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顆好奇心,會讓我們熱愛生活,也因此能有很多的想象。來自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物,有時能把自己的思緒帶向遙遠與遼闊,又始終聯系著源頭。也因為如此,我總是覺得我有寫不完的話題。
我讀小學時,國家經濟比較困難,人們生活不富裕,人們的勞動姿態(tài),成為我的童年記憶。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個同學喝水用的茶缸是白鐵的,沒有搪瓷。他自豪地告訴我,這個茶缸,是父親親手打出來的?!八橇夈Q工,一個月能掙八十元?!蔽乙恢庇浀盟倪@句話。一個六級鉗工,親手給兒子制作一個茶缸。不可思議的是,那個茶缸蓋子上面那個小小的空心葫蘆頂,究竟是如何打制出來的?我無數次在銅匠鐵匠作坊前看工匠勞作,一次也沒有看到他們打制茶缸。也許百貨商店賣的茶缸并不貴,工匠們不屑于花功夫去做無利可圖的活。
很多年后,我想到,有些事不能用“價值”“價格”“好處”去衡量,人的勞動,不一定都為“換錢”。那位六級鉗工,在閑暇時小試手藝,用簡單的工具,細心地為兒子打制一個喝水的茶缸,也消磨了業(yè)余時間。我由此想到,千百年來,那些工匠和手藝人憑著各種妙不可言的“想法”,以一雙靈巧的手,以及“慢”,創(chuàng)造了多少讓后世驚嘆的器物!
真正的藝術品,只能創(chuàng)造,無法“生產”,更無法“批量生產”。一些讓后世驚嘆的文物,正是一些不知名的匠人,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用心制作的。他們哪里知道會留傳后世!而后世有了新的動力和機器設備,甚至有了電子工具,人們習慣了“快速”“高端”“電腦”“3D”,肢體與手的能力,反而在退化。這真是有意思的事。
很多年過去,我一直記得那位同學的姓名,記得他向我展示“六級鉗工”親手制作的茶缸蓋。那個茶缸蓋還在嗎?他的子孫輩會和我一樣看待那輕輕敲打制作的茶缸蓋嗎?他們會和今天的我一樣,認為那是優(yōu)雅的休閑嗎?
這個手工制作的茶缸蓋,讓我銘記,也引發(fā)了我對人間對生活的想象。
我不記得他父親的模樣,依稀記得一個側影,彎腰在家門口搬東西。那以后,我多次想過,給過我啟示的人,可以是很平常的勞動者。所以,生活中,我不得不經常地做各種猜想。比如,迎面走過來的這個神情平靜的中年人,是從事什么職業(yè)的呢?為什么這位大嫂的雙手這樣粗糲?坐在巷口的那位老大爺,說不定曾在驚濤駭浪中九死一生呢……每個人,每個勞動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所有的成年人,都比我這個小學生有見識。我開始關注那些工匠。他們有專門的技術,為獲得這些技術,他們要拜師學藝,至少當三年徒弟,然后自立門戶,開始自己的曲折艱辛。那些普通的勞作者,為了養(yǎng)家糊口而辛勤勞動。
當年生活水平低,物資匱乏,人們居家度日,很多器物總是修修補補,因此街頭巷尾,總有手藝人在吆喝。圍觀的人中,就有很多我這樣的學生。那些走街串巷靠修修補補謀生的人,并不卑微。他們把手上的活做好,換取報酬;他們有能力不辜負別人的信任,并且敢于當眾炫技……他們有一雙靈巧的手。人的手,可以做很多事,因為人會“動腦筋”,所以才有手的“靈巧”。
這些,就是我從一個手工制作的茶缸蓋開始,慢慢獲得的啟示。
我們努力獲取信息,豐富自己。在那個全校只有一張報紙的年代,學生接觸的信息很少,圖書館的藏書也很有限。同學們渴望能了解世界,為此想盡辦法。初中二年級,我第一次看到“半導體收音機”。那個“機主”在公園背著個收音機炫耀,我們一群同學跟在后面看稀奇,確認是“無線的”。
又是很多年過去,我進入老年,對自然、對世界、對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勞動方式的變革仍然保持著好奇心。童年記憶一直在推動我的求知欲。那些智慧型的機器,簡直無比神奇。從機制餃子生產線到自動包裝糖紙的機器,從深海潛航器到航天飛機,人的創(chuàng)造無所不及。當我看到那幾乎萬能的3D打印機時,又想起那個手工制作的茶缸蓋。然而,勞動的智慧,很多是從那種手工勞動開始萌芽的。
現在,網絡時常稱中學生是“做題家”,不管在“小鎮(zhèn)”還是在“都市”。其實,現在的學生學習條件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每個同學都會有個人特殊的觀察與體驗,無論如何,不要為了分數與所謂“排名”而中止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同學們要學的,也遠遠不是寫一篇“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演講稿,要學會從平凡的生活小事延伸想象,直至無比遙遠的未來。
王棟生
別名吳非,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著有《不跪著教書》《致青年教師》《課堂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照亮校園的常識》等,參加統(tǒng)編本高中語文教科書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