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楚君
距今200多萬年前,地幔柱從吉林東南部地區(qū)突破地殼,滾滾熔巖從破口中噴涌而出。多次噴發(fā)徹底重塑了這里的地形,在地表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火山錐,數(shù)量達100多座。今天,人們將這片地區(qū)稱為長白山火山群。
提到長白山,大家多半會想到天池。天池是長白山火山群中最大的一座火山口湖,火山錐頂部因積水形成的湖泊名為火山口湖。其實,除了天池,在整個長白山山脈分布著眾多火山口湖。這些火山口湖中到底是怎樣的情況,里面有什么?迄今,對長白山火山口湖和相距不遠的五大連池火山湖的深潛調(diào)查都十分缺乏。我們是北京的一支專業(yè)潛水團隊,東北火山湖成了我們2022年的重點深潛目的地。經(jīng)過討論,我們最終選擇了長白山的一座火山口湖及五大連池火山湖。
通往火山口湖的道路
2022年初,在取得有關部門的授權和許可后,我們一行人驅(qū)車奔赴長白山火山口湖。沿途是東北地區(qū)典型的冬日景色:大地白雪皚皚、群山銀裝素裹。冰雪覆蓋讓本就偏僻的長白山人跡更加稀少,一路上都見不到幾個人。
進入林區(qū),我們才領略了真正的“林海雪原”。道路幾乎完全被雪覆蓋,難以辨認,我們只能借助前車的車轍緩緩前進。有些路段的雪被車壓成了冰,車行駛到這些路段很容易打滑。
由于我們此行要去的火山口湖位于一片原始森林中,我們驅(qū)車行駛至距離火山口湖最近的公路后,只能將車停好,取下裝備,步行穿越原始森林。道路已經(jīng)都被雪覆蓋,我們不得不在陡峭的山坡上開辟道路,隨身攜帶的潛水裝備更是增加了行進的難度。
接受這次任務的潛水員是我和資深潛水教練祺哥。下車后,我們穿上全套底衣和干式防寒衣,帶著需要攜帶的物品,向火山口湖進發(fā)。
2 個小時的破冰工作后,潛水員入水
從停車點大約步行30分鐘后,我們終于來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鹕娇诤谋砻嬉呀?jīng)凍結(jié)成冰,上面還覆蓋著及膝深的積雪,這么厚的積雪讓來自北京的我們十分激動。在破冰下水之前,我們首先要清除積雪,讓冰面暴露出來。
長白山山脈火山口湖每年的冰封期是很長的,并且冰封期間陽光無法穿透冰雪照射到水下。我們到達之前也聽到一些傳聞,說長白山火山口湖水下長期光照不足,生物難以在那里生存。
火山口湖下面會有生命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們開始潛水。
由于時值冰封期,我們不得不進行冰潛。冰潛的步驟煩瑣且嚴謹,包括準備裝備、掃雪、破冰、潛水、潛水后的保溫工作等。冰潛屬于封閉空間潛水,難度絕非開放水域潛水能比,在開放水域,潛水員可以按照安全操作隨時浮出水面,但冰潛潛水員只能從破出的冰口子處出入水,這對潛水員的經(jīng)驗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保證冰潛潛水員的安全,在潛水的全程,每位潛水員與岸上人員都有一根安全繩相連,這根安全繩的一端牢牢綁在潛水員的裝備上,另一段固定在岸上。潛水員和岸上支援人員也可以通過繩語進行溝通。同時,在岸上的支援人員需要時刻留意冰口子的狀態(tài),如果再次結(jié)冰,需要進行攪拌或破冰。在冰面上還有備勤潛水員,他們需要穿著全套裝備,隨時準備入水施救或援助。
冰面上氣溫低于水溫,因此,潛水員出水后的保溫工作也很重要。此時,提前搭建的保溫帳篷派上了用場,再加上潛水的時間段是當天氣溫最高的正午或下午,潛水員很快就能適應地面的溫度。
或許是冬季水溫過低,我們并沒有在水中發(fā)現(xiàn)什么生物。于是,我們決定夏季再來潛水。
水下風光
2022年7月,我們一行人再次來到上次我們深潛過的火山口湖,夏季的湖底是否會生機盎然呢?
