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隱蔽圈閉發(fā)育模式及勘探方向

      2023-10-10 09:22:42齊育楷郭景祥駱福嵩周學文林會喜
      巖性油氣藏 2023年5期
      關鍵詞:庫車物源三角洲

      齊育楷,郭景祥,羅 亮,駱福嵩,周學文,姚 威,張 坦,林會喜

      (1.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北京 100083;2.新疆大學地質與礦業(yè)工程學院,烏魯木齊 830017;3.中國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烏魯木齊 830011;4.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江蘇無錫 214126)

      0 引言

      庫車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自克拉2 大氣田發(fā)現(xiàn)之后,庫車坳陷的油氣勘探接連取得重大突破,并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多個千億方級的大型氣田,成為我國“西氣東輸”的重要天然氣陣地[1-2]。目前,庫車坳陷的油氣藏主要分布在3 個構造帶上,北部的克拉蘇—依奇克里克構造帶(博孜1 氣藏、克拉2 氣田)、中部的秋里塔格構造帶(中秋1 氣藏、迪那2 氣田)以及南部斜坡帶(牙哈—大澇壩氣田、玉東7 氣藏)。其中,前二者在喜山期強烈構造擠壓作用下,形成多排沖斷帶,發(fā)育一系列大型斷背斜圈閉群,為天然氣大規(guī)模聚集提供了有效場所[3]。然而,南部斜坡帶整體表現(xiàn)為北低南高的單斜背景,雖發(fā)育部分低幅度構造圈閉,但面積普遍較小,難以規(guī)模展開,尋找規(guī)模優(yōu)質儲量難度較大。

      國內外大量勘探實踐表明,斜坡帶是碎屑巖隱蔽油氣藏勘探的主體領域[4]。以往研究人員針對隱蔽圈閉的育模式做了大量總結。馮有良[5]、趙賢正等[6]認為沿不整合面發(fā)育的低體系位域砂體是形成地層超覆圈閉的最有利目標;牛成民等[7]認為構造坡折帶附近和三角洲前緣相帶巖性的變化有利于巖性油氣藏的發(fā)育;劉化清等[8]認為“斷-砂”耦合也能夠控制大面積構造-巖性油氣藏的形成??傮w來說,地層超覆線、巖性尖滅線、地層剝蝕線、砂巖體頂面構造線及砂巖體等厚線等“五線”和最大湖泛面、地層不整合面、斷層面、砂巖體頂面及底面等“五面”控制了地層巖性油藏的形成與分布[9]。以往研究雖然有很強的借鑒和指導意義,但由于盆地構造、沉積等地質條件的差異性,難以直接套用且對于庫車坳陷斜坡帶隱蔽圈閉的發(fā)育條件和模式缺少規(guī)律性地總結和認識,從而制約了針對隱蔽圈閉的勘探和開發(fā)。通過對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已發(fā)現(xiàn)隱蔽油氣藏的精細解剖,梳理總結圈閉的發(fā)育類型和形成條件,以期有效指導庫車坳陷隱蔽油氣藏的勘探部署。

      1 地質概況

      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位于塔北隆起北部,以北為秋里塔格沖斷帶,以南為塔北隆起帶,西鄰阿瓦提坳陷,東鄰陽霞凹陷,整體呈東西走向的長條狀,面積達1.5×104km2。新和地區(qū)位于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中部,西鄰英買力油氣田,東接牙哈-大澇壩氣田(圖1a)。區(qū)內在印支期和海西期的逆沖推覆構造運動下形成“北高南低”的古構造格局,后期在燕山—喜山期的南天山逆沖擠壓作用下在其北部形成庫車坳陷,導致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的北部隨之沉降,形成“北低南高”的倒轉單斜坡[10](圖1b)。中生界沉積前研究區(qū)內發(fā)育北東—南西向的繼承性條帶狀古隆起,中生界地層超覆沉積于古隆起之上,直至白堊紀晚期隆起逐漸衰亡[11]。

      圖1 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區(qū)域位置(a)、構造結構剖面A-A’(b)及巖性地層綜合柱狀圖(c)Fig.1 Location(a),structural profile of A-A’(b)and stratigraphic column(c)of the southern slope of Kuqa Depression

