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蔓 ,劉俊宏 ,王淼蕾 ,賴學倩 ,方慧 ,李欣瑜
1.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2.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國醫(yī)大師周信有先生,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終身教授,臨證研醫(yī)70余載,師從名醫(yī),精究醫(yī)理,治學嚴謹,醫(yī)德高尚。周老擅長運用中醫(yī)藥治療各種內科疑難雜病,辨治肝硬化腹水臨證經驗豐富,療效顯著。今有幸收集整理周老眾多著作、筆錄及醫(yī)案等資料,受益匪淺,深受啟發(fā)?,F(xiàn)將周老治療肝硬化腹水的學術思想及臨證經驗總結如下。
肝硬化是以彌漫性肝細胞損害為主,伴結締組織增生及纖維化形成的慢性肝病,腹水是肝功能失代償期最常見的并發(fā)癥。肝硬化腹水以腹部脹大、皮色蒼黃、脈絡顯露、尿量減少為主癥,可歸屬中醫(yī)學“臌脹”“脅痛”“癥積”等范疇,被列為“風、癆、臌、膈”四大難癥之一[1]。臌脹病因種類繁多,病機錯綜復雜,多與邪毒感染、酒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久病過勞等因素有關?!夺t(yī)門法律·脹病論》記載“脹病不外乎水裹、氣結、血瘀,皆因脾虛不能運化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脹滿”,指出氣滯、血瘀、水濕是臌脹發(fā)病的重要因素[2]。《金匱要略》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有“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赤水玄珠·鼓脹》記載“腫滿之極,起于下元虛寒也”,均說明臌脹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肝為病則疏泄失常,導致氣血瘀滯,肝木橫逆乘犯脾土,脾為病則失其運化之功,氣機升降失調,水濕痰飲內停,脾土反侮肝木,相互為因,以致肝脾俱病[3]。此外,濕熱之邪在傷及肝臟的同時,常累及于腎,腎虛氣化不利,無以蒸化水濕,則脹滿更甚。故肝郁致脾腎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水濕為臌脹的重要病理因素。周老強調,本病病程緩慢,應根據病情發(fā)展特點,動態(tài)認識疾病每個階段的變化。初期以氣滯、血瘀、水停為致病因素的實證為主,肝氣郁滯,肝脾不調,水濕停聚不化,氣血瘀滯不暢,郁滯化熱,或濕從寒化,阻滯中焦氣機,經絡閉塞,三焦水道不通,津液不行,遂生臌脹[4]。后期肝病日久,正氣虧虛,出現(xiàn)以虛證為主兼邪實的病證。肝病傳脾,脾虛無力,水液運化失調,氣血生化不足,不能滋養(yǎng)先天,久延及腎,腎陽衰微,三焦水液氣化不利,導致癥狀加重,水濕泛溢于肌膚。
基于中醫(yī)久病必瘀、久病必虛理論,周老將臌脹分為肝郁血瘀型、脾腎陽虛型、虛瘀癥積型,其中虛、瘀互為交錯、互為因果的特點貫穿疾病全過程。一方面肝病后期正氣虛損,濕熱邪毒礙脾,致脾虛失于運化水液,日久累及于腎,腎陽虛衰導致三焦氣化功能失司,水液停聚中焦形成腹水,此因虛而致;另一方面肝郁不舒,氣血瘀滯不暢,肝絡阻塞,血不循經,津液外滲形成腹水,此因瘀而致。同時,肝絡離經之瘀血不祛,氣血生化不足,惡性循環(huán),加重虛、瘀互為交錯、互為因果的病理特征。此外,周老還認為,現(xiàn)代中醫(yī)學對肝硬化腹水的認識應與西醫(yī)理論互參,中醫(yī)“脾”運化水谷功能與西醫(yī)“肝臟”的消化功能具有高度同一性。中醫(yī)學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統(tǒng)血、運化飲食水谷的生理功能,與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肝臟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的最大消化器官,其代謝合成功能、分泌膽汁、生物轉化、解毒排毒等功能不謀而合[5]。肝臟是人體物質代謝、能量合成的重要臟器,其微觀指標所反映的肝細胞損害程度與肝病為主癥的“乏力”一致,這是由于受損的肝細胞導致機體代謝功能障礙,從而引起能量供應不足。《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指出臌脹“血不利則為水”的津血理論,與西醫(yī)學血漿蛋白減少、門靜脈高壓引起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引起腹水潴留的機制吻合。
