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華表喻德:淺論“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及其重大意義

      2023-10-10 01:49:50
      跨世紀 2023年5期

      何 努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①戰(zhàn)略部署,倡議社會各界共同致力“提煉展示”相關工作。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彼赋鲋腥A文明有五個突出的特性,即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論述,凝練而精準,高屋建瓴,言簡意賅。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總結提煉,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為指針。就此,筆者淺談一些學習的感悟和思考,以求教于諸位大家。

      一、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內涵

      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是提煉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文化基礎。因此,要提煉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首先必須厘清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綱領性的標準,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且這五個突出特性從五千多年前中華文明形成伊始,生生不息,貫穿至今日中國。

      準此,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也就是中華文明的特質,指的是中國特色的特殊性特質。拙作《中華文明特征與特質再思考》提出,中華文明的特征與特質,是世界文明的一般性或統(tǒng)一性特征與中國特色的特殊性特質的辯證統(tǒng)一的、發(fā)展變化的統(tǒng)一體。中華文明的特質是多元一體化發(fā)展的道路,基于農桑并舉多樣化的種植制度、重瓣花朵式的史前文化發(fā)展格局,經過自然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筑與商品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筑競爭的勝出,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最終在中原地區(qū)形成中華文明一體化的核心。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觀體系是“德”,以“德”為體,以經天緯地、文武之道為用,以禮制為紀。青銅禮器是早期中國文明的“中國特色”,其肇始期有一個短暫的紅銅禮器鑄造探索階段③。

      對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總結,筆者進一步明確,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突出表現(xiàn)在中華文明歷經各種挫折,最終走上務實農桑、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特別是陶寺文化在都城制度、宮室制度、禮制建筑制度、府庫制度、住宅的等級制、喪葬制度、禮樂制度、銅禮器制度發(fā)軔、天文歷法壟斷制度、度量衡制度、工官管理制度等諸方面的集成與創(chuàng)新,全方位地奠定了后世中國歷代王朝的制度建設基礎,并形成了一些中華文明當中制度文明傳承的穩(wěn)定基因④。

      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新性突出表現(xiàn)在以“德”為體,以經天緯地、文武之道為用,以禮制為紀;“天下觀”的創(chuàng)立,紅銅禮器鑄造探索、青銅禮器獨特的道路;等等。其中,中國古人對于“文明”的定義,也應被視為一種獨特的創(chuàng)新?!渡袝に吹洹贩Q“浚哲文明”,孔穎達解釋說“經緯天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1]264?!蹲髠鳌ふ压四辍芬卜Q:“擇善而從之曰比,經緯天地曰文。”[2]陶寺文明的模式就是“經天緯地時空政治文明”?!皶r空政治文明”主要針對國內的治理,偏重于技術,彰顯與鞏固的主要是王權。陶寺模式具體來說,經天就是王權壟斷太陽地平歷,圭表測影太陽歷、陰陽合歷來控制年時,朔望月輪太陰歷控制月時,用盤古沙漏控制晝夜時間⑤,從而把握社會生活的時間命脈,成為王權科學軟實力。緯地則包括王權制定長度基元,建中立極,辨正方位,陰陽八卦八方空間概念,天文大地測量,最終構建起政治地理五方的天下觀——表里河山,掌控江山社稷的空間命脈,成為王權中道的核心精髓?!渡袝に吹洹氛f,舜從堯手中接過政權后,“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后。協(xié)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1]268。協(xié)時就是校訂歷法和諧年時,協(xié)月便是校訂陰歷月時,正日即校訂晝夜日時,此乃經天。同律、度、量、衡就是統(tǒng)一度量衡制度,屬于緯地。帝舜獲得王權后,用“協(xié)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來彰顯自己的王權,宣示自己經天緯地空間政治文明中的主導權⑥。

