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澤幸 姚 航 李文輝 吳凱麗
(1.湖南工程學院,湖南湘潭,411104;2.湖南永霏特種防護用品有限公司,湖南湘潭,411101)
GB 8965.2—2022《防護服裝 焊接服》(以下簡稱新標準)由國家應急管理部提出并歸口[1],于2022 年12 月29 日由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lián)合發(fā)布,將于2024 年1 月1 日起正式實施,并代替GB 8965.2—2009《防護服裝 阻燃防護 第2 部分:焊接服》(以下簡稱舊標準)[2]。
參 考ISO 11611: 2015 《Protective clothing for use in welding and allied processes》[3],跟 蹤 國際焊接服標準的發(fā)展新動向,經(jīng)充分調(diào)研、思考和討論,基于舊標準,新標準對部分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進行了合理、必要的修訂,并新增了部分關鍵性技術要求,體現(xiàn)了標準的連續(xù)性、合理性和先進性。為促進焊接服面料及服裝的生產(chǎn)和使用企業(yè)與相關檢測機構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新標準,推動新標準的順利實施,促進我國防護服裝產(chǎn)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下就焊接服新舊標準進行對比和分析。
標準名稱方面,與GB 8965.1—2020《防護服裝 阻燃服》類似[4],為規(guī)范系列標準的命名,新標準名稱由“防護服裝 阻燃防護 第 2 部分:焊接服”修訂為“防護服裝 焊接服”。
適用范圍方面,新舊標準并無原則性更改,但新標準將防護對象中的“熔融金屬”修訂為“熔融物質”,從術語和定義部分可知,熔融物質為熔融金屬和非金屬物質(如礦渣、浮渣和鹽)的混合物,與焊渣的成分吻合,新標準對防護對象的表述更科學。
術語與定義方面,新舊標準共同定義了熔融物質、燃燒特性、滴落、熔融、收縮等5 個術語,但完善了術語“滴落”的定義表述;新增了熱通量、輻射熱傳遞指數(shù)、破洞等3 個術語和定義,刪除了術語“耐熱性能”及其定義。
依據(jù)使用場所和作業(yè)要求的差異,舊標準將焊接服劃分為A、B、C 三個防護級別,并明示了各防護級別焊接服的應用環(huán)境和使用場合。
與阻燃服類似,在實際生產(chǎn)和使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C 級焊接服的生產(chǎn)、應用和檢測量很少,且多數(shù)C 級焊接服性能指標已達到B 級要求;因而新標準刪除了C 級焊接服及對應指標,將焊接服劃分為A、B 兩個防護級別,但未明示各防護等級焊接服的應用場景,可參考GB 39800 系列個體防護裝備配備規(guī)范或舊標準的應用場所規(guī)范焊接服的選用。
3.1.1 面料的技術要求
面料分類方面,舊標準將焊接服面料分為紡織物和皮革類面料兩類。目前絕大多數(shù)焊接服面料為機織物和皮革,舊標準中的紡織物即為機織物,新標準明確將焊接服面料分為機織物類和皮革類兩類。
在修訂面料部分考核指標的表達方式、性能要求或測試方法的基礎上,對于機織物類面料,新標準新增水洗尺寸變化率、體積電阻、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異味和色牢度等考核指標;對于皮革類面料,新增撕破強力、體積電阻、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異味和脂肪含量等考核指標。
