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紅
國家之間進行外交活動時,經(jīng)常會伴有饋贈禮品的舉動,頗富人情味地表達彼此之間的友好情誼。我國的國禮珍品,幾乎每件背后都有著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它們見證了歷史風云的起伏、友好往來的篇章,從側面展現(xiàn)了共和國輝煌的外交成就。其中,部分有趣的“動物”珍品很引人注目,在國禮饋贈中自成一方天地。
把國寶熊貓相贈示友誼
在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之間進行的動物友好交換,一直是世界人民傳遞友誼的重要方式,甚至成為政府之間一種重要的外交手段。這些可愛的動物充當起了特殊的外交使者,在不同的國家人民之間傳遞著追求及愛好和平、共同發(fā)展的友誼。在這些特殊的外交活動中,大部分是來源國將象征吉祥友誼的珍稀野生動物甚至是瀕危物種,作為國禮互為贈送。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外形憨厚可愛、性情溫順可人的“國寶”級稀有動物。它作為我國的“友好大使”屢屢出訪國外,傳遞給外國人民的是一個友好和平的中國形象。
新中國成立后,“國寶”級動物——大熊貓第一次被作為國禮贈送,是在1957年10月。1955年,中國科學家于四川寶新縣考察時捕獲了3只大熊貓,并把它們送到北京動物園。1957年5月,蘇聯(lián)元帥伏羅希洛夫參觀北京動物園時,被憨態(tài)可掬的大熊貓吸引住了。1957年適逢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于是,中國政府將其中的兩只大熊貓“平平”和“磧磧”作為國禮送給蘇聯(lián)。
在中美外交的突破性壯舉里,最轟動世界、搶人眼球的國禮則是中國政府送給美國的一對大熊貓。據(jù)當時在國務院具體負責外交事務的唐龍彬回憶,早在尼克松訪華前,美方先后派了五六個先遣小組訪華。先遣小組每次都會提到:“美國人民尤其是美國兒童太喜歡大熊貓了,如果中國送我們一對大熊貓的話,淳樸、天真、活潑又討人喜歡,這跟美國送來的天鵝雕塑是一個很好的融合,也意味著中美兩國關系將要迎來一個好的兆頭?!倍鴮τ谶@些話,中方負責籌備禮品的人員都一字不落地如實寫進報告,呈遞給周恩來。唐龍彬回憶:“寫了好幾次報告,周總理都沒有給我們明確答復,只是說,先看著辦吧?!?/p>
1972年2月21日晚上,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為尼克松一行舉行歡迎宴會,雙方在北京廳交換禮品。次日上午,尼克松夫人按照行程去參觀北京動物園大熊貓館。她對大熊貓喜歡得不得了,不斷地夸贊。雖然有專門的攝影組跟隨,但她還是用相機親自為大熊貓拍照,喂它們吃東西,臨走時還依依不舍,不斷稱贊大熊貓可愛。上街購物時,尼克松夫人和她的隨從又買了一大堆大熊貓玩具。唐龍彬感覺出,這是為了爭取大熊貓而故意為之。事后,他向周恩來反映了這一情況,當時周恩來也沒有明確表態(tài)。
尼克松一行人原以為大熊貓計劃就此擱淺了,在臨行前的答謝晚宴上,卻發(fā)生了出乎意料的一幕。據(jù)時任外交部美澳司(今美大司)美國處處長、親身參與尼克松訪華中方籌備第一線的丁原洪回憶:“周恩來總理在招待尼克松的一個宴會上,把熊貓牌香煙遞給尼克松夫人,問她:‘喜歡嗎?尼克松夫人說:‘不吸煙。周總理就指著煙盒上的大熊貓圖說:‘喜歡這個嗎?你們把兩頭麝香牛送給中國人民,北京動物園也送兩只大熊貓給美國人民。尼克松夫人一聽,驚喜地對尼克松叫道:‘天哪!你聽到嗎?大熊貓!總理要送大熊貓給我們!”
