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左同學(xué)
曾經(jīng)一度,我非常羨慕那些可以旅行的人。那時候我被諸多條件所縛,沒錢沒經(jīng)驗、沒勇氣也沒往外走的動力。每次聽別人講起外面的世界時,我滿眼羨慕之情。
再往后,我也開始一次次地買票,坐火車,查攻略,逛景點,拍照片,走過千山萬水。再奔波再累,走在路上總體會不到疲憊,當(dāng)時我覺得是因為身體好,后來想想,全是因為欣喜。
人在非常開心的狀態(tài)下,真的可以忘掉所有疲憊。
某天晚上,舍友聊到黃山時,我也想起了自己的黃山行,因為沒錢住山上的酒店,我和朋友在酒店大廳坐了一晚上。零下的溫度,我們哆哆嗦嗦靠著聊天扛過去了。第二天下山時,遇到了一個老外,他笑著和我打招呼:“Good morning(早上好)!”不知道為什么,一晚上的疲憊,滿心的委屈,就那樣過去了。我也回了一個笑臉。
還有一次,我早上五點一個人站在天津站外面的廣場上,因為連續(xù)兩天沒有休息好,心里難受得發(fā)慌。天空飄著雨,我目光呆滯,問自己:“是不是腦子進水了非要出來花錢受這個罪,一個人暖暖和和待在學(xué)校宿舍不好嗎?”最后還是把自己哄好了:出來走走,應(yīng)該不是一件錯事。
現(xiàn)在回想時,很多美景我已經(jīng)快忘了,但和自己對話的場景我可能永生難忘。因為正是在那樣的情況下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吃苦能力,我學(xué)會了哄自己開心,觸摸到了體力極限的邊界,也慢慢看到了更真實的自己。
于是我覺察到:旅行不只是為了看那么多風(fēng)景,更重要的,是在行走的路上發(fā)現(xiàn)未知的自己。
有一段時間,我盲目地癡迷于讀書的數(shù)量,覺得數(shù)量越多效率越高,讀書不求甚解,再難再厚的書,跳著半天也就讀完了。再回憶時,其實自己全然不懂,但別人問起來,自己總會胡編亂造。
有意思嗎?沒什么意思,但對于小孩子來講,稍微有些優(yōu)越感便會擠出點意思。其實,我當(dāng)時根本看不懂《百年孤獨》,看不懂《千面英雄》,不明白《挪威的森林》到底講的是什么,也不知道《紅樓夢》到底好在何處。
閱歷跟不上,即使有點閱讀量,其實也是不明白。全當(dāng)是積累,好在之后看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時能有點感悟,也慢慢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好像讀過的書也有點融化在自己身上的意思。于是現(xiàn)在再看書時,讀過的書可以讀出不一樣的味道,像老友相見,互訴見聞。這種感覺很奇妙,見過又好像未見過,說陌生但以前確實有過一面之緣,再相見誰說不是緣分呢?
我是看到新書了嗎?是,但也不是。
我想我是看到了全新的自己,一個在知識、閱歷、情感、經(jīng)歷上和幾年前完全不同的自己,所以能透過很多文字看到悲傷、看到彷徨、看到荒誕,也看到平凡。
我在別人身上也總看到自己,有時是自己的特點,有時候是一點長處,但更多的還是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二胖是個做事細心,待人真誠的人。我們一起去拜訪朋友和長輩時,她會提醒我買禮物,說禮多人不怪。小曹經(jīng)常關(guān)心我的做事狀態(tài),他督促我做事不要拖延,要提前為未來思考,行動力要強一些……
于是我知道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原來閱人無數(shù)不是為了和每個人都能把酒言歡,而是讓你看看人間百態(tài),最后再瞅瞅自己。還湊合?還能再好點吧!
看自己讓我多了一份腳踏實地,生活里有了柴米油鹽,這些東西也很有趣,讓我能更接地氣、活得更真實。
真實就是底氣,真實自有千鈞之力。
所以我開始欣賞真實的人,喜歡說真實的話,做真實帶著煙火氣的事,開始和真實的自己打交道,開始發(fā)現(xiàn)新的自己。
春歌摘自《大同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