肝硬化腹水病機屬虛實夾雜之證,治療上多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立法,以逐漸改善肝臟結構和功能[5]。周老臨證謹守病機,采用復方多法、綜合運用、整體調節(jié)的辨治原則,確立以疏肝消積、化瘀利水、扶正培本三法為重的治療要點,攻補兼施,緩中補虛。臨證遣方堅持方從法出、守法守方的特點,用藥精當,認為“藥有個性之長,方有合群之妙”,不僅發(fā)揮藥物特性,還能起到遣方用藥的絕妙之用。
本法重在治肝,強調疏肝、柔肝、清肝、軟肝。根據肝臟體陰用陽的特性,治肝以陰為體,以陽為用,用藥當補肝益陰血,恢復其柔和之性,不宜攻伐之品,避免損傷肝陰。因肝病郁滯日久,脾失運化,痰、濕、瘀等有形產物積聚不散,導致脅下癥積,肝脾腫大,是肝硬化患者病情反復、纏綿難愈的重要原因?!端貑枴毭握撈酚小巴恋媚径_”,若能恢復肝膽疏泄之性,促進脾胃運化功能,使清氣得升、濁氣得降,才能調和人體臟腑功能平衡[6]。故病初周老注重調理肝脾,治療多以柴胡、香附、陳皮、半夏等疏肝健脾之品,與白芍、當歸相伍,共奏養(yǎng)肝柔肝、活血補血之效?!杜R證指南醫(yī)案》有“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故和胃降氣以助肝氣條暢,輔以厚樸、枳實、白術等理氣和胃。此外,肝硬化多因乙型肝炎遷延不愈而成,為濕熱邪毒留戀,故以虎杖、茵陳、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整體調節(jié)。根據肝纖維化病理特征,周老認為,肝微循環(huán)障礙與中醫(yī)學氣血理論密切相關,化瘀散結、活血軟肝、疏肝消積等治肝之法是改善肝臟血液微循環(huán)、降低門靜脈高壓的重要法則,故常以三棱、莪術破血行氣、通暢血脈,鱉甲軟堅散結、回縮肝脾。鱉甲味咸而微寒,滋陰潛陽、軟堅散結,擅消血積與癥瘕而不傷陰,長于治療癥瘕積聚。藥理研究表明,鱉甲能夠抗肝硬化、逆轉肝纖維化,軟化肝脾的藥理作用可能與誘導肝星狀細胞凋亡、抑制肝細胞外基質形成有關[7],是中醫(yī)治療慢性肝病的特色用藥。三棱-莪術配伍既可增強活血行氣、散瘀消癥功效,又有抗炎、抗肝纖維化等作用[8],目前廣泛用于治療肝硬化腹水。周老認為,肝硬化患者前期多有濕熱瘀黃表現(xiàn),必從肝膽論治。茵陳-虎杖味苦性微寒,清利濕熱、疏肝利膽,為保護肝臟要藥。藥理研究表明,虎杖苷、茵陳有保肝、調節(jié)脂質代謝的作用,能明顯降低血清轉氨酶水平、修復受損的肝細胞[9]。本法重在治肝,肝為風木之臟,喜條達而惡抑郁,治療上應當順其性,采用疏肝之法因勢利導。初期病情較輕,以肝郁脾虛證多見,當以肝脾同調而論,其病情進展變化快,治肝之法眾多,臨證應謹查病機,靈活施治。
本法是根據“津血同源”理論,在活血化瘀之品基礎上,加用理氣利水之品。根據中醫(yī)學“血不利則為水”理論,周老強調肝硬化腹水因瘀血內停,肝絡阻塞,血脈不通,導致津液外滲引起腹水潴留,此因瘀而致,故治療以祛瘀利水為主。本法中活血化瘀針對“瘀”而治,包括肝絡阻塞、血液微循環(huán)障礙、肝纖維化等形成。通過活血祛瘀,改變肝臟血液微環(huán)境,防止肝細胞變性、壞死和抑制肝纖維化形成,起到軟化肝脾、降低門靜脈高壓的作用[10]。行氣利水針對臌脹之氣、血、水三大因素而治,意在健脾補腎、化瘀利水的同時以行氣和血,共奏活血散結、通經利水之效[11]。因此,周老在培土制水基礎上,強調氣、血、水同治,常以赤芍、丹參、三棱、水蛭、益母草等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輔以理氣利水之品大腹皮、藿香、茯苓、澤瀉等消除腹水。其中,水蛭味苦性咸平,入肝經血分,破血逐瘀力強,通暢血脈、利水消腫作用明顯,且有利膽退黃之功,治療肝系病證之水瘀互結者效佳。藥理研究表明,水蛭具有抗凝血、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肝纖維化等作用[12],治療肝硬化腹水有良好的作用。丹參、赤芍入肝經血分,活血祛瘀,養(yǎng)血調肝,可調節(jié)肝臟氣血狀況,二藥合用,活血通絡、祛瘀生新,具有攻補兼施、標本兼顧的優(yōu)勢[13]。
