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寧,陳玲,周麗靜,王黎
(1新疆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11;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2a 護理部,2b 乳腺外科,新疆烏魯木齊,830011)
據(jù)報道[1],乳腺癌發(fā)病率(11.7%)現(xiàn)居全球第一位。外科手術是乳腺癌治療的首要方法,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可加速患肢功能恢復、加快疾病轉歸。研究表明[2],恐動癥是乳腺癌術后患者預后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恐動癥是指“因懼怕疼痛或害怕對機體造成再次損傷,而對運動或肢體活動產(chǎn)生非理性恐懼的一種特殊心理現(xiàn)象”[3]。乳腺癌術后早期恐動癥患者由于恐懼運動而減少甚至拒絕早期功能鍛煉,使疤痕與周圍組織黏連,導致患側上肢運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因此查找原因并切實減少乳腺癌術后患者恐動癥的發(fā)生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研究指出[4],恐動癥的形成原因最終可歸納為個人內(nèi)部因素(如焦慮、應對方式、自我效能感等)和外部因素(如配偶支持等)兩大類。目前,我國對恐動癥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雖已有乳腺癌患者術后恐動癥的相關報道,但僅涉及焦慮、應對方式等個人內(nèi)部因素,尚不全面[2]。因此,本研究旨在從內(nèi)部、外部兩大因素出發(fā),對乳腺癌術后患者恐動癥現(xiàn)狀進行調(diào)查并分析其影響因素,以期為乳腺癌術后患者制定切實有效的恐動癥干預方案提供參考依據(jù)。
采用便利抽樣法,于2021 年12 月—2022 年7月選取新疆某三級甲等??漆t(yī)院乳腺外科的乳腺癌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②經(jīng)病理學診斷,初次確診為原發(fā)性乳腺癌,并行手術后3~4d 者;③婚姻狀況均為已婚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有嚴重精神障礙或存在認知障礙者。樣本量計算:本研究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參考相關研究[5]樣本量為自變量個數(shù)的5~10倍。本研究的自變量個數(shù)為8個,樣本量為40~80例,考慮20%的樣本不合格率,樣本量至少為50~100例。本研究對象均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號為K-2022035)。
1.2.1 一般資料調(diào)查問卷 問卷在參考相關文獻[2]基礎自行設計,包括年齡、居住地、文化程度、職業(yè)狀況、家庭人均月收入、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
1.2.2 恐動癥評分表(tampa scale for kinesiophobia,TSK) TSK由KORI等[6]編制,本研究采用國內(nèi)學者胡文等[7]中文漢化量表。該量表共包含17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依次計為1~4分,總分17~68分,總分>37分可診斷為恐動癥,總分越高,恐動程度越高。本研究該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778。
1.2.3 乳腺癌幸存者自我效能感量表(breast cancer self-efficacy survivors,BCSES) BCSES 由CHAMPION等[8]編制,本研究采用國內(nèi)學者劉延綿等[9]進行漢化的中文量表。該量表包含11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沒有信心”到“非常有信心”依次計為1~5分,總分11~55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好。本研究該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912。
1.2.4 乳腺癌患者配偶支持感知量表 本研究采用王晶晶等[10]編制的乳腺癌患者配偶支持感知量表,該量表共25個條目,包含情感支持(18個條目)、信息支持(3個條目)、實際支持(4個條目)3個維度,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正向條目從“從不”到“總是”依次計1~5分,反向條目反向計分,總分25~125分,得分越高,表示乳腺癌術后患者感知到的配偶支持水平越高。本研究該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961。
由兩名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的護理研究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在乳腺癌患者術后第3~4d 病情穩(wěn)定的情況下床旁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所有問卷均當場發(fā)放并收回,填寫前告知患者問卷調(diào)查目的、意義和問卷填寫要求,若患者因身體狀況、視力水平、文化程度等因素無法自行完成問卷者,由研究者如實代填。填寫完畢后由研究者檢查問卷,若有遺漏當場補全。本研究共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260 份,回收有效問卷224 份,有效回收率為86.15%。