新舊標準均明示,部分性能指標測試前,需要對試樣進行洗滌前處理,但新舊標準選用的洗滌方式存在差異。舊標準明確要求按GB/T 17596—1998《紡織品 織物燃燒試驗前的商業(yè)洗滌程序》中第7 章的洗滌條件緩和洗滌50 次[5],但未明示干燥程序,也未明示皮革類面料是否需要洗滌,但從舊標準的備注及測試方法的描述來看,對機織物類和皮革類面料的阻燃性能、抗熔融金屬沖擊性能、熱防護性能測試時,均需經(jīng)過洗滌前處理。新標準要求按GB/T 8629—2017《紡織品 試驗用家庭洗滌和干燥程序》[6],以“自動洗衣機(A型)正常攪拌”的方式洗滌12.5 h,漂洗6 h,并懸掛晾干,漂洗過程中應換水2 次,每次換水前脫水2 min。水量、洗滌溫度及洗滌劑等條件應滿足GB/T 8629—2017 中4N 程序的設定,或使用A型自動洗衣機使用中性洗滌劑按照GB/T 8629—2017 中4N 程序洗滌50 次,并懸掛晾干。
應關注的是,新標準在試驗方法6.1 部分中明示,皮革或一次性使用焊接服的面料及其成品,測試前可不經(jīng)過洗滌前處理。
(1)斷裂強力與撕破強力。對于機織物類面料,新舊標準要求依據(jù)GB/T 3923.1—2013《紡織品 織物拉伸性能 第1 部分:斷裂強力和斷裂伸長率的測定(條樣法)》對面料的拉伸斷裂強力進行測試;舊標準要求經(jīng)向斷裂強力和緯向斷裂強力不低于450 N,而新標準修訂為不低于400 N;新舊標準對撕破強力的測試標準和性能要求一致,均明示按GB/T 3917.3—2009《紡織品 織物撕破性能 第3 部分:梯形試樣撕破強力的測定》進行測定,并要求撕破強力不低于25 N。
對于皮革類面料,新舊標準均要求依據(jù)QB/T 2710—2018《皮革 物理和機械試驗 抗張強度和伸長率的測定》進行拉伸斷裂強力的測定。舊標準要求牛面革和豬面革的經(jīng)向斷裂強力和緯向斷裂強力分別不低于16 N/mm2和10 N/mm2。新標準修訂了皮革斷裂強力表征指標,且不分類考核,要求經(jīng)向斷裂強力和緯向斷裂強力不低于80 N。此外,新標準新增撕破強力考核指標,并依據(jù)防護級別分級考核,要求按QB/T 4198—2011《皮革 物理和機械試驗 撕裂力的測定:單邊撕裂》測試,且要求A、B 級焊接服用皮革面料的撕破強力分別不低于20 N 和15 N。值得關注的是,對于機織物類和皮革類面料,其撕破強力的測試原理存在差異,獲得的撕破強力之間并無可比性。
實際使用過程中,焊接服很少被拉破,多為被撕破和掛破,因而適當降低對拉伸斷裂強度的要求,強化對撕破強力的考核,更符合實際使用要求。
(2)阻燃性能。舊標準規(guī)定按GB/T 5455—2014《紡織品 燃燒性能 垂直方向損毀長度、陰燃和續(xù)燃時間的測定》對洗后面料的阻燃性能進行測試,并按防護級別進行分級考核。焊接服的主要功能之一為抵御熔融金屬沖擊,面料阻燃性能與抗熔融金屬沖擊性能之間并無正相關關系,甚至可能出現(xiàn)負相關現(xiàn)象[7]93,因而為提高抗熔融金屬沖擊性能,有必要放寬對阻燃性能的考核要求。新標準并未沿用國內(nèi)阻燃面料常用的垂直燃燒法,而明確要求按ISO 15025: 2016《Protective clothing—Protection against flame—Method of test for limited flame spread》中的方法A(表面點火法)進行測試[8],相較于垂直燃燒法,該種測試方法的燃燒過程相對緩和;新標準要求洗滌前后的A、B 級焊接服面料在測試過程中,燃燒不能蔓延至試樣的頂部和兩側邊緣,續(xù)燃和陰燃時間均不超過2 s,破洞尺寸不大于5 mm,且無熔融、滴落現(xiàn)象。相較于舊標準,新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阻燃性能的考核要求。