本法之活血祛瘀法主張輕重并用,氣血水同治,輕者以當歸、赤芍、丹參等養(yǎng)血活血、通暢血脈,重者以三棱、莪術、水蛭等行氣破血,通利水道,根據不同證型特點,各有側重,靈活掌握。周老選方用藥精準,充分發(fā)揮藥物個性之長,通過補虛與祛瘀綜合運用,攻補兼施,既促進肝細胞修復,調整肝臟代謝功能,又可攻堅破積,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
本法以補益肝腎、健脾滲濕、溫陽利水為主,通過培補正氣,振奮人體一身陽氣以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做到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周老認為,肝硬化腹水后期多肝、脾、腎同病,表現(xiàn)為正虛邪實、虛瘀交錯的病機特點,乃肝病日久,臟腑功能虛損,脾氣虛弱,腎陽虛衰的結果。周老臨證尤擅運用藥對治療肝硬化腹水,故常以三仙湯(淫羊藿、仙茅、仙鶴草)、黨參、白術、黃芪、五味子、女貞子扶正培本、補益肝腎、健脾滲濕、溫陽化水。其中淫羊藿雖甘溫偏平,但溫而不燥,入肝、腎經,有補腎壯陽之效,可用于肝硬化腹水一切虛實夾雜之證且效果顯著。五味子、女貞子補益肝腎,促進肝細胞功能修復,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能明顯降低肝細胞損傷導致的轉氨酶升高,促進膽汁正常分泌。此外,周老臨證擅用黃芪,不僅有利水消腫之功,尚可補氣活血,為補益脾氣之要藥,與黨參、白術相伍健脾益氣,共奏補氣利水之功,改善肝臟血液微循環(huán),治療肝腹水潴留作用持久。本法從整體著手,扶正祛邪,培補肝、脾、腎為先,配合祛瘀利水、活血消癥,體現(xiàn)補虛與祛瘀之法是中醫(yī)藥治療肝病的重要特點,利水祛邪不傷正、扶正培本不留邪,綜合運用、整體調節(jié)。
患者,女,55歲,2008年10月15日初診。10年前診斷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償期,曾多次因乏力、納差住院治療??滔拢好嫔搠?,右側脅肋部隱痛不適,腹部脹滿,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口干,自覺腹圍增大,四肢畏寒怕冷,大便稀溏。舌質紫黯,苔微黃,脈弦細。查體:肝病面容,肝頸靜脈回流征+,腹部膨隆,腹壁脈絡顯露,肝區(qū)叩擊痛+,移動性濁音+,雙下肢水腫。查生化全項:膽堿酯酶3 765 U/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356 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324 U/L,總膽紅素151.8 μmol/L,總蛋白48.3 g/L,白蛋白28.3 g/L。肝纖維化四項:Ⅳ型膠原178.54 ng/mL,Ⅲ型前膠原N端肽24.52 ng/mL,透明質酸酶>1 000 ng/mL。乙肝三系統(tǒng)提示“小三陽”,血常規(guī)、凝血系統(tǒng)、腫瘤標志物均未見明顯異常。腹部彩超示:肝臟彌漫性病變(肝硬化)、脾大、腹腔積液。胃鏡檢查示:食管靜脈曲張(重度)。西醫(yī)診斷:肝硬化失代償期合并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腹腔積液;脾大。中醫(yī)診斷:脅痛;臌脹;脾腎陽虛、瘀結水留證。治法:補益脾腎,行氣化瘀,利水消腫。處方:柴胡9 g,茵陳20 g,枳殼20 g,丹參20 g,赤芍20 g,莪術12 g,水蛭粉(沖服)10 g,黨參15 g,麩炒白術20 g,炙黃芪20 g,淫羊藿20 g,仙鶴草20 g,五味子15 g,醋鱉甲30 g,大腹皮20 g,豬苓20 g,茯苓20 g,澤瀉20 g。14劑,水煎,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另配化瘀軟肝膠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西藥予抗病毒、保肝降酶、利尿、降低門脈壓等對癥治療。