      中華文明的統(tǒng)一性和包容性突出表現(xiàn)為多元一體化發(fā)展的道路,基于農桑并舉多樣化的種植制度、重瓣花朵式的史前文化發(fā)展格局,每個區(qū)域文明的誕生與發(fā)展階段,都曾經歷過守本融新、包容吸納的階段,尤其以中原地區(qū)文化熔爐特征最為突出,成為中華文明由多元最終在中原走向一體的文化基礎。據(jù)張海分析,仰韶文化晚期,中原核心區(qū)大量接受東方的大汶口文化、南方的屈家?guī)X文化因素,形成本地個性鮮明的仰韶文化秦王寨類型。仰韶晚期晚段至龍山文化早期,中原核心區(qū)主要受到晉南豫西的西王村類型和廟底溝二期文化控制。公元前2300 年,中原核心區(qū)匯聚了東、南、西北三大區(qū)域系統(tǒng)的文化因素,呈現(xiàn)出最具鮮明特色的復雜鮮活的局面——多元周邊文化融入中原共同發(fā)展的繁榮局面。二里頭文化才將中原核心區(qū)整個納為一體⑦。二里頭文化也是中原王灣三期文化與山東龍山文化、西北齊家文化甚至部分石峁文化因素交融之后誕生的。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突出表現(xiàn)為文武之道中“垂衣裳以來遠人南面而治”“豮豕之牙”的“上政”和合政治理念,“橐弓矢以伏天下”的“次政”理念,以及“德”的核心價值體系當中家國一體、與人為善、團結互助、和平共處、和而不同、融合發(fā)展、合作共贏的理念。其中,治國理政以和合上政為主,以武力次政為輔;次政的目的是以戈止武,以暴抑暴。陶寺早期的文武之道,圖示化表達于王墓隨葬的彩繪龍盤上,疣鼻天鵝龍頭標志著和合政治的各種美德,包括愛好和平、高瞻遠矚、重土慎遷、尊祖敬宗、潔身自好、少言實干、守信忠貞、愛家孝悌等。赤鏈蛇身表達武力次政理念,包括蟄伏時韜光養(yǎng)晦,先禮后兵,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不惹事、不怕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等理念。當周圍政治局勢比較危險時,龍盤中的蟠龍疣鼻天鵝頭被換成比較兇猛的鱷魚頭⑧。陶寺中期的文武之道,完美地表現(xiàn)在中期王墓IIM22 的墓壁上。IIM22 頭端墓壁上,以掰斷犬齒的公豬下頜骨為對稱軸,左右各擺放三柄未開刃的精美玉石鉞,是為“豮豕之牙”上政圖示。IIM22 南側墓壁擺兩張折斷的漆木弓,掛著八布袋(箭箙)去桿鹿角三棱鏃,明確表達“橐弓矢以伏天下”的次政圖示⑨。此乃四千多年前堯舜時期“天下大同”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基本內涵,是今天我們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智慧源泉。

      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內在的精神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總結的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即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外在的表現(xiàn)是家國一體、克明俊德、百姓安康、民族團結、協(xié)和萬邦、綿延永昌。

      二、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內涵

      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應當是最能體現(xiàn)中華文明文化精髓的精神之物化載體,既可以是圖形象征符號,也可以是一個具象的物件,讓人一目了然,記憶深刻。

      (一)“中國龍”作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問題

      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大家很可能會首選“中國龍”。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形成的模式大致相仿,中國龍也經歷了一個多元一體的發(fā)展過程。從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凌家灘文化的C形龍、濮陽后岡類型西水坡M45 的蚌塑鱷形龍、良渚文化的龍形鐲,到肖家屋脊的C 形勾龍,再到陶寺文化蟠龍,開始形成形態(tài)比較固定的“中國龍”,經新砦期龍形紋飾、石峁皇城臺龍紋石雕,而后被二里頭文化綠松石龍形牌飾所繼承。中國龍的身影,在商周青銅器紋飾、玉器紋飾中始終延續(xù),秦漢以降,中國龍的基本形態(tài)固定,即虎首、鹿角、蛇身、鱷魚爪。

