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宏霞[太原師范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張錦榮[太原市泰華高級中學,山西 太原 030003]
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如何做一個智慧的思政課教師》一書,是郝雙才撰寫的一本關于思政課教學研究的專著。該書重點介紹了當前思政課教學面臨的一些瓶頸問題,并站在學科的內(nèi)在本質(zhì)上進行針對性分析并提出具體對策。此書并不只是思政教學相關內(nèi)容的收集與整理,更是作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與實踐得出的匠心之言,也是開始思政課教學的一本重要的書籍。此書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以及研究內(nèi)容的鞭辟入里都值得讀者細細品味、慢慢享用。
從本書的整體布局來看,全書共分為八個章節(jié),即“立德樹人”“課標意識”“破題立意”“語言轉(zhuǎn)換”“線穿珍珠”“合縱連橫”“區(qū)間課堂”“課堂生成”。它將思政課教學理論知識與課堂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同時強調(diào)思政課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個人意識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度绾巫鲆粋€智慧的思政課教師》之所以能夠讓讀者“品之有味”,與本書的寫作方式有關。
其一,作者從教學中的全過程進行論述,從定位課程——引領方向——明確主題——實現(xiàn)價值——選擇事例——整合資源——重構模式——激發(fā)活力出發(fā),層層剖析,思路清晰,邏輯嚴密。一門學科的教學問題,首先涉及的是該課程的性質(zhì)。明確了學科性質(zhì),就為后面的研究對象、研究范疇、研究內(nèi)容以及學科地位、學科功能的確定提供了可靠基礎。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這是對思政課性質(zhì)的明確定位,為我們進一步分析不同學段思政課性質(zhì)的不同表述提供了基本的學理遵循。明確了思政課的性質(zhì),我們可以高屋建瓴地研讀課標、分析教材、整合資源和教學設計,就可以有目標、有方向地進行一系列的教學工作,從而充分保障教學質(zhì)量。
其二,作者以學術性的視角深入淺出地分析問題,學術視野極其開闊,資料翔實,運用大量的理論和證據(jù)闡釋了成為智慧的思政教師的詳細策略,同時又通過全新的思維方式解析了思政課教學研究中所涉及的具體案例,這些案例和實施建議為成功的課堂經(jīng)驗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徑,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名教學專家的學識度與專注力。我們都知道,課例是教師成長進步的有效抓手,是提高教師教學素養(yǎng)的便捷途徑。本書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典型課例,這些課例有的是說明作者所提出的一些主張的,有些是解釋比較深奧的理論問題的,有些是為我們提供示范性資料。這些課例既典型又精致,既有趣又有效,既別致又恰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其三,作者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秉承“真實”“客觀”的原則,從對教學瓶頸問題的分析到教學效果的反饋,再到教師智慧成長進行了總結與梳理。在閱讀此書時,讀者可以看到作者對于思政課教學問題的思考、對于教學理論知識的實踐運用、對教學案例的分析與點評;也可以看到作者對于每一章節(jié)所做的精心設計與總結;還可以看到作者對于新時代思政課教學問題的發(fā)現(xiàn)與探討,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教育研究工作者嚴謹治學、獨立思考、追求真知的良好形象,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作者對思政課教學研究與實踐工作的熱愛。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作者的立意高遠、視野廣闊,而且能夠感受到他對于學生的愛、對于教學境界的追求。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特點。
費孝通先生曾在《鄉(xiāng)土中國》中寫道:“我無所顧忌地想打開一些還沒有人闖過的知識領域”“教師的任務主要是在引導學生敢于向未知的領域進軍,作為教師的人就得帶個頭?!雹佟度绾巫鲆粋€智慧的思政課教師》秉承了這一種理念和原則,內(nèi)容研究并未局限于已有的研究框架,而是另辟蹊徑巧選角度,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證研究,都體現(xiàn)出作者獨特的研究視角。