(3)抗熔融金屬沖擊性能。新舊標準均明示洗后試樣按GB/T 17599—1998《防護服用織物防熱性能 抗熔融金屬滴沖擊性能的測定》測試,舊標準要求各防護等級面料經(jīng)15 滴金屬熔滴的沖擊后,試樣背面溫升不超過40 K。新標準要求A、B 級焊接服面料分別經(jīng)25 滴和15 滴金屬熔滴的沖擊后,其試樣背面溫升均不超過40 K,并明確要求測試過程中及結束后樣品不應出現(xiàn)燃燒現(xiàn)象。相對于舊標準,新標準對面料抗熔融金屬沖擊性能的考核更嚴格。實踐發(fā)現(xiàn),即使面料可通過50 滴金屬熔滴的沖擊,但也很難滿足實際專業(yè)電焊工人的防護需求[7]94,依然會出現(xiàn)被焊花燒穿的現(xiàn)象,必要時還需要穿著防護圍裙、袖套等防護裝備,以增強防護性能。
(4)透濕性能。舊標準規(guī)定按GB/T 12704—1991《織物透濕量測定方法 透濕杯法》中方法A(吸濕法)對機織物類面料的透濕性能進行測定[9],要求機織物類面料的透濕量不低于6 000 g/(m2·24 h);因織物透濕性測試標準的修訂,新標準明示按GB/T 12704.1—2009《紡織品織物透濕性試驗方法 第1 部分:吸濕法》進行測試,并將透濕量修訂為不低于5 000 g/(m2·24 h)。目前,絕大部分合格焊接服面料的透濕量均在6 000 g/(m2·24 h)左右,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同一面料不同檢測機構的測試數(shù)據(jù)之間存在不可避免的差異,影響產(chǎn)品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參考阻燃服,新標準調(diào)低對透濕性能的考核要求是合理的。此外,新舊標準均未提及皮革類面料透濕性能的考核要求,也未考慮對機織物類面料透氣性能的考核。
(5)水洗尺寸變化率。洗滌后焊接服尺寸收縮嚴重時,會影響服裝和皮膚之間的靜止空氣含量,從而降低焊接服的熱防護水平;如果洗滌后尺寸過度增加,則會嚴重影響外觀質量并妨礙操作。新標準新增對焊接服面料(機織物類)水洗尺寸變化率的考核,按GB 8629—2017 中4N 程序洗滌1 次,按程序A 干燥(懸掛晾干),后依據(jù)GB/T 8630—2013《紡織品 洗滌和干燥后尺寸變化的測定》測定水洗尺寸變化率,明確要求水洗尺寸變化率需控制在-3.0%~+3.0%范圍內(nèi),并明示選用不加酶、不含熒光增白劑的無磷洗衣粉;此外,新標準還明示,當制造商明示應輕柔洗滌或水洗時,可選用GB 8629—2017 中4G 程序或仿手洗程序(4H 程序)洗滌,但未明示干燥程序。
(6)熱穩(wěn)定性。新舊標準均明示焊接服面料熱穩(wěn)定性的檢測應按GB 8965.1—2020 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新舊標準均要求經(jīng)5 min 干熱處理后,試樣的尺寸變化率不超過10%,但新舊標準選用的熱處理溫度不同,舊標準規(guī)定為(260±5)℃,而新標準要求為(180±5)℃。此外,從舊標準的表述來看,熱穩(wěn)定性能的測試對象為未洗滌試樣,新標準明示為洗后試樣,以確保洗后面料仍具有良好的熱穩(wěn)定性。
(7)熱防護性能。舊標準要求按GB 8965.1—2009《防護服裝 阻燃防護 第1 部分:阻燃服》[10]中附錄A 評估面料暴露于輻射熱源和對流熱源的隔熱性能,且僅考核A 級焊接服面料。焊接時產(chǎn)生的電焊弧光中含有高強度紅外線、紫外線和可見光,主要通過光產(chǎn)生熱效應而對人體造成危害,引起諸如中暑、熱灼傷等熱輻射相關職業(yè)病,其熱量的傳遞以輻射為主,熱對流相對較少,故新標準采用輻射熱傳導指數(shù)RHTI24 為考核指標,按GB 38453—2019《防護服裝 隔熱服》中附錄A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測試,評估在20 kW/m2輻射熱源對洗后試樣加熱時,其背面溫升24 °C 所需的時間。新標準依據(jù)防護級別分級考核面料的熱防護性能,要求A、B 級焊接服面料的輻射熱傳遞指數(shù)分別不低于16.0 s 和7.0 s。相對于舊標準,新標準對面料熱防護性能考核更符合實際需求。