      中國龍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當然具有較強的合理性,但是筆者認為存在兩個問題。

      其一,中國龍的象征含義過于豐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的表象也存在著善惡兩面。單就善的一面講,在陶寺文化“中國龍”成形之前,各區(qū)域文明中龍的象征含義主要是作為巫師或君王溝通天地的動物蹻,其核心價值屬于宗教性的。從陶寺文化蟠龍開始,中國龍的核心價值體系肇端,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政治、道德、倫理等諸多方面的核心價值觀體系、基本原則與社會心理基本取向,但核心內涵是文武之道,包括諸如文德之治上政,弓矢次政,先禮后兵,等等⑩。二里頭文化的龍又基于龍的行云布雨水神神格,被賦予了象征大禹的特殊含義?。秦漢以降,龍則更多地用以表示帝王皇家的身份。誠然,陶寺蟠龍開創(chuàng)的“中國龍”核心價值體系,也被后世貫徹于“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如《周易·乾卦》從“初九,潛龍勿用”至“用九,見群龍無首,吉”,馮時指出,它們是古人對自角至尾六宿龍星于不同季節(jié)天球位置變化觀測過程的記錄??!吨芤住で浴废笤唬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弊阋?,中國龍的精神核心是立足于文武之道的“自強不息”精神。這當然是中華文明文化精髓的一部分,但并不全面。因此,盡管我們說中國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中國人世世代代傳承的是“中國龍”精神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我們稱自己是“龍的傳人”,然而以中國龍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或許不能全面涵蓋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

      其二,在西方話語體系和文化傳統(tǒng)中,龍(dragon)幾乎都負面的、惡的象征。這一文化差異,很難消弭。假如我們以龍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恐怕不利于中華文明在國際上尤其是在傳統(tǒng)西方世界的宣傳與傳播。

      (二)華表喻德: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論

      從中華文明文化精髓的分析角度看,中華文明文化精髓的核心是“德”的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中華文明所特有的。雖然“德”的具體內涵,在中國史前時期至后世各個歷史時期,都有所變化與發(fā)展,但萬變不離其宗,其核心宗旨是家國一體、與人為善、團結互助、和平共處、和而不同、融合發(fā)展、合作共贏的理念,并滲透到每個中國人的血液里。因此,中華文明的精神文化標識內涵就是“德”。

      “德”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之物化表現(xiàn)形式就是華表,其歷史的原型是路標即誹謗之木?!暗隆弊值谋玖x是用眼直視路標標桿,就是看齊、表率之意。其最初來源于圭表測影的立表,立表轉為十字路口的木柱路標?。劉源認為,西周金文的“德”字之初文,就是甲骨文中的“徝”字??!皬谩睆摹搬堋薄爸薄保爸薄弊?,許慎《說文解字》“直”訓為“正見也”,也就是用眼瞄遠處的立表是否正垂直。加上街道十字路口“彳”,還是表達在十字路口看標桿,因此甲骨文“徝”的引申含義是前往、直前。李孝定等學者釋此字為“循”,孫詒讓和羅振玉釋為“德”?。筆者認為,甲骨文該字雖隱含“循”意,但是釋為“徝”比較貼切,引申為“德”意思是說得通的。馮時曾對兩周時期貴族墓葬中隨葬的青銅方座柱形器進行功能分析,根據(jù)河南淅川和尚嶺春秋晚期墓出土的青銅方座柱形器HXHM2∶66 自銘“祖埶”,當解讀為“槷”,為“槷表”,即圭表測影用的立表之名。他認為“祖槷”取祖槷本身的圭臬、法度之義,“故祖槷或贈予夫人,或為夫人特制,目的皆在體現(xiàn)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對寡妻嚴守禮法、謹恪婦德的基本要求,是為以器喻德”?。

      如果仔細觀察馮時所舉兩周時期銅祖槷的實例,便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的祖槷并不能用于實際圭表測量實操,卻完全可以作為十字路口的銅柱或木柱路標的模型。

      十字路口的方向標桿除了為路人指明方向,還可以在晴晝讓路人根據(jù)標桿陰影的移動位置,大致判斷白晝的時間段,即粗略的“日晷”。這一功能,天文測量儀器槷表單獨使用,也可以實現(xiàn)。據(jù)此,馮時提出“以槷喻德的本質在于由時間引申出的誠信思想”[3]。筆者認為,首先是依據(jù)“互滲律”,將天文儀器槷表移植到十字路口作為方向標,從槷表的空間與時間測量的功能,轉移至十字路口中的時間與空間的指示標桿,這才是“德”的本意。

