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家國情懷,是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擔當的精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注重家國情懷、人格修養(yǎng)的培育,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教師要發(fā)掘歷史人物的家國情懷元素,能客觀地分析歷史人物,并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一、挖掘資源,感受人物魅力
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要善于挖掘歷史人物資源,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如在學習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百家爭鳴》內容時,教者提出問題:“在諸子百家中,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最深遠的是哪個學派的哪位思想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他提出了怎樣的思想主張?”教者引導學生解讀“仁”的內涵,“亻”要具有愛人之心,要求統(tǒng)治者關心愛護百姓、體察民情、愛惜民力。“二”是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謙讓,能和諧相處;還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guī)范。學生通過“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這句話的解讀,從而能體會到天下一家,人與人之間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學生通過閱讀古典文學作品,并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來感受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如在學習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一課時,教師引領學生閱讀杜甫的詩作,從中感受到戰(zhàn)爭、政治腐敗給人帶來的痛苦,體會其中悲憤悲婉之情。學生在閱讀中領略作者過人的才華,體會其熱愛祖國、關心民間疾苦的情懷,被他的思想熏陶,努力成長為具有高尚情操、愛國情懷的人。
歷史教材中有著豐富的人物資源。這些人物身上都蘊含著許多可貴的精神,值得學生去學習。教師圍繞教情合理選擇資源,立足于多角度去評析人物,能獲得全面、客觀的認識。如在學習部編版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的內容時,很多學生受電視劇《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曹操是一個“奸雄”。為幫助學生客觀、全面地認識曹操這一人物,教師向學生講述有關曹操的歷史背景,如他借皇帝之名招攬人才,并以屯田制的方式,將流亡的百姓聚集在一起發(fā)展農業(yè),讓無家可歸的百姓有了生活保障,并解決了軍糧的問題,同時也壯大了自己的實力。曹操博學多才、擅長詩文,其中不少詩句表達了他對遭遇戰(zhàn)亂困苦的百姓的同情,希望一統(tǒng)天下,建立一個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社會。他膽識過人,是人們口中的“奸臣”,同時也有同情百姓的一面,由此讓學生立體、客觀地認識這一人物。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建立與語文、政治等學科的關聯(lián),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加強學生對人物人格魅力的感知,體會這些人物的人生追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從而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
二、創(chuàng)設情感,感受優(yōu)秀精神
初中生歷史知識儲備不足,他們的思維辨析能力存在局限性,教師要借助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能調動自己的感官去感知、體驗歷史人物的情感變化,引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教師要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帶領學生去體會人物的情感。如在學習部編版八年級上冊《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內容時,教師播放視頻歌曲《十送紅軍》,并創(chuàng)設情境如下:這是一首江西民歌,悠揚綿長的歌聲表達了根據地人民對紅軍的深厚感情以及對勝利的期盼,人們?yōu)槭裁匆蛣e親人?親人為什么要踏上漫漫征程?紅軍在長征中到底遇到了哪些艱難險阻?又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精神財富?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以直觀、形象的視頻將學生的思維拉進情境之中,讓他們感受紅軍不懼艱難險阻、不怕付出一切的長征精神,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信念。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向學生介紹史實,讓學生感受到人物身上的愛國主義精神。如在學習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正面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內容時,教師向學生講述日軍攻打臺兒莊的時間與經過,讓學生通過了解史實,體會中國軍民的英勇頑強的抗戰(zhàn)精神。教師向學生介紹集團軍司令孫連仲“絕對服從命令,整個集團軍打完為止!”的承諾,以及對死守臺兒莊最后陣地的池峰城師長的命令“士兵打完了你自己上前填進去。你填完了,我就填進去?!钡拿?,體會到抗日將士在戰(zhàn)爭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感受到國家、民族利益高于黨派、階級利益的愛國主義情懷。