      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中—新生界陸相碎屑巖地層發(fā)育較為齊全。晚二疊紀—三疊紀是庫車坳陷前陸盆地發(fā)育期,盆地呈楔形分布,自北向南逐漸減薄,主要為三角洲和湖泊沉積。盆地邊界發(fā)育洪積扇、扇三角洲和辮狀河三角洲沉積,向盆地中心發(fā)育濱淺湖、半深湖—深湖相沉積。侏羅紀延續(xù)三疊紀盆地演化,表現(xiàn)為持續(xù)、穩(wěn)定的河湖相沉積特征,盆地沉積早期為辮狀河—辮狀河三角洲沉積、中期為曲流河—三角洲沉積、后期為三角洲—淺湖相沉積[12-15]。新和地區(qū)由于構造剝蝕作用強烈,普遍缺失侏羅系地層。白堊系沉積時期,由于侏羅紀后期的構造抬升作用,地層往南部塔北隆起呈上超沉積充填,以沖積體系發(fā)育為主,為穩(wěn)定的河流—湖泊沉積。古近紀盆地繼承了白堊紀晚期干旱氣候,碳酸鹽巖及細碎屑巖發(fā)育,為三角洲—濱淺湖相沉積[16-21]。區(qū)內發(fā)育多套儲蓋組合,含油層系眾多,主要產層為庫木格列木組(E1-2km)、巴什基奇克組(K1bs)、巴西改組(K1b)、舒善河組(K1s)、亞格列木組(K1y)等層系(圖1c)。

      三角洲—湖泊沉積環(huán)境與油氣生成和聚集具有密切關系。庫車坳陷主要發(fā)育上三疊統(tǒng)黃山街組—塔里奇克組湖相泥質及煤系烴源巖與中—下侏羅統(tǒng)克孜勒努爾組、陽霞組煤系烴源巖,具有分布面積廣、厚度大、有機質成熟度較高、豐度高的特征,為2 套優(yōu)質烴源巖。研究區(qū)內2 套烴源巖所生成的油氣在不整合、砂體、斷裂所組成的立體輸導體系的作用下,沿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可發(fā)生遠距離運移,油氣成藏條件優(yōu)越[2,19,22-23]。

      2 隱蔽圈閉發(fā)育模式

      通過對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已有鉆井的解剖,細致分析構成圈閉的頂、底、側封條件以及形成這些條件所需的地質要素及其主控因素,認為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至少存在3 種類型的隱蔽圈閉:地層超覆圈閉、砂巖上傾尖滅圈閉以及斷裂巖性復合圈閉。

      2.1 地層超覆圈閉

      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東部的DG2 井在構造區(qū)帶上位于亞格拉斷凸北緣。該井在白堊系亞格列木組(6 433.50~6 441.00 m)和侏羅系陽霞組(6 486.75~6 546.00 m)地層中分別獲得0.72 m3和0.80 m3的原油,證實了雅克拉斷凸控制下地層超覆圈閉的發(fā)育。雅克拉斷凸為一長期發(fā)育的受輪臺斷裂、沙雅斷裂及亞南斷裂控制的繼承性斷隆,自加里東晚期至燕山早期一直處于隆起狀態(tài)[24],致使下古生界及其以下地層殘缺不全,發(fā)育了一個重要的不整合面T50。在雅克拉斷凸的核心部位,中新生界地層直接覆蓋于前震旦系花崗巖之上,由斷凸中心向南北兩側斜坡過渡,不整合面之下主要發(fā)育震旦系—寒武系白云巖地層[25]。DG2 井實鉆結果揭示T50面之下發(fā)育致密粉晶白云巖,為圈閉形成提供了優(yōu)越的底板條件。

