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杭林
(晉能控股煤業(yè)集團潞新公司砂墩子煤礦,新疆哈密839000)
井田內出露地層由老到新依次為古生界的石炭系(C),中生界侏羅系的中侏羅統(tǒng)西山窯組(J2x),新生界下古近系(E),第四系(Q)?,F(xiàn)分述如下:
(1)古生界石炭(C)。下統(tǒng)雅滿蘇組(C1y),厚度不詳,僅在井田外東北部少量出露,主要由深灰綠色的安山玢巖、淡紅色石斑巖、流紋巖及灰白—淺紅色火山角礫巖、大理巖、變質砂巖等組成。井田1′-0、3′-4、2-9、9-2、13-2鉆孔見該層位。
(2)中侏羅統(tǒng)西山窯組(J2x)。中侏羅統(tǒng)西山窯組(J2x)鉆孔1′-0、3′-4、2-9、9-2、13-2 揭露該地層,其厚度36.51~639.56m。按巖相及巖性的不同分為三個段。
下段:屬湖泊沼澤相。巖性以灰—深灰色砂巖、粉砂巖為主,中夾礫巖及薄層的泥巖、炭質泥巖、菱鐵礦和薄煤層等。厚度23.43~99.34m,平均厚度60.03m。
中段:屬淺湖泊相。巖性以灰色粉細砂巖互層為主,夾礫巖、薄層的菱鐵礦、炭質泥巖等。含煤13 層(1-3、1-2、1-1、1-0、4-7、4-6、4-5、4-4、4-3、4-2、4-1、4-0、5號煤層),其中1-1號、4-1號煤層為可采煤層,其余煤層薄且不穩(wěn)定,均為零星可采、不可采。厚度89.52~144.71m,平均厚度117.92m。
上段:屬河流相。為一套灰—灰黃綠色,巨厚層狀礫巖、砂巖、夾薄層粉砂巖。厚度138.29~395.51m,平均厚度217.42m。
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
(3)古近系(E)。古近系漸新統(tǒng)鄯善群(E)廣泛出露于井田,地震資料表明井田新生界厚度變化情況為:由北向南逐漸增厚,東薄西厚,厚度為220~360m,南北最大厚度差140m,坡角1°~4°。經本次勘查,鉆孔揭露全層厚度0.34~348.83m,平均厚度327.35m。其空間分布特征與地震解釋成果基本一致。
現(xiàn)敘述如下:
底部為雜色礫巖與淺紅色粘土結核狀泥巖組成,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
大雪紛飛的冬天,呼朋喚友,圍坐著吃火鍋,可是一件相當幸福的事情?;疱伈粌H是當今社會人們最喜歡的美味之一,也是古人熱愛的菜式之一。那么火鍋起源于何時,又有著怎樣的發(fā)展歷程呢?
中部分為三組:第一組由白色—淡紅色,富含鈣質結核之鈣質砂巖、礫巖及礫狀灰?guī)r組成;第二組為淡紅色砂礫巖,含鈣質結核較多,砂巖次之,呈不均一狀互層;第三組以淡紅色泥質砂巖為主,含白色鈣質結核夾礫巖。上部以淡紅色泥巖為主,夾薄層的淡紅色砂巖、礫巖。
(4)第四系全新統(tǒng)(Q4apl)。區(qū)內廣泛分布,巖性以灰褐、雜色礫石、砂礫石層為主,夾薄層的砂及亞砂土,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井田鉆孔揭露全層厚度0.20~29.13m,平均厚度6.06m。
井田含煤地層為中侏羅統(tǒng)西山窯組(J2x2)中段,淺湖泊相沉積,巖性以細砂巖為主,夾礫巖、薄層的菱鐵礦、炭質泥巖等。含煤13層其中1-1號、1-0、4-1號煤層為可采煤層,其余煤層薄且不穩(wěn)定,均為零星可采、不可采。分述如下:
(1)1-1號煤層。1-1號煤層位于西山窯組中段的上部部,井田內有78個鉆孔穿過該層位,其中未見煤點3 個,見煤點75 個,見煤點中可采點53 個??刹擅娣e48.72km2,面積可采系數(shù)為41.0%。含夾矸0~1 層的見煤點有33個,含夾矸2層的見煤點有10個,夾矸大于等于3 層的見煤點有10 個,煤層結構簡單。煤類為不粘煤。該煤層屬大部可采的較穩(wěn)定煤層。煤層總厚在0~8.27m之間,平均總厚3.59m;可采厚度在0.85~8.27m之間,平均厚度5.07m,屬厚煤層。煤層頂板巖性以粉砂巖為主,細砂巖、粗砂巖次之,局部夾炭質泥巖。底板巖性以粉砂巖、炭質泥巖為主,細砂巖次之。與下部的1-0號煤層的平均間距5.30m。
