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琳
“三力”課堂是指“學習有動力、課堂有活力、師生長能力”的課堂樣態(tài)。在“三力”課堂思想指導下,筆者所在學校堅持“全景生物”課堂理念。“全景生物”即生物教育是一門面向全體學生的、發(fā)揮學生全面潛力的、貫穿于學生身心和成長過程、培養(yǎng)學生健全個性和人格的課程。我們將這一理念始終貫穿于生物學學習中,讓學生充分體驗生物學學科的內涵和魅力,讓其學會以生物學的視野去看待生物,明白學習生物學的意義。課堂中,我們以學情為基礎,以興趣為引領,以實驗為抓手,促進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
下面筆者以蘇科版生物學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章“人體的呼吸”為例,略談如何將知識與生活、游戲相結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再通過問題串的思考、VR與AR 技術的助力使課堂有活力,在一步步探究中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增長。
把握好學情是教師課堂教學戰(zhàn)略選取、課堂教學活動設計、課堂教學反饋的重要落腳點。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資源環(huán)境下的學生,科學素養(yǎng)會有所不同,這些都會導致學情不同。只有準確把握了這些學情,才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奠定學生思維萌發(fā)的基礎。
筆者了解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VR 技術,但更多的是用于娛樂體驗,偏向趣味性。學生在學習中沒有接觸過VR 和AR 等技術,但他們對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好奇,樂于參與實踐體驗,愿意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探究。
[設計意圖]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他們在小學科學學習中對人體的呼吸系統(tǒng)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對于衛(wèi)生習慣也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夠系統(tǒng)和全面。因此,本節(jié)課會向學生滲透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思想。
生物學這門學科的主要特點之一就在于它貼近生活。當新知識與學生的已有知識及其在生活實踐中的經歷相互關聯(lián)時,學生就會對這門學科產生更大的興趣。教師應有目的、有層次地進行設疑、激問、導惑,使得學生的思考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攀爬。比如本節(jié)課開頭以“肺炎重癥患者為什么會喘氣困難?”為引,導入新課。結尾利用多媒體展示正常人和肺炎重癥患者肺的圖片對比,引導學生談一談生病的經歷和感受,使其明白呼吸系統(tǒng)健康的重要性,緊接著引導學生得出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一步步引導學生得出保護呼吸系統(tǒng)的方法。
[設計意圖]本節(jié)課利用學生所熟知的一些現(xiàn)實信息來激活課堂,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的情境。首尾呼應,學生學完這節(jié)課的知識,自然也就明白了緣由。筆者利用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例子引起學生對于保護呼吸系統(tǒng)的高度重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發(fā)學生對環(huán)境的關注,培養(yǎng)他們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意識。
教學要貼近學生的日常和生活現(xiàn)場。教師在課堂中應該緊密地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和生活。
活動1:學生進行鼻吸餐巾紙游戲比賽后,解決問題:(1)剛才的游戲過程中有什么感覺?(2)為什么餐巾紙會掉落?(3)這說明了什么?
活動2:學生用VR 技術模擬解剖人體,并指出各器官的位置關系。
活動3:學生利用VR 技術對每個呼吸器官進行解剖,觀察每一個器官的結構和特征,帶著以下三個問題來推測它們的功能:(1)為何用鼻部呼吸比用口部呼吸更好?(2)為什么在吃飯時不能大聲說話?(3)為什么不能隨地吐痰?
活動4:學生利用VR 技術觀察肺泡模型,解決問題:(1)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肺的數量有幾個?(2)左右肺大小、形狀相同嗎?(3)肺泡有哪些結構特征利于氣體交換?
活動5:學生利用VR 技術并結合人體骨骼模型,標注胸廓組成的名稱,緊接著利用人體解剖圖譜中肋骨上抬模型進行動態(tài)360 度展示。讓學生體驗呼氣和吸氣時胸廓的容積變化,明確呼吸運動的原理。解決問題:氣體交換的功能決定了它是個柔弱的器官,因此它應該受到很好的保護,那么它的護衛(wèi)隊員有哪些呢?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鼻吸餐巾紙的游戲,體驗不順暢的呼吸,把不可見的原理和過程變可見了,明白了順暢呼吸的重要性,這其中滲透著保護身體、保護生命、珍愛生命的思想。呼吸系統(tǒng)在我們的身體內部,是看不見的,活動2 至活動5 等項目的設計都是為了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下,通過VR 和AR 技術手段,把我們看不見或不可以解剖的器官進行模擬解剖和再現(xiàn),給予學生直觀的感受。這可以激發(fā)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興趣,滿足他們對人體科學研究的好奇心。反復拆裝,活躍度高,有助于學生深層次理解概念。近距離、直觀觀察加深了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認識,使他們能夠深度參與教學活動和知識構建。
課堂教學評價是為了考查學生在教育中的學習狀態(tài)和教師在課程中的教學行為。筆者以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出發(fā)點,在課堂中采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將學生帶入虛擬場景,讓學生帶著問題多方位、多手段進行互動體驗式學習和深度學習。學習中采用虛擬現(xiàn)實增強效果顯示,將學習內容可視化、立體化,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和理解。如學生可以采用提交圖片、視頻,當場用VR技術展示等方式呈現(xiàn)答案。
總之,借助技術手段進行資源整合,能充分體現(xiàn)“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改革理念,形成基于信息化的自主、合作、探討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