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芬,朱李韻(上海杉達學院,上海 201209)
什么是藝術品?不同學派歸納的定義都不相同。從馬克思勞動論的角度出發(fā),藝術作品,簡稱藝術品,是人類各種藝術勞動形式的成果,具有特定表現與價值。從價格角度劃分,可分為低端、中端與高端;按時代劃分,可分為古代、近現代和當代;按種類劃分,可分為陶瓷、貴金屬、字畫、青銅器、雕塑等;按法定交易屬性劃分,可分為法律允許的、禁止的和限制交易的藝術品。我們的研究聚焦古代陶瓷藝術品,歸類法律允許交易的文物,是國內外收藏的主力分支。
在中國,藝術品的主要交易模式是拍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除了我們熟知的拍賣行、畫廊、博物館機構,藝術銀行、藝術品租賃、融資等新模式開始萌芽[1],數字化推動了線下線上雙層交易空間的建設[2],金融化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藝術品市場的流通限制。
不過,藝術行業(yè)發(fā)展之路曲折起伏。從1961年《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82)》及2020年的最新修訂,中國藝術市場經歷了萌芽、奠基、開放、拓展、狂潮、泡沫、破滅、蕭條、復蘇的全過程。反思問題根源,藝術品投資的估值定價是核心問題,而不完善的市場機制助長了誠信缺失的風險。我們從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市場供求理論出發(fā),通過文獻研究與實地采訪,探究中國古代陶瓷藝術品的定價機制,分析投資風險產生的原因,為藝術收藏投資者和交易機構規(guī)避風險尋找安全墊。
如圖1所示,D1、D2、D3是一系列的需求曲線,需求量與價格成反比例關系;S0是普通的供給曲線,供給量與價格成正比例關系。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的交點是市場價格平衡點,如果供不應求,價格上升;反之,價格下跌。藝術品定價服從市場供求模型,不過由于稀缺,供給量很難拓展,尤其是古代藝術品,供給曲線趨向垂直,市場的價格平衡點接近每一條需求曲線的頂點。影響藝術品需求的因素包括收藏者的準入、數量、收入、偏好、預期,藝術品價格的變動以及收藏投資者對價格的敏感度等。而藝術品本身的價值,像萬有引力一樣牽引需求曲線的曲度變化和移動趨勢。
圖1 供給與需求模型
什么是藝術品的價值?學界眾說紛紜。我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82)》的定義,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3]三個維度,分析古代陶瓷藝術品的價值。
歷史留存的遺物與遺跡是歷史時代的見證,從不同角度反映文物生產時代的社會面貌,包括政治制度、經濟發(fā)展、軍事、文化、宗教、民俗習慣等。中國文明的每一時期都會在古代陶瓷藝術品身上找到蹤跡。陶瓷的發(fā)展遵循生命周期的規(guī)律,經歷了起源、成熟、高峰、衰落各階段。根據中國陶瓷史[4-5]的記載,中國陶瓷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7 000多年前的黃河流域,以彩陶為代表,比如大地灣一期文化和半坡文化。夏商周是奴隸社會,在燒制白陶與印紋硬陶的經驗基礎上,中國出現原始瓷器,其價值不亞于同時期的青銅器。春秋戰(zhàn)國與秦漢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孕育與成長期,陶器鼎盛,比如秦陶俑、漢鉛釉陶,而東漢時期,中國完成原始瓷器向瓷器的轉化,成熟的青瓷器誕生了。魏晉南北朝戰(zhàn)爭不斷,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大批漢民南遷,江南瓷業(yè)開始崛起,青瓷貫穿南北,北地開拓白瓷與黑瓷,佛教在漢地傳播,佛教題材出現在陶瓷圖案中。隋唐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全盛期,青瓷白瓷交相輝映,唐三彩雄渾大氣、裝飾飽滿、人俑富態(tài)生動。宋代分南北,各地窯爐風格迥異,陶瓷工藝爐火純青,造型精致內斂。元明清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尾聲,卻是陶瓷留世作品極為豐富的時代。近現代藝術的起點對陶瓷業(yè)的界定并不清晰,有些史學家把晚清列入古代藝術品門類,另一些人則認為晚清是近現代的起始點[6]。當代陶瓷藝術品一般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起算,與國際當代主義藝術運動相呼應。