      陶寺遺址經過四十余年的考古發(fā)掘與研究,已經建立起以考古證據(jù)為主體,擰合文獻、人類學證據(jù)鏈繩股,所有證據(jù)皆指向陶寺都城遺址為堯舜之都?。陶寺遺址早期王族墓地M2200 出土了紅彩木質立表,中期王墓IIM22 出土了圭尺以及測量日影用的玉質配件游標、景符、垂懸等,表明堯舜的陶寺邦國已經擁有了成套的圭表測量儀器?。據(jù)考古調查與勘探,陶寺都城的中心十字路口,大約在今天我們設定的陶寺遺址中心控制點北側的中梁溝岔口。因此,陶寺測日影的立表衍生出都城中心十字路口的路標含義,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呂氏春秋·自知》云:“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務在自知。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堯有欲諫之鼓”高誘注:“欲諫者擊其鼓也?!痘茨稀ぶ餍g訓》作‘堯置敢諫之鼓’?!薄八从姓u謗之木”高誘注:“書其過失以表木也。注‘以’字,《淮南》注作‘于’。”[4]陶寺早期王族墓地大墓里確實隨葬了陶鼓和鼉鼓?,因與石磬為伍,以往學界都重視其禮樂器組合功能,我們無法確定這些鼓是否兼用做諫鼓。高誘注說舜立誹謗木就是讓百姓將意見寫在“表木”上,指明了誹謗之木與木質立表的關聯(lián)性。從陶寺早期M2200 出土的實用立表看,立表直徑很小,不適宜書寫。那么書寫意見的表木當系都城中心十字路口的路標木柱表木,則更加合理。足見,在路標表木上提建議,更可能是在路標誹謗木附近發(fā)表諫言,在陶寺中期即舜王族掌權時期很可能已經形成了“納諫制度”。該制度的發(fā)端有可能上推到陶寺早期即堯王族掌權時期。

      由此可見,堯舜時期,由觀測日影的圭表測量儀器中立表衍生出來的路標,因其附加的納諫功能,引導人們向其“矚目”,陶寺的君王因立誹謗之木建立了納諫制度,成為當時林立邦國的表率,周邊邦國的君王則以堯舜納諫制度為“榜樣”,向陶寺的“誹謗之木”“看齊”,由此構成了“德”“徝”字的本意。

      當然,堯舜之德的內涵,絕不僅僅是“納諫”的美德,納諫的目的是廣泛聽取民眾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革弊政,守正創(chuàng)新,從而做到《尚書·堯典》所說的:“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保?]250“克明俊德”起于“以親九族”,終于“協(xié)和萬邦”,體現(xiàn)出家國一體的理念。與人為善、團結互助方能“九族既睦”。和平共處、和而不同、融合發(fā)展、合作共贏,才能“平章百姓,協(xié)和萬邦”。

      堯舜之誹謗木,作為堯舜懿德的標志物,也作為中華文明最核心的精神文化遺產,成為今天佇立在北京天安門前的華表的歷史原型。晉人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秦乃除之,漢始復修焉。今西京謂之交午木?!保?]北魏人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龍華寺》載:“宣陽門外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橋,所謂永橋也。……南北兩岸有華表,舉高二十丈。華表上作鳳凰似欲沖天勢?!保?]《文選》收錄的三國魏人何平叔作《景福殿》曰:“故其華表則鎬鎬鑠鑠,赫奕章灼。”注:“華表,謂華飾屋外之表也?!保?]宋詞中,通常用“華表”代指京城。可見,自堯舜創(chuàng)立路標誹謗木之后,歷代王朝都沿用了其形式,豎立在京城重要路口或宮殿前,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名之為華表。因此,筆者認為,華表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物是最佳選擇。華表中庸的結構,莊嚴的造型,已有的廣泛認知基礎,都有助于其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與認可。

      應當說明的是,華表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雖然源自中華傳統(tǒng)精神文化的遺贈,但是必須有新時代守正創(chuàng)新性的解讀。

      首先,華表這一名稱,原本字面意思為“華麗的木表或石表”,在當今的解讀,則可稱為“中華文明的代表”,就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名符其實,簡稱“華表”再合適不過。

      其次,華表不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象征物,而且華表喻德,標志著中華文明“德”的核心價值體系,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統(tǒng)文化源頭。從這個意義上講,華表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標志物。

      再次,華表隱含著圭表測影的原始功能,隱喻經天緯地的時空政治文明。若再于其外表附著攀天而上的“東宮蒼龍”星宿圖像,暗喻中華文明自強不息的精神和上政、次政的文武之道理念,加之華表端莊的外在儀態(tài)象征的中華文明的禮制特征,那么華表就能夠全面表達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以“德”為體,以經天緯地、文武之道為用,以禮制為紀。同時,“東宮蒼龍”四季運行,與中國古代的農時密切相關,其中房宿星被稱為“農祥星”,心宿二被稱為大火星,可用以觀測制定“大火歷”。所以東宮蒼龍星象,又象征著中華文明是農業(yè)文明,以農為本。華表頂端蹲獸“望天犼”可以保留,暗示著傾聽百姓的呼聲,以民為本。這也是中華文明重要的文化精髓之一。