應用SPSS 26.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各個變量的相關性若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采用多元線性逐步回歸法(變量進入方程標準α納入=0.05,α剔除=0.10)分析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發(fā)生的影響因素,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得分的單因素分析見表1。由表1 可見,不同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的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其他變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表1 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得分的單因素分析(n=224;n/%;分,±S)
表1 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得分的單因素分析(n=224;n/%;分,±S)
變量n得分 t/FP年齡(歲)18~4454(24.10) 44.52±8.02 F=14.415 <0.001 45~59121(54.02) 38.41±8.15≥6049(21.88) 36.57±8.39居住地城鎮(zhèn)99(44.20) 39.95±8.24t=0.7260.469農(nóng)村125(55.80) 39.10±8.98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4(37.50) 43.62±9.19 F=22.825 <0.001高中75(33.48) 38.84±6.13大專及以上65(29.02) 34.86±7.94職業(yè)狀況在職118(52.68) 39.79±8.97退休93(41.52) 39.27±8.38無業(yè)13(5.80) 38.15±8.05家庭人均月收入(元)<300038(16.97) 43.26±9.23 F=0.2540.776 3000~500080(35.71) 39.00±8.00>5000106(47.32) 38.48±8.65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非自費194(86.61) 38.49±8.08t=-4.508 <0.001自費30(13.39) 45.83±9.62 F=4.6090.011
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得分為(39.48±8.65)分,109 例(48.66%)患者存在恐動癥;患者自我效能感得分為(34.60±9.97)分;配偶支持感知得分為(73.53±24.69)分。
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與自我效能感、配偶支持感知的相關性分析見表2。由表2 可見,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與自我效能感、配偶支持感知呈負相關。
表2 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與自我效能感、配偶支持感知的相關性分析(n=224;r)
以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總分為因變量,以自我效能感得分、配偶支持感知得分及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自變量賦值表見表3),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見表4。由表4 可見,患者年齡、文化程度、自我效能感、配偶支持感知為恐動癥的主要影響因素(均P<0.05),共解釋變異58.80%。
表4 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n=224)
本研究結果顯示,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得分為(39.48±8.65)分,處于中等偏高水平,48.66%患者存在恐動癥,高于KOCIC 等(21.8%)[11]和蔡立柏等(31.88%)[12]對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恐動癥的研究,低于李長琴等(96.92%)[13]對學齡期患兒骨折術后恐動癥的研究。由此可知,恐動癥廣泛發(fā)生于外科手術患者,且不同外科手術患者恐動癥的發(fā)生存在較大差異??赡芘c疾病類型、樣本量多少、地域差異等因素有關。乳腺癌術后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傷口疼痛,患者常將疼痛視為對健康的一種威脅,且對疼痛與早期功能鍛煉的關系缺乏正確認識,擔心引起疼痛的運動會加重病情,進而產(chǎn)生恐動行為。此外,患者擔心早期運動會加重對創(chuàng)口的傷害,阻礙創(chuàng)口愈合,因而恐動水平高。提示護理人員應重點關注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的發(fā)生,可通過開展康復鍛煉知識講座、發(fā)放康復鍛煉宣傳手冊、病友康復鍛煉心得分享等方式糾正患者對疼痛及早期功能鍛煉的錯誤認知,使患者正視疼痛與早期功能鍛煉的關系,降低患者的恐動水平。