文物是傳承歷史的載體,但文物與古代藝術品不是同一概念。古代藝術品除了歷史價值之外,還需要有藝術價值。藝術價值是指藝術品所體現的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及藝術手段,反映民族性、地域性與獨創(chuàng)性。我國古代陶瓷藝術品是各朝制陶人智慧的結晶,它反映了歷史文明的發(fā)展和進步。行家說:“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币馑际且患玫奶沾芍破芬浭制呤尾拍艹纱笃?。在歷史各朝代有限的條件下,燒制陶瓷工藝難度極高,制作過程非常復雜,手法要求精練,每一道工序都必須做到嚴謹、細致,才有可能燒成精品,因此陶瓷被稱為“火的藝術”。此外,由于中國朝代更替、戰(zhàn)亂不休,陶瓷易碎,作品自然損毀和流失極為嚴重,因此,中國古代陶瓷精品的留世存量極為稀少,價值連城。筆者以宋瓷與元明清瓷為例,詳細介紹中國古代陶瓷藝術品的藝術價值。
宋瓷,大多數是青瓷與白瓷,青瓷色如翡翠,白瓷瑩潤如玉,造型典雅,樸實無華,氣韻雋永,回味無窮。相比明亮艷麗的粉彩瓷與琺瑯瓷,宋瓷的美是靜謐、含蓄的,這與當時的社會氛圍有很大關系。宋初政治主張抑武崇文,文人地位提升,文化氛圍濃厚,宋人的文化素質普遍提高。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造就了宋瓷清新秀麗、典雅優(yōu)美的藝術風格,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的作品代表了中國單色釉瓷的最高水平。由于當時燒制條件受限,名窯出品率低,后因北宋滅亡,五大窯所制的精品瓷,難以保存,存世量極少,市場價值不可估量,是全球博物館和收藏投資人夢寐以求的至寶。比如北宋汝窯瓷器,存世不足百件。2017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北宋汝窯天青釉洗(圖2)以2.94億港元的價格成交,這印證了一句古話“縱有家財萬貫,不及汝瓷一片”。
圖2 北宋汝窯天青釉洗 (北宋末年,1086—1106 年) 圖片來源:中國書畫網
北宋汝窯天青釉洗,原為臺灣實業(yè)家張?zhí)砀?982年蘇富比拍賣會上購得,藏于自己創(chuàng)辦的臺北鴻禧美術館。2000年,此寶轉由臺灣樂從堂曹興誠收藏。2017年蘇富比拍賣會后,由一位亞洲私人藏家競得收藏。
然而,中國國內古代藝術品市場的主角并不是宋瓷,而是元明清瓷。因為中國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國有文物與非國有的珍貴文物,禁止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買賣交易。宋瓷及宋代以前的陶瓷藝術品,大多是出土文物,歸國家所有,或因其獨特的歷史藝術價值,被歸類為珍貴文物,因此無法在國內的藝術收藏市場上流通。而元明清時期的陶瓷藝術品,年代距今不遠,民間流傳的數量比較多,除了出土文物之外,很多瓷器的市場交易與私人收藏獲得文物新法規(guī)的許可。
元明清的陶瓷發(fā)展,應“天時地利人和”。所謂“天時”,是指宋代成熟的陶瓷繪畫藝術為元明清創(chuàng)制斗彩瓷、琺瑯瓷和粉彩瓷奠定了基礎。一件普通的瓷器在繪畫的襯托下,如點睛的游龍,靈動炫目?!暗乩笔谴啥季暗骆?zhèn)盛產高嶺土,而高嶺土是燒制陶瓷重要的原材料?!叭撕汀笔侵刚紊蠈拥耐瞥绱龠M了陶瓷業(yè)發(fā)展,比如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幾位皇帝,都是陶瓷收藏愛好者,不僅熱心指點,還會親自創(chuàng)作。元明清的陶瓷工藝成熟、外形豐富、種類繁多、紋飾不拘一格,甚至鑲嵌金銀,尤其是官窯貢品,制作精美,在國內外收藏界都有很高的認同度。比如,2005年7月12日,在倫敦佳士得舉行的“中國陶瓷、工藝精品及外銷工藝品”拍賣會上,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圖3)以1 400萬英鎊拍出,加傭金后折合人民幣約2.3億元。瓷罐主體紋飾為《鬼谷子下山圖》,講述了鬼谷子在齊國使節(jié)蘇代的請求下,下山搭救徒弟孫臏和獨孤陳的故事。罐上圖案栩栩如生,畫工細膩,出自名家之手,為傳世元青花瓷器中的絕品。相傳此罐是荷蘭的范·赫默特男爵于1913年在中國購得,由子孫傳承。由于一直被誤判為明青花,所以收藏者與拍賣行沒有予以重視,這件瓷罐留在家中墻角放雜物。直到該家族第三代子孫無意展示時,專家鑒定此罐為元青花人物故事瓷罐,是現今存世八件中的一件,藝術拍賣界才重新審視其珍稀價值。拍賣現場的競拍異常激烈,此罐最終由倫敦古董商朱塞佩·埃斯凱納齊競得,由一位海外收藏家匿名收藏。