(8)體積電阻。焊接電源通常為220 V 或380 V,焊接過程中或電氣安全保護裝置存在故障或者操作違章作業(yè)時,可能引起觸電事故,特別是在金屬容器、管道上或潮濕環(huán)境作業(yè)時,觸電的風險和危害性更高[12],因而,有必要考核焊接服面料的絕緣性能。新標準明示按GB/T 31838.2—2019《固體絕緣材料 介電和電阻特性 第2 部分:電阻特性(DC 方法) 體積電阻和體積電阻率》測量面料的體積電阻,要求洗后面料的體積電阻不得低于105Ω。
(9)面料安全性能。為避免焊接服在穿著和使用過程中對作業(yè)人員可能造成健康損害的問題,提高面料的衛(wèi)生性和標準的先進性,在舊標準考核甲醛含量和pH 值的基礎上,新標準新增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異味等考核指標。
對于面料的甲醛含量和pH 值,舊標準要求各防護級別焊接服面料的甲醛含量不高于75 mg/kg,pH 值控制在4.0~9.0。新標準按直接與非直接接觸皮膚類面料,分類考核甲醛含量和pH 值;對于直接接觸皮膚類面料,要求甲醛含量不高于75 mg/kg,pH 值控制在4.0~8.5;對于非直接接觸皮膚類面料,放寬考核要求,要求甲醛含量不高于300 mg/kg,pH 值控制在4.0~9.0。還需注意的是,新舊標準在對機織物類和皮革類面料的甲醛含量和pH 值檢測時,所依據(jù)的檢測標準不同。
對于機織物類面料,新舊標準要求甲醛含量需按GB 2912.1—2009《紡織品 甲醛的測定 第1部分:游離和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檢測,pH 值按GB/T 7573—2009《紡織品 水萃取液pH 值的測定》檢測,新舊標準依據(jù)的檢測標準相同,且新標準明示機織物類面料甲醛含量和pH 值的限定依據(jù)GB/T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chǎn)品基本安全技術規(guī)范》的要求。
對于皮革類面料,舊標準明示甲醛含量檢測標準為GB 2912.1—2009,pH 值檢測標準為GB/T 7573—2009,與機織物類面料的檢測標準相同。因皮革的結構組成不同于紡織品,兩者雖采用同原理的檢驗手段,但在檢驗方法上存在顯著差異。新標準明確要求,依據(jù)GB 20400—2006《皮革和毛皮 有害物質限量》的要求,甲醛含量按GB/T 19941.2—2019《皮革和毛皮 甲醛含量的測定 第2 部分:分光光度法》檢測,pH 值按QB/T 2724—2018《皮革 化學試驗 pH 的測定》檢測。現(xiàn)有研究表明,甲醛含量測定標準GB 2912.1—2009 和GB/T 19941.2—2019 雖 同 為 分 光 光 度法,但檢驗過程中的比色皿光程長度、萃取液類型、稱重要求和計算公式等方面存在差異[13],pH值測定標準GB/T 7573—2009 與QB/T 2724—2018 在萃取介質、萃取振蕩時間等檢驗方法上亦存在差異[14]。
