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改梅
在位于天津市華屏里小區(qū)的非遺工作室門口,記者見到了匆匆趕來的李月,只見她手中拎了一個偌大的行李包,里面是她挑選出的部分葫蘆烙畫作品,待接受完記者的采訪,她還要帶著這些作品趕去參加一場非遺活動。采購挑選材料、制作葫蘆烙畫、宣傳葫蘆文化……這樣的奔波忙碌是李月生活的常態(tài)。從事烙畫藝術三十余年,李月對于烙畫的熱愛始終如一,未曾消磨分毫。
青年時期的李月和孫克綱老師
得益于家庭文化氛圍熏陶,李月從小就喜歡民間藝術,涉足過多個藝術門類。年少時跟隨外祖母學習過山西剪紙和刺繡,跟隨美術老師學習過國畫,還在天津美院研習深造過兩年,這些都為她日后的從藝之路打下了扎實的美術基礎。
在從事葫蘆烙畫之前,李月是一名幼兒園老師。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花鳥魚市閑逛的她看到一個老人手拿一枚小小的蟈蟈葫蘆罐,上面烙畫著精巧的圖案,李月看得入迷,瞬間被烙畫這種新奇、獨特的藝術形式所吸引,當下便萌生了學習的想法。
李月笑談,她的烙畫從藝之路是從兩塊錢起家的?!澳鞘蔷艓啄辏乙粋€月工資只有一百多塊,日子過得緊巴巴。當時我用口袋里僅有的兩塊錢買了三四個小葫蘆,但是拿回家后不舍得用,于是就用電烙鐵在三合板的邊角料上練習烙畫?!崩钤抡f,那時工具簡單,用的是電焊的烙鐵,“筆芯”很長,操作起來相當困難,不像現(xiàn)在的電烙筆好使。
沒有師傅教授,沒有書籍參考,沒有葫蘆烙畫市場,李月一開始的學習之路困難重重。一個人默默摸索了兩年后,李月索性辭了工作,集中全部精力專職搞起了烙畫研究。
“最初的幾年為了生存,我用刀刻蛐蛐罐,賣了錢后投入到葫蘆烙畫中,就這么一直堅持著?!崩钤禄貞浀?。此后為了精進技藝,李月正式向張如良、趙寶國等老一輩烙畫藝術家學習,同時將此前積累的各類藝術形式融合到葫蘆烙畫的創(chuàng)作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走過艱難困苦的時光,經(jīng)過多年的潛心鉆研,李月逐步掌握了烙畫制作的各種技法,在天津乃至全國烙畫圈小有名氣。
在李月工作室一側的展柜上,記者看到了各式各樣經(jīng)過精雕細琢的葫蘆烙畫作品,有半米多高的大件,也有拇指大小的精致小件。李月說,此前疫情三年,她在家積累了不少作品。
葫蘆是自然生長的,形態(tài)萬千,有些存在缺陷,在別人看來是殘次品,但在李月眼里,這些缺陷統(tǒng)統(tǒng)可以加以利用,巧妙地加工為藝術品?!懊恳粋€葫蘆都是獨一無二的,在烙畫前要進行嚴謹?shù)臉嬎?,觀察葫蘆的器型,結合它的天然特點進行創(chuàng)作,讓畫面與形狀渾然天成?!崩钤抡f,她常常一個人去市場上踅摸,尋找心儀的葫蘆,從自然中尋找靈感。
在談到烙畫的創(chuàng)作時,李月坦言,雖然現(xiàn)在技藝漸趨成熟,但還沒有創(chuàng)作出一件完全令自己滿意的作品,技藝的學習是沒有止境的。“烙畫主要靠溫度的高低、用筆的力度和速度來呈現(xiàn)黑、焦、褐、黃、白等畫面顏色,通過顏色明暗的對比來體現(xiàn)畫面的立體感和層次感。溫度、力度、速度這三者必須結合得非常緊密,否則作品就會出問題。創(chuàng)作時要做到胸有成竹,一氣呵成?!崩钤抡f。
為滿足記者想要現(xiàn)場觀摩烙畫的愿望,李月帶著記者回到距離工作室不遠的家里。小小的工作臺前,一支烙筆、一枚葫蘆、一縷青煙,在李月嫻熟的操作下,葫蘆古樸的木質表面被勾勒出動人的細節(jié)。形神兼?zhèn)涞娜宋镄蜗?,栩栩如生的動物毛發(fā),千姿百態(tài)的花草鳥獸,濃淡相宜的山水樓閣……,這些葫蘆表面如此“精”“細”“美”的圖案,正是在李月這樣一筆一畫的烙制中完成的。
采訪最后,李月欣慰地表示:“現(xiàn)在葫蘆烙畫已不是一門小眾藝術,從事的藝人越來越多,通過一些葫蘆文化節(jié)和非遺活動的展示,葫蘆烙畫逐漸在市場走俏,受到大眾的喜愛。烙畫是一項珍貴的民間技藝,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它更好地發(fā)展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