完成所有準備工作后,祺哥二話不說就潛入水中。剛開始,湖面下方的情況和我們年初下潛時并沒有太大不同,然而,在下潛5米后,祺哥被周圍陡然降溫的湖水嚇了一跳,他從手腕上的潛水電腦表確認了一個驚人的信息:這里的水溫比表層水溫低10℃!多年潛水積累的經(jīng)驗告訴他,他遇到了斜溫層。斜溫層是指湖泊等大體積水體中垂直溫度變化劇烈的區(qū)域。祺哥以往遇到的斜溫層的溫差都沒有這么大,如果水溫繼續(xù)下降,可能會造成潛水員失溫,短時間內(nèi)喪失行動能力并溺水。
在完成水下拍攝后,祺哥當即決定折返水面。人體在寒冷水體中的失溫速度是暴露在寒冷空氣中失溫速度的20倍。
長長的安全繩讓潛水員能順利找到冰口
長白山火山口湖的淺水區(qū)存在很多蝲蝲蛄(長得很像小龍蝦,學名“東北黑鰲蝦”),可能是這里還沒有人潛過水的原因,蝲蝲蛄對我們的警惕性并不高。蝲蝲蛄的行動模式是朝后退的,它們一邊蜷縮身體發(fā)力,一邊向背后游動。
在距離冰口 10米左右的區(qū)域,祺哥又突然發(fā)現(xiàn)了老頭魚的蹤跡。老頭魚學名“沙塘鱧(lǐ)”,這種魚肉多刺少,味道十分鮮美。沒下潛多久就發(fā)現(xiàn)魚類,推翻了長白山火山口湖沒有生命的說法。不但如此,我們還在深水層發(fā)現(xiàn)了更多魚類,它們個頭不大,成群在湖底的巖石上游動,尋找食物。
下潛一段時間后,我們來到了一個較深的區(qū)域。此時,水下一個奇怪的凸起物引起祺哥的注意??拷豢?,他隱約覺得它是生物的骨骼。但由于它在水下的時間過長,一部分已經(jīng)被火山灰覆蓋,難以確認這是不是骨骼。
我們沿著斜坡下潛,穿過淺水區(qū)之后,光照慢慢變?nèi)?。這一段區(qū)域水溫慢慢降低,光照不好。我們借助潛水電腦表發(fā)現(xiàn),表上的水溫慢慢從十幾度下降到幾度。在這段區(qū)域的后半程,我們其實是帶著猶豫前進的,隨著水溫的逐步降低及潛水時間的慢慢延長,我們身體感受到了寒冷。祺哥當時給我比了個手勢,我們再下降最后一米,如果什么都沒有看到,就折返。然而,就是這最后一米我們有了重大發(fā)現(xiàn)!
在水下13米深度,我們看到了大片的紅色生物,它們一端固著在長白山山脈火山口厚厚的火山灰中,一端飄蕩在水中。用手電光照向它們,它們會蜷縮到火山灰中。我們當時十分激動——竟然在長白山火山口湖水溫只有5℃的水下看到了前所未見的水生生物。
祺哥出水后和隊員進行了討論,我也請教了我的生物學老師。據(jù)我的老師分析,從這種生物的形態(tài)特征上看,它很像水蚯蚓(學名“霍甫水絲蚓”),然而我們并未查詢到水蚯蚓可以在如此低溫下生存的研究記錄。
神秘紅色生物
水下疑似骨骼的物體
五大連池(局部)
在東三省,和天池同等著名的火山湖還有五大連池。不同之處在于,天池是火山口湖,而五大連池是火山活動形成的堰塞湖。前者如同珍珠,無序散落在長白山火山群中;后者則像一串珍珠項鏈,因此被稱作“連池”。五個連池湖由石龍河這條“繩索”串在一起,從高處俯瞰,分外婀娜。為中國僅次于鏡泊湖的第二大堰塞湖。
五大連池世界地質(zhì)公園內(nèi)分布著14座火山,其中2座在清代時期還曾經(jīng)噴發(fā)。清朝人吳桭臣所撰《寧古塔記略》記載:……康熙五十九年六七月間,忽然煙火沖天,其聲如雷,晝夜不絕,聲聞五六十里。其飛出者皆黑石、硫黃之類,經(jīng)年不斷,竟成一山……
我們選擇了五大連池潛水難度相對較低的三池(白龍湖),以及同屬于五大連池風景區(qū)的溫泊進行水下探秘。