根據(jù)井田內7′線上施工的7-4孔及9′線上的9′-1、9′-2孔控制的含煤地層可知,1-1號煤層所在含煤層段在7′線以西尖滅。
(2)1-0號煤層。1-0號煤層位于西山窯組中段的上部,井田內施工鉆孔中有56個鉆孔控制該層位,其中未見煤點7個,見煤點49個,見煤點中可采點29個??刹擅娣e24.26km2,面積可采系數(shù)為20.4%。含夾矸0~1層的見煤點有29 個,煤層結構簡單。煤類為不粘煤。該煤層屬局部可采的不穩(wěn)定煤層。煤層總厚在0~2.25m之間,平均總厚0.82m;可采厚度在0.84~2.25m之間,平均厚度1.24m,屬薄煤層。煤層頂板巖性以粉砂巖、細砂巖為主,局部地段夾薄層炭質泥巖。底板巖性以粉、細砂巖為主,粗砂巖、炭質泥巖次之。與下部的4-7號煤層的平均間距59.99m。
該煤層分布在6′線以東、11 線以西,局部地段可采,向東、西兩側煤層變薄至尖滅。
根據(jù)井田內7′線上施工的7-4孔及9′線上的9′-1、9′-2孔控制的含煤地層可知,4-1-1號煤層所在含煤層段在7′線以西尖滅。
礦區(qū)位于哈密盆地的北緣,褶皺斷裂活動均較強烈,地層走向、褶曲軸向及斷裂走向等構造線總體為北東東向,燕山期構造運動為區(qū)內主要構造的形成期和復活期。區(qū)內褶皺簡單,斷裂較發(fā)育,主要有F1、F2、F3、F4斷層,井田位于西山背斜的西傾覆端,為一單斜、伴有較多斷層,局部褶皺發(fā)育。地層傾角3°~15°。現(xiàn)綜合敘述如下。
(1)主體大褶曲——西山復式背斜。西起砂墩子礦區(qū),向東呈近東西向橫貫全區(qū),長達45km。向西傾伏,東部翅起。軸向西部為北西西向,中部為東西向,東部為北東東向。軸部為石炭、二疊系地層,翼部為中、新生界地層,北翼較緩,地層傾角4°~10°,南翼較陡,地層傾角5°~15°(近斷層處可達25°以上)。由于受后期構造運動的影響,導致南北兩翼產生次級、更次級的不等級別小褶曲,統(tǒng)屬西山復背斜。翼部中裸露有中侏羅統(tǒng)的西山窯組地層,其下部為賦煤巖系,且含該項目的主要工作對象4 煤層。由于南翼被F1逆沖斷裂破壞,致該褶曲南北兩翼呈不對稱狀。
(2)次級小褶曲。西山復式背斜的北翼,依次出現(xiàn)多個平行排列的背向斜,延展長度短、影響范圍不大、規(guī)模小,且軸向和西山復式背斜軸向一致的小褶曲,為西山大背斜形成后漸次生成的次級褶皺,為西山復式背斜北翼的組成部分。西山復式背斜的南翼,西部砂墩子礦區(qū),基本上為南傾的單斜層(地震波顯示有輕度起伏),而東部的砂棗泉井田中,有數(shù)條北東軸向、平行排列、長度1km左右的小褶曲。
(3)沙爾背斜:呈“弓”形,向西北、東南方向延伸,穿插井田內南端,長達數(shù)千米,軸向近東西向,東翹西伏,東部向東南翹起,西部向西北翹起。北翼傾角10°~12°,南翼開闊,傾角稍緩,7°~8°。
(4)W1向斜:呈“弓”形,向西北、東南方向延伸,穿插礦區(qū)內南端,長度約16km,軸向近東西向,東翹西伏。北翼主要在井田內,傾角在5°~12°。
(5)三道嶺向斜:位于三道嶺—砂棗泉的南側,為一軸向近東西的開闊狀向斜,于礦區(qū)外南部地表均為新生界地層,為前人所劃,未見任何資料。
燕山構造期中,區(qū)內主要受南北擠壓應力的影響,地層發(fā)生褶皺,同時產生斷裂。其斷裂的主要特點是:以走向逆沖斷裂為主,規(guī)模較大,對含煤地層有較大破壞,而傾向斷層以正斷層為主,規(guī)模較小,對含煤地層影響較小。主要斷裂分述如下:
(1)F1逆沖斷層。該斷裂位于井田的北部,呈向南突出的“弓”形展布。西段居于砂墩子礦區(qū)的北側沿北西方向伸于區(qū)外,逆沖面北東傾,傾角45°以下,垂直斷距約50m;中段為三道嶺礦區(qū)的南界,逆沖面向北傾,逆沖面傾角45°以下,垂直斷距約500m;東段沿砂棗泉井田的南界沿北東方向伸于區(qū)外,逆沖面北西角,傾角為80°??傮w而言,本斷層橫貫全區(qū)且連于區(qū)外,為規(guī)模大的自北而南逆沖推覆構造,對煤田有一定破壞作用。