圖3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制作時期:元朝,可能在1351 年前后) 圖片來源:雅昌藝術品拍賣網
除了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之外,中國古代陶瓷藝術品還蘊含了深厚的科學學術價值,不僅為社會科學研究提供可靠的素材,也是中國自然科學進步的見證。從材料、工藝、設備、人員、設計、生產到保存,每一個陶瓷產業(yè)的細節(jié),是五千年來一代代陶瓷人創(chuàng)新和傳承的結果,為推動中華文明的進步做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拍賣,英文為auction,是一種公開叫價競購的交易模式,有升序與降序競價兩種類型。有確切歷史記載的最早的拍賣活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古希臘希羅多德筆下的婦女拍賣?,F代拍賣活動的最早記錄,出現在1595年的牛津字典中。17世紀的英國,人們經常在倫敦的小酒館或咖啡屋里組織藝術品拍賣會。18世紀初,大型專業(yè)拍賣行出現在藝術品市場上,比如1744年,拍賣交易商在倫敦創(chuàng)建了蘇富比,1766年創(chuàng)建了佳士得。
中國藝術品市場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市場,尤其是古代藝術品,出入國境有嚴格的管控。國內古代藝術品拍賣遵循標準流程:拍賣委托、鑒定、公告、備案(如果涉及文物需要報審)、預展、競買登記、組織拍賣、結算交付。古陶瓷拍賣品估值前必須進行三項鑒定檢測[7]:
(1)辨別真?zhèn)巍V挥型ㄟ^鑒定、分出真?zhèn)蔚墓糯沾伤囆g品方可評估定價。
(2)有無損毀。只有完整的、基本完整的、大部分無損的古代陶瓷藝術品可以進入拍賣會;有嚴重殘缺、污損、無法補救的古代陶瓷藝術品,拍賣行一般不予評估。
(3)來源合法。通過合法途徑獲得的古代陶瓷藝術品才可進入拍賣評估程序。
拍賣交易的價格系統(tǒng)由四個價格組成,分別是拍賣委托人(賣方)期待的價格、拍賣行(中介)評估的價格、競買者競拍的價格(買方)以及藝術拍賣品的市場價格。拍賣品的底價由委托人與拍賣行共同協(xié)商確定,一般是市場價格的三分之一,這樣可以調動競買人參與拍賣的積極性,拓寬競價空間,容易實現良好的競價拍賣效果。如果拍賣品的底價與市場價格不相上下,加上拍賣傭金甚至會超出市場價格,收藏投資人來拍賣行參加競價的積極性就會減弱。競買者現場舉牌競價,價高者中標,中標價就是拍賣品的成交價。
拍賣品的市場價格,沒有直接出現在拍賣流程里,但是像無形的手驅使著拍賣價格系統(tǒng)里的所有社會角色:拍賣行按市場行情估價,賣方按市場價格協(xié)商底價,買方參考市場價格舉牌競價。藝術品的市場價格在實踐中是怎樣測量的?常見的方法有四種:平均價格法、重復交易法、類比法和特征價格法[8]。
平均價格法用藝術家某個創(chuàng)作階段的作品總成交價除以成交作品的面積來計算藝術品的平均價格。陶瓷業(yè)界將作品面積改為陶瓷作品尺寸,按藝術家知名度與成就分級計算藝術品平均價格。這種平均價格計算方法目前在字畫領域里普遍使用,在當代陶瓷藝術品估值上也獲得認同與推廣。不過,平均價格法在衡量不同朝代的古陶瓷藝術品時容易產生誤差,尤其是珍貴文物孤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學術價值,市場平均價格往往無法準確評估。
重復交易法根據同一藝術作品重復成交的數據測量藝術品價格變動趨勢。這種方法可以降低平均價格法的誤差,不過,很難測量重復成交率低的古陶瓷藝術品及不同的周期效應。