      最后,作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華表,其外在表現(xiàn)形式,可能還需要考慮漢字的加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之一?,不無道理。漢字自陶寺文化首創(chuàng)之后?,沿用至今,確實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之一。它與漢語相結合,延用四千余年,在其他民族語言不斷融入華夏漢語,形成不同方言的情況下,仍然不斷迭代,發(fā)揮著民族融合、文字統(tǒng)一、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是賡續(xù)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由是,筆者建議,在華表身上可以鐫刻中華民族的最高理想“文明天下大同”?!拔摹弊挚刹捎锰账轮鞎淖帧拔摹弊煮w,“明”字采用甲骨文字體,“天”字采用金文字體,“下”字采用戰(zhàn)國文字字體,“大”字采用漢隸字體,“同”字采用唐楷字體,以此表達漢字一脈相承,沿用至今。

      (三)“陶楔祖宗塔”: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世界性話語表達

      華表以物喻德,是中華文明精神標識之中國話語體系的表達方式。我們還可以用另外一套世界性的話語體系來表達,那就是源自陶寺宮城祖廟前搭建的裝置藝術“陶楔祖宗塔”(圖1)。

      圖1 陶寺宮城內出土“陶楔祖宗塔”復原示意圖

      在陶寺宮城范圍內遺址的清理過程中,我們曾經發(fā)現(xiàn)一定數(shù)量的弧緣三角形陶板,多數(shù)底邊微弧,底邊唇緣多戳印紋飾,且外緣較厚,尖端較薄,可稱之為陶楔。2013 年冬季,我們在陶寺宮城東墻Q10 的解剖工作中,在城墻破壞基槽的表界面上即ITG35③A 層底界面上,發(fā)現(xiàn)一圈陶楔,有數(shù)件完整者,形同等分的披薩餅。若將這些三角楔形陶板平鋪在地上,在同一平面上拼圓形(圖1.1),進而上下層疊摞起來(圖1.2),這些組件水平擺放和向上碼放,可以得到一個“且”(祖)的造型(圖1.3)。

      陶寺三角楔形陶板碼出的“且”造型,與甲骨文中象形“祖”字即“”如出一轍?!啊?,尖錐頂,底部封口線長,象征地面。體部象形畫兩道橫杠,說明“祖”是在地面分層搭建的。

      筆者推測,由陶寺王族各有資格的家族,每家族貢獻一片三角楔形陶板,共建一個“且”,強調的是認同一個王族祖先,并歸入同一宗法體制內部。每一個家族都是王族的一分子,缺一不可,共同支撐王族存在于世,并且孝敬共同的祖先。構建的“且”頂象征著王族的共同祖先。同一個祖先,逐步分支出以下的各大宗、小宗家支、家族乃至核心家庭,形成宗法關系塔形模式。所以陶寺的三角楔形陶板,原本很可能用于宮城祖廟內,王族共建“且”造型象征物?。

      如果我們借用陶寺“陶楔祖宗塔”的創(chuàng)意,作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國際話語體系,則可以用裝置藝術的形式,用每一片陶楔,代表每個個體、每個家庭、每個民族、每個種族、每個國家,團結共建一個超越國家、種族、民族、宗教信仰的,天下大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象征塔。

      三、“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重大意義

      從國內層面看,“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重大現(xiàn)實意義在于,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上升為中國理論,堅定文化自信,實現(xiàn)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德”的核心價值體系,講的就是中國道理。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瓜瓞綿綿,夏商周三代以來至今,統(tǒng)一多民族的中國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旋律,依靠的就是“德”的核心價值體系。中華文明文化精髓“德”的核心價值體系是國家與民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生不息的理論依據(jù)。這是中華文明區(qū)別于其他文明最重要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精神獨立自主的基石和民族自信的充分理由。

      因此,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并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懂得這些標識和文化精髓,讓每一個中國人發(fā)自內心地實現(xiàn)精神獨立自主,真正做到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便有了強大的社會心理基礎和動力。