(2)F2逆沖斷層。隸屬于F1的同組配套斷層,規(guī)模次于F1斷層。西起砂墩子礦區(qū)東,和F1斷層交合,沿東西方向向東延伸,至一礦東急轉為近南北向交匯于F1斷裂上。為一走向斷層,斷面向南至南西傾,斷面傾角28°~64°(印證了逆沖斷層上陡下緩的特征),落差15~40m,部分侏羅系被剝蝕。
(3)F3正斷層。該斷層經西山區(qū),沿近東西方向延伸,橫貫區(qū)內且連于區(qū)外,為一規(guī)模較大的正斷層,區(qū)內長度約20km。斷面北傾,傾角27°~79°,落差約50~250m,落差由西向東逐漸增大,對區(qū)內煤田有一定破壞,部分地段使賦煤地層埋藏變深。
(4)F4逆沖斷層。位于后窯井田—砂棗泉井田的北側,軸向近東西,亦為走向斷層,東端與F1斷層相交,據(jù)區(qū)內資料整體分析,仍為F1逆沖斷層的配套斷層,即以F1大的逆沖斷裂為主體,伴生組合有次級構造,形成上陡下緩的多個次級逆沖面和多個地質片體。
(5)傾向小斷層。區(qū)內的主體褶斷方向為北東東向,為南北擠壓應力下的構造形跡,同時伴生有東西向的小張力作用,從而產生了數(shù)量多、規(guī)模小的近南北向及北北東向的小斷層(如F101、F105)。這些斷層以正斷層為主,延展長度短,落差?。ǘ鄶?shù)落差為5~10m),對礦區(qū)煤層有一定影響。
本井田位于井田總體處于西山復式背斜的南翼,單斜構造,褶皺發(fā)育很少。地層傾角較緩。井田內雖然斷裂存在較多,但主要斷裂地處本井田的北部及中南部,地震勘探控制程度較高。首采區(qū)內的斷裂多為0~5m,對4-1號煤層影響有限,因此首采區(qū)構造復雜程度確定為二類中等構造類型。
砂墩子煤礦可采煤層三層,其中1-1 號煤層面積可采系數(shù)為41.0%,煤層結構簡單,煤層屬厚煤層;1-0號煤層面積可采系數(shù)為20.4%,煤層結構簡單,屬薄煤層;4-1號煤層面積可采系數(shù)為59.6%,煤層結構簡單,屬大部可采的較穩(wěn)定厚煤層。
井田內主要煤層變質程度較低,為不具粘結性的(21BN-31BN)不粘煤。各煤層的原煤干燥基高位發(fā)熱量(Qgr.d)平 均 在27.78~28.86MJ/kg 之 間,平 均 值 為28.34MJ/kg。
煤中有害元素包括硫、磷、氟、氯、砷等元素,各采樣點原煤全硫在0.06%~0.83%之間,浮煤全硫在0.03%~0.38%之間。各煤層原煤全硫在0.16%~0.24%之間,平均值為0.21%;浮煤全硫在0.14%~0.28%之間,平均值為0.20%。各煤層原煤磷含量在0.001%~0.133%之間,平均值為0.012%。各煤層原煤氟含量在49~282μg/g之間,平均值為95μg/g。各煤層原煤氯含量在0.015%~0.292%之間,平均值為0.074%。各煤層原煤砷含量在1~5μg/g之間,平均值為2μg/g。井田內各煤層有害元素含量具有以下特征:特低硫、特低—低磷、特低—高氟、特低—中氯、特低—低砷煤,煤中有害元素含量總體較低。井田煤層煤質變化較小,發(fā)熱量較高,有害元素含量相對較低,是優(yōu)質的火力發(fā)電用煤,工業(yè)鍋爐和民用燃料。最終評定為較穩(wěn)定煤層。
煤層的瓦斯變化規(guī)律,其一,煤層的瓦斯含量一般隨煤層埋藏深度的增加而有升高之趨勢;其二,煤層瓦斯含量一般在厚煤層中相對富集。
瓦斯梯度:即指煤層中沼氣含量平均每增加1m3/t的煤層下延深度。計算公式:
式中:a——相對的沼氣含量梯度;
H——煤層的某一深度,一般采用某一水平的平均深度;
H0——瓦斯逸散帶深度;
q——煤層深度為H的沼氣含量;
q0——瓦斯逸散帶下界的沼氣含量,經計算1-1號煤層、4-1號煤層瓦斯梯度平均分別為14.76、74.4。
井田總體位于寬緩背斜西山背斜的南翼,由北向南傾向依次為西—南西—南,沿傾向發(fā)育少量寬緩的次級褶皺,井田內斷層較發(fā)育。井田內含煤地層為侏羅系中統(tǒng)西山窯組,可采煤層三層,為1-1煤層、1-0煤層、4-1煤層,主要可采煤層厚度有一定變化,但規(guī)律性較明顯,結構簡單。各煤層煤質相近。煤層為較穩(wěn)定煤層。井田內煤層的瓦斯變化隨煤層埋藏深度的增加而有升高之趨勢,煤層瓦斯斯梯度明確,瓦斯分類為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