2008年11月1日二診:患者精神好轉,腹脹減輕,無明顯脅肋不適,食欲增加,小便正常,大便略稀。辨證仍為脾腎失運、血瘀肝硬、水濕停聚,治療以攻為補,緩用補虛,化瘀、利水、祛濕、清熱等多法調節(jié),效不更方,繼予上方14劑,服法同前。西醫(yī)治療同前。
2008年11月15日三診:患者精神可,腹脹明顯減輕,伴口干不適,余癥均較前好轉,復查肝功能示ALT 68.5 U/L、AST 78.2 U/L、白蛋白30 g/L、總膽紅素57.6 μmol/L,腹部B超提示腹水明顯減少。辨證為肝腎陰虛,治療以攻為補、緩用補虛。上方豬苓、茯苓、澤瀉減半,加沙參、麥冬、生地黃各10 g,砂仁9 g,焦山楂9 g,焦神曲9 g,焦麥芽9 g。14劑,服法同前。西醫(yī)減少利尿劑服用量,余方案不變。
2008年12月1日四診:患者一般狀況良好,腹脹、腹水消除,復查肝功能示ALT 22.8 U/L,AST 36.5 U/L,腹部B超提示脾臟明顯縮小,腹水消失。肝纖維化是病情反復的關鍵病理因素,此為虛瘀癥積證,故僅予化瘀軟肝膠囊,服法同前,并停用西醫(yī)治療方案。1個月后隨訪,患者未見病情復發(fā),囑長期服用化瘀軟肝膠囊,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腹部彩超、胃鏡等。
按:患者初診時,因肝氣不舒,氣血瘀滯不暢,肝絡阻塞,脾腎功能失運,血瘀肝硬,水濕停聚所致。故治療當以補虛培本、化瘀散結、利水消腫為重,輔以疏肝理氣、清利濕熱?;颊卟〕坛志?,病情進展復雜多變,周老認為當以“緩中補虛”理論辨治。即緩用補虛、攻中有補,使病邪得以祛,正虛得以補,達到緩圖以為功的效果,體現(xiàn)慢性病“緩緩圖之”的治療特色[14]。故一方面以丹參、赤芍、莪術養(yǎng)血活血,化瘀利水,配伍水蛭粉、醋鱉甲破血消癥、軟堅散結、回縮肝脾,以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障礙,逆轉肝纖維化進程,大腹皮、豬苓、茯苓、澤瀉行氣利水消腫,減輕肝硬化腹水;另一方面以黨參、白術、炙黃芪健脾益氣,淫羊藿、仙鶴草、五味子補益肝腎,保肝降酶,促進肝功能恢復。在大量攻逐瘀血、行氣利水藥中加健脾補腎之品以行補益之功,使攻中有補,意圖緩攻而達緩中補虛之效。因乙肝病毒為濕熱之邪,病位在肝體,肝氣郁結,故方以柴胡條達肝氣,茵陳、枳殼清熱利濕,疏肝行氣,降低血清膽紅素,有效抑制肝炎病毒,減輕肝臟炎癥??v觀全方,體現(xiàn)了緩中補虛、綜合運用、整體調節(jié)的特點。二診時患者服藥后效果明顯,周老謹守病機,認為證同治亦同,法隨證立,應繼續(xù)守法守方。三診時因大量利水消腫之品使陰虛津傷,故見口干不適,以沙參、麥冬、生地黃滋陰生津,又因肝氣犯胃引起脘腹痞悶不舒,以砂仁、焦三仙理氣和胃、健脾消食。四診時患者腹水消退,考慮血瘀肝硬之肝纖維化形成是腹水反復發(fā)作的主要病理因素,故繼續(xù)以軟肝化積法鞏固療效?;鲕浉文z囊是周老研制專用于治療肝病的復方制劑,具有疏肝解郁、活血消癥、補益脾腎功效,攻不傷正、補不留瘀,意圖緩攻,肝病患者長期服用,能夠有效預防肝腹水復發(fā),促進肝功能恢復,改善預后。周老臨證統(tǒng)觀全局,標本兼顧,虛實并舉,最終達到整體調節(jié)的目的。
目前西醫(yī)治療肝硬化腹水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復發(fā)率高,易形成頑固性腹水,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方面尚不滿意。周老采用復方多法、綜合運用、整體調節(jié)的辨治思路,以疏肝消積、化瘀利水、扶正培本三法并重,堅持方從法出、守法守方的遣方理念,用藥善寒溫并用、肝脾同調、攻補兼施、緩中補虛等諸法集于一方,體現(xiàn)了整體觀、系統(tǒng)觀、辨證觀的學術思想,發(fā)揮了中醫(yī)藥多方向、多途徑綜合起效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