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瑤
沉浸式體驗讓游客“穿越千年”感受平遙塵封的歷史、虛擬現實技術讓游客“騰空而起”直視大佛、3D修復和打印技術讓永樂宮“活”起來……隨著數字技術在旅游業(yè)中的廣泛應用,創(chuàng)新的數字旅游體驗項目層出不窮,文化和自然遺產以更多元、立體、生動的方式展現在游客眼前。8月24日,第四屆晉陽湖·數字經濟發(fā)展峰會——數字文博發(fā)展論壇在太原舉行,“數字賦能,讓文物活起來”的主題引發(fā)了專家學者和網友的熱烈討論。跟隨記者,讓我們乘著“數字之風”,“晉”情暢游山西吧!
“今年山西旅游太‘出圈’了,趁著暑假,我也帶孩子感受一下表里山河,三晉人文與風光。”8月26日,來自廣東的家長藍新宇向記者感嘆,“這次我們去了大同、太原和晉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山西不僅散落著先人燦若繁星的智慧,同時還擁有著極具現代感的文旅體驗。”
8月16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對第一批山西省智慧景區(qū)預創(chuàng)建名單進行公告,臨汾市鄉(xiāng)寧縣云丘山景區(qū)、晉城市陽城縣皇城相府生態(tài)文化旅游區(qū)等7家景區(qū)上榜。“說到現代時尚的文旅體驗,我覺得自己特別幸運!規(guī)劃行程的時候看到了預創(chuàng)建名單,我便跟著名單去了趟臨汾。短短三天,我看到了現代設施與山、水、壁畫的完美結合,聽到了雄偉壯麗的威風鑼鼓,嘗到了美味的牛肉丸子面。不得不說,樸實真誠的山西人民和風光旖旎的山西美景,讓我的暑假過得格外有意義?!蔽錆h游客張一寧熱情洋溢地告訴記者。
云丘山工作人員介紹,景區(qū)利用5G+VR/AR、移動云等技術,打造了全省首個旅游行業(yè)“5G+全方位綜合管控智慧景區(qū)”,助推老牌景區(qū)強勢“出圈”。
“作為近年來文旅行業(yè)熱門詞,沉浸式體驗融合新媒體藝術、裝置藝術、數字影像、特效、燈光設備技術等,全面覆蓋觀眾視角,通過互動感應系統(tǒng)與觀眾互動,讓觀眾沉浸在充滿趣味性、夢幻化的體驗中,極具美學價值?!碧變簬煼陡叩葘?茖W校教師杜磊向記者感嘆。
通過云岡石窟的VR體驗系統(tǒng),游客手指一動,便可“騰空而起”平視佛像。不僅如此,游客還可以在任意位置觀看佛像細節(jié)以及窟壁上的浮雕和壁畫。網友@向云端在山西日報客戶端留言:“VR系統(tǒng)讓我得以近距離凝視佛像感受歷史沉淀,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這座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創(chuàng)造出的一座佛國圣殿,這種感覺仿佛瞬間‘穿越’千年,令人沉醉。”
乘著數字之風,我省不斷加強文化資源數字化。喬家大院新增智能AR導覽眼鏡游覽體驗項目,讓喬家的人文歷史、建筑院落、石雕磚雕、家族演變、文化習俗近在眼前;晉城結合數字化VR技術和網絡技術,帶領觀眾“云游”晉城“國?!?;山西文旅數字體驗館運用VR、MR、全息成像、體感交互等技術,打造出“活著的4K數字畫布”“全沉浸感的投影空間”“光影中的探秘之旅”……
“太震撼了!一定要來看《又見平遙》!”博主@晴朗在抖音App發(fā)布的《又見平遙》演出的相關視頻,吸引了42.9萬次點贊和4.9萬次評論,網友們直呼“把《又見平遙》列入了旅行必打卡清單”。作為沉浸式文旅新業(yè)態(tài)的示范案例,《又見平遙》通過“行走式”的觀演模式和“穿越感”的情景體驗,展現了山西和平遙古城厚重深邃的歷史文化。8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對全國旅游演藝精品名錄擬入選項目名單進行公示,《又見平遙》成為山西唯一入選項目。據了解,《又見平遙》開演至今已演出場次7100多場,接待觀眾量近500萬人次。
事實上,《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guī)劃》發(fā)布以來,山西在探索數字文旅品牌建設上闊步前行。3月21日,在山西2023數字文旅品牌創(chuàng)新大會上,“數字”成為與會嘉賓共同關注的高頻熱詞。在剛剛結束的第四屆晉陽湖·數字經濟發(fā)展峰會,數字文旅再度掀起熱議……《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打造“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通過數字化引領、撬動、賦能作用,打造文化特色新業(yè)態(tài)。
數字經濟和旅游業(yè)的深度融合,也為加快旅游產業(yè)化發(fā)展提供更廣闊空間。太原的天龍山石窟,利用沉浸式影院、幻影成像、3D投影等形式,還原石窟被盜鑿前的樣貌,展現美輪美奐的石窟藝術。山西博物院依托深厚的館藏資源,傾力打造的“走向盛唐——山西北朝壁畫中的融合之路”專題數字展于2023年1月上線后,獲得了網友的一致好評?!吧轿鞑┪镌涸诿總€重要展覽時都配套有一定的數字展覽,除走向盛唐外,還有大河上下等專題的數字展覽。”山西博物院副院長趙志明介紹,“數字文博一直在路上?!?/p>
云岡石窟“行走”世界、永樂宮壁畫立體重現,天龍山石窟造像數字復原,平遙雙林寺彩塑實現數字重生,“晉侯穌鐘”數字藏品引爆文博元宇宙……當文物保護插上“數字”翅膀,真正實現三晉大地上的文物“活”起來。
推動數字技術和文物保護利用深度融合,數字化保護將成為“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途徑和載體?!敖鼛啄?,山西博物院在數字化的研究、保護、展示和文化傳播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利用數字技術進行無損的病害分析和多廣譜技術,對壁畫進行模擬修復,不僅能夠還原之前的一些色彩,而且能夠模擬恢復一些圖像,相關的成果在我們博物館有所展示?!壁w志明介紹,“山西博物院53萬件文物,光珍貴文物就有4萬多件,但是現在三維采集才完成了756件套,1000多平方米的壁畫我們才完成了428平方米,我們的任務還很重。”
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以擁有960多年歷史的應縣木塔為例,如何運用數字化將這一種超復雜的結構進行分解?北京建筑大學副校長李愛群介紹道,“通過對31個關鍵構件、52種斗栱進行逐一分解,獲取和生成最真實的基礎數據,最終通過構件之間的關聯生成真實結構。智能識別、智能推演和多層級從整體到局部、到關鍵點的智能表達,這樣一種多層級的表達最終實現對超復雜結構有效數據、參數的提取,進而判別。”
同樣,也是通過這樣的數字技術讓我們得以精準認知云岡石窟。“對第18窟內部每一個佛像乃至主體都進行了精準數據獲取。獲取過程中需要把握它的關鍵部位,比如說面部、主軀干以及一些細節(jié)。所有這些大數據其實我們都希望能夠用智慧表達來輸入參數,特別是輸入一些關鍵的容易獲取的參數,來對內部進行認知和表達?!崩類廴貉a充道。
那么,未來我們應該如何進一步做好數字的留存和虛擬修復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陳軍認為“以實景三維為抓手,促進數字化發(fā)展,賦能高質量發(fā)展,是時代的需求。時空信息支撐數字化發(fā)展、支撐高質量發(fā)展,是必然趨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