本書以如何點亮思政課教師智慧之光為中心,以解決思政課教師的教學瓶頸問題為重點,以一種全新的思維和方法進行深入分析。如書中所說“化繁為簡”與“化簡為繁”并重、“舉重若輕”與“舉輕若重”共舉。思政課教學問題是思政教育碩士所關注的專題研究,關于思政課的定位問題,筆者也從多種文獻和網(wǎng)絡資料進行查閱求證,相關著作很多,中國知網(wǎng)上也有數(shù)篇文章,其中以該書的論述最為系統(tǒng)。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述:“目前,學術界對于思政課的性質(zhì)有不同的認識,歸納起來,有幾種觀點較為典型。”關于思政課定位的問題原有的定義和解釋也僅局限于分類不同,當前教育學科發(fā)展的日新月異已顯而易見,學術更新的廣度與速度更是前所未有,尤其是在思政學科前沿話語的體系下,如何轉(zhuǎn)變教學思維,傳統(tǒng)教學理論又將面對怎樣的變革與沖擊都是當下需要關心的問題。因此,關注最前沿的思政課教學問題,把握未來思政學科教學的發(fā)展趨勢成為未來學者開展研究的新要求,其理論研究的前沿性十分鮮明。本書研究始終緊跟思政課教學研究的潮流,從而展現(xiàn)出卓爾不群的研究品味以及獨具特色的研究洞見。因此,該書基于作者深厚的學術積累,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了作者關于課標、主題、語言、教學設計、課程資源等,體現(xiàn)了“立足現(xiàn)實、開拓引領”的研究宗旨,而不是復述已有研究。在這個意義上,該書充分體現(xiàn)了研究的前沿性。
“課標意識”這一內(nèi)容,文章從課程標準切入,探討了樹立課標意識的重要意義,針對教學中的具體問題,對思政課教師課標意識培養(yǎng)的途徑與方法做出了具體闡述。文章從多個角度對這一疑問進行探尋,最終借用思政課教材實例,要求教師努力做到:無標不備課、無標不上課、無標不說課、無標不聽課、無標不評課,要努力按照課程標準把課程的目標完成好,而不能只滿足于在三尺講臺上把課本知識講好,學會既要聚焦課堂,更要放眼課程。
梁啟超先生曾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提到:“有許多人愛下判斷,下得太容易,最易陷于武斷。資料和自己脾胃合的,便采用;不合的,復刪除;甚至因為資料不足,從事偽造?!雹诙摃鴥?nèi)容并未直接嫁接前人論斷,雖經(jīng)多方求證與作者自身教研經(jīng)驗獲得教學的事實——“事實依據(jù)”往往是學術論斷強有力的證明,但問題剖析以何種角度,能達何種深度并非易事。作者由此及彼,接連提出了破題立意、教學的“活”等概念進而推及“破題過程”“立意過程”。這些嚴謹科學觀點,研究可謂深入。這一點為未來學者的教學研究設計提出了新要求,也是對當下正處于摸索階段的教學設計者的重要反思,也體現(xiàn)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從理論到實踐的研究邏輯。該書注重帶給讀者以實際案例的示范和吸引,同時引導讀者突破日常教學中難以察覺的定式。思政學科科學方法則給讀者一種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思政課教學理論,指出了啟發(fā)性與示范性的發(fā)展道路,呈現(xiàn)了與眾不同的研究視角。該書能夠指引讀者將思政課教學研究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相結合,實現(xiàn)有機統(tǒng)一。
書中多處采用了教學實例的論述方式,以教材分析和教學實例整理了大量實踐資料,在教學理論的晦澀難懂處常常采用案例,此種方式更加利于讀者的理解與信息獲取,尤以第五章“線穿珍珠”的內(nèi)容為甚。例如,在“學會精選教材中的事例”中,以“少年有夢”一課為例來分析教材事例如何精選,設計了織夢、追夢、圓夢、中國夢四個環(huán)節(jié)。在“學會精選教材外的案例”中,涉及課程的諸多問題,關鍵是要吃透課標和教材,達到對思政學科體系的整體把握,先在“理”這方面一以貫之,之后再用“事例”體現(xiàn)其“道理”。所以,當教材中的材料無法使用時,可以在教材之外大膽選擇。作者以《夯實法治基石》一課為例來說明真實事件如何選擇和使用。《夯實法治基石》一課將“聶樹斌案”引入課堂,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上,采用“一則案例,初識法治”“深入案例,再識法治”“撫今憶昔,縱論法治”“全民參與,共奔法治”。在“學會編撰恰當?shù)墓适隆敝?,教師要博覽群書,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要做好平時的案例收集和積累工作,多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記錄下來,作者以“深深淺淺話友誼”一課為例,說明如何編撰一個比較好的情景案例,這種解析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系統(tǒng)性。
更讓讀者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每章標題下都加入了古代詩句的方式對整章內(nèi)容進行概括。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章看落筆,議論馳后先,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一物其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連橫加合縱,漸次入佳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等等。這種方式讓論述更加飽滿,也讓讀者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專業(yè)場域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一些現(xiàn)象:有一些專家所寫的書籍,往往擺著一副學究的面孔,喜歡用玄虛的理論來包裝,用艱澀的文字來粉飾,而對于真正的一線教師或者教育工作者并無太多幫助。而這本《如何做一個智慧的思政課教師》,縱觀全書,作者站在新時代教育理論的高度與思想前沿,本著不忘初心、不忘本來的使命和擔當,給思政課教師的教學帶來啟迪,帶來具體可操作的指導。
