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然
最近的AI板塊整體出現(xiàn)了震蕩回調,電動汽車、機器人等板塊相繼接力了熱點。似乎今年的A股的投資熱點多集中在科技板塊。目前來看,科技板塊的炒作核心并不在于短期羸弱的業(yè)績預期,無論AI產業(yè)鏈還是人形機器人,實際上預期的是落地應用后的業(yè)績放量。預期短中期游資熱錢還將圍繞AI板塊,只不過對標的選擇將出現(xiàn)分化,大概率會偏向中報業(yè)績預期較明顯的公司。
由于今年整體經濟環(huán)境復雜,疊加各種外部因素擾動,整體交易處于縮量,市場資金偏保守,這也使得雖然時間已經過半,但仍然沒有出現(xiàn)A股第一只“十倍股”。不過在AI產業(yè)鏈匯總,還是有不少“黑馬”殺出的,目前領先的是通信光模塊、CPO概念的聯(lián)特科技(301205.SZ),年初至今,公司股價最高漲幅達到802.86%,目前市值241億;
前期分析過光模塊產業(yè)、CPO封測技術的投資邏輯,雖然供貨英偉達等國際大廠,業(yè)績預期有保障,但風險也比較明顯,就是光芯片國產自主不可控的問題,雖然在聯(lián)特科技的調研中回答了有一部分光芯片采購自國產,但并沒有說明采購國產光芯片的比例。實際上,高端光模塊目前完全依賴海外供給,而且根據招股說明書,聯(lián)特科技采購海外光芯片的比例高達96.65%。什么概念?就是要向給下游供貨,就得采購海外的先進光芯片,國內光芯片技術達不到要求,一旦中美關系出現(xiàn)一點風吹草動,風險驟增,無疑是刀口舔血。
講完題外話,今年的鴻博股份(002229.SH)也比較“黑馬”,年初至今最高漲幅達到500%,不過公司主營業(yè)務是印刷相關,公司是中國彩票印刷行業(yè)的龍頭企業(yè)之一,2022年印刷相關收入4.88億,占比89.4%,怎么就一躍成為AI板塊的熱門公司,被資金大肆追捧,背后是誰?
鴻博股份早些年是靠印刷業(yè)務起家,前身是“福建鴻博印刷有限公司”,本質是一家印刷公司,主營安全印務。
安全印務,其實產品主要包括體彩福彩熱敏紙(彩票打印專用紙張)票證、體彩即開型彩票普通稅務發(fā)票和證書證件等。國內這個市場還是比較大的,公司也做到了細分龍頭,不過市場增量并不樂觀。
鴻博創(chuàng)始人尤玉仙,1983年起,任職于溫州市外貿公司任質檢員、技術主管,1993年成為溫州民政塑印廠的廠長,這也是后來建立的鴻博股份,與印刷行業(yè)相關的主要原因。1995年,尤玉仙把整個家族事業(yè)搬遷福建,妹妹尤麗娟與姐姐一同創(chuàng)業(yè)建立了鴻博股份;1999年,鴻博印刷成立后不久,公司便引進了當時全國最先進的進口印刷生產線,一舉在同行競爭中脫穎而出。投資高達2,000多萬元引進的進口設備,不僅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印刷精確度、防偽等均在全國領先。當時,中國僅有5條同類型的生產線,除了鴻博一家之外,其余4條生產線均是國家印鈔廠。
2003年鴻博股份開始涉足彩票預制票印刷領域,成為中國專業(yè)的彩票服務商,目前已形成包含產業(yè)鏈上中下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彩票產業(yè)鏈”產業(yè)布局,2008年公司上市,故有“互聯(lián)網彩票第一股”之稱。然而公司的主營業(yè)務雖不斷拓展,但仍難改天花板低的事實,發(fā)展逐漸顯出疲態(tài)。
反應在業(yè)績上,近幾年鴻博股份的整體營收也已經出現(xiàn)明顯的下行趨勢。
甚至在2022年和今年一季度,公司已然出現(xiàn)了虧損的情況,2022年全年歸母凈利潤虧損達到0.75億,一季度虧損0.18億。而且從利潤表明細來看,2022年的虧損完全由于主業(yè)疲軟導致,去年整體營收下滑至5.46億,而成本卻出現(xiàn)了逆向增長達到6.04億,同比增長7%,如此一來直接導致公司主業(yè)出現(xiàn)虧損。
彩票產業(yè)離政策最近,一旦政策變動,市場也會隨之巨大波動,而且天花板很低,尤氏家族也是知道的。尤其是2015年的政策風險,當年互聯(lián)網彩票暫停運營,鴻博旗下的無紙化彩票業(yè)務受到重創(chuàng);實際上從2017年開始鴻博股份一直在籌劃橫向跨界,以獲得新的生機。公司嘗試的概念很多,先后籌劃跨界大數(shù)據、手游、5G、區(qū)塊鏈、RFID智能標簽制作、物聯(lián)網技術服務、掃地機器人等熱門科技板塊。然而,遺憾的是,公司除了區(qū)塊鏈彩票業(yè)務真正落地,其余跨界的項目都是“虎頭蛇尾”,業(yè)績也一直沒有起色。
不過好在這些跨界基本都沒有真正付諸于實踐,因此從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可見,公司的資產質量相當不錯,基本沒有無形資產、商譽、長期股權投資等,資產以現(xiàn)金為主,負債僅有少量的短期負債,資產負債率不到30%。業(yè)務轉型需求、資產質量好的上市公司很容易成為資本市場的“香餑餑”。
2020年,鴻博股份迎來了新的“資本做局者”毛偉。