以我對國內(nèi)眾多冰潛地點的了解,五大連池的冰潛難度絕對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我們來五大連池的時間是2022年4月底,此時正值春季,很多地方的湖面已經(jīng)化凍,然而五大連池依舊結(jié)著冰。我們來的時候已經(jīng)是冰潛季末,三池冰面已經(jīng)是立茬冰,上冰難度比較大。再考慮到連池湖底有碳酸泉和地下暗河,還有可能出現(xiàn)的湖底暗流,所以這次深潛任務的難度不小。因此我們采用了岸潛方案,即潛水員從岸邊入水,向水體中心區(qū)域游一段距離,達到潛水位置上方時,才開始潛水。
或許是因為海拔比天池低,連池湖水下可謂熱鬧非凡。成群的魚兒不時經(jīng)過我身邊,不時還有螃蟹和河蚌游過。湖底的水草被厚厚的綠色絮狀物包裹著,這些絮狀物是共生的藻類,主要是顫藻(藍藻門)。顫藻會顫動,通過顯微鏡,可以看到它細薄的絲狀構(gòu)造。藻體內(nèi)分泌的膠狀物質(zhì)會推動絲質(zhì)有韻律地顫動,因此人們就叫它“顫藻”。當水質(zhì)足夠清澈,陽光透過湖水照到湖底,棲息在湖底的顫藻就“拼命”地進行光合作用,大量繁殖,并相互纏繞,而本身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氧氣會形成無數(shù)的氣泡,聚集在顫藻形成的絮狀物之下。當氣泡聚集到一定數(shù)量,其產(chǎn)生的浮力足以托起絮狀物的時候,顫藻便和底泥“脫離關系”,慢慢浮上水面。水中漂浮的無數(shù)顫藻團,讓我們感覺置身于水下森林。
游動了一段距離后,我們來到了五大連池的“無底深潭”。沿著深潭的壁向下游去,我們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孔洞結(jié)構(gòu),這讓我們更加相信五大連池下方有地下暗河相連。我們用散光手電向深潭底部照去,沒有看清內(nèi)部的構(gòu)造,這是因為深潭深度大,散光手電發(fā)出的光線無法到達潭底。在切換了聚光手電后,我們勉強看到了一些深潭深處的構(gòu)造。越往潭底深入,空間就越逼仄,我們也無法確定深潭最終通向何方。
除了五大連池三池以外,五大連池溫泊絕對是讓我印象深刻的又一潛點之一。溫泊是一處盆景式的火山奇觀,它是秀麗的石龍河畔上的一顆明珠。
神秘的深潭
潛入溫泊
從溫泊航拍視頻中可以看出,溫泊有一處湖區(qū)明顯比周圍區(qū)域更暗,這是湖底深穴的跡象,我們一行人的好奇心立刻被調(diào)動起來。溫泊是典型的地下水湖泊,溫度較低但能見度極佳。溫泊水底的藻類很厚,水藻看似沒有危險,但一踩下去就會深陷其中,所以,雖然從岸邊步行到入水點的這段路看起來平平無奇,但走起來相當艱難。當時我們開玩笑說,如果這個時候掉了什么東西到水下,找到的概率是很低的。溫泊的水下洞穴可以說是無底洞,雖然潛水員可以到達的區(qū)域只有幾米深,但從這個深度向下看,還有很多熔巖孔道不知通往何方。這些熔巖孔道空間較小,潛水員無法進入。雖然沒能得到心中的答案,但這種情況在潛水考察中非常多。對于潛水考察工作者來說,下一次潛水能發(fā)現(xiàn)什么并不確定,但只要多一次潛水任務,獲得的發(fā)現(xiàn)就會更多。
近年來,潛水活動在水下環(huán)境/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和水下考古領域的貢獻逐漸顯現(xiàn)。1987年,沉睡海底800年的“南海一號”沉船被首次發(fā)現(xiàn)后,其后的勘探和打撈任務幾乎都由潛水員完成。對于潛水員來說,每一次入水任務都相當于一次拓荒。中國有總長度驚人的內(nèi)陸江河和為數(shù)眾多的湖泊,在這些很少有人涉足的水下秘境中,藏匿著怎樣的自然風光,埋藏著哪些王朝的歷史,還等待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