類比法是國內藝界對古代陶瓷藝術品定價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用同一朝代、同類工藝、同種形態(tài)的作品價格作為參照價格,按拍賣品藝術品質分級,用中品確定基準價,上品與下品價格在基準價基礎上雙向調整。不過,這種方法無法為異形或獨特作品提供同類參考價。
特征價格法[9],又被稱為Hedonic模型法或效用估價法,核心理念符合需求曲線,即人對物品的需求源于物品內部可以滿足效用的某個特征。初次交易的拍賣品估值以及大多數競買者的競價都是特征價格法。專業(yè)的收藏品投資人會采用成本加利潤率的方法對古陶瓷藝術品估值,這種方法也是特征價格法的應用,他們將藝術品看作資產,關注終端收藏者的偏好,預測藝術資產增值的潛力,依據收益與風險比在拍賣會舉牌競拍。
在實踐中,以上四種方法會被組合運用。比如國內拍賣行通過陶瓷尺寸查找市場平均價來確定拍賣品的基礎價,然后參考同類作品價格,根據拍賣品的個體特征計算調整系數,再用基礎價乘以調整系數,添加拍賣行各項經營費用,完成拍賣品的初步估值,最后與拍賣委托人就拍賣品初步估值協(xié)商,共同確定拍賣品的底價。
由于國內外市場的分割,國內藝術品的估值定價與國際市場的趨勢并不同步。據上海拍賣行陶瓷拍賣分部的負責人介紹,海外陶瓷文物收藏品的拍賣價格對國內拍賣品定價沒有顯著的影響,除非拍賣委托人出示相關資料,如拍賣品在海外獲得的報價或證書,在這種情況下,國內拍賣行會在評估拍賣品底價時參考海外估價,或在拍賣品展示時向公眾宣傳,提升關注度。
最新藝術金融的研究分支,嘗試用科學方式和數學模型來解決藝術品真實貨幣價值的問題,而有效的藝術品價格指數有助于判定藝術品價格[10],把握投資風險。梅摩中國瓷器雜項指數采用重復交易法編制,數據來自蘇富比和佳士得海外陶瓷拍賣價格記錄(1937年至今)。雅昌藝術品瓷器指數運用平均價格法編制,數據源是中國國內陶瓷拍賣價格記錄,可以清晰反映國內陶瓷藝術品的成交規(guī)模、平均價格、波動趨勢、與經濟周期契合的交易關聯(lián)效應等(圖4),是國內藝術市場與陶瓷研究常用的藝術指數。
圖4 雅昌藝術品瓷器指數
即使中國頒布各項法規(guī)管理國內藝術收藏市場,誠信缺失的道德風險依然存在,而且在不完善的市場機制推動下,給收藏人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市場上造假猖獗,贗品泛濫,高仿做舊形成了研發(fā)產銷的完整產業(yè)鏈,甚至藝術品鑒定機構、鑒定專家資質、鑒定證書也有造假的問題。如果造假得不到有效治理,會像阿克爾諾夫提出“檸檬市場”那樣,假冒偽劣的藝術品充斥市場,擠兌驅逐真品,最終整個市場萎縮、陷入蕭條。國內拍賣交易機制有待完善,古陶瓷拍賣市場經常出現“天價設局”、操縱競拍、虛假買家、舉牌做托等現象,交易價格及結算交割都存在虛假欺詐與操縱的問題。最后,古陶瓷藝術市場投機嚴重,收藏投資出現羊群效應,題材炒作,盲目跟風,容易形成泡沫,造成藝術品價格暴漲或暴跌,甚至對缺少專業(yè)知識的老人也會進行藝術詐騙。
保護收藏投資人的利益,健全法規(guī)監(jiān)督,反欺詐、反操縱、反投機與內幕交易,建設公平、公正、公開的藝術品市場,切實幫助收藏人減少投資風險,這是藝術市場監(jiān)管的使命。鼓勵藝術金融研究,協(xié)調藝術品定價機制,確定藝術品定價標準,抑制價格泡沫,這是減少藝術收藏市場系統(tǒng)性風險的有效途徑。加強對收藏投資人的教育,提升古陶瓷藝術品投資者的鑒賞能力、辨別能力、投資分析能力、文物收藏保護能力,為收藏者規(guī)避投資風險奠定知識基礎。加快對專業(yè)收藏鑒定與服務人才的培養(yǎng),支持拍賣行與文物商店等專業(yè)藝術中介機構的建設,發(fā)揮拍賣協(xié)會等行業(yè)協(xié)會的作用,為實現藝術收藏市場的良性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國設立建設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大力支持文化產業(yè),藝術品投資將成為繼房地產、證券之后的新熱點。古代陶瓷藝術品收藏市場潛力巨大。我們運用經濟學原理,結合拍賣行定價實踐與藝術品指數,分析古代陶瓷藝術品的投資價值與風險,對保護收藏投資人的利益與藝術市場的良性發(fā)展提出建議。展望未來,中國古代藝術品收藏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的交流將不斷加強,為收藏人與收藏研究帶來新的挑戰(zhàn)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