乾隆年制”的銘文。最為特別的是,在鐘盤上方有兩個小盤,左為定更盤,右為節(jié)氣盤,是專為夜間打更用的。自古以來,夜間始于昏、終于旦,五等分,便是五更。由于晝夜長短是隨著季節(jié)而變化的,冬夜長、夏夜短,故此,古人要測定每個節(jié)氣的“昏旦時刻表”。這件“更鐘”,便是通過精確的機械結(jié)構(gòu)——節(jié)氣盤和定更盤,來調(diào)節(jié)不同節(jié)氣下的五更時長,以實現(xiàn)走時和打更的綜合應用,是清宮造辦處的創(chuàng)新之作。
對于氣象觀測和資料積累,明清兩代的統(tǒng)治者們都非常重視。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通政司請以四方雨澤奏章類送給事中收貯”。明仁宗朱高熾說:“祖宗所以令天下奏雨澤者,欲前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此良法美意。”隨即,皇帝批評通政司官員,州縣的雨澤章奏都堆積在通政司,上位者如何知道地方水旱詳情?如今又都要送給事中收貯,是想讓上位者“終不知也”。于是下旨:“自今,四方所奏雨澤至,即封進,朕親閱焉?!?/p>
古代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與收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氣候條件。氣候佳,收成好,糧價低,“民情安貼”;氣候差,收成壞,糧價貴,則“民心不穩(wěn)”。氣候、收成、糧價與民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滴趸实酆退拇蟪紓兩钪O其中聯(lián)系,因此,在他們往來的奏折和朱批中,總是將其作為時常關(guān)注的中心政題之一。
清朝時期,全國地方官吏奏報了大量的氣象觀測記錄,包括晴雨錄、雨雪分寸和雨雪糧價奏折等等。僅浙江一地,目前尚能查閱到的“杭州晴雨錄”就有540件、雨雪分寸記錄多達3000余件。它們最初多被存放于故宮的內(nèi)閣大庫,后來又被保存至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這些氣象記錄是確保當時的統(tǒng)治者隨時了解氣候變化對農(nóng)業(yè)豐歉影響的重要天氣情報,往往由皇帝過目和朱批閱示。
對于京師乃至清宮的氣象變化,皇帝也非常關(guān)注??滴跛氖拍辏?710年)四月立夏,京師欽天監(jiān)官員為了取悅皇帝,奏報本日刮東南風,為立夏日的“當令風”??滴趸实勐勛嗪螅斎沼趯m中占驗,結(jié)果是東北風起,就批評道:“欽天監(jiān)務取吉利者具奏,不知此等事件應據(jù)實啟奏,何必避忌?”
皇子們也時常向皇帝報告京師的天氣狀況。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二月二十九日和五月十一日,康熙皇帝的第三子胤祉就接連上奏“京城風向折”“京城風雨并口外得雨田禾情形折”??滴跞迥辏?696年)三月二十七日,太子胤礽在給康熙帝報告京城陰雨折中說道:“前次得雨情形,顧太監(jiān)等既已奏聞,故未書于此折內(nèi)。”這說明清宮太監(jiān)也參與了晴雨奏報。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里保存著不少宮廷太監(jiān)奏報的晴雨錄。雍正九年(1231年)三月二十二日,“晴天至起更,西北長云,亥初天陰,亥正刮東北風,卯初二刻天晴至黎明。四執(zhí)事首領(lǐng)李進忠”。因為天氣觀測而留下名字的宮廷太監(jiān)還有弘德殿首領(lǐng)夏安、茶房首領(lǐng)哈元臣、狗房首領(lǐng)張國瑞等等,他們逐日觀察和報告清宮內(nèi)外陰晴、雨雪、雷電、云霧等天氣的變化,其精細程度甚至超過了欽天監(jiān)和地方官的奏報。
他們的觀測報告,能幫助皇帝核對校驗欽天監(jiān)的晴雨錄。據(jù)史料記載,清代紫禁城的雷火災害遠輕于明代,或許,也有他們的一份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