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季派送員
提到光合作用, 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綠色植物,因為它們能利用陽光將二氧化碳和水轉(zhuǎn)化為能量和氧氣。但是你知道嗎? 有些海洋動物也具備這個神奇的技能。
海蛞蝓(kuò yú)是一種生活在海洋里的軟體動物,看起來就像沒殼的蝸牛,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 它們生活在珊瑚礁附近,通常有著明亮多彩的外觀,體型小巧精致。“小綿羊”海蛞蝓是它們中的一員,因長相酷似綿羊而得名,有著黑豆似的小眼睛和一對可愛的“羊角”,還有細(xì)小的如綿羊毛一樣的突起,體長僅5 毫米左右,又被稱為“葉羊”。
“小綿羊”海蛞蝓剛出生時是透明的,進食藻類后,它們的身體會吸收藻類里的葉綠素慢慢變成綠色。 當(dāng)陽光透過海水照射到“小綿羊”身上時,它便利用體內(nèi)的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養(yǎng)分。 所以“小綿羊”海蛞蝓不用到處奔波,曬曬太陽,即可補充能量。
如果你在海洋里看到一片漂浮的綠葉,請不要驚訝,那很可能不是真正的綠葉,而是號稱“動物界死宅”的綠葉海天牛。 它體長1~5 厘米不等,身體呈扁平狀,上面有葉脈狀突起,遠(yuǎn)看宛如一片翠綠色的葉子,這讓它們能夠在海藻群中完美隱身,不被捕食者察覺。
綠葉海天牛的壽命僅有9~12 個月,但它身上卻藏著一項讓人望塵莫及的“黑科技”。 它只須在年幼時飽餐一頓,剩下的日子就無需進食了,依靠從藻類食物中“偷”來的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便能維持生命。余下的時間里,它的任務(wù)就是曬太陽,以保證光合作用的順利進行。
珊瑚是由一只只小珊瑚蟲組成的, 它的光合作用表現(xiàn)為與一些藻類生物的共生關(guān)系。這些藻類生物生活在珊瑚組織內(nèi)部。這些藻類通過光合作用轉(zhuǎn)化能量供珊瑚蟲使用。 同時,珊瑚蟲的代謝過程也為藻類生物提供了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zhì)。
有趣的是,珊瑚會為了保證光合作用的順利進行而發(fā)光。 在淺海區(qū)域,珊瑚將熒光蛋白作為一種“防曬霜”,吸收有害的紫外線并釋放出綠光,保障與它們共生的藻類生物進行光合作用。 而在深海區(qū)域,因為陽光稀少,珊瑚會利用體內(nèi)的熒光蛋白最大限度地制造黃、橙、紅光,以供棲息在這里的藻類生物進行光合作用。
大自然就是這么神奇,等著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