毛偉2017年創(chuàng)辦了河南輝熠貿易有限公司和河南寓泰控股有限公司。2019年5月以河南寓泰控股有限公司為主體首次受讓尤氏家族普通股7,126.3785萬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14.26%,轉讓價格為10元/股;后面又在2020年11月4日以河南輝熠貿易有限公司為主體再次增持受讓了尤式家族3,180萬股+820萬股,成本10元/股,兩次受讓創(chuàng)始人家族股份后,毛偉合計持有鴻博股份1.1126億股,成本10元/股,實際控制人也在2020年變更為毛偉。
2021年,鴻博股份第五次嘗試跨界,擬以4.08億元收購廣州科語,計劃在交易完成后新增家用智能清潔服務機器人的研發(fā)、生產和銷售等業(yè)務,目標進軍小家電領域。但一年后2022年8月,該項公告收購終止,跨界再次失敗,不過當時股價經歷了一波階段性上漲,不過漲幅不大,失敗后,股價大幅下挫從8元/股下跌至6元/股附近。
而這次鴻博股份再度跨界,是瞄準了當前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而且“傍上”了國際GPU巨頭英偉達。
2022年6月,鴻博股份成立全資子公司北京英博數(shù)科科技有限公司;同年8月,公司公告稱,與英偉達等在北京市共同合作成立北京AI創(chuàng)新賦能中心。根據鴻博股份和英偉達等達成的協(xié)議,鴻博股份將通過自身或產業(yè)基金在三年內為賦能中心投入不低于人民幣3億元建設運營資金用于支持賦能中心和英博數(shù)科進行AI智算中心及AI研發(fā)賦能服務各項設施的建設及運營。
AI板塊有三大要素,模型、算力和數(shù)據庫。其中,算力是重要的硬件基礎。而算力的核心,便是GPU,決定著大模型的計算速度;英偉達是全球赫赫有名的GPU生產商。因此,此次合作,對中國AI行業(yè)的發(fā)展,確實是一大利好,而且這波操作還是相當有前瞻性,至少提前AI概念爆發(fā)半年時間。
今年2月開始,頻繁的跨界失敗,其實讓大股東的資金出現(xiàn)了狀況,從2月的股權質押情況來看,兩家主體持有的股東合計200%來看,已經質押了157%,這也是4月不斷將股份騰挪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4月13日,輝熠貿易將其持有的河南寓泰94.23%股權轉讓給黎小林;4月14日,毛偉將其持有的輝熠貿易100%股權轉讓給楊凱。2023年4月14日可查,毛偉旗下的兩家主體公司均出現(xiàn)了股東變更。前有河南寓泰控股有限公司梨小林認繳7.35億進入,后面楊凱認繳999萬進入河南輝熠貿易有限公司,而毛偉出現(xiàn)了股權出質的情況。
在股權轉讓的同時,寓泰控股和輝熠貿易分別與毛偉簽署了相關的表決權委托協(xié)議,將二者持有的公司股份表決權全部委托給毛偉。此外,楊凱和黎小林還分別簽署了表決權委托的承諾及18個月不減持公司股份的承諾;
緊接著4月15日的上市公司權益變動報告書中表示,雖然股權轉讓,但輝熠貿易和寓泰控股持有鴻博股份的數(shù)量不變,楊凱和黎小林分別間接持有4,000萬、6,715.2435萬股;也就是說毛偉依然擁有公司有表決權股份的數(shù)量合計為11,126.3785股(占比22.33%),仍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
4月19日,毛偉卸任鴻博股份的董事長一職,倪輝暫時代理。不過代持的楊凱、黎小林僅持有公司股份沒有公司表決權,毛偉仍有實際表決權。這一系列騰挪背后,大概率是前期毛偉的收購鴻博股份的資金出現(xiàn)狀況,找了兩個資金方來注資“解燃眉之急”,實際還是自己來操盤,而問詢函中的周韡韡的角色推測是將鴻博股份與英偉達“牽線搭橋”的說客,而公司兩次合計185萬股無業(yè)績考核的股權激勵是作為回報,根據7月7日收盤價計算估計有7億。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毛偉現(xiàn)在賺了多少?根據持股變化計算,第二次受讓后,毛偉所持公司股份價值在7億左右,剔除6月12日披露的“被強行平倉的158萬股”套現(xiàn)的6,100多萬,到6月20日收盤的35.37元/股計算,已經價值達到38.78億,所持股份價值增幅超過450%,已經是賺的盆滿缽滿了。
其實市場最關注的還是,鴻博股份是炒作還是長期有業(yè)績預期?
首先,大股東的資金狀況應該是得到了緩解,暫且不用關注大股東減持這件事,畢竟基本都質押出去了,股價高位短期不會有觸及預警線;資方與毛偉也剛簽了18個月的不減持的承諾,由此對鴻博股份的資本運作將是長期的;
但其次,能否支撐股價繼續(xù)上漲的,還是市場對公司的業(yè)績預期。這一塊比較悲觀,一個是7月6日的回復函中,公司5月中算力租用收入75.57萬,毛利12.51萬,若未來擴建需要資金,公司是否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另一個公司就與英偉達合作的“算力出租、云資源采購一站式服務,人工智能教育培訓以及產業(yè)實驗室”業(yè)務,并不能說明公司與其他客戶的差異化程度,簡言之就是公司壁壘并不高,被替代性很強。
雖然這次跨界還比較成功,有業(yè)績增量預期。然而風險是以目前的利潤和競爭情況來看,公司確實存在年底或中期業(yè)績不及預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