三、正確評價,樹立正確價值觀
教材中有著不同種類的歷史人物,對他們的評價也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要遵循唯物史觀的原則,將歷史人物置于特定的背景、所處的階級對他們進行客觀的評價,學會一分為二地分析人物的行為。學生只有了解歷史人物面臨的處境、生活狀況等,才能客觀公正地去分析歷史人物。如在學習部編版七年級上冊中《秦統(tǒng)一中國》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從“功”與“過”兩個方面去評價秦始皇。在“功”方面,在政治上他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制度以及郡縣制;在文化上統(tǒng)一了文字;在經濟上統(tǒng)一了貨幣、統(tǒng)一了度量衡;在交通上統(tǒng)一了車軌;在軍事上,北修長城拒匈奴,開鑿靈渠,統(tǒng)一嶺南。這些業(yè)績是值得肯定的。在“過”方面,他大興土木、賦稅徭役繁重、律法嚴苛,從中可以看出他的殘暴。教師讓學生列舉有關秦始皇的材料,大家各抒己見,紛紛闡述自己的觀點。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為學生總結: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精明能干,選賢任能,能順應歷史潮流,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實施了諸多有利于國家發(fā)展的措施;同時也急功近利,繁重的賦稅令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經濟遭到破壞,導致秦朝統(tǒng)治不能持久。
教師要引導學生用階段評價法去評價人物,從他們的不同人生階段去評價人物的是非。如在學習部編版七年級下冊中《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內容時,學生通過對教材的閱讀,能體會到唐玄宗在統(tǒng)治前期,重視對地方官的選拔,用有才干、能負責、敢進諫的姚崇、宋璟做宰相,開創(chuàng)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開元盛世;重視邊疆的管轄,鞏固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改革軍事制度,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在統(tǒng)治后期,他寵愛楊貴妃,不理政事,還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詐之人,導致政治腐敗,最終釀成安史之亂,令唐朝由盛轉衰。學生也可以用定性評價法去評價歷史人物,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人物。如在學習部編版七年級下冊中《明朝的對外關系》一文時,對戚繼光這一人物可以采用定性評價法去評價。在軍事上,他領導士兵抗寇十余年,讓沿海百姓不再受到侵擾;在學術上,他通曉儒家經典,愛好書法,曾寫下了《練兵實紀》等。教師在評價歷史人物時,要鼓勵學生表達多元化的理解。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要能從歷史人物的分析上獲得啟發(f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讓他們學會為人處世,成長為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人才。
四、實踐活動,提升道德素養(yǎng)
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提升,如果只囿于教材內容的學習,就會停留于情感的層面,而無法外化于行。實踐探究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續(xù),教師要引領學生收集地方志、遺跡、出土文物、民間傳說、歌謠等資料,拉近學生與歷史知識的距離,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教師要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文化資源——既要具有本地特色,還要富有一定的趣味性,才能引發(fā)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多渠道獲取信息、多角度表達觀點,能促進他們的語言交流,提升他們的表達技能。鹽城作為紅色革命老區(qū),有諸多紅色旅游景點,諸如顧正紅烈士故居、鹽城新四軍紀念館、中共華中工委紀念館、停翅港新四軍軍部舊址等。在實踐探究活動中,可由學生選取一兩個遺址、遺跡,帶領他們近距離觀看歷史人物所留下的物件,讓他們體會到革命先烈們不畏犧牲、英勇抗爭的精神,領悟到他們用生命保衛(wèi)家鄉(xiāng)、國家的崇高品質,感受到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學生搜索英雄的事跡,并對參加紀念館的游客進行采訪,能獲得真實的體驗,能引發(fā)情感共鳴。學生通過制作歷史人物手抄報、撰寫歷史人物小傳等方式,領悟人物的內在精神,促進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實踐活動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補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教師要挖掘教學素材拓寬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歷史人物的高貴品質與英雄氣概,并將內在的情感轉化為實際行動,促進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從教材中的歷史人物身上提煉家國情懷的元素,發(fā)揮榜樣人物的示范引領作用,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促進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讓學生能領悟家國情懷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