      從國際視野來看,西方文明推崇的“叢林法則”,片面強調競爭與沖突,合作只是權宜之計,過分迷戀武力和個人利益最大化,這些都與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德”的核心價值體系背道而馳,是當下世界矛盾極度激化、世界和平受到嚴重威脅的總根源。西方的“叢林法則”與中華文明文化精髓“德”的核心價值體系的沖突,被某些西方學者誤導,冠之以“文明沖突論”,他們沒弄明白,其實是西方奉行的“叢林法則”與中華文明“德”的核心價值體系之間在精神文化觀念方面發(fā)生了沖突。但是,人類共同的本性“真善美”,決定了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德”的核心價值體系,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正道,“德”的核心價值體系、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我們倡導的理念,才是最終解決當下世界亂象的最佳“中國方案”。因此,讓世界懂得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德”的核心價值體系及其精神標識,明白其作為解決當下世界沖突的最佳“中國方案”,至關重要!而“人類命運共同體”象征塔,以裝置藝術形式,超越任何語言,讓全球人都能看明白——地球村人類大家庭,需要每一分子參與共建,團結合作共贏,方能生存!

      莎士比亞名著《哈姆雷特》中有一句經典名言:“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德”的核心價值體系,是解決這個難題的最佳“中國方案”。但是近代西方世界推崇的“叢林法則”畢竟影響了幾個世紀,若想讓世界摒棄它,理解中華文明文化精髓“德”的核心價值體系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肯定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一個比較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盡快行動起來,去努力推動宣傳,而不是坐等其變。

      注釋

      ①《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刊于《黨的二十大文件匯編》,黨建讀物出版社2022 年版,第35 頁。②《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光明日報》2023 年6 月3 日。③何努:《中華文明特征與特質再思考》,《南方文物》2023年3 期。④何駑:《制度文明:陶寺文化對中國文明的貢獻》,《南方文物》2020 年第3 期。⑤何努、何司陽:《陶寺中期王墓IIM22 出土漆木沙漏實驗分析》,《文物季刊》2022 年第3 期。⑥何努:《經天緯地的陶寺模式:堯舜“時空政治文明”》,刊于《中國文明起源陶寺模式十人談》,科學出版社2022 年版,第2-20 頁。⑦張海:《中原核心區(qū)文明起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年版,第400-404頁。⑧⑩參見何駑:《蟠龍根脈——中華精神“圖騰”的面世》,刊于《十件文物里的中國故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 年版,第4-31 頁。⑨???何駑:《怎探古人何所思 精神文化考古理論與實踐探索》,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22-224,122-142,403-404,343-347 頁。?何駑:《二里頭綠松石龍牌、銅牌與夏禹、萬舞的關系》,《中原文化研究》2018 年第4 期。?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年版,第284 頁。?何努:《祖槷與“德”字剩議》,《黃河·黃土·黃種人》2022 年第14期。?劉源:《從甲骨文、金文材料看西周貴族社會的“德”》,《南方文物》2017 年第4 期。?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第二卷),“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0 年版,第563-569 頁。?馮時:《祖槷考》,《考古》2014 年第8期。?何努:《試論傳說時代歷史重建的方法論——以陶寺遺址考古實踐為例》,《華夏考古》2021 年第4 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臨汾市文物局編著:《襄汾陶寺1978~1985 年考古發(fā)掘報告》(第2 冊),文物出版社2015 年版,第441、462 頁。?朱鳳瀚:《漢字系統(tǒng)和青銅文化是帶標識性的物質與精神文化遺存》,《中國文化報》2023 年6 月29 日。

      融水| 永清县| 雅安市| 岳阳市| 秦皇岛市| 贞丰县| 额济纳旗| 龙门县| 鸡西市| 马鞍山市| 泾源县| 晋中市| 蒲江县| 开化县| 汨罗市| 鄂托克前旗| 雷山县| 阳原县| 长垣县| 华池县| 武威市| 鄂托克前旗| 牙克石市| 南投县| 什邡市| 进贤县| 隆德县| 乐山市| 广元市| 南京市| 迭部县| 丰宁| 中牟县| 仁化县| 铁岭市| 乳山市| 斗六市| 治多县| 青浦区| 拉萨市| 驻马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