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杰
筆者是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一名文保員,經(jīng)常聽到講解員解說《勝利》銅像組雕,“這座雕像是我國著名雕塑家張松鶴、宋泊、徐沛貞,畫壇宗師蔣兆和等人創(chuàng)作、塑造,是新中國第一座紀念雕塑建筑群”。
2022年8月18日下午,張方(張松鶴之子)來到華北陵園進行調研。他講述了自己父親任陵園雕塑委員會主任期間,帶領多名專家創(chuàng)作這組雕像過程中的曲折和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本文利用搜集到的一些資料,經(jīng)爬疏剔抉、分析篩選,整理了《勝利》銅像組雕的誕生過程。
《勝利》銅像紀念雕塑群,由《八一軍旗》 《沖鋒陷陣》《協(xié)同作戰(zhàn)》3組銅雕組成,坐北朝南,成軸對稱狀,位于陵園的中心位置,約重20噸。主雕《八一軍旗》位居園區(qū)中軸線的中心,像高8.1米,由3名全副武裝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組成,他們高舉八一軍旗,目視前方,象征著我軍勇往直前、無往不勝的英雄氣概?;伞爸小弊中?,長11米、寬3.6米、高3.7米,基座正面鑲嵌著《支前》 《參軍》兩幅漢白玉石雕,浮雕表達了華北軍民馳騁疆場和人民武裝力量親密配合的強大力量?!稕_鋒陷陣》銅像位于東側,像高2.9米,由兩名手握鋼槍的八路軍戰(zhàn)士組成,象征著八路軍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大無畏精神?;L3.2米、寬1.7米、高2.5米。基座正面中心位置刻有“沖鋒陷陣”4字?!秴f(xié)同作戰(zhàn)》銅像位于西側,像高3.05米,由兩名警戒埋雷的男女民兵組成,象征著我黨領導的人民戰(zhàn)爭的巨大威力?;L3.2米、寬1.6米、高2.4米,基座正面中心位置刻有“協(xié)同作戰(zhàn)”4字。
創(chuàng)作背景
《勝利》銅像組雕是陵園建園初期,為紀念在中國人民的解放和革命事業(yè)中獻身的英雄們而修建的革命紀念建筑物。1948年秋,朱德總司令從西柏坡來石家莊視察,提議利用當時的“勝利公園”興建烈士陵園。1950年3月,中共中央華北局、華北行政委員會和華北軍區(qū)決定在石家莊勝利公園舊址上修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并撥發(fā)建筑工程款200萬斤小米,5月開工興建。
在陵園建設過程中,紀念建筑主要集中在南北中干路及干路東西兩側。中干路上的紀念建筑自南向北建有大理石噴水池、銘碑堂;干路東西兩側分別建設“烈士紀念館”和“烈士紀念碑亭”。
為突出陵園中心位置銘碑堂的雄偉壯觀,陵園建設工程師鄔天柱提議在銘碑堂廣場前建設3組銅鑄群像。
籌備工作
陵園的建設和歸屬權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qū)。1950年,華北軍區(qū)成立烈士陵園建設管理委員會。6月23日,陵園建設管理委員會決議:全部銅像及浮雕交由北京大學工學院起草,圖案繪成后交委員會審查合格經(jīng)批準后再行施工。6月27日,華北軍區(qū)政治部聘請到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筑系講師、清華大學副教授兼美術教研組主任宋泊,在北京市人民美術工作室工作的張松鶴、畫壇宗師蔣兆和,以及雕塑家王之英、溫庭寬和徐沛貞在北京大學工學院舉行雕刻、美術專家座談會,研討并確定華北陵園靈堂前3尊銅鑄群像及浮雕表面的設計模型。
模型創(chuàng)作
1951年5月19日,陵園建設管理委員會再次邀請銅像及浮雕制作人員座談,組成制作委員會及組織機構,開始塑造工作。雕塑創(chuàng)作由華北軍區(qū)文化部通過曾任延安魯藝教師的油畫家辛莽推薦的張松鶴擔任雕塑委員會主任,主持華北陵園紀念雕塑創(chuàng)作工作。
張松鶴,東莞清溪人,在廣州美術??茖W校就讀期間主修西畫科并選修雕塑,曾親歷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主要從事美術雕塑工作。據(jù)《張松鶴紅色藝術經(jīng)典》一書記載,他創(chuàng)作了《協(xié)同作戰(zhàn)》(埋雷)、《沖鋒陷陣》(戰(zhàn)斗)、《參軍》 《支前》4座雕像,在獨立完成《沖鋒陷陣》塑造后,與夫人陳淑光及其他參與者蔣兆和、宋泊、徐沛貞、溫庭寬、錢紹武、陳天等共同塑造這座群雕。
之后,張松鶴參與主持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工作,以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創(chuàng)作塑造的浮雕《抗日游擊隊》是他畢生最重要的雕塑作品之一。
《八一軍旗》又名《軍旗》,由擅長雕塑、美術教育的宋泊,與擅長水墨人物畫、美術教育家的蔣兆和合作完成。
艱難鑄造
鑄造過程并不像預想的那樣順利。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中國的重工業(yè)百廢待興,銅是國內非常緊缺的物資。幸運的是,此事得到朱德總司令的巨大關懷和支持,他特別指示軍械庫調出20噸炮彈殼,解決了鑄銅像的原料問題。遺憾的是陵園沒有銅像重量方面檔案存留,是建園初的一些老員工口傳心授下來的。
有米下鍋了,卻在由誰來鑄造銅像上出現(xiàn)了分歧。
新中國成立初期,尋找精密鑄造專家和技術人員非常困難,一些專家建議委托在天津的葡萄牙船舶鑄造專家完成,而張松鶴由于經(jīng)歷長期戰(zhàn)爭體驗及深切感受,認為我們國家有悠久的青銅藝術史及高超的鑄造工藝,于是主張新中國的第一座雕塑群應該依靠自己的力量。之后,鑄造過程中得到著名留法雕塑家鄭可教授的協(xié)助,在溫庭寬主持、鄭可教授指導下,民間工藝師傅克服了諸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終以中國數(shù)千年傳統(tǒng)土法鑄造工藝完成了高難度青銅整體澆鑄工程。
1952年7月,這組銅像矗立在陵園靈堂(后為銘碑堂)前的紀念廣場上。
2012年,陵園園區(qū)整體提升改造工程,將原“銘碑堂”拆除,新建音樂噴泉,因而《勝利》銅像組雕整體南移15米。
如今,《勝利》銅像組雕作為華北陵園紀念設施的標志性紅色雕塑、建園瑰寶,新中國第一座紀念雕塑建筑群,與人民英雄紀念碑并稱“新中國雕塑史上的紀念雕塑巨作”,展示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艱苦歷程,讓人們感悟到中國共產(chǎn)黨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歷程,承載著堅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顯著歷久彌堅的初心使命,所凝結的歷史、蘊含的精神,為我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yǎng)。
(責編 楊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