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種新的出游方式City Walk(城市漫步),它指的是不設目的地在城市里漫步,用雙腳探索,用雙眼觀察,進行一場城市“調研”,親自感知一個城市的文化和特質。
與“特種兵式”高強度“打卡”截然相反,城市漫步不追求旅行的目的地,更像是拆開了一座城市的盲盒,隨時與驚喜不期而遇。在這個用腳“拆盲盒”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筑,打開一段塵封的傳奇和往事;可能會在老街巷路過一家“蒼蠅小館”,品嘗到令人驚艷的寶藏美食;也可能在十字路口與陌生人展開一段對話,傾聽一座城市的母語和心跳。城市漫步讓人在行走中重新發(fā)現(xiàn)城市的美好,即使是已在本地生活多年的“老炮”,也能在其中找到觀察城市的新窗口、新角度,熟悉的地方亦有新風景。
城市漫步不僅是一種微旅行方式,也表達著當代年輕人在快節(jié)奏和壓力之下,對自由隨性慢生活的渴望。不必精心計劃,不必作攻略,隨心所欲地在城市里行走,遇到紅燈就拐彎,遇到綠燈就前進,這種打破束縛的自由行走方式,讓年輕人找到了“我的人生我作主”的自在感——職場上免不了要循規(guī)蹈矩、自我約束,但在這樣的旅行中可以短暫地放飛自我、釋放天性。
城市漫步讓“詩與遠方”隨時就在腳下,也讓很多人在沉浸式“走讀”中完成了一場治愈之旅。不必“打卡式”地完成KPI(績效考核),也不用為了追求出片率“凹造型”,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目的地,忙碌的職場人終于在漫步中找到了生活的松弛感。認認真真端詳這座每日通勤的城市,在角角落落和細枝末節(jié)中發(fā)現(xiàn)此前并未察覺的“小確幸”,眼前的城市不再是冰冷的鋼筋水泥,人與城之間有了更深入的情感認同和細微聯(lián)結。
某位社會學家曾在一檔訪談節(jié)目中提到“附近的消失”。他指出,我們關注的要么是外面宏大的世界,要么是個體的自我,而我們的附近、周圍被嚴重壓縮,我們卻無能為力。這也意味著人們對于附近的需求越來越少,認知也急劇下降。
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漫步的走紅,也推動人們走出家門,走進大街小巷,去觀察自己生活的城市,和現(xiàn)實中的人交流,與身邊的風景對話,尋找“消失的附近”。
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不少人對網絡和電子產品產生重度依賴,宅男宅女、社恐一族頻現(xiàn),而城市漫步不失為一種人與人之間建立真實社交關系的新選擇。推開門,走出去,會發(fā)現(xiàn)真實的世界或許比你想象得更精彩,行走中也可能會找到不一樣的自己。
(摘自《工人日報》王維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