      至燕山中晚期,隨南天山造山帶不斷向南擠壓推覆,湖盆開始擴張,在雅克拉凸起之上的前震旦系花崗巖可為南北兩側凹陷區(qū)提供物源[26-27]。侏羅紀—早白堊世亞格列木組沉積時期,受古隆起控制,在區(qū)域湖侵背景下發(fā)育一系列沖積扇和退積型辮狀河三角洲[28-29]。DG2 井J-K1y 地層主要發(fā)育細礫巖及含礫石英砂巖,粒度較大,為近物源沉積,在持續(xù)的水進背景下,湖平面逐漸向高部位超覆。至白堊系舒善河組沉積期,湖盆進一步擴大,沉積了厚層的泥巖和粉砂質泥巖(圖2),為下伏J-K1y 地層提供了良好的頂板條件。在沉積地層向古隆起逐期超覆的背景下,侏羅系—白堊系亞格列木組儲層被上下2 套非滲透性地層所“夾持”形成地層超覆圈閉(圖3)。雅克拉斷凸為一狹長的北東東向大型斷壘[24],因此,西至羊塔—新和地區(qū),東至庫東輪臺,沿斷凸南北兩側皆有地層超覆尖滅的存在,可形成規(guī)模地層超覆圈閉群,勘探潛力較大。

      圖2 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DG2 井白堊系綜合柱狀圖(a)及過DG2 井南北向地震剖面(b)Fig.2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well DG2(a)and NS seismic section across well DG2(b)in the southern slope of Kuqa Depression

      圖3 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DG2 井白堊系亞格列木組地層超覆圈閉模式Fig.3 Stratigraphic overlap trap model of Cretaceous Yageliemu Formation of well DG2 in the southern slope of Kuqa Depression

      2.2 砂巖上傾尖滅圈閉

      在低幅度構造高點部署的YD7 井對白堊系巴西改組(4 964~4 965 m)射孔試油,獲日產原油63 m3。但通過勘探開發(fā)的不斷深入,發(fā)現(xiàn)YD7 油藏的邊界遠大于局部背斜的邊界。結合區(qū)域沉積、構造背景的解剖,認為該油藏為砂巖上傾尖滅巖性油氣藏,而此類圈閉的發(fā)育主要受控于兩大要素:湖侵背景下發(fā)育多期退積砂體和后期構造掀斜改造;物源方向與現(xiàn)今地層傾向相反,可形成砂巖上傾尖滅(圖4)。

      圖4 庫車坳陷過YD2—YD710 井白堊系巴西改組連井對比剖面Fig.4 Well-tie profile of Cretaceous Baixigai Formation across wells YD2 to YD710 in Kuqa Depression

      YD 井區(qū)巴西改組在東南部物源體系控制下,發(fā)育河控三角洲前緣—淺湖亞相[29]。平面上,通過對巴西改組單井砂地比統(tǒng)計結果可知,自東南向西北方向,單井砂地比逐漸減?。▓D5)??v向上,巴西改組在湖侵背景下發(fā)育退積型沉積結構,下段沉積初期發(fā)育三角洲分流河道砂體、席狀砂,巖性以細砂—粉砂巖為主,單砂體厚度為3~5 m,連續(xù)性好;至上段沉積時期隨著湖盆不斷擴張、水體逐漸加深,隨著湖平面擴大,砂體向東南物源方向退積。在每一期砂體的頂部都發(fā)育一套連續(xù)穩(wěn)定分布的湖泛泥巖,該泥巖不僅可作為底部砂體的頂板蓋層,也為下一期沉積砂體提供了很好的底板條件。

      圖5 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玉東地區(qū)白堊系巴西改組砂體厚度等值線Fig.5 Sand body thickness contour of Cretaceous Baixigai Formation in Yudong area,the southern slope of Kuqa Depression

      在喜山晚期構造運動的作用下,地層整體發(fā)生掀斜改造,YD7 井巴西改組地層整體向南傾斜,每一期三角洲前緣砂體的上傾方向均可被淺湖泥巖所封擋,從而形成側封條件,發(fā)育砂巖上傾尖滅圈閉。這一圈閉發(fā)育模式與國內外諸多巖性油氣藏的發(fā)育模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如準噶爾盆地車排子油田等,其核心是構造反轉,即沉積物源方向與后期構造傾向相反,發(fā)育大規(guī)模巖性圈閉。