3.2.1 年齡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是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的主要影響因素,即乳腺癌術后患者的年齡越大,其恐動水平越低。研究表明[14],年齡越大的患者人生閱歷更豐富,抗壓能力更強,且社會功能及家庭責任逐漸弱化,因此罹患癌癥時,對不良預后的接納程度更高,對醫(yī)護人員提出的康復方案也敢于嘗試,遵醫(yī)行為強,因而恐動水平低。而年齡越小的患者既往人生重大事件發(fā)生較少,可能心理承受能力更低,且肩負著繁重的家庭與社會責任,因而被賦予了更高的健康意義,認為可能發(fā)生的風險因素(如康復鍛煉不當會撕裂傷口)或不適癥狀(如康復鍛煉引起的疼痛)會阻礙其重新投入家庭與社會角色的步伐,因而產(chǎn)生嚴重的恐懼回避心理,恐動水平也更高。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對年紀較輕患者的健康教育,并為患者提供專業(yè)、個性化的康復鍛煉指導,以減輕患者對功能鍛煉的顧慮,緩解患者對自身身體狀態(tài)的過度警覺,進而降低患者的恐動水平。3.2.2 文化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文化程度是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的主要影響因素,文化程度越高者其恐動水平越低,與張素蘭等[2]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為,文化程度與患者的認知水平緊密相關,文化程度高的患者通常對疾病及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具有更深的領悟,且與護理人員之間的配合度更高,衛(wèi)生服務利用率也隨之提高,患者可較快較準確地掌握疾病信息及早期功能鍛煉的方法,有效避免恐動癥發(fā)生。另外,文化程度高的患者能更為精準地表達自己的恐懼,有效獲得家庭、朋友及護理人員等來自多方面的社會支持,從而降低恐動水平。因此,提示護理人員應多關注文化程度相對低的患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其耐心宣教,提高患者康復運動知識素養(yǎng),同時給予患者充分的信息支持與情感依托,以引導患者重塑正確的康復信念,用信念帶動行動,有效預防或改善文化程度較低患者的恐動水平。
3.2.3 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感是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的主要影響因素,即乳腺癌術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恐動水平越低,與趙政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研究報道[16],自我效能感與患者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密切相關,若患者信賴其康復治療方法并有信心堅持功能鍛煉,患者的功能鍛煉依從性就越高,恐動水平相應越低。可見,從內(nèi)在動力視角出發(fā),自我效能感高的患者可產(chǎn)生健康管理行為,提高自我效能感對改善患者恐動心理和堅持功能鍛煉具有積極意義。因此,護理人員應著重培養(yǎng)乳腺癌術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可借助同伴教育形式如開展病友交流會等,制造機會讓病友之間互相分享康復歷程、術后鍛煉等相關知識,重建患者的正向情緒,促使患者積極應對疾病,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從而調(diào)動患者功能鍛煉的積極性,減少恐動癥的發(fā)生。
3.2.4 配偶支持感知 本研究結果顯示,配偶支持感知水平是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的主要影響因素,即乳腺癌術后患者配偶支持感知水平越高,其恐動水平越低,此變量為本研究新發(fā)現(xiàn)的變量,隸屬乳腺癌術后恐動癥形成原因中的外部因素。相關研究證實[4],缺乏家庭支持會加劇患者對康復運動的恐懼感。也有研究證明[17],乳腺癌患者的配偶是其最親密的生活伴侶及最重要的家庭支持。良好的配偶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促進患者采取積極的疾病應對方式及增強患者康復信念,也可為患者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開展提供重要保障,從而減少恐動癥的發(fā)生。提示護理人員應盡早對乳腺癌患者感知到的配偶支持感知水平進行評估,從而識別其薄弱環(huán)節(jié),及時為乳腺癌夫妻提供針對性的指導,予以患者充分的家庭情感支持,使患者感知到家庭溫暖,并在配偶的陪伴支持下樹立康復信心、克服恐懼心理,主動配合護理人員進行早期功能鍛煉,最終降低患者恐動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處于中等偏高水平,年齡越小、文化程度越低、自我效能感與配偶支持感知水平得分越低的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得分越高。護理人員應重視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發(fā)生情況,針對患者不同年齡、文化程度、自我效能感、配偶支持感知水平,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由于人力資源條件與時間限制,僅調(diào)查了1 家醫(yī)院乳腺癌術后早期患者,樣本代表性尚不足,未來期望將多中心的縱向研究與質(zhì)性研究相結合,以論證本研究的變量并全面深入了解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的影響因素,為制定科學、有效的乳腺癌患者術后早期恐動癥干預方案提供更為準確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