每門學科都要善于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并有機融入所任學科,思政課教學也不例外。這就要依據(jù)思政學科的內(nèi)容進行挖掘。我們要結合思政課程所歸屬和服務的學科與專業(yè)的形成背景、發(fā)展過程、現(xiàn)實因素和未來趨勢,尤其是所涉及的科學家或模范先鋒的優(yōu)秀事跡,挖掘其中所蘊含的責任感、使命感、愛國主義精神、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使之內(nèi)化為學生的價值追求、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同時,要把挖掘的思政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學之中。對融入的內(nèi)容、時點、方式等進行科學合理分析,確保知識教育要求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統(tǒng)一要求。選擇靈活的、多元的教學方法作為輔助,如探究式教學、情景模擬教學、議題式教學、辨析式教學、項目式教學等,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問題并探究背后所蘊含的理論思維、方法論和價值判斷,激發(fā)學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體驗,實現(xiàn)對學生的價值引領。
正如書中所寫的:“教學智慧是教師長時間積淀下來的在不斷變化的教學情境中隨機應變的教學技能和技巧?!比绾巫屛覀兊恼n堂變得繁花似錦、春意盎然離不開教學智慧。而教學智慧的生成離不開教師意識的轉(zhuǎn)變——從“知”到“智”。新時代教師必須不斷追求高水平、高效率課堂,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手段,然而在此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才是最需要發(fā)展與進步的。高水準課堂的構建,需要優(yōu)秀的教學組織者與引導者——智慧的思政課教師。教師要勇于轉(zhuǎn)變教學意識,因為那些只會“教書”不 “育人”,或“腹中有書、目中無人”的教師終將被社會淘汰或者邊緣化,所以從“知識型教師”轉(zhuǎn)向“智慧型教師”已經(jīng)成為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趨勢,勢不可擋。做一個智慧的思政課教師,首先要做一個智慧的“學生”,教學智慧是教師教學經(jīng)驗的積累和反思,是教師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和諧融通,智慧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學相長,學無止境,學習研究是智慧的源泉,反思總結是進步的動力。只有擁有教學智慧,才能在新時代中以不變應萬變。
馬克思說:“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xiàn)時代自己內(nèi)心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問題意識是我們思考、研究與行動的內(nèi)在推動力,這既是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本質(zhì)要求,也是成為“智慧”教師的必備意識。思政課的教學研究應帶有明確的“問題導向”意識,而教學中的真實問題往往能夠引領該領域研究走向新的高度,教學需直面當前的思想困惑,不能回避現(xiàn)實中的尖銳問題和復雜問題,深入研究、深層解答重難點問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去審視和回答新時代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針對學生中存在的疑惑做出飽含理性的解析、富有信服力的回應。《如何做一個智慧的思政課教師》從始至終都帶有一種問題意識,無論是針對學科性質(zhì)的定位、對教材的具體分析還是如何教學設計,以及在該書的后記當中提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作者始終保持著一種思辨的態(tài)度。從筆者的閱讀感受來看,本書對于推動教師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助推專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為研究者從事思政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提供理論參考和具體指導,具有普適性和引領性。
①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頁。
②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