      2.3 斷裂-巖性復合圈閉

      YT5 井在古近系庫木格列木組底砂巖中5 294~5 321 m 和5 323~5 325 m 處射孔測試,分別獲得日產原油272 m3和79 m3、天然氣17.6×104m3和7.8×104m3。羊塔5 井古近系庫木格列木組主要發(fā)育“泥包砂”的巖性組合。在單砂體的上傾方向存在YD1—YD4 井砂巖上傾尖滅圈閉。而在砂巖下傾方向,即近物源方向,初始沉積期砂體連續(xù)程度較高,但后期經過斷層的錯動,斷裂兩側的砂體由原來的接觸狀態(tài)變?yōu)樯澳鄮r對接,滲透性地層被非滲透性泥巖所封擋,形成YT5 井斷裂-巖性圈閉(圖6)。

      圖6 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古近系過YT5 井的油藏剖面Fig.6 Reservoir profile of Paleogene across well YT5 in the southern slope of Kuqa Depression

      3 新和地區(qū)隱蔽圈閉條件

      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受多物源體系控制,沉積體系類型多樣,多凸多斷,超剝頻繁,利于多種類型的隱蔽圈閉發(fā)育,是未來隱蔽圈閉勘探的主戰(zhàn)場,勘探潛力巨大。因而,通過對圈閉發(fā)育關鍵要素的分析及在圈閉發(fā)育模式的指導下對新和地區(qū)相似地質條件進行細致搜索,認為該區(qū)至少發(fā)育2 種類型的隱蔽圈閉:北向物源疊加后期構造掀斜形成的砂巖上傾尖滅圈閉群和古隆起控制下發(fā)育的扇三角洲地層超覆圈閉。

      3.1 砂巖上傾尖滅圈閉群

      在湖侵體系域,砂地比相對較小,易發(fā)育泥巖沉積背景下的砂體尖滅。后期若經受構造運動的改造,沉積物源方向與現(xiàn)今地層傾向相反,即可形成規(guī)模砂巖上傾尖滅圈閉群。通過對新和地區(qū)中新生界不同組、段的層序及沉積體系的研究,結合現(xiàn)今構造樣式,認為研究區(qū)在白堊系巴什基奇克組沉積末期,發(fā)育北向物源控制的三角洲沉積體系,在喜山期造山運動的影響下地層整體北傾,可發(fā)育砂巖上傾尖滅圈閉群。

      巴什基奇克組沉積時期,受南北兩大物源體系控制,主要發(fā)育辮狀河三角洲—淺湖相沉積體系[7],以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以及濱淺湖亞相為主。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積,巖性以中厚層中—細砂巖為主,夾棕紅色泥巖,自然伽馬曲線為高幅鋸齒箱形或漏斗形。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沉積,砂體單層厚度為5~15 m,測井相表現(xiàn)為高幅齒化箱形,表明含泥質夾層,反映水道往復遷移疊置;濱淺湖亞相以泥巖、粉砂巖沉積為主,部分鉆井可見灘壩砂體沉積,巖性主要以薄層粉—細砂巖為主,單層砂體厚度為2~5 m,測井響應為反粒序漏斗形(圖7)。

      圖7 庫車坳陷新和地區(qū)YM10—KS8 井K1bs 頂部SQ3 連井層序及剖面沉積相Fig.7 Sequence and sedimentary facies profile of the top of K1bs across wells YM10 to KS8 in Xinhe area,Kuqa Depression

      通過分析沿物源方向的區(qū)域連井相剖面可知,巴什基奇克組頂部發(fā)育完整的三級層序,受白堊紀末構造剝蝕作用的影響,除南部地區(qū)仍殘留高位體系域外(YM10 井和XH2 井),北部大部分區(qū)域僅保留低位體系域和湖侵體系域。低位體系域沉積時期,砂地比較大,南北兩大物源體系交匯、砂體連通程度較高,砂體垂向疊置、橫向變化慢且連片分布。除XHY1-1 井發(fā)育少量孤立灘壩砂體,可形成砂巖透鏡體巖性圈閉外,其余單井砂地比普遍為60%~90%,不利于規(guī)模巖性圈閉的發(fā)育;至湖侵體系域,各井砂地比普遍減小,泥質含量增加,至XHY1-1井砂地比降至40%以下。側向上,從南北兩側近物源區(qū)鉆井向湖盆中心過渡,砂地比逐漸減小,砂體減薄、連續(xù)性變差。整體湖侵背景下發(fā)育多期退積型三角洲-灘壩砂體,有利于巖性圈閉的發(fā)育。