當時有10只大熊貓生活在北京動物園,有幾只年歲偏大。最終挑選出來的是已經(jīng)在北京動物園生活了一年多的“玲玲”和“興興”。
1972年4月16日,乘專機飛越了太平洋的大熊貓“玲玲”和“興興”順利到達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8000名美國民眾冒雨迎接其入住新居。4月20日,尼克松夫人出席了動物園大熊貓館的揭幕式。兩只大熊貓公開展示的第一天就吸引了2萬人排隊參觀。開館與觀眾見面第一個月,參觀者就多達100萬人。1972年也被美國民眾稱為“大熊貓年”。
接下來,中國將“國寶”大熊貓贈給友好國家的高潮迭起:1974年4月,英國獲贈一對大熊貓“佳佳”和“晶晶”;1975年9月,墨西哥獲贈一對大熊貓“迎迎”和“貝貝”;1978年9月,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第一次訪華,中國政府贈送給他一對大熊貓“強強”和“紹紹”。1980年11月5日,西德總理施密特來北京迎接在成都動物園飼養(yǎng)了一年多的大熊貓“寶寶”和“天天”。
1982年,中國取消了贈與方式,隨后幾年,商業(yè)借展的方式也被取消。目前,只剩下交流合作這一種大熊貓出國的途徑。
將象征吉祥的大象作贈物
大象,在東南亞的很多國家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和關愛;而大象也給予人們多種幫助,尤其是在重體力勞動方面。白象是象的白化品種,象征國運昌隆,被當作神獸,被禁止驅役,待遇極好。所以,大象也常被當成國禮,以友誼使者的身份被送往別國。
1953年6月,時任越南國家主席的胡志明通過越中友協(xié)贈送給毛澤東一對亞洲象,雄性叫“阿吐”,雌性叫“阿邦”。這一對亞洲象曾參加過越法奠邊府戰(zhàn)役。當時正值雨季,道路十分泥濘,士兵們行走困難,坦克和裝甲車也難以開動,而大象利用了得天獨厚的自身條件,出色地完成了運送物資的任務。
1960年,胡志明再次送給中國一頭21歲的雌性亞洲象“伊龍”。它被飼養(yǎng)在廣州動物園。
1954年10月,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首任總理尼赫魯偕女兒英迪拉踏上中國的土地,進行了長達12天的正式訪問。毛澤東同尼赫魯進行了四次談話,并破例出席印度駐華使館舉辦的招待會。
非常有趣的是,尼赫魯在訪華前的1953年5月曾送給中國兒童一頭15歲的雌性亞洲象。它由北京動物園飼養(yǎng),成為動物園接收的第一只國家級“禮品動物”。
早在1952年11月4日,印度駐華大使賴嘉文拜會周恩來時轉交了尼赫魯?shù)囊环庑?。信中說,為發(fā)展印中兩國人民的友誼,他準備把一頭產(chǎn)自印度特里普拉邦亞格爾塔地區(qū)的大象送給中國的少年兒童,希望中方能夠接受。還提議先將大象運至廣州。11月11日,周恩來復信尼赫魯,代表中國政府接受他贈送的珍貴禮物,并表示感謝,同意先將大象運到廣州。他隨后指示外交部與印度駐華使館聯(lián)系,安排大象運來事宜。
大象是熱帶動物,中國和印度的氣候不同,北京冬天寒冷,所以兩國商定于1953年春天先把大象運到廣州,讓它在那里適應一段時間后再運到北京。
當時無論廣州還是北京,動物園里都沒有大象,為了保證大象沿途和到中國后得到很好的照顧,雙方商定,由印度的飼養(yǎng)員陪同大象來廣州,北京動物園再專門派人過去,跟印度飼養(yǎng)員學習喂養(yǎng)大象。后來,北京市人民政府考慮,為了保證大象旅途的飲食健康和精神愉快,建議干脆由印度飼養(yǎng)員陪同大象直到北京。
1972年5月,斯里蘭卡總理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夫人贈送給中國兒童一頭雄性亞洲象幼仔“米杜拉”。在斯里蘭卡的僧伽羅文中,“米杜拉”是“朋友”的意思。同年,我國回贈給斯里蘭卡一對白唇鹿。
1979年8月9日,斯里蘭卡總理普雷馬達薩贈送給我國一頭6個月大的雌性亞洲象“阿拉麗雅”,飼養(yǎng)在北京動物園。1999年北京動物園建成新象館之前,“阿拉麗雅”一直都是舊象館的表演明星。
其他動物互贈同樣寄寓友好
其實,中國通過贈送珍稀動物從事外交工作也不僅僅局限于大熊貓等珍貴動物。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政府還曾經(jīng)贈給緬甸一只東北虎、一對錦雞。
1956年1月宋慶齡訪問緬甸時,緬方贈送2只馬來熊、12只長耳山羊等動物,于當年5月下旬運抵北京動物園。中國以宋慶齡的名義回贈梅花鹿一對、大金魚100條,原擬再贈送緬方大熊貓,因為沒找到合適年齡的大熊貓,改為贈送丹頂鶴一對運抵仰光。
北京動物園贈送給仰光動物園的動物有大興安嶺狍子2只、東北棕熊1只、鴛鴦2對。
1959年上半年,尼泊爾馬亨德拉國王贈給周恩來一只雄性印度獨角犀牛(在此之前,1958年馬亨德拉國王曾贈送中國一只雌性印度獨角犀牛),以及猴、鸛鳥等。贈送犀牛的交接儀式于當年6月10日在靠近印度邊境的伯甘吉城舉行。作為回贈,中國給印度和尼泊爾帶去了鴛鴦、錦雞、鯢魚各6只,以及小金魚250條,分別贈送給印度加爾各答、勒克瑙和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動物園。不久,緬甸吳努贈送給中國政府一頭小象,名為“芭寶”;中國和緬甸交換了白唇鹿一對、梅花鹿一只、青狼一對。
當年唯一有正式的書面協(xié)議進行的動物交換,是中國和印尼兩國的動物交換。那是中國唯一一次依托國家間的文化合作協(xié)定,以書面形式明確進行的動物交換。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中國與印度尼西亞文化交流的鼎盛期,為了表達印尼人民對中國人民的真誠友誼,印尼中國友好協(xié)會特地把一條大蟒蛇(錦蛇)贈送給中國印尼友好協(xié)會,交給北京動物園展出,供中國人民參觀。
(摘自《黨史博覽》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