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5000年》
[澳] 約翰·祖布爾茨基 著
馬百亮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3年6月
對于長途跋涉越過興都庫什山、到達現(xiàn)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平原的商人和入侵者來說,他們首先要面對的重要地理屏障便是印度河。
印度河的古名是“Sindhu”,波斯人因為發(fā)不出“S”的音,所以就稱這條河為“Hindu”。當希臘人在公元前4 世紀到達這里時,“H”也被去掉了,于是名字就變成了今天的“Indus”,而這條河流經(jīng)的土地則被稱為“?νδ?α”,這就是“I ndi a”(印度)一詞的詞根。
“美國”和“澳大利亞”這樣的名稱都是歐洲人的發(fā)明,與殖民時代前的居民如何稱呼自己的土地沒有任何關(guān)系。同樣,直到16、17世紀歐洲商人把葡屬印度(Estadoda ?ndia)、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 IndischeCompagnie)、法國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帶到了印度海岸,“印度”這個名字才真正被確定下來。
更常見的名字是“印度斯坦”(Hi ndustan),它指的是“印度河之地”(land of the Indus),而不是“印度教徒之地”(landof the Hindus)。通用術(shù)語“印度斯坦人”(Hindustanee)通常被用來指20 世紀早期以前任何來自當時英屬印度的人。
印度的梵文名稱是“婆羅多”(Bharata),3 世紀文本《毗濕奴往世書》中是這樣定義的:“位于海洋以北、雪山以南的這個國家叫婆羅多,因為那里住著國王婆羅多的后裔。它有9000 里格(1 里格≈ 4.83 千米)寬,是勞作之地,人們因此可以升入天堂,或獲得解脫?!庇《葢椃ǖ拈_篇是:“印度,即婆羅多,是一個聯(lián)邦制國家?!?/p>
從地理上來說,定義印度和幾千年來印度文明的參數(shù)相對簡單。大約1.8 億年前,岡瓦納古陸開始分裂,印度板塊以每年大約15 厘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漂移,直到它在大約5500 萬年前與歐亞板塊相撞,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因此形成。
這條2500 千米長的山脈成為今天所說的“南亞次大陸”的北部邊界。它的形狀呈四邊形,其東端被叢林覆蓋的山脈包圍,而這些山脈構(gòu)成了印度和緬甸之間的邊界。其西部是興都庫什山。南亞次大陸的南部邊界是一個巨大的半島,像一個矛頭一樣伸入印度洋。
今天,南亞次大陸被劃分為5 個國家。印度是其中最大的國家,其領(lǐng)土面積接近300 萬平方千米,南北長約3200 千米,東西長約2900 千米。印度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大約有14 億人。它與次大陸的其他4 個國家—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和孟加拉國—接壤,也同中國和緬甸接壤。印度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每平方千米約有400 人,人口密度是中國的2 倍。
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繁榮分別離不開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同樣,印度早期的文明也是在恒河和印度河肥沃的泛濫平原附近發(fā)展起來的。
在印度,很受期待的公告之一是一年一度的季風預(yù)報。西南季風從6 月開始,一直持續(xù)到9 月,產(chǎn)生了該國大約80% 的年降水量。在一個只有一半農(nóng)田得到灌溉的國家,印度洋季風對農(nóng)業(yè)產(chǎn)量至關(guān)重要。一場糟糕的季風可以抬高食品價格并減少農(nóng)村收入,因此便能推翻一個政權(quán)。
盡管看似固若金湯,南亞次大陸的地理邊界一直是漏洞百出,這使得新的文化、農(nóng)業(yè)實踐、語言、宗教甚至戰(zhàn)爭方法得以在此生根發(fā)芽。
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從中亞的大草原來到印度北部,隨后到來的是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 年)的軍隊。貴霜人和與匈人有血緣關(guān)系的匈那人(Hū?a)分別從中國西部和中亞來到這里。尋求學(xué)術(shù)和智慧的中國朝圣者來到了那爛陀等學(xué)術(shù)中心。那爛陀被認為是世界上首所大學(xué),教授的科目從佛教神學(xué)到煉金術(shù)和天文學(xué)。伊斯蘭教在7 世紀崛起,通過貿(mào)易和征服,終于在這里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和莫臥兒帝國。即使在17 世紀莫臥兒帝國的鼎盛時期,包括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在內(nèi)的歐洲列強也曾在印度立足。
幾千年來,印度的宗教、思想和科學(xué)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它的邊界,給世界帶來了從十進制到瑜伽、從寶萊塢電影到素食主義的各種東西。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遺產(chǎn)給英語注入了大量的印度詞語,例如bungalow(平房)、polo(馬球)、gymkhana(賽馬會)、l oot(戰(zhàn)利品)、mogul (有權(quán)勢的人物)、jungle(叢林)和thug(惡棍),等等。
印度軟實力的傳播比英國統(tǒng)治印度要早2000年。大約在公元前240 年,佛教第三次結(jié)集在印度北部的華氏城舉行,阿育王(約公元前268—約前232 年在位)派遣使者到9 個國家傳播佛法。早在公元1 世紀,印度教就已經(jīng)傳播到了印尼群島的爪哇島和巴厘島。到20 世紀60 年代和70 年代,瑪哈里?!が敽瘴鳌?yōu)濟等人因向披頭士樂隊宣揚超覺冥想的好處而在西方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成千上萬的西方人也走上了嬉皮士所走的道路。
印度給世界的另一份杰出禮物是它的僑民,其人數(shù)約為1800 萬,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祖賓·梅塔已經(jīng)成為西方古典音樂指揮家的代名詞。奈特·沙馬蘭的電影開創(chuàng)了“驚悚電影”這個流派。印度裔的首席執(zhí)行官領(lǐng)導(dǎo)著谷歌、推特和微軟等大公司。2021 年1 月,卡瑪拉·哈里斯宣誓就職,成為首位擁有南亞血統(tǒng)的美國副總統(tǒng),南亞移民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當就職儀式通過智能手機直播時,她的祖籍村莊圖拉森德拉普拉姆的居民們?nèi)挤疟夼冢⒎职l(fā)糖果和鮮花作為宗教祭品,在當?shù)厮聫R為她祈禱。
尼赫魯曾把印度吸收和保存國外思想的能力比作重寫本:一份古老的手稿被一遍又一遍地重寫,但是之前的那一層并沒有被完全抹掉。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quán),標題為編者所加)
責任編輯董可馨 dkx@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