      通過精細井震標定,發(fā)現(xiàn)研究區(qū)巴什基奇克組頂部砂體由低位體系域(T31-1)向湖侵體系域(T31)轉變(圖8)。低位體系域沉積時期(T31-1),砂體連續(xù)程度較高、單砂體厚度較大,在地震剖面上表現(xiàn)為強振幅、高連續(xù)的反射特征。至湖侵體系域沉積期(T31),受湖侵作用影響南北兩側物源體系連續(xù)性變差,近物源處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厚度較大,地震反射振幅較強;向湖盆中心(XHY1-1井)方向過渡,砂地比減小,發(fā)育砂泥互層或泥巖段,地震同相軸出現(xiàn)明顯的減薄和尖滅現(xiàn)象(圖9)。此外,在縱向上可見清晰的退積反射結構(圖9),說明淺湖泥巖可分隔南北兩側的沉積砂體,其中北部的三角洲沉積砂體可形成規(guī)模砂巖上傾尖滅圈閉,該模式與YD7井退積型砂巖上傾尖滅圈閉模式高度相似。因此,可以推斷在XHY1-1 井—KS13 井發(fā)育上傾尖滅型巖性圈閉(圖7)。

      圖8 庫車坳陷新和地區(qū)XH101 井白堊系巴什基奇克組單井合成記錄標定Fig.8 Synthetic record calibration of Cretaceous Bashijiqike Formation of well XH101 in Xinhe area,Kuqa Depression

      圖9 庫車坳陷新和地區(qū)過XH101—XHY1-1 井連井地震剖面(剖面位置見圖1a)Fig.9 Seismic section across wells XH101 to XHY1-1 in Xinhe area,Kuqa Depression

      為表征研究區(qū)內南北兩大三角洲沉積體系的時空演化,在對地震剖面精細構造解釋的基礎上,分別提取低位體系域(T31-1)和湖侵體系域(T31)的均方根振幅屬性切片。在LST 沉積時期,受多個方向物源控制發(fā)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緣沉積,該時期為湖盆萎縮階段,湖平面快速下降,三角洲規(guī)模較大,不同物源體系砂體連續(xù)程度較高(圖10);至TST 沉積時期,隨著水體的不斷上升,沉積相帶快速演化,該時期屬于湖盆擴張期,層序格架內砂體平面發(fā)育程度自沉積早期至晚期,由近源向遠源逐漸減弱(圖11),湖平面的擴大使得南北物源體系被淺湖泥巖所阻隔。

      圖10 庫車坳陷新和地區(qū)白堊系巴什基奇克組頂部低位體系域沉積期均方根振幅屬性(a)及沉積相展布(b)Fig.10 RMS attribute(a)and sedimentary facies distribution(b)of low stand systems tract at the top of Cretaceous Bashijiqike Formation in Xinhe area,Kuqa Depression

      綜上,在南北兩大物源體系的控制下,新和地區(qū)在白堊系巴什基奇克組(K1bs)頂部湖侵體系域中發(fā)育多期退覆式淺水三角洲-灘壩沉積體系,且淺湖泥巖分隔了南北沉積體系。北部物源沉積的三角洲前緣和灘壩砂體,加上后期構造掀斜改造,可形成砂巖上傾尖滅圈閉,是下一步主要勘探目標。

      3.2 規(guī)模扇三角洲地層超覆圈閉

      通過對DG2 井圈閉模式的解剖,湖水向古隆起上方水進時,可在不整合面形成逐層超覆的旋回沉積,配合上下非滲透性地層可形成地層超覆圈閉。以往研究表明,晚古生代末南天山造山帶的崛起,產生了向塔里木陸塊的擠壓沖斷推覆,陸殼的撓曲使新和—輪臺一帶相對抬升,成為前陸盆地的前緣隆起[25]。該古隆起受輪臺、亞南斷裂控制,在新和—輪臺一帶呈近東西向展布,因而,新和地區(qū)古隆起同樣具備發(fā)育地層超覆圈閉的構造和沉積條件。