新標準明確規(guī)定,焊接服面料不應檢出可致癌芳香胺染料,無異味。機織物類面料的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類型和檢測限應符合GB 18401—2010 的要求,機織物類材料的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按GB/T 17592—2011《紡織品 禁用偶氮染料的測定》和GB/T 23344—2009《紡織品 4-氨基偶氮苯的測定》進行測試;皮革類面料的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類型和檢測限量應符合GB 20400—2006的要求,皮革類材料的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按GB/T 19942—2019《皮革和毛皮 化學試驗 禁用偶氮染料的測定》進行測試。
新標準還要求皮革類面料按GB/T 22807—2019《皮革和毛皮 化學試驗 六價鉻含量的測定:分光光度法》對六價鉻含量進行檢驗,并要求六價鉻不應檢出。
(10)色牢度。焊接服在使用和加工過程中,通常需反復洗滌、承受反復摩擦、汗?jié)n浸透等外部因素作用。為考核在上述外部因素作用下,焊接服面料的褪色程度,對于機織物類面料,新標準新增耐洗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和耐汗?jié)n色牢度等考核指標,明確要求耐皂洗色牢度的變色等級不低于4 級,沾色等級不低于3—4 級;干摩擦色牢度不低于3—4 級,濕摩擦色牢度不低于3 級;耐汗?jié)n色牢度的變色與沾色等級均不低于3—4 級。焊接弧光中高強度紫外線能量占比約為62%[11],高強度紫外線照射下,面料極易變色,影響焊接服外觀和防護性能,因而有必要考慮焊接服面料的耐光色牢度或耐紫外線色牢度,但新標準并未提及。
此外,對于皮革類面料,為確保阻燃性能,新標準還要求按GB/T 22933—2022《皮革和毛皮化學試驗 游離脂肪酸的測定》對皮革的脂肪含量進行測定,并要求皮革中的脂肪含量不得高于15%。
同時,還應注意到,雖然在新標準中,明確要求焊接服面料阻燃性能、抗熔融金屬沖擊性能、熱穩(wěn)定性能及體積電阻的測試對象為洗后試樣,但試驗方法中明示皮革或一次性使用服裝,測試前可不經(jīng)過洗滌,在理解上易產(chǎn)生歧義。但上述性能指標均為焊接服面料的關鍵性指標,無充分理由不考核皮革類焊接服面料或一次性使用焊接服面料的阻燃性能、抗熔融金屬沖擊性能、熱穩(wěn)定性能以及絕緣性能。因而,可按機織物類面料的測試標準和技術要求,對未經(jīng)洗滌的皮革類焊接服面料和一次性使用焊接服面料的上述性能進行測試和評估。
3.1.2 附件和襯里
舊標準僅表述焊接服中使用的附件應符合GB 8965.1—2020 的規(guī)定,但未能明示襯里和輔料應滿足的技術指標,GB8965.1—2020 明示了對縫紉線強力與耐高溫性能、附件、輔料與襯布的性能要求。
新標準對鉤、扣、拉鏈的性能要求及使用方式,金屬件和橡筋類材料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反光帶(如使用時)等配料時的逆反射系數(shù)、阻燃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與GB 8965.1—2020 的要求一致。新標準明示扣不應釘在單層面料上,扣眼間距不超過150 mm。
新標準明示焊接服如有襯里時,其熱穩(wěn)定性性能指標要求和測試方法與外層面料一致,甲醛含量、pH 值按直接接觸皮膚類焊接服面料的技術要求考核;阻燃性能測試方法亦與外層面料一致,均采用表面點火法測試,要求續(xù)燃時間不超過2 s,樣品不應燒通,無熔融、滴落現(xiàn)象,但并未要求陰燃時間和破洞尺寸。此外,新標準并未明示襯里的色牢度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新標準未明示縫紉線的強力、耐高溫等方面的性能要求,但為確保防護性能和耐用性能,可依據(jù)GB 8965.1—2020 對縫紉線的要求,選擇耐高溫縫紉線制備焊接服。