      新和地區(qū)XH3 井實鉆結果表明,亞格列木組發(fā)育中厚層中—細礫巖,為近源扇三角洲沉積,與上覆舒善河組致密泥質粉砂巖—泥巖,形成良好的儲蓋組合(圖12)。其下伏三疊系克拉瑪依組地層主要發(fā)育深灰色泥巖,底板條件優(yōu)越,錄井顯示可見氣測異常,槽面見針尖狀氣泡,但因鉆具脫落封井未測試。

      圖12 庫車坳陷新和地區(qū)XH3 井三疊系—白堊系綜合柱狀圖Fig.12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Triassic-Cretaceous of well XH3 in Xinhe area,Kuqa Depression

      根據過XH3 井—YT11 井南北向連井地震剖面可知,該區(qū)前中生界基底總體表現(xiàn)為區(qū)域北傾的斜坡,并與中生界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圖13)。該不整合界面(T50)反射特征清晰,其上依次沉積三疊系俄霍布拉克組(T47)、克拉瑪依組(T46)地層。三疊系沉積末期,受區(qū)域構造運動影響,三疊系地層普遍遭受抬升剝蝕,T46界面可見明顯削截特征,其上暴露的克拉瑪依組泥巖地層為后期白堊系亞格列木組地層圈閉提供了優(yōu)良的底封條件。至白堊系亞格列木組沉積時期,湖平面逐漸向古隆起高部位擴展,亞格列木組地層呈楔狀逐層上超于T46之上,并在隆起區(qū)斜坡尖滅,整體具有“內部多期上超,底削頂超”的特征。與DG2 井圈閉模式相似,亞格列木組地層之上超覆沉積厚層舒善河組泥巖、泥質粉砂巖,為圈閉形成提供了優(yōu)越的頂板條件,結合三疊系頂部克拉瑪依組泥巖,可發(fā)育地層超覆圈閉。

      圖13 庫車坳陷過YT11 井、XH3 井三維地震地層結構剖面(剖面位置見圖1a)Fig.13 3D seismic section across wells YT11 and XH3 in Kuqa Depression

      通過對新和地區(qū)及鄰區(qū)三維地震工區(qū)亞格列木組頂面0~20 ms 的均方根振幅屬性提取,可見XH3 井、YT11 井等井的砂礫巖主要表現(xiàn)為強振幅特征,砂體分布區(qū)與泥巖分布區(qū)差異明顯(圖14)。雅克拉斷凸以北存在多個物源體系,砂體呈扇狀向北展布范圍較廣,多個朵體在古隆起北側近東西向展開,彼此之間被濱淺湖泥巖所分隔,各自形成圈閉,可形成大型地層超覆圈閉群。

      圖14 庫車坳陷英買力—新和地區(qū)白堊系亞格列木組沉積相分布圖Fig.14 Sedimentary facies distribution of Cretaceous Yageliemu Formation in Yingmaili-Xinhe area,Kuqa Depression

      4 油氣勘探前景

      庫車坳陷發(fā)育三疊系、侏羅系陸相烴源巖。2套烴源巖在拜城—陽霞兩大主要生烴凹陷中達到高成熟—過成熟,在不整合面、連通砂體以及斷裂所組成的復合輸導體系控制下,高成熟油氣可沿該體系由庫車坳陷深洼區(qū)向南部斜坡帶進行遠源輸導,油氣運移的直線距離可達110~130 km[2]。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作為長期油氣運移指向區(qū),油氣源充足,只要具備和油氣源相連通的圈閉,即可成藏。

      通過上文論述可知,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新和地區(qū)發(fā)育2 種類型的隱蔽圈閉:巴什基奇克組頂部砂巖上傾尖滅圈閉和亞格列木組地層超覆圈閉。其中巴什基奇克組頂部砂體受湖侵作用影響發(fā)育范圍有限,但巴什基奇克組中下部所發(fā)育的大套連通砂體以及庫車坳陷多期構造運動所形成的不整合面均可將油氣側向輸導,在區(qū)內發(fā)育的多條北北東向正斷層垂向輸導作用下,可形成規(guī)模巖性油氣藏(圖15、圖16)。亞格列木組地層逐層超覆于T46不整合面之上,且下伏三疊系克拉瑪依組地層本身具有生烴能力,在新和地區(qū)已達至成熟—高成熟演化階段,構成了典型的“下生上儲”組合,源、儲距離近,另外尚有遠源油氣的充注,“雙源供烴”體系為該地區(qū)隱蔽油氣藏提供了足夠的油氣源,具有較大的勘探潛力。

      圖15 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隱蔽油氣藏成藏模式Fig.15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of subtle traps in the southern slope of Kuqa Depression

      因此,綜合2 種類型的圈閉分布以及油氣輸導條件,厘定3 類有利區(qū)帶:Ⅰ類區(qū)為2 類圈閉垂向疊合區(qū),可實現(xiàn)兩層兼探,作為戰(zhàn)略突破重點區(qū)帶;Ⅱ類區(qū)為2 類圈閉獨立發(fā)育區(qū),可作為戰(zhàn)略準備區(qū)帶;Ⅲ類區(qū)為南部砂體發(fā)育區(qū),在現(xiàn)今北低南高的構造背景下,向南近物源區(qū)砂體連續(xù)性高,圈閉發(fā)育條件較差,但在斷裂控制影響下仍可能發(fā)育斷裂-巖性油氣藏,也可作為下一步重點目標(圖16)。

      5 結論

      (1)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多凸、多斷,受多物源體系控制,至少存在3 種類型的隱蔽圈閉:以DG2井為代表的地層超覆圈閉、以YD7 井為代表的砂巖上傾尖滅圈閉以及以YT5 井為代表的斷裂-巖性復合圈閉。

      (2)新和地區(qū)及鄰區(qū)至少發(fā)育2 類隱蔽圈閉(群):亞格列木組沉積期,扇三角洲砂體沿不整合面逐期向古隆起高部位超覆沉積,上覆湖侵泥巖,結合基底致密變質巖地層,可形成地層超覆圈閉;巴什基奇克組頂部,湖侵體系域內發(fā)育多期退積型三角洲前緣砂體,經后期構造掀斜改造形成砂巖上傾尖滅圈閉。2 類圈閉縱向上疊置發(fā)育,可上下兼探,勘探潛力巨大。

      (3)庫車坳陷南部斜坡帶亞格列木組地層在新和地區(qū)已達至成熟—高成熟演化階段,構成了典型的“下生上儲”組合,且源、儲距離較近,“雙源供烴”體系為該地區(qū)隱蔽油氣藏提供了足夠的油氣源,具有較大的勘探潛力。

      猜你喜歡
      庫車物源三角洲
      強震區(qū)泥石流物源演化指標選取及規(guī)律分析
      新疆庫車大馕
      亞洲的湄公河三角洲
      三角洲地區(qū)
      小布老虎(2016年14期)2016-12-01 05:47:26
      庫車克孜利亞勝景
      絲綢之路(2016年7期)2016-05-14 18:38:44
      庫車城市風貌
      絲綢之路(2016年7期)2016-05-14 18:38:44
      壯麗的河口三角洲
      庫車山前帶高陡鹽下構造三維采集技術及效果
      南海北部陸架表層沉積物重礦物分布特征及物源意義
      物源對子洲氣田山2段儲層的影響
      陈巴尔虎旗| 大安市| 连平县| 南雄市| 馆陶县| 宝坻区| 平果县| 乌拉特前旗| 辉县市| 遂川县| 肥乡县| 方山县| 横山县| 灵璧县| 沾化县| 万州区| 云安县| 涟水县| 垦利县| 巴中市| 屏南县| 华容县| 容城县| 武胜县| 霸州市| 道孚县| 金昌市| 嵊泗县| 灵石县| 石城县| 凉城县| 青阳县| 阿坝| 弋阳县| 浪卡子县| 平罗县| 长泰县| 西贡区| 安平县| 阆中市| 泽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