款式方面。新舊標準均明示,可根據(jù)實際使用要求,采用上、下身分離式,或衣褲(或帽)連體式,并可根據(jù)需要搭配使用圍裙、套袖、披肩、鞋蓋等防護用品;新標準還明示亦可搭配使用兜帽,以增強對頭部和頸部的防護。
新標準還要求圍裙應覆蓋使用者身體前部區(qū)域,但未明確限制款式結構。新標準要求搭配使用的個體防護用品材料和附件應滿足新標準的技術要求,即按外層面料性能指標的要求進行考核。從表述來看,新舊標準均未明示焊接服搭配使用的個體防護用品的材質;但從現(xiàn)有產(chǎn)品來看,圍裙、套袖、披肩和腳蓋的材質多為牛皮,亦有制造商選用加厚帆布或鋁箔面料制備而成。為增強防護能力和簡化佩戴操作,已有制造商將多個搭配的個體防護用品整合為一,如短袖或長袖連體圍裙、披肩帽、護腿鞋蓋,以及立領長袖連體的反穿衣款式焊接服等。
號型尺寸方面。新舊標準的表述一致,均明示焊接服的號型應符合GB/T 13640—2008《勞動防護服號型》的規(guī)定,該基礎性國家標準在我國各類勞動防護服的制作中廣泛使用;當實際需求的焊接服號型超出該標準范圍時,按檔差自行設置。新舊標準均明確要求衣褲分離式焊接服成品測量位置和主要部位允許公差應符合FZ/T 81007—2022《單、夾服裝》的規(guī)定,衣褲(或帽)連體式焊接服衣長允許偏差控制在±2 cm 范圍內(nèi),并明示配用的圍裙、套袖、披肩、鞋蓋等產(chǎn)品的號型可自行確定。
新舊標準均明確要求,焊接服的設計及連接部位應保證方便和快速穿脫。舊標準明確要求上衣長度應蓋住褲子上端20 cm 以上,袖口、腳口和領子部位應采用可調(diào)節(jié)松緊結構;新標準雖未明示該表述,但明確要求焊接服與其他防護用品結合部位,領口、袖口處應嚴格閉合,以防止飛濺的熾熱金屬或火花從結合部位進入。
新舊標準均對明省、活褶、明衣袋、門襟的結構設計作出了明確要求;此外,新標準修訂了舊標準中褲子兩側不得使用斜插袋的要求,但要求褲子兩側斜插袋的垂直角度不得大于10°,在兼顧美觀、方便的同時,亦可確保積存熔融物質。
舊標準明示焊接服外觀應符合GB 8965.1—2020 的規(guī)定,對成品外觀考核指標涵蓋影響穿用性能的缺陷,表面顏色互差等。新標準僅明示成品外觀應整潔,無破損、污點、污物以及其他影響穿用性能的缺陷,并無明示顏色互差等方面的要求。
新舊標準均明示考核成品領大(只考核立領)、胸圍、衣長、腰圍和褲長等部位的水洗尺寸變化率。需要注意的是,舊標準明示成品水洗尺寸變化率按GB/T 20097—2006《防護服 一般要求》執(zhí)行,該標準雖然明確規(guī)定水洗尺寸變化率測試程序應按GB/T 8629—2013 和GB/T 8630—2013《紡織品 洗滌和干燥后尺寸變化的測定》執(zhí)行,但并未明確規(guī)定洗滌程序和次數(shù)以及干燥方式;新標準規(guī)定,成品的水洗程序和次數(shù)以及干燥方式與面料水洗尺寸變化率檢測時保持一致。
舊標準僅明示了焊接服的縫制工藝和要求應參照FZ/T 81007—2022 的規(guī)定,該標準明示了縫紉針距和縫制外觀要求;舊標準還要求肩縫、袖子與衣身、褲后襠部接縫強力應不小于140 N/(5 cm×10 cm),其他部位不小于100 N/(5 cm×10 cm)。
新標準在明確要求縫制外觀要求的基礎上,雖未明確要求縫紉針距和縫紉線類型,但明確規(guī)定肩縫、袖子與衣身、褲后襠部接縫強力應不小于225 N,其他部位應不小于100 N;對于皮革類焊接服,要求肩縫、袖子與衣身接縫強力應不小于225 N,并未提及對襠部和其他部位的接縫強力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從標準可以發(fā)現(xiàn),舊標準要求織物類和皮革類焊接服,其規(guī)定部位的接縫強力均按織物拉伸性能測試標準GB/T 3923.1—2013 執(zhí)行,接縫應處于試樣中心且垂直于受力方向,接縫端線上打結以防止滑脫。新標準明確規(guī)定,織物類焊接服接縫強力按GB/T 13773.1—2008《紡織品 織物及其制品的接縫拉伸性能 第1部分:條樣法接縫強力的測定》測試,皮革類焊接服其接縫強力按GB/T 13773.2—2008《紡織品織物及其制品的接縫拉伸性能 第2 部分:抓樣法接縫強力的測定》測試,雖未明示取樣規(guī)格,但從GB/T 13773.1—2008 和GB/T 13773.2—2008中取樣方法的表述來看,應從已縫制好的焊接服成品上取樣。新舊標準在接縫強力檢測時依據(jù)的測試標準存在差異,試樣規(guī)格、試樣夾持方法、夾持隔距以及拉伸速度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而采用新舊標準規(guī)定的測試方法獲得接縫強力,無顯著可比性。
同時,新標準明確要求,各部位縫頭部應小于0.8 cm,為確??p制的堅牢度,目前絕大部分焊接服制造商確保各部位縫頭為1.0 cm;新標準還明示,各部位30 cm 內(nèi)不應有兩處跳線和連續(xù)跳線,鏈式線跡不應跳線。
相對于舊標準,新標準進一步規(guī)定了每套成品上耐久性標簽、合格證的內(nèi)容。明確要求耐久性標簽應符合GB/T 5296.4—2012《消費品使用說明 第4 部分:紡織品和服裝》中7.2 的要求[15],即要求標簽在產(chǎn)品使用壽命內(nèi)永久性地附在產(chǎn)品上,且位置要適宜;纖維成分、含量和維護方法的耐久性標簽,上裝可縫制在左擺縫中下部,下褲可縫制在腰里下沿或褲側縫上。新標準還進一步明示,在耐久性標簽上,不可洗滌的焊接服應注明“不可洗滌”,可直接接觸皮膚穿著的焊接服應注明“可直接接觸皮膚”。
需要關注的是,新標準并未區(qū)分對待本質阻燃或后整理阻燃面料,均采用相同的技術要求和測試標準,以促使后整理阻燃工藝向更環(huán)保、更健康的方向發(fā)展,符合社會的總體發(fā)展方向和健康環(huán)保的發(fā)展理念。但新標準要求制造商在耐久性標識中標識面料和里料的類型是否為本質阻燃織物或后整理阻燃織物,其目的在于為消費者的選擇提供真實信息,確保消費者充分的知情權。
此外,新標準還明確規(guī)定了焊接服圖形符號,并在其下方標注防護級別,但并未明確規(guī)定圖形符號顏色和標識位置,可參照阻燃服等特種防護服裝,在焊接服左臂位置標識。同時,新標準還明確要求了制造商提供的使用說明應包含的內(nèi)容。
舊標準明確規(guī)定了焊接服的儲存條件,但新標準并未提及,在實際運輸和儲存時,可參考舊標準或GB 8965.1—2020 的要求執(zhí)行。
在舊標準的基礎上,新標準除進行結構性調(diào)整和完善外,主要新增體積電阻、輻射熱傳導指數(shù)、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技術指標,新增皮革類面料撕破強力、甲醛含量、pH 值、六價鉻含量的要求,增加服裝附件熱穩(wěn)定性的測試方法,修訂了面料阻燃性、接縫強力技術指標及測試方法,并對標識要求進行更改和補充。新標準的修訂,強化了標準的合理性,體現(xiàn)了標準的連續(xù)性和先進性。
但也應注意到,新標準在諸多方面亦存在不足,需進一步完善。皮革類面料的熱穩(wěn)定性、熱防護性能和體積電阻性能檢測部分,面料性能要求(表1)和試驗方法(6.8、6.9 和6.10 部分)在表述上易產(chǎn)生歧義,建議進一步明確表述內(nèi)容;未明確規(guī)定各級焊接服的使用環(huán)境,不利于使用企業(yè)對焊接服的選用,可參考舊標準或個體防護裝備配備規(guī)范系列標準選用;未明確耐久性標識的耐久性考核指標,不利于標識警示作用的長期有效性,建議增加對永久性標識耐用性能的要求和測試方法。此外,并未提及原輔料和成品的檢驗規(guī)則,給焊接服在檢驗分類、檢驗項目、抽樣規(guī)定、檢驗項目分類和判定規(guī)格時,帶來了困惑和不便,可參考舊標準或阻燃服的新國家標準,制定適用于焊接